一種用於生產線的自動旋轉及升降傳輸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22 12:40:1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生產傳輸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於生產線的自動旋轉及升降傳輸裝置。
背景技術:
結構複雜的機械產品,如汽車發動機,在機加生產線上進行加工時,各加工工具機之間需要轉換工件姿態,比如對工件進行升降或旋轉,以滿足下一工具機的加工。傳統的機加生產中,工件的姿態轉換一般是工人通過手工搬運,工人需要不斷的重複搬運,在搬運過程中往往容易出現碰撞問題,對產品造成一定的損傷,同時勞動效率低,人工成本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於生產線的自動旋轉及升降傳輸裝置,其能夠對工件進行90度旋轉和升降處理,提高生產效率;結構簡單,工作可靠。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用於生產線的自動旋轉及升降傳輸裝置,包括固定座、與所述固定座配合連接的升降機構、設在所述升降機構上面的旋轉機構,其特徵是:所述升降機構包括設在所述固定座下面並與其連接的第一氣缸、下端與所述第一氣缸配合的第一活塞杆、與所述第一活塞杆的上端連接的升降臺;所述旋轉機構包括設在所述升降臺的中間部位的旋轉軸支撐座、下端與該旋轉軸支撐座配合的旋轉軸、與所述旋轉軸的上端配合連接的旋轉架、設在該旋轉架上的輸送滾道,還包括第二氣缸、設在所述升降臺右部的第二氣缸固定座、前端與所述第二氣缸配合的第二活塞杆、與所述第二活塞杆的後部連接的套筒、連接該套筒與所述旋轉架的支撐杆;所述第二氣缸可繞所述第二氣缸固定座在水平面旋轉;所述升降臺中部偏左的部位設有第一限位座、中部的後側設有第二限位座,所述第一限位座與所述第二限位座垂直分布,所述旋轉架下面的左後方設有與其連接的限位板,該限位板的底面低於所述第一限位座和第二限位座的頂面。
進一步,所述第二氣缸固定座呈L形,其上部設有一矩形的讓位孔,該讓位孔的上下兩側均設有側板,所述第二氣缸的外部設有氣缸支架,該氣缸支架通過銷軸與所述側板連接。
進一步,所述固定座的中部設有第一導向座,該第一導向座的中部設有貫通所述第一導向座上表面和固定座下表面的第一導向孔,所述第一活塞杆的下部穿過所述第一導向孔。
進一步,所述固定座的四個角均設有第二導向座,該第二導向座的中部設有貫通所述第二導向座上表面和固定座下表面的第二導向孔;所述升降臺下面的四個角均設有輔助升降杆,該輔助升降杆與所述第二導向孔一一對應配合。
進一步,所述第一限位座的後面設有第一緩衝彈簧和第一定位螺栓,所述第二限位座的左面設有第二緩衝彈簧和第二定位螺栓。
進一步,所述固定座的下面的四個角均設有支撐腳,該支撐腳與所述固定座焊接為一體。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由於在固定座的下面設有與其連接的第一氣缸,能夠對工件進行升降處理;由於在升降臺上的右部設有第二氣缸固定座,且第二氣缸固定座上設有能夠在水平面轉動的第二氣缸,能夠使工件進行旋轉運動,由於第一限位座和第二限位座的設置,限制了工件的旋轉角度,使得工件只能90度旋轉;由於第一限位座上設有第一緩衝彈簧和第一定位螺栓,第二限位座上設有第二緩衝彈簧和第二定位螺栓,保證了其工作可靠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圖1的A部放大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4是工件在本實用新型上旋轉90度的過程示意圖。
圖中:1-固定座,2-第一氣缸,3-升降臺,4-旋轉軸,5-旋轉架,6-第二氣缸,7-支撐杆,8-限位板,9-輸送滾道,10-工件;
