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氣動衝擊扳手的改良構造的製作方法
2023-05-13 03:16:16 1
專利名稱:一種氣動衝擊扳手的改良構造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一種氣動工具,尤指一種氣動衝擊扳手的改良構造。
背景技術:
如圖5所示,為習用氣動衝擊扳手的本體8,於本體內具有一容置空間8 O供容設轉子8 1,此述之衝擊扳手並包含如驅動組件等其它構件(圖中未示)所組成。習用衝擊扳手的本體8常見以鋁材製成,在結構上雖具有金屬材質的強度且構件之間可保持準確的精度,但鋁材已屬金屬材質中較輕且強度適中的材料,於成本考慮下難以其它金屬材質取代,故衝擊扳手整體的重量難再減輕,因此,將鋁材的本體改良為塑料本體即孕育而生。請再參閱圖5,以塑料材質製成的本體8 』雖可再減輕衝擊扳手整體的重量,惟其結構易受外界的影響而變形,例如氣候改變造成塑料材質的熱脹冷縮,或者因撞擊所造成的變形,皆會使轉子8 1』於容置空間8 O'內的作動不順暢,進而造成衝擊扳手的使用效能,為解決此一問題,故有另一種改良結構產生。再請參閱圖6,是具有改良結構的氣動衝擊扳手9,圖中的本體9 O為塑料材質, 為解決塑料材質結構強度不佳的問題,故於本體9 O設有一金屬材質的殼體9 2補強,該轉子9 1是容設於該殼體9 2中,此殼體9 2如圖7所示,其中具有一容設轉子9 1的容室9 2 O,且如圖8所示,殼體9 2於容室9 2 O的一端為封閉而具有一軸孔9 2 1,殼體 9 2於容室9 2 O的另一端則開放並以一蓋體9 3蓋合,此蓋體9 3亦具有一與該軸孔 9 2 1同軸的軸孔9 3 0,以樞設轉子9 1。上述的殼體9 2可歸納出以下問題
1、該容室9 2 O的軸心A相對於殼體9 2而言略朝上偏心,軸孔9 2 1的軸心B又相對於該容室9 2 O的軸心A朝下偏心,蓋體9 3的軸孔9 3 O又必須在蓋合殼體9 2 後與該軸孔9 2 1同軸,可見殼體9 2及蓋體9 3在製造時所要求的精度極高,使得殼體 9 2製造成本居高不下,且不良率明顯增加。2、由殼體9 2的立體外觀可見,其必須先經鑄造成形後再加工而成,此殼體9 2 整體的外形輪廓複雜,故成形殼體9 2的鑄模於設計時亦相對地提高了困難度,且殼體 9 2本身必須於容室9 2 O的內壁經由表面處理以強化其表面硬度,除了具有高製造成本以外,表面處理的製程亦會造成環境高度的汙染。因此,如何解決上述習用氣動衝擊扳手的問題,即為本發明所欲解決的重點所在。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於解決上述的問題而提供一種氣動衝擊扳手的改良構造, 使衝擊扳手達到輕量化並具有足夠的結構強度,且不須過度考慮構件間的精密度,即能以較低成本及較為環保的製造,並使馬達組件依準確的位置組裝於衝擊扳手中。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為達前述的目的,本發明是於一本體內設一馬達組件以及一控制進氣驅動馬達組件的開關組件,其中該本體是一握柄於頂端一體連結一塑料殼體,該握柄中具有一進氣道,此進氣道於中途設該開關組件控制啟閉,而該馬達組件包含於一汽缸內具有一氣室以裝設一轉子,並於該汽缸的前後兩端分別以一前蓋及一後蓋封閉,轉子分別於前後具有一伸出前蓋與後蓋的轉軸,且前蓋與後蓋分別於外側設置一軸承可樞轉地支持該二轉軸,該轉子於伸出前蓋的轉軸聯結一衝擊組件,其特徵在於該馬達組件固定於一馬達殼座中,此馬達殼座固定於該塑料殼體內,該馬達組件與此馬達殼座之間具有數個由進氣道連通氣室的進氣孔及數個由氣室連通至外部的排氣孔,此馬達殼座包含一外殼及一外殼蓋,該外殼的硬度大於該塑料殼體,且外殼中空並穿透兩端而形成一容室以容設汽缸,該汽缸由容室後方置入容室中並與馬達殼座固定,該外殼的容室於靠近衝擊組件一端的內壁具有一擋環以阻擋該汽缸的前蓋,外殼的後端以該外殼蓋結合而封閉。該馬達殼座於外殼的前端朝徑向延伸一盤部,外殼於塑料殼體中以此盤部的內側面貼合於該塑料殼體,另以一外罩貼合於該盤部的外側面以罩設該衝擊組件,並以數個螺絲由塑料殼體外穿入並穿經該盤部而與該外罩螺鎖固定,且以外罩壓迫該盤部而密閉地迫緊於該馬達殼座於塑料殼體。
