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胡姓來歷(百家姓之胡姓來歷)
2023-05-22 22:24:12 1
起源始祖
源於媯姓:出自舜帝的33世後裔媯滿。西周初年,周武王滅商後,訪求前代帝王的後裔,找到了虞朝舜帝的嫡裔媯滿,把長女大姬嫁給他,封之於胡(今河南柘城胡襄鎮),讓他奉守虞舜的宗祀,後又封於株野(今河南柘城)建立陳國,侯爵,以備三恪,又遷都陳之宛丘(今河南淮陽),諡號胡公,因此又稱胡公滿、陳胡公。陳國公族後裔多有以先祖諡號為姓氏者,或以封地「胡」為氏,稱胡氏。
源於姬姓:《韓非子·說難》記載:「昔者鄭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娛其意。因問於群臣:『欲用兵,誰可伐者?』大夫關其思對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國,子言伐之,何也?』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遂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公元前763年,鄭國恃強攻入胡國。姬胡亡國後,胡國子孫仍以國號為氏。
源於歸姓,出自商、周時期歸夷族,屬於以國名為氏。歸胡國,史書又稱妢胡國,故址在今穎州汝陰(今安徽阜陽)一帶地區,是西周初期分封的歸姓諸侯國。歸姓起源於堯舜時代的後夔(封伯、歸伯),其氏族部落原居於河南商丘一帶,後來遭到商王武丁的討伐,被迫四處播遷。除一部分留居中原今河南省漯河市東部一帶地區建立了歸胡國外,大部分歸夷人不願臣屬於商王朝而繼續向南遷徙,其中一支歸夷人遷居於汝陰一帶,並在該地區建立起妢胡國。在典籍《周禮·冬官考工記》中記載:「妢胡之笴。妢胡,鬍子之國,在楚旁。」說明妢胡國盛產「美笴」,就是用來製作箭杆的細木。在春秋末期,弱小的歸胡國、妢胡國均被迫參加以楚國為首的諸侯聯盟,結成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參加了楚國與吳國之間的「豫章之戰」,結果,在周敬王十二年(公元前508年),楚昭王熊壬(熊軫)在「豫章之戰」後的班師回程中,反而順便吞併了同盟的歸胡、妢胡這兩個小國。歸胡、妢胡兩國被滅後,其國王族後裔多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
遷徙傳播
舜帝後裔媯滿早年被封於胡(今河南省柘城縣胡襄鎮),稱「胡公」,築胡襄城,胡姓出自其早期封地胡襄。胡氏以此為源地,其後世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後南達新蔡,北到山西,並成為當時的胡氏望族。
漢朝時期,遷入陝西、甘肅、山西、山東、湖北等地。其中,遷去甘肅省境的一族,在後漢時已成為一大望族,即安定胡氏,後成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來源。
西晉末年,因「永嘉之亂」,胡氏中原士族大舉南遷,胡氏遂遷入福建。胡氏南遷,始於西晉末年。胡氏的後代,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到安徽,然後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最後由福建遷居入臺灣。不過,居住較為集中並且人數最多的,則是臺南、臺北、彰化和新竹等地。再以後,又由新蔡和山西兩地的胡氏向其他各地遷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國。
郡望
安定郡:漢武帝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寧夏固原)。
淮陽郡:西漢漢高祖劉邦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置淮陽國,淮陽),東漢朝章和二年乙酉(公元88年)改為陳國。隋朝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及唐天寶、至德年間(公元742~758年)又曾多次改陳州為淮陽郡。
新蔡郡:原為周朝呂國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帶。春秋時期蔡平侯從上蔡遷都到下蔡,故名,也稱為新蔡。漢朝設置新蔡縣。晉朝時期晉惠帝從汝陰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南北朝時期北齊改為廣寧郡。隋朝時期又改名為蔡州。
