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我音樂現在還有人使用嗎(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之外)
2023-05-23 00:22:15
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之後,騰訊又推出一款主打視覺化風格的音樂播放產品——MOO音樂,與其他音樂產品相比,MOO音樂有何不同呢?
「每位音樂家都不是一顆孤獨的星球,他們保持獨立又彼此相連,在他們的探索下,音樂潮流才不斷推陳出新又一脈相承。保持探索,對先鋒與經典抱以同樣的敬意。當我們發現更多好音樂的時候,我們對生活的想像會更自由。」
看完這段文字,你大概會以為這是一位文藝青年寫在日記本裡的音樂理想。但事實上,這是騰訊音樂娛樂集團(以下簡稱騰訊音娛)旗下於2周前發布的一款全新音樂APP——MOO音樂在App Store裡的介紹。
經過版權大戰的血雨腥風後,類似多米這樣的玩家不得不提前退場;而在十多年的移動化發展,碩果僅存的幾家音樂APP在功能、體驗上多少有些同質化。
在騰訊音娛上市之際,這款主打探索先鋒音樂的新產品,會給用戶、平臺和市場帶來哪些不一樣的想像?
MOO音樂有什麼不同?
與目前市場上的其他幾款音樂APP不同,MOO音樂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極大強化了用戶聽歌時的視覺體驗,其次才是簡潔的界面、極簡的功能、獨特的內容推薦等等。
作為一款主打視覺化風格的音樂播放產品,它只有兩個主界面:PLAY(播放)和DISCOVER(發現),以及退居二級菜單的個人主頁。
其中,播放頁面優先以藝人相關的動態圖(沒有動態圖的,會以隨機匹配的靜態圖代替,但並不一定與藝人、專輯封面有關)。作為封底,歌曲名、藝人、歌詞等直接浮在上面,右側可以點收藏,底部是動態頻譜。
切歌以上下滑動的形式,在屏幕下半部的位置提供左右滑動可以拉播放進度。此外,播放頁的二級菜單裡,除了常規的「下載、分享、添加歌單、評論、專輯信息」外,還增加了對應的視頻內容。
通過左滑,可以從播放頁切換到發現頁,底部會出現懸浮的「黑膠形象」的播放器小控制項。發現頁的內容主要分為「FUTURELIST」「ALBUM」「VIDEO」「 VIDEOLIST」等四部分,均以歌單形式呈現,且全部打上了「反社交型人格」「Moo Fresh」「Indie Pop」等類似的標籤,用戶通過點擊標籤可以進一步了解相關內容。
不難看出,這些歌單都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和足夠的專業度歌單頁面,明顯是由專業的編輯團隊製作,用戶還可以通過滑動屏幕瀏覽近三天的推薦內容。不過MOO音樂還是保留了搜索欄,方便用戶主動檢索。
作為騰訊音娛的新產品,版權曲庫應該是與集團共享,其自製的視頻欄目也與QQ音樂實現了內容共享。盈利模式上,採用免費(目前還沒有廣告內容)與付費並行,其中單月付費為18元/月,到期自動續費為15元/月,定價上比國內其他同類要高。
不過,MOO音樂雖然能搜到付費專輯,但目前並不支持購買,所以有大量需要單獨購買的專輯目前還無法聽到。同時,專輯的評分與評論也基本處於空白狀態,還等待用戶去填充。
目前,MOO音樂在App Store已經收到了959個評分,達到4.5分。據身邊的喜歡音樂的朋友反饋,也還算眼前一亮,至少在審美上扳回一局。
不過,MOO音樂也因為產品功能、呈現方式上與今年5月上線的「樂趣APP」有些雷同,陷入了抄襲的質疑。
騰訊音娛的第四極?
在音樂行業,做音樂APP其實是件不討好的事。不掙錢,還很花錢,而且還很難做出新意。就MOO音樂來看,對於已經坐擁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三大旗艦產品的騰訊音娛來說,它的必要性在哪?
首先,來看一下在線音樂市場的現狀。
據極光大數據發布的《2018年Q3移動網際網路行業季度數據研究報告》顯示,在線音樂領域,2018年9月行業滲透率達71.5%,同比增長7.7%,過去半年內行業DAU變化相對穩定,9月DAU均值達1.3億,網際網路人口紅利見頂,增長空間不大。
日活用戶層面,酷狗音樂9月滲透率為32.7%,DAU均值達6892萬;QQ音樂9月滲透率為25.5%,DAU均值為4936萬;酷我音樂滲透率為6.9%,DAU均值為1870萬;網易雲音樂滲透率環比增長12.7%,達12.2%,DAU均值為1750萬;蝦米音樂9月滲透率上升至2.3%,環比增長3.8%。換句話說,騰訊音娛旗下的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已經是在線音樂市場日活前3的音樂APP了。
既然旗下的產品線已經發展這麼好了,那麼MOO音樂存在的價值在哪兒呢?
在今年10月騰訊音娛遞交上市招股書中,騰訊是這麼定義旗下四個音樂類產品的:
截圖來自騰訊音娛提交的上市招股書
我提煉了一下,大概有這些關鍵點,這也基本代表了集團內部對於各個產品線的定位。
從在線音樂平臺的角度看,這幾個產品都具備超高的國民度,也覆蓋了各個年齡層,但也有因為要顧及最大多數人的音樂品味,也導致了在產品調性上還缺少一些更獨有的辨識度。
同時,雖然定位上有所區分,前三大音樂產品仍存在著不小的重合度,未來是繼續獨立運營還是其他安排,還不明朗。不管穩紮穩打之餘,是自己革命,還是等著別人來革命,也是騰訊音娛需要考量的問題。
所以,為了抓住更年輕的用戶也好,補足短板也好,比起在原有產品上進行大刀闊斧地改版,倒不如重新做一款產品去試水。於是,在強調競爭文化的騰訊出現一款主打先鋒、潮流的MOO音樂,也就有其合理性了。
參考國外的Spotify、Apple Music等平臺的經驗,MOO音樂主打的專業人工編輯推薦方式也與國內主流的大數據推薦方式有所區分。而面對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衝擊,強調視覺化、沉浸式的欣賞方式也讓MOO音樂適應了視頻化的內容消費趨勢。
由於這個產品才剛上線不久,甚至還沒有開始全面宣傳推廣,這些先天優勢能否幫助MOO音樂成為騰訊音娛三大音樂平臺之外的第四極,還有待觀察。不缺版權、足夠逼格的MOO音樂,不管能不能像抖音抓住短視頻風口一樣俘獲年輕人的心,對於在線音樂市場的其他幾個平臺來說,也不得不提前考慮應對之策。
而根據北京時間12月3日晚間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更新的招股書顯示,截止2018年的9月30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的總月活用戶數超過8億,其中在線音樂付費用戶2490萬、付費率3.8%,社交娛樂付費用戶990萬、付費率4.4%。相比2018年第二季度,付費用戶數量與付費率兩項數據均有所提升。
長遠來看,對於即將在美上市的騰訊音娛來說,MOO音樂也許會成為將來一個不錯的資本故事。
作者:範志輝,音樂先聲
本文由 @範志輝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