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引擎的進氣系統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12 20:34:11 1
專利名稱:一種引擎的進氣系統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引擎的進氣系統結構,特別是與可以儘可能防止從進氣管的開口部分吸入水等的情況發生,和可以防止進氣管內的空氣被散熱器所通過的熱風加溫的情況發生的進氣系統結構相關聯,屬於車輛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車輛上,在擋板的前方形成了前部空間的同時,在擋板後方的坐席的下方形成引擎空間,在前部空間配置散熱器的同時在引擎空間配置有引擎,有這樣的結構。在這個引擎進氣系統結構中,將接續在引擎的空氣過濾器上的進氣管配設在前部空間與引擎空間之間。
在這樣的引擎的進氣系統結構上,設置有在坐席下方的引擎空間上搭載的引擎的空氣過濾器上接續的進氣管,一般是使這個進氣管的開口部分在坐席下方形成的引擎空間內開口。引自「日本專利文件」特開2002-98016號公報。
但是,如日本專利文件所述,對於坐席下方的引擎空間配設有進氣管開口部分的情況,由於引擎空間在坐席下方的比較低的地方,故存在開口部分容易吸進水等的問題。
一方面,在車輛上,坐席前方的擋板前方配設有散熱器等的前部空間,有這樣的結構。對於這個前部空間,由於與坐席下面的引擎空間相比在高位上,所以如果利用這個前部空間,可以在坐席下方的比引擎空間高的位置上配設進氣管的開口部分。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在擋板前方的前部空間與坐席下方的引擎空間之間將進氣管伸出,進氣管變長,從而增加了迴轉造成一定困難。另外,對於在前部空間配置散熱器的情況,由於從開口部分導入的進氣管內的空氣有可能被通過散熱器的熱風加溫,所以配設時需注意使其避免熱風的影響。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車輛的引擎結構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引擎的進氣系統結構。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在車輛的擋板的前方形成前部空間的同時在上述擋板的後方的坐席下方形成引擎空間,在上述前部空間配置上述散熱器的同時在上述引擎空間配置引擎,對於將接續在該引擎上的進氣管配設在上述前部空間與引擎空間之間的引擎的這種進氣系統結構,在上述前部空間的前面配設上述散熱器,在上述散熱器的上方的車體框架的上面配設上述進氣管的開口部分,將上述進氣管沿著上述散熱器的風扇罩的外側向下方伸出。
本實用新型的效果為,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引擎的進氣系統結構中,通過在車輛的擋板的前方的前部空間的前面配置散熱器,在散熱器的上方的車體框架的上面設置開口部分,可使進氣管的開口部分儘量配置在車體的較高位置上,從而可以儘可能地防止從開口部分吸入水,另外,通過從開口部分將進氣管沿著散熱器的風扇罩的外側向下方伸出,可以防止從開口部分進入的進氣管內的空氣被通過散熱器的熱風加溫。
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狀態為,在本實用新型的引擎的進氣系統結構中,在車輛的前部空間的車體框架的上面配設進氣管的開口部分,可以儘可能地防止從開口部分吸入水,另外,將進氣管沿著配設在前部空間的前面的散熱器的風扇罩的外側向下方伸出,以防止通過散熱器的熱風將從開口部分進入的進氣管內的空氣進行加溫。
工業上利用的可能性為在本實用新型的引擎的進氣系統結構中,在車輛的前部空間的車體框架的上面配設進氣管的開口部分,可以儘可能地防止從開口部分吸入水,另外,將進氣管沿著配設在前部空間的前面的散熱器的風扇罩的外側向下方伸出,以防止通過散熱器的熱風將從開口部分進入的進氣管內的空氣進行加溫,並可以有效利用空間將引擎部件進行合理配置。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說明。
圖1為表示實施例的引擎的進氣系統構造的平面圖。
圖2為圖1的在箭頭II方向上的引擎的進氣系統構造的側面圖。
圖3為引擎的進氣系統構造的正面圖。
圖4為表示第2實施例的引擎的進氣系統構造的關鍵部位平面圖。
圖5為表示第3實施例的引擎的進氣系統構造的關鍵部位平面圖。
