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帶支撐導絲的多功能微導管的製作方法
2023-05-22 12:31:46 3
一種帶支撐導絲的多功能微導管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帶有支撐導絲,可用於改變PTCA導絲指向或用於快速送入第二根PTCA導絲的多功能微導管類醫療器械。由帶有支撐腔和導絲腔的微導管以及具有塑形能力的支撐導絲組成。微導管由塑形段(1)、過渡段(2)、支持段(3)、體外接口(4)組成。微導管設有支撐腔(9)和導絲腔(7),支撐腔設有體內端出口(5)和體外端出口(10),導絲腔設有體內端出口(6)和微導管過渡段出口(8)。支撐導絲分為塑形段(11)、支持段(12)和旋柄(13)組成。微導管支撐腔和導絲腔內徑為0.36毫米,可插入標準PTCA導絲。微導管體外接口符合6%魯爾圓錐接口,可外接6%魯爾圓錐接頭的注射器。支撐導絲旋柄符合6%魯爾圓錐接頭,可插入微導管體外接口固定。支撐導絲長度和微導管支撐腔長度相同,保證支撐導絲不會突出支撐腔。
【專利說明】 一種帶支撐導絲的多功能微導管
所屬【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帶有支撐導絲,可用於改變PTCA導絲指向或用於快速送入第二根PTCA導絲的多功能微導管類醫療器械。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冠心病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最重要的疾病之一。因此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也在全世界範圍內廣泛開展,美國每年完成超過100萬例,我國的手術量也超過40萬例。隨著手術量的增長,各種複雜的冠脈介入手術也逐漸增多,其中分支血管的處理是其中的難點,尤其是部分分支血管的解剖結構特殊(如成角、缺乏有效支撐、分支開口明顯狹窄等),PTCA導絲很難進入分支,造成手術時間延長,放射線劑量和對比劑使用量明顯增加,手術成功率降低。目前普通的單腔微導管無法實現末端定向指向功能,對指引PTCA導絲進入分支沒有作用。此外,在冠脈介入手術中,經常會出現需要送入第二根PTCA導絲至原有PTCA導絲所在部位的情況,在血管迂曲或病變嚴重時,第二根PTCA導絲的送入將變得異常困難,甚至導致冠脈穿孔或夾層等嚴重併發症。如果有一種裝置能快速安全的將第二根PTCA導絲送入原有部位將明顯提高手術效率,減少併發症。
【發明內容】
[0003]為了改善PTCA導絲的操控性能,提高PTCA導絲進入分支血管的能力,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帶有支撐導絲的多功能微導管,用於血管介入手術。該微導管可通過在支撐腔內插入塑形過的支撐導絲來實現微導管頭端的定向指向功能,幫助從導絲腔內送入的PTCA導絲到達想去的分支血管。同時支撐腔也可送入PTCA導絲,可方便的將第二根導絲送至原有PTCA導絲所在的冠脈部位。
[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該裝置由帶有支撐腔和導絲腔的微導管以及具有塑形能力的支撐導絲兩部分組成。微導管體內部分外徑為I至1.2毫米,支撐腔存在於微導管的全程,而導絲腔的設計可僅存在於體內段靠近端點30釐米的範圍。微導管體內段尖端5毫米柔軟,可在送入支撐導絲後被塑形為支撐導絲尖端的形狀。微導管的支撐腔和導絲腔最小直徑為0.36毫米,可容納直徑不大於0.36毫米的標準PTCA導絲。微導管體外端為漏鬥型的標準6%魯爾圓錐接口,可方便送入支撐導絲,並與標準6%魯爾圓錐接頭的普通醫用注射器或醫用螺口注射器相接。支撐導絲體內端I釐米為有一定韌性和可塑性的材料製成,其餘部分為韌性高的推送導絲,支撐導絲體外端為一小型旋柄,用於操作導絲的旋轉和推送動作,且旋柄和導絲的交接部分設計成標準6%魯爾圓錐接頭樣式,可以插入微導管體外的魯爾接口內,防止支撐導絲意外移動或旋轉。支撐導絲的直徑不大於0.36毫米,且完全插入後長度與支撐腔相等,保證支撐導絲頭端不會超出支撐腔造成血管損傷。