11-第一導向座,12-第二導向座,13-支撐腳;
21-第一活塞杆;
31-旋轉軸支撐座,32-第二氣缸固定座,33-輔助升降杆,34-第一限位座,35-第二限位座;
61-第二活塞杆,62-套筒,63-氣缸支架;
321-讓位孔,322-側板;
351-第二緩衝彈簧,352-第二定位螺栓。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詳細說明。
參見圖1、圖2、圖3,一種用於生產線的自動旋轉及升降傳輸裝置,包括固定座1、與所述固定座1配合連接的升降機構、設在所述升降機構上面的旋轉機構,其特點是:
所述升降機構包括設在所述固定座1下面並與其連接的第一氣缸2、下端與所述第一氣缸2配合的第一活塞杆21、與所述第一活塞杆21的上端連接的升降臺3;所述旋轉機構包括設在所述升降臺3的中間部位的旋轉軸支撐座31、下端與該旋轉軸支撐座31配合的旋轉軸4、與所述旋轉軸4的上端配合連接的旋轉架5、設在該旋轉架5上的輸送滾道9,還包括第二氣缸6、設在所述升降臺3右部的第二氣缸固定座32、前端與所述第二氣缸6配合的第二活塞杆61、與所述第二活塞杆61的後部連接的套筒62、連接該套筒62與所述旋轉架5的支撐杆7;所述第二氣缸6可繞所述第二氣缸固定座32在水平面旋轉;所述升降臺3中部偏左的部位設有第一限位座34、中部的後側設有第二限位座35,所述第一限位座34與所述第二限位座35垂直分布,所述旋轉架5下面的左後方設有與其連接的限位板8,該限位板8的底面低於所述第一限位座34和第二限位座35的頂面。第一氣缸2和第二氣缸6的設計,能夠對工件進行升降和旋轉,第一限位座34、第二限位座35和限位板8的設計,能夠是對工件的旋轉角度進行限位。
參見圖1和圖2,所述第二氣缸固定座32呈L形,其上部設有一矩形的讓位孔321,該讓位孔321的上下兩側均設有側板322,所述第二氣缸6的外部設有氣缸支架63,該氣缸支架63通過銷軸與所述側板322連接。由於氣缸支架63通過銷軸與側板322連接,使得第二氣缸6能夠繞銷軸在水平面旋轉,保證第二氣缸6在工作時的自由度。
參見圖1,所述固定座1的中部設有第一導向座11,該第一導向座11的中部設有貫通所述第一導向座11上表面和固定座1下表面的第一導向孔,所述第一活塞杆21的下部穿過所述第一導向孔。
所述固定座1的四個角均設有第二導向座12,該第二導向座12的中部設有貫通所述第二導向座12上表面和固定座1下表面的第二導向孔;所述升降臺3下面的四個角均設有輔助升降杆33,該輔助升降杆33與所述第二導向孔一一對應配合。輔助升降杆33輔助第一活塞杆21進行升降運動,使升降過程平穩可靠。
參見圖3,所述第一限位座34的後面設有第一緩衝彈簧和第一定位螺栓,所述第二限位座35的左面設有第二緩衝彈簧351和第二定位螺栓352。第一緩衝彈簧和第二緩衝彈簧351能夠在工件進行旋轉時,對限位板8起緩衝作用,第一定位螺栓和第二定位螺栓352能夠對限位板8旋轉後進行定位,保證其工作的可靠性。
參見圖1,所述固定座1的下面的四個角均設有支撐腳13,該支撐腳13與所述固定座1焊接為一體。
工作原理:參見圖4,工件10傳輸至輸送滾道9,此時,限位板8與第一限位座34上的第一定位螺栓接觸。第一氣缸2開始收縮,帶動工件10下降,下降到位後,第二氣缸6開始直線收縮,由於收縮力矩的作用,使得旋轉架5繞旋轉軸4逆時針旋轉,工件10逆時針旋轉,當限位板8與第二限位座35上的第二定位螺栓接觸時,旋轉到位,工件10流向下一加工區域。待工件10流出本裝置後,第一氣缸2開始直線伸張,帶動輸送滾道9上升,上升到位後,第二氣缸6開始伸張,由於伸張力矩的作用,使得旋轉架5繞旋轉軸4順時針旋轉,輸送滾道9順時針旋轉,當限位板8與第一限位座34上的第一定位螺栓接觸時,即完成該裝置的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