洛陽郡:以今河南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
義陽郡:三國時期曹魏國置郡,治所在今天湖北省棗陽縣東南、
廬陵郡:轄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南地區
弋陽郡:隋置弋陽郡,武德三年改為光州,郡治在今河南省潢川縣。
定城郡:郡治在今河南省信陽市。
堂號
安定堂:以望立堂,源出安定郡,始建於西漢。
三恪堂:始祖胡氍公。
淮陽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亦稱蔡州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
義陽堂:以望立堂。
弋陽堂:以望立堂。
定城堂:以望立堂。
廬陵堂:廬陵堂胡氏的始遷祖是胡公霸,即胡杲。
澹安堂:得名是由於宋朝胡詮所著的《譚安集》。
績溪堂:績溪堂胡氏因為近代出了大學者胡適而斐聲中外 。
字輩排序
山東菏澤胡集鎮胡氏字輩:(103世至117世)景忠金玉世,遵行孔孟道,效法唐虞德。
江西奉新胡氏字輩:「唐宋美名久著有虞盛德貽芳文章甲第繼顯道義真傳蕃昌誠意正心本學修齊治平均良支分任在衍慶永遠以紹書香」。
江西吉水西嶺胡氏字輩:「吾祖肇偉基賢嗣誥廣繼詩書映倫理才華渙彩彰剛直弘揚遠忠厚泰運升博愛勁震奮勳猷奕彪炳正儀來上國建策左良仕」。
姓氏名望
胡公滿 :根據《 元和姓纂 》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後裔媯滿。媯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媯滿死後諡號胡公,後人以諡為氏為胡氏。
胡安:西漢教育家,曾在白鹿山聚徒受經,司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門生之一。
胡銓 :南宋政治家、文學家,樞密院編修官。曾撰文斬秦檜。
胡惟庸 :明代開國功臣、丞相,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丞相。
胡雪巖(1823-1885),本名胡光墉,幼名順官, 字雪巖,出生於安徽徽州績溪,13歲起便移居浙江杭州。中國近代著名紅頂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
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軍攻杭州時,胡雪巖從上海運軍火、糧米接濟清軍而為左宗棠賞識,後來又幫助左宗棠組織"常捷軍"、創辦福州船政局。左宗棠西徵平叛阿古柏時,為他主持上海採運局局務,在上海代借外款5次,高達1195萬兩,採供軍餉、訂購軍火,並做情報工作,常將上海中外各界重要消息報告左宗棠。備受歡迎時,官居二品,賞穿黃馬褂。
胡雪巖憑藉其卓越的商業才能,利用過手的官銀在上海籌辦私人錢莊,後在全國各地設立了"阜康"錢莊分號,被稱為"活財神"。在杭州創立了"胡慶餘堂"中藥店,制"避瘟丹"、"行軍散"、"八寶丹"供軍民之需,藥店傳承至今,贏得"江南藥王"之美譽。
清光緒九年(1883年),其產業受各地官僚競相提款、敲詐勒索而引發資金周轉失靈,受外商排擠,而被迫賤賣,資產去半。最終,胡雪巖被革職查抄家產,鬱鬱而終。
胡宗南(1896年5月12日-1962年2月14日),字壽山,原名胡琴齋,漢族,浙江鎮海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號稱"天子門生第一人"。
胡宗南是蔣介石最寵愛、最重要的軍事將領,其一生歷經黃埔建軍、東徵、北伐、內戰、"剿共"、抗日戰爭,直到1947年指揮進攻佔領中國共產黨的首府延安,轉戰西北,官至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西安綏靖公署主任,成為手握幾十萬重兵、指揮幾個兵團的二級上將與名震一時的"西北王"。
1950年兵敗後去臺灣,曾在大陳島指揮沿海遊擊部隊。歷任"浙江省政府"主席、"總統府"戰略顧問等。1962年2月14日因心臟病病逝。
胡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在當今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三位,在臺灣則排名在第三十八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一千七百二十三萬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31%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