[0005]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帶有支撐導絲的微導管可將微導管頭端進行一定的塑形,在血管內形成一定的指向,彌補PTCA導絲頭端塑形無法同時滿足多種需求的問題,配合PTCA導絲本身的塑形,可改善PTCA導絲頭端進入大角度分叉血管等複雜病變的能力。同時微導管支撐腔對的全通性設計既方便管腔的衝洗,又可置入PTCA導絲實現PTCA導絲的輸送或交換功能。導絲腔僅位於體內端部分的設計可以快速的將微導管套在已進入血管內的PTCA導絲體外端上並輸送至血管內,也可以在撤出微導管時方便的保留PTCA導絲,減少操作的複雜性。該裝置操作簡單,可提高PTCA導絲操控能力。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6]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0007]圖1是微導管整體側視圖。
[0008]圖2是微導管整體側視剖面圖。
[0009]圖3是微導管體內端的橫截面圖。
[0010]圖4是支撐導絲整體側視圖。
[0011]圖中1.微導管塑形段,2.微導管過渡段,3.微導管支持段,4.微導管體外接口,5.支撐腔體內端出口,6.導絲腔體內端出口,7.導絲腔,8.導絲腔過渡段出口,9.支撐腔,10.支撐腔體外端出口,11.支撐導絲塑形段,12.支撐導絲支持段,13.支撐導絲旋柄。
【具體實施方式】
[0012]微導管由高分子合成材料製成,總長130至150釐米,不同區段的微導管基質有不同的特性。微導管的塑形段長度5毫米,性質柔軟,可很好的被插入其中的塑形導絲塑形。微導管的過渡段長度30釐米,有一定的硬度,避免被支撐導絲過度扭曲,但相對柔軟,可以順利的通過指引導管和冠脈的彎曲處。微導管的支撐段長度100至120釐米,有較高的硬度,可以避免變形,提供微導管操作的支撐力和扭力。微導管塑形段和過渡段的直徑I至1.2毫米,以更好通過狹窄病變,而支持段的直徑可等於或略粗於過渡段。
[0013]導絲腔的內徑與常用PTCA導絲直徑相同(如0.36毫米),導絲腔分布於微導管的塑形段和過渡段,總長度20至30釐米。導絲腔位於塑形段的出口方向可平行於微導管的軸線,或設計成與軸線成一定的夾角。導絲腔位於過渡段的出口方向則與微導管的軸線呈一定夾角。使用時導絲腔可方便地套在已進入冠脈的PTCA導絲尾端並循導絲將微導管送至冠脈內。當PTCA導絲到位後也可以方便的保留PTCA導絲並退出微導管。
[0014]支撐腔分布於微導管的全程,內徑為0.36毫米。支撐腔的體外端為漏鬥型結構標準6%魯爾圓錐接口,可以與現有的標準注射器和螺口注射器匹配,同時方便支撐導絲或PTCA導絲插入。
[0015]支撐導絲由合金製成,可採用均質導絲或複合結構(如金屬內芯加纏繞結構或其他結構)以達到適當的物理特性。支撐導絲分為塑形段、支持段和旋柄。塑形段和支持段直徑為0.36毫米。塑形段韌性較強,在塑形後能保持一定的形態,塑形段可事先預塑形或者在術中由術者自行塑形。支持段有一定硬度,以提供操作支撐導絲所需的推送或旋轉力量。支撐導絲體外部分有小旋柄,方便術者控制支撐導絲。旋柄和支持段連接部形狀負荷標準6%魯爾圓錐接頭形狀,可插入微導管體外端的接口內卡緊。卡緊後的支撐導絲體內端正好與微導管支撐腔體內端平齊,不會超出支撐腔造成血管損傷。
【權利要求】
1.一種帶支撐導絲的多功能微導管,該裝置由帶有支撐腔和導絲腔的微導管以及具有頭端塑形能力的支撐導絲兩部分組成,其特徵是:微導管體內段的外徑I至1.2毫米,支撐腔存在於微導管的全程,而導絲腔僅存在於體內段靠近端點30釐米的範圍內,微導管體內段尖端5毫米柔軟,可在送入支撐導絲後被塑形為支撐導絲尖端的形狀,而支撐導絲體內端I釐米為有一定韌性和可塑性的材料製成,其餘部分為韌性高的材料製成,支撐導絲完全插入後長度與支撐腔相等,保證支撐導絲頭端不會超出支撐腔造成血管損傷。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微導管,其特徵是:微導管的支撐腔和導絲腔最小直徑為0.36毫米,可容納直徑不大於0.36毫米的標準PTCA導絲。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微導管,其特徵是:微導管體外端為漏鬥型的標準6%魯爾圓錐接口,可方便送入支撐導絲,並與標準6 %魯爾圓錐接頭的普通醫用注射器或醫用螺口注射器相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微導管,其特徵是:支撐導絲的直徑不大於0.36毫米,且體外端為一小型旋柄,用於操作導絲的旋轉和推送動作,支撐導絲的旋柄和導絲的交接部分設計成標準6%魯爾圓錐接頭樣式,可以插入微導管體外的魯爾接口內,防止支撐導絲意外移動或旋轉。
【文檔編號】A61M25/14GK204170278SQ201420452990
【公開日】2015年2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7日 優先權日:2014年8月7日
【發明者】丁亞輝, 屈百鳴 申請人:丁亞輝, 屈百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