圖中符號的說明2車輛;4R右側側面框架;4L左側側面框架;6上側車體框架;8下側車體框架;10擋板;12引擎空間板;18前部空間;20引擎空間;22車廂;24散熱器;36風扇罩;48儲液罐;50冷凝器;52空氣過濾器;58進氣管;60開口部分;62導入部分;64凹口部分;66安裝部分;68前側託架;70中間託架;72後側託架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圖1-圖3為,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1實施例。圖中,2為車輛、4R為在車輛右側並在前後方向上延伸的右側側面框架,4L為在車輛的左側並在前後方向上延伸的左側側面框架,6為上側車體框架,8為下側車體框架,10為擋板,12為引擎空間板,14為右側拉杆託架,16為穩定杆。
對於車輛2,在右側側面框架4R的引擎空間板12的前側設置有安裝有未圖示的右側拉杆的右側拉杆託架14,在左側側面框架4L的引擎空間板12的前側設置有安裝有未圖示的左側拉杆的左側拉杆託架,在右側拉杆託架14和左側拉杆託架上固定有穩定杆16的兩端。
對於這個車輛2,在擋板10的前方,在擋板10與上、下側車體框架6、8之間形成前部空間18的同時,在擋板10的後方的坐席(未圖示)下方由引擎空間板12形成引擎空間20。在前部空間18和引擎空間20之間未圖示的底盤之上形成車廂22。
對於車輛2,在前部空間18上配置散熱器24的同時,在引擎空間20配置引擎26。對於散熱器24,有上盒28和下盒30和內芯32,在上盒28上設有注水口34。散熱器24上,在內芯32的後側設有風扇罩36,在風扇罩36上安裝有風扇電機38。風扇電機38通過轉動風扇40使內芯32通過冷卻用空氣。
對於散熱器24,在通過上側的固定件(未圖示)將上盒28的上側安裝部分42彈性地支撐在上側車體框架6的後側上,藉助下側固定件(未圖示)將下盒30的下側安裝部分44彈性地支撐在下側車體框架8後側上。這樣,將散熱器24配設在前部空間18的前面。
對於散熱器24,由溢出管46將上盒28的注水口34與儲液罐48接續。儲液罐48在擋板10的前側上的前部空間18的右側偏斜配置。另外,散熱器24通過未圖示的散熱器出管和散熱器進管與引擎26接續。在散熱器24的前方配設有與散熱器24重疊的空調裝置(未圖示)的冷凝器50。
對於上述引擎26,組成進氣系統的空氣過濾器52配置在引擎空間20內。空氣過濾器52具備進氣的入口部分54和出口部分56,將接續在入口部分54的進氣管58配設在前部空間18和引擎空間20之間,將接續在出口部分56上的未圖示的吸入管通過出口胴體、進氣集流腔與引擎26接續。
對於上述進氣管58,在一端上設置寬度比高度大的橫長的開口部分60,在開口部分60上設置連續延伸到擋板10附近的寬度逐次減小的導入部分62,使上述儲液罐48上配置的導入部分62的橫方向一側(在圖1中是車輛2的右側)凹陷而設置凹口部分64,在開口部分60的左右兩側分別設置安裝部分66。對於進氣管58,為了使導入部分62的後端達到擋板10的附近,將開口部分60向與右側側面框架4R一邊偏斜並配設在上側車體框架6的上面,將安裝部分66安裝在上側車體框架6上,在凹口部分64的右側配設上述散熱器24上接續的儲液罐48。
對於進氣管58,將一端從導入部分62的後端沿著散熱器24的風扇罩36的外側(在圖1中是車輛2的右側)向下方伸出後使其向後方彎曲,從未圖示的底盤的下側沿著右側側面框架4R從拉杆託架16的下側向後方伸出,穿過引擎空間板12的下側後使其向上方彎曲,在引擎空間20內向上方伸出並將另一端接續在上述空氣過濾器52的入口部分54。
對於進氣管58,在沿著風扇罩36的外側向下方伸出的部位設置前側託架68,在沿著右側框架4R向後方伸出的部位設置中間託架70,在緊鄰穿過引擎空間板12的下側的部位設置有後側託架72。前側託架68固定在擋板10前方的車體板(未圖示)上。中間託架70及後側託架72固定在未圖示的底盤上。
下面對第1實施例的作用進行說明。
對於這個引擎2的進氣系統結構,由在前部空間18的上側車體框架6的上面配設的進氣管58的開口部分60進入空氣,由進氣管58將其沿著風扇罩36的外側導向下方並穿過擋板10的下側,從未圖示的底盤的下側沿著右側側面框架10導向後方,穿過引擎空間板12的下側後導入上方的空氣過濾器52。在空氣過濾器中被除去塵埃的空氣通過未圖示的吸入節流閥體、進氣集流腔供給給引擎26。
一方面,對於散熱器24,由風扇電機38轉動風扇40使內芯通過冷卻用空氣,冷卻引擎26的冷卻水。經過內芯32而被加溫的空氣,由風扇36的內側被導向後方的擋板10方向,排出到外部。
這個引擎26的進氣系統結構為,在前部空間18的儘量高的位置,在右側側面框架4R一側將進氣管58的開口部分60偏斜配設,而且,在將連接在這個開口部分60上的進氣管58向上下前後伸出時,在使進氣管58沿著風扇罩36的外側向下方伸出的同時沿著右側側面框架4R向後方伸出。
這樣,在這個引擎26的進氣系統結構中,通過在前部空間18的前面配設散熱器24,在散熱器24的上方的上側車體框架6的上面配設進氣管58的開口部分60,可以使進氣管58的開口部分60配設在車體的儘量高的位置上,從而可儘可能地防止從開口部分60吸入水等。
其次,在這個引擎26的進氣系統結構中,通過從開口部分60使進氣管58沿著散熱器24的風扇罩36的外側向下方伸出,可以防止從開口部分60進入的進氣管58內的空氣被經過散熱器24的熱風加溫。