該外殼蓋以數個螺絲穿過並鎖設於該外殼的後端而固定。該數個排氣孔分別設在該外殼及汽缸以連通該氣室至外部;該數個進氣孔分別設在該外殼蓋及後蓋以連通該進氣道與氣室。該前蓋與後蓋分別朝外側設有一軸承座,各軸承分別設於對應側的軸承座內。該擋環是由外殼的容室內壁向內凸出。本發明提供的氣動衝擊扳手的改良構造,使衝擊扳手達到輕量化並具有足夠的結構強度,且不須過度考慮構件間的精密度,即能以較低成本及較為環保的製造,並使馬達組件依準確的位置組裝於衝擊扳手中。本發明的上述及其它目的與優點,不難從下述所選用實施例的詳細說明與附圖中,獲得深入了解。當然,本發明在某些零件上,或零件的安排上容許有所不同,但所選用的實施例, 則於本說明書中,予以詳細說明,並於附圖中展示其構造。
圖1是本發明的立體外觀圖。圖2是本發明的立體分解圖。圖3是本發明的剖視結構圖。圖4是本發明的另一剖視結構圖。圖5是習用氣動衝擊扳手的本體外觀圖。圖6是另一習用氣動衝擊扳手的剖視結構圖。圖7是圖6的習用氣動衝擊扳手的殼體立體結構圖。圖8是圖6的習用氣動衝擊扳手的殼體剖視結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請參閱圖1至圖4,圖中所示者為本發明所選用的實施例結構,此僅供說明之用,在專利申請上並不受此種結構的限制。本發明提供一種氣動衝擊扳手的改良構造,其如圖1 圖2所示,於本實施例中包括一本體1、一開關組件2、一馬達殼座3、一馬達組件4、以及一衝擊組件5,其中
如圖2 圖3所示,該本體1是一握柄1 O於頂端連結一塑料殼體1 1,此握柄1 O 與塑料殼體1 1為一體的結構,該握柄1 Q中具有一進氣道1 2,此進氣道1 2是於握柄中延伸至該塑料殼體1 1內,該塑料殼體1 1為一中空的殼體,其中具有一容置空間 1 1 0,該進氣道1 2於握柄1 Q的底部露出一連接高壓氣體的連接部1 2 O,且進氣道 1 2於中途設該開關組件2,此開關組件2控制進氣道1 2內的高壓氣體由連接部1 2通往塑料殼體1 1內。如圖2 圖3所示,該馬達殼座3容設於該塑料殼體1 1的容置空間1 1 O內, 此馬達殼座3包含一外殼3 Q及一外殼蓋3 1所組成,此述的外殼3 Q於本實施例為金屬材質製成,其硬度大於該塑料殼體1 1,外殼3 O內具有一容室3 O O,此容室3 O O是中空的外殼3 O穿透兩端所形成,圖中可見外殼3 O在頂側具有若干排氣孔3 O 1,且在外殼3 O的底部具有若干進氣孔3 O 2。因此,當塑料殼體1 1因外界環境而熱脹冷縮或者受撞擊時,於塑料殼體1 1內的馬達殼座3仍於塑料殼體1 1內維持其結構外型,不會隨塑料殼體1 1而變形。如圖2 圖4所示,該馬達組件4包含一汽缸4 O、一轉子4 1、一前蓋4 2、一後蓋4 3、以及二軸承4 4、4 5,此馬達組件4是以汽缸4 O由該外殼3 O的後方置入容室3 O O中,該汽缸4 O內具有一氣室4 O O,該轉子4 1是裝設於汽缸4 O的氣室 4 O O內,於汽缸4 O的前端結合該前蓋4 2,另於該汽缸4 O的後端則結合該後蓋4 3, 以封閉汽缸4 O的氣室4 O O並固定該轉子4 1於其中。該汽缸4 O於頂側具有若干排氣孔4 O 1對應該馬達殼座3的排氣孔3 O 1,俾供氣室4 O O內的廢氣排出,汽缸4 O並於底部具有若干進氣孔4 O 2對應該馬達殼座3的進氣孔3 O 2,俾供高壓氣源進入氣室 4 O O 內。如圖2 圖3所示,前述馬達組件4中的轉子4 1分別於前端具有一轉軸4 1 O 伸出前蓋4 2之外並與該衝擊組件5聯結,而轉子4 1於後端另具有一轉軸4 1 1伸出後蓋4 3,其一軸承4 4定位於前蓋4 2外側的軸承座4 2 Q可樞轉地支持該轉軸4 1 0, 而另一軸承4 5則定位於後蓋4 3外側的軸承座4 3 Q可樞轉地支持該轉軸4 1 1。該外殼3 O的容室3 O O於靠近衝擊組件5—端的內壁向內凸出一擋環3 O 3以阻擋汽缸 4 O的前蓋4 2,並以該外殼蓋3 1於塑料殼體1 1的後端蓋合容室3 O O,此外殼蓋
31於本實施例中以數個螺絲3 2穿過並鎖設於該外殼3 O的後端而固定,以定位汽缸
