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輪胎成型膠囊囊體的成型模具的製作方法
2023-05-22 20:22:46

本實用新型涉及輪胎成型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輪胎成型膠囊囊體的成型模具。
背景技術:
中國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號:CN201420214567.4,申請日:2014.04.30)公開的輪胎成型膠囊包括囊體和固定座,囊體設置在固定座上,囊體包括外囊體、第一反包囊體和第二反包囊體,第一反包囊體和第二反包囊體分別連接外囊體的兩端並折返反包。這種輪胎成型膠囊囊體採用直筒式結構,依次鋪上膠片和防粘布,使用水包布(也稱作鹽條)固定,硫化後包布水分蒸發產生緊箍力,使防粘布和膠料結合在一起,這個工藝做法的穩定性取決於水包布的纏繞密度,角度,纏繞力以及纏繞間隔的均勻度。纏繞密度和角度的不同,會造成膠囊膠料與防粘布結合力方向的差異;而纏繞的鬆緊,和均勻度會造成膠囊與防粘布結合力大小的差異。在完全人工操作的情況下,以上四個要素都不能得到保證。人工量產的結果是必然產生膠囊質量波動,而且由水包布硫化產生的緊箍力不足,導致膠料和防粘布的結合強力不夠,就造成了容易破皮等早期破損。另外,囊體成品在安裝到工裝上,外囊體和第一反包囊體需要進行一次翻折,橡膠製品的特性在折彎情況下會產生拱起,必然出現大屁股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輪胎成型膠囊囊體的成型模具。該模具結構簡單,為下一步的囊體硫化提供了便利。
為了實現上述的第一個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了以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輪胎成型膠囊囊體的成型模具,該模具包括囊筒、壓環和後蓋,囊筒的中間連接設置有旋轉軸,囊筒的左端設置有第一子口凸環,囊筒的右端設置有第二子口凸環,所述的壓環固定設置有第二子口凸環形成的環形槽內,壓環的外圈與第二子口凸環的內圈等徑,所述的後蓋與壓環固定連接,後蓋在朝向第二子口凸環下端的一側設置有第二形成凹口;所述的第二子口凸環、壓環和後蓋之間形成第二子口口模。
作為優選,所述的囊筒由第一囊筒和第二囊筒構成,第一子口凸環設置在第一囊筒的左端,第一囊筒的右端設置有連接凸環,第一囊筒和第二囊筒之間通過連接凸環相互連接;第二子口凸環設置在第二囊筒的右端。
作為優選,所述的第一囊筒和第二囊筒中間連接設置有連接套,連接套用於連接旋轉軸,在連接套上設置有緊固螺釘。
本實用新型由於採用了上述的技術方案,該模具結構簡單,為下一步的囊體硫化提供了便利。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輪胎成型膠囊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輪胎成型膠囊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成型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硫化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K2S試驗膠囊囊體和正常使用的膠囊的均厚段波動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囊體
如圖1所示的一種輪胎成型膠囊裝置,該囊體包括一體硫化成型的外囊體1、第一反包囊體2和第二反包囊體3,第一反包囊體2和第二反包囊體3分別連接外囊體1的兩端並折返反包。所述的囊體由外膠層11、加強骨架層12和內膠層13構成,在外囊體1的外表面設置有防粘布14,防粘布14兩端反包至第一反包囊體2和第二反包囊體3,外囊體1與第一反包囊體2的折返區內表面設置有加強膠層15。第二反包囊體3的外環形面為斜環形面,外囊體1與第二反包囊體3相接的端部設置為斜環狀。所述的第一反包囊體2的末端設置有第一子口4,第一子口4與第一反包囊體2呈垂直設置,第二反包囊體3的末端設置有第二子口5,第二子口5也與第一反包囊體2呈垂直設置。第一子口4的端部內側凸出設置有第一硬膠條6,第二子口5的端部內側凸出設置有第二硬膠條7。
實施例2 成型模具
