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鉸鏈式防滑移密封夾具的製作方法
2023-05-13 04:52:3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管道帶壓密封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鉸鏈式防滑移密封夾具,主要應用於在生產及生活中,配合帶壓密封技術對破損管道進行維修。
背景技術:
傳統的密封夾具由兩個半圓筒狀結構組合而成,整個密封夾具組合完成時類似一個空心的圓筒。兩個半圓筒依靠各自筒體側面上的矩形耳板通過螺栓進行連接。在施工時,施工人員需要先將其中一個半圓筒先放置於待施工區域,而後再將另一個半圓筒放置於可以與前者相吻合的位置。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由於夾具加工時是由一個圓筒切割而成的兩半,所以在安裝時出於密封性的考慮,需要按照原先的首尾位置進行對接,以保證夾具實現最大程度的吻合。由於密封夾具通常使用鋼材製成,質量較大,因此在兩部分夾具對接的過程中通常需要至少二人以上才能進行操作。但是,在現實生活和生產中,由於管道破損的位置是無法預知的,常常會遇到非常複雜的地形和不利的施工環境,因此,對接工作就顯得格外困難。在傳統圓筒形夾具的基礎上,考慮對其對接方式和固定方式進行改進,在保證密封性的前提下。降低施工難度,節省人力。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於帶壓密封技術中的密封夾具,降低夾具的對接難度,節省人力,改善施工人員工作條件,在現有技術優點的基礎上,更好的實現洩露的快速密封。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鉸鏈式防滑移密封夾具,包括上半圓筒狀外殼1和下半圓筒狀外殼12;
所述的上半圓筒狀外殼1前側邊緣處設置有上鋸齒形對接槽2,上鋸齒形對接槽2的內側設置有防洩漏襯板4;上半圓筒狀外殼1後端邊緣處設置有均勻分布的上活動鉸支座10;
所述的下半圓筒狀外殼12的前側邊緣設置有下鋸齒形對接槽3,下半圓筒狀外殼12後端邊緣處設置有均勻分布的下活動鉸支座14。
所述的上鋸齒形對接槽2的兩端設置有條形固定基座7,上鋸齒形對接槽2的鋸齒上設置有上V型固定基座6;下鋸齒形對接槽3的內側設置襯板插槽5,下鋸齒形對接槽3的鋸齒上設置有下V型固定基座13;條形固定基座7和上V型固定基座6通過固定螺杆8連接下V型固定基座13。
所述的上活動鉸支座10與下活動鉸支座14通過轉動軸螺杆11連接。
所述的固定螺杆8的兩端設置有固定螺帽9。
本實用新型的特點是:
1、將傳統的夾具平面對接方式,改進為鋸齒對接,增加了夾具軸向的穩定性。在固定方面,將傳統的垂直徑向固定方式,改進為交叉固定,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原理,實現更好的固定效果。
2、在夾具的一側設計加工可活動鉸鏈,在施工前可預先對夾具進行連接,降低在複雜施工環境中施工的對接難度,節省人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後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裝配後的主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裝配後的後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前端局部放大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裝配的局部放大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活動鉸支座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參照圖1、圖2所示,一種鉸鏈式防滑移密封夾具,包括上半圓筒狀外殼1和下半圓筒狀外殼12;
所述的上半圓筒狀外殼1前側邊緣處設置有上鋸齒形對接槽2,上鋸齒形對接槽2的內側設置有防洩漏襯板4;上半圓筒狀外殼1後端邊緣處設置有均勻分布的上活動鉸支座10;
所述的下半圓筒狀外殼12的前側邊緣設置有下鋸齒形對接槽3,下鋸齒形對接槽3的內側設置襯板插槽5,下半圓筒狀外殼12後端邊緣處設置有均勻分布的下活動鉸支座14。
所述的上鋸齒形對接槽2的兩端設置有條形固定基座7,上鋸齒形對接槽2的鋸齒上設置有上V型固定基座6;下鋸齒形對接槽3的鋸齒上設置有下V型固定基座13;條形固定基座7和上V型固定基座6通過固定螺杆8連接下V型固定基座13。
所述的上活動鉸支座10與下活動鉸支座14通過轉動軸螺杆11連接。
所述的固定螺杆8的兩端設置有固定螺帽9。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為:
使用時,上鋸齒形對接槽2與下鋸齒形對接槽3對接,上活動鉸支座10與下活動鉸支座14通過轉動軸螺杆11連接即可。在施工時,先將下半圓筒狀外殼12安裝到位,之後再將半圓筒狀外殼1通過上活動鉸支座10繞轉動軸螺杆11旋轉至合適的位置,上鋸齒形對接槽2與下鋸齒形對接槽3對接以及防洩露襯板4和襯板卡槽5的對接。相比於傳統型夾具,本實用新型在施工使用中無需左右移動夾具位置來確保對接位置的準確,節省人力。在初步安裝完成後,使用固定螺杆8逐個完成條形固定基座7和上V型固定基座6與V型固定基座13對的連接,並用固定螺帽9分別固定螺杆10進行擰緊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