再次,在這個引擎26的進氣系統結構中,通過將開口部分60在前部空間18的右側側面框架4R一側偏斜配置,將進氣管58在車輛2的前後方向上延伸沿右側側面框架4R向後方伸出,使進氣管58可以形成得比較短的同時使進氣管58的迴轉簡單易行。
還有,在這個引擎26的進氣系統結構中,通過將從開口部分60向下方伸出的進氣管58固定在擋板10前方的車體板上,可以防止向下方伸出的進氣管58的位置變動。
再有,在這個引擎26的進氣系統結構中,通過在開口部分60設置延伸到擋板10附近的導入部分62,且使進氣管58從這個導入部分62的後端向下方伸出並將進氣管58從散熱器24上分離開來,使得散熱器24的前方重疊配置的冷凝器50的側面上的未圖示的配管(冷凝器的冷卻配管)不發生幹擾,在可以配設在上下方向上伸出的進氣管58的同時,可以使固定這個進氣管58的前側託架68比較緊湊。
另外,在這個引擎26的進氣系統結構中,通過在導入部分62設置凹口部分64,在臨近凹口部分64的位置配設接續在散熱器24上的儲液罐48,使得可以迴避導入部分62與儲液罐48之間的幹擾,可以不變更儲液罐48的安裝位置而在進氣管58的開口部分60上形成導入部分62。
實施例2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第2實施例。
這個引擎26的進氣系統結構中,有從開口部分60上設置的導入部分62的後端開始沿著風扇罩36的外側向下方伸出的進氣管58,和在與上述風扇罩36之間配設隔熱板74。
在這個引擎26的進氣系統結構中,通過隔熱板74,可以防止通過散熱器24的熱風進入沿著風扇罩36的外側向下方伸出的進氣管58一側,從而可防止從開口部分60進入的進氣管58內的空氣被加溫。
實施例3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第3實施例。
在這個引擎26的進氣系統結構中,為使進氣管58的開口部分60在右側側面框架4R的上方的位置上,將其偏斜配設在上側車體框架6的上面,面向散熱器24的風扇罩36上配置的導入部分62的橫方向上的另一側(在圖1中是車輛2的右側)設置凹口部分64,在這個凹口64的左側配設接續在散熱器24上的儲液罐48。
在這個引擎26的進氣系統結構中,通過為使進氣管58的開口部分60在右側側面框架4R的上方的位置上而將其偏斜配設在上側車體框架6的上面,使得開口部分60可以在車體的儘量高的位置且為離開散熱器24的位置上配設,在可以儘可能地防止從開口部分60吸入水等的同時,可以防止由散熱器24吸入被加溫的空氣,另外通過將在導入部分62的橫方向上的另一側上設置的凹口部分64配設儲液罐48,使得不僅可以迴避導入部分62與儲液罐48之間的幹擾,而且可以利用散熱器24的內芯32的後側與圓筒形狀的風扇罩36的上右側與擋板10的前側所圍出的空間配設儲液罐24。
權利要求1.一種引擎的進氣系統結構,在車輛的擋板的前方形成前部空間的同時在上述擋板的後方的坐席下方形成引擎空間,在上述前部空間上配置散熱器的同時在上述引擎空間配置引擎,對於將接續在該引擎上的進氣管配設在上述前部空間與引擎空間之間的引擎的這種進氣系統結構,其特徵是在上述前部空間的前面配設上述散熱器,在上述散熱器的上方的車體框架的上面配設上述進氣管的開口部分,將上述進氣管沿著上述散熱器的風扇罩的外側向下方伸出。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引擎的進氣系統結構,其特徵是將上述開口部分在上述側面框架一側偏斜配置,將上述進氣管在上述車輛的前後方向上延伸並沿著上述側面框架向後方伸出。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引擎的進氣系統結構,其特徵是將從上述開口部分伸出到下方的進氣管固定到擋板前方的車體板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引擎的進氣系統結構,其特徵是在上述開口部分設置延伸到上述擋板附近的導入部分,從這個導入部分的後端使上述進氣管向下方伸出並將上述進氣管與上述散熱器分離開來。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引擎的進氣系統結構,其特徵是在上述導入部分上設置凹口部分,在上述凹口部分配設了接續在上述散熱器上的儲液罐。
專利摘要一種引擎的進氣系統結構。在車輛的擋板的前方形成前部空間的同時在上述擋板的後方的坐席下方形成引擎空間,在上述前部空間上配置散熱器的同時在上述引擎空間配置引擎,對於將接續在該引擎上的進氣管配設在上述前部空間與引擎空間之間的引擎的這種進氣系統結構,其特徵為在上述前部空間的前面配設上述散熱器,在上述散熱器的上方的車體框架的上面配設上述進氣管的開口部分,將上述進氣管沿著上述散熱器的風扇罩的外側向下方伸出。
文檔編號B60K13/00GK2846199SQ20052010331
公開日2006年12月13日 申請日期2005年8月4日 優先權日2004年8月5日
發明者遠山武, 野瀨大樹 申請人:鈴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