如圖3所示的成型模具包括第一囊筒31、第二囊筒32、壓環33和後蓋34。第一囊筒31和第二囊筒32中間連接設置有連接套35,連接套35用於連接旋轉軸,在連接套35上設置有緊固螺釘36。第一囊筒31的左端設置有第一子口凸環37,右端設置有連接凸環38,第一囊筒31和第二囊筒32之間通過連接凸環38相互連接,第二囊筒32右端設置有第二子口凸環39,所述的壓環33固定設置有第二子口凸環39形成的環形槽內,壓環33的外圈與第二子口凸環39的內圈等徑,所述的後蓋34與壓環33固定連接,後蓋34在朝向第二子口凸環39下端的一側設置有第二形成凹口40。所述的第二子口凸環39、壓環33和後蓋34之間形成第二子口口模41。
實施例3 硫化模具
如圖4所示的硫化模具包括第一囊筒31,第三囊筒42、外置囊筒43、底蓋44和上蓋45。所述的第一囊筒31與實施例1的第一囊筒31相同,第一囊筒31的外圈為第一表面46,第一囊筒31的中間連接設置有連接套35,連接套35用於連接旋轉軸,在連接套35上設置有緊固螺釘36。第一囊筒31左側的第一子口凸環37與第三囊筒42的右側相連接,第三囊筒 42的外圈為第二表面47,第三囊筒42的右側端設置有第一形成凹口48,第三囊筒42與第一子口凸環37之間形成第一子口口模49。第三囊筒42的左側端設置有第三形成凹口54,所述的底蓋44與第三囊筒42固定連接,底蓋44的外圈設置有第三表面50,底蓋44的右側端面與所述的第三囊筒42之間形成第二子口5的硫化口模51。外置囊筒43設置在外圈,外置囊筒43的內圈為第四表面52。所述的第一表面46、第二表面47、第三表面50和第四表面52構成囊體的模具空腔,所述的外置囊筒43與底蓋44相配合封閉模具空腔的左側端,所述的上蓋45設置有與第一囊筒31的連接凸環38相配合的凸環,上蓋45封閉模具空腔的右側端。所述的第三囊筒42的徑向設置有充氣通道53,充氣通道53連接至模具空腔。
實施例4 囊體成型硫化工藝
1.將成型模具進行拼裝;
2.在第一囊筒31、第二囊筒32上依次鋪上骨架材料和雙層膠片,並預留出子口的寬度;
3.在子口位置放上硬制膠芯,刷好膠漿,分別在第一子口口模49和第二子口口模41壓出第一子口4和第二子口5的形狀;
4.撤後蓋34,蓋上上蓋45,將貼合好的材料進行翻折形成第一反包囊體2和外囊體1,第一反包囊體2貼在第一表面46,外囊體1在上蓋45位置折返,外囊體1左側搭在第二表面上,然後再次折返形成第二反包囊體3,第二反包囊體3末端的第二子口5扣在第三囊筒42的端部;最後在囊體表面貼上防粘布14;
5.蓋上底蓋44和外置囊筒43固定,通過充氣通道往,往外囊體1、第一反包囊體2和第二反包囊體3的內表面充氣,氣壓為6bar;
6.將硫化模具放入硫化罐進行硫化,硫化時間為50min,溫度為150℃
7.將硫化過的模具進行拆卸,取出膠囊,在合理環境下放置一周時間進行生產使用。
實施例5 膠囊裝置
如圖2所示的一種輪胎成型膠囊裝置,該裝置包括囊體和固定座,固定座包括筒體21、撐盤22和外壓盤23,筒體21和外壓盤23分別固定設置在撐盤22的兩側,第一子口4固定設置在筒體21與撐盤22之間,第二子口5固定設置在撐盤22和外壓盤23之間,撐盤22上設置有徑向的氣孔24,氣孔24連接至囊體內腔。撐盤22的兩個端面設置有第一固定口27和第二固定口28,筒體21端面與撐盤22端面之間設置有第一固定槽25,第一子口4固定設置在第一固定槽25內,第一硬膠條6嵌設在第一固定口27內,撐盤22和端面外壓盤23端面之間有第二固定槽26,第二子口5固定設置在第二固定槽26內,第二硬膠條7嵌設在第二固定口28內。
試驗例
取14寸本實用新型實施例4製備的試驗膠囊K2S和正常生產使用的14寸膠囊各1個,沿膠囊圓周方向均勻切取3段樣品,標記為1#,2#,3#。樣品從膠囊頭端開始,每隔20mm,依次取十個測量點,標記為1-10,使用遊標卡尺測量每個標記點的厚度。
下表為樣片的記錄照片和測量數據:
試驗膠囊K2S的膠囊設計均厚段厚度為3.8-4.0mm,尾部有一塊加強膠片,厚度為0.7-0.8mm。因為膠囊熱脫模後會有收縮,實際樣片的均厚段厚度在3.0mm,尾部相應厚一點。
正常生產膠囊的設計均厚段厚度為5.5mm,頭部和尾部因為囊桶設計有臺階,膠片延展會有氣泡存在,並造成局部厚度變大或變小。實際均厚段厚度應該為4.5mm,頭部或者尾部局部位置會厚度超標或不足。
對於以上數據進行坐標圖分析如圖5:K2S試驗膠囊在均厚段波動很小(最大波動值0.16mm,5.0%);正常使用的膠囊在均厚段波動較大(最大波動值0.75mm,16.7%)。
原膠囊的厚度波動大,在同等氣壓的充氣狀態時,不同厚度的位置會出現高低。反包時因為膠囊表面不平整,使反包的力不均勻,影響均勻性等問題。而K2S膠囊是一個較均一的產品,尤其在反包過程中的工作段,這段厚度波動越小,反包時力的差值就越小,胎胚質量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