4O於容室3 O O內。如圖2 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馬達殼座3於外殼3 O的前端朝徑向延伸一盤部 3 O 4,馬達殼座3於馬達組件4定位後,其外殼3 O於塑料殼體1 1中以此盤部3 O 4 的內側面貼合於該塑料殼體1 ι,該衝擊組件5外設有一外罩6貼合於該盤部3 O 4的外側面,並以數個螺絲1 3由塑料殼體1 1外穿入,數個螺絲1 3並穿經該盤部3 O 4而與該外罩6螺鎖固定,利用該外罩6壓迫該盤部3 O 4而密閉地迫緊該馬達殼座3於塑料殼體1 1。由上述的說明可見,該本體1的塑料殼體1 1本身為塑料材質而可減輕衝擊扳手整體的重量,且在塑料殼體1 1中設有該金屬材質的馬達殼座3,以強化塑料殼體1 1的內部結構避免變形扭曲,且馬達組件4是模塊化地設於該馬達殼座3之中,其轉子4 1前後兩端的轉軸4 10,41 1分別樞設於前蓋4 2及後蓋4 3外側的軸承4 4、4 5,轉子 4 1藉此即可於汽缸4 O的氣室4 O O內驅動旋轉,而馬達殼座3的外殼3 O及外殼蓋 3 1僅用以定位整組馬達組件,馬達殼座3無須如習用的殼體在外殼蓋3 1成形軸孔以樞接轉子4 1,故馬達殼座3即不須以較高精密度製造,僅須能固定馬達組件4即可使馬達組件依準確的位置組裝於衝擊扳手中,且外殼3 O於容室3 O O的內壁不需要表面處理, 故於構件及製程上均能相對的降低成本,且不會在構件的製作過程中造成環境的汙染。以上所述實施例的揭示是用以說明本發明,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故舉凡數值的變更或等效組件的置換仍應隸屬本發明的範疇。由以上詳細說明,可使熟知本項技藝者明了本發明的確可達成前述目的。
權利要求
1.一種氣動衝擊扳手的改良構造,其於一本體內設一馬達組件以及一控制進氣驅動馬達組件的開關組件,其特徵在於該本體是一握柄於頂端一體連結一塑料殼體,該握柄中具有一進氣道,此進氣道於中途設該開關組件控制啟閉,而該馬達組件包含於一汽缸內具有一氣室以裝設一轉子,並於該汽缸的前後兩端分別以一前蓋及一後蓋封閉,轉子分別於前後具有一伸出前蓋與後蓋的轉軸,且前蓋與後蓋分別於外側設置一軸承可樞轉地支持該二轉軸,該轉子於伸出前蓋的轉軸聯結一衝擊組件,其特徵在於該馬達組件固定於一馬達殼座中,此馬達殼座固定於該塑料殼體內,該馬達組件與此馬達殼座之間具有數個由進氣道連通氣室的進氣孔及數個由氣室連通至外部的排氣孔,此馬達殼座包含一外殼及一外殼蓋,該外殼的硬度大於該塑料殼體,且外殼中空並穿透兩端而形成一容室以容設汽缸,該汽缸由容室後方置入容室中並與馬達殼座固定,該外殼的容室於靠近衝擊組件一端的內壁具有一擋環以阻擋該汽缸的前蓋,外殼的後端以該外殼蓋結合而封閉。
2.依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動衝擊扳手的改良構造,其特徵在於該馬達殼座於外殼的前端朝徑向延伸一盤部,外殼於塑料殼體中以此盤部的內側面貼合於該塑料殼體,另以一外罩貼合於該盤部的外側面以罩設該衝擊組件,並以數個螺絲由塑料殼體外穿入並穿經該盤部而與該外罩螺鎖固定,且以外罩壓迫該盤部而密閉地迫緊於該馬達殼座於塑料殼體。
3.依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動衝擊扳手的改良構造,其特徵在於該外殼蓋以數個螺絲穿過並鎖設於該外殼的後端而固定。
4.依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動衝擊扳手的改良構造,其特徵在於該數個排氣孔分別設在該外殼及汽缸以連通該氣室至外部;該數個進氣孔分別設在該外殼蓋及後蓋以連通該進氣道與氣室。
5.依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動衝擊扳手的改良構造,其特徵在於該前蓋與後蓋分別朝外側設有一軸承座,各軸承分別設於對應側的軸承座內。
6.依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動衝擊扳手的改良構造,其特徵在於該擋環是由外殼的容室內壁向內凸出。
全文摘要
一種氣動衝擊扳手的改良構造,是本體於塑料殼體內固定馬達殼座及馬達組件,馬達組件於汽缸內設轉子,轉子伸出轉軸由軸承支持,馬達殼座的外殼硬度大於塑料殼體,此外殼中空並穿透兩端而形成一容室以容設汽缸,外殼於容室內壁凸出一擋環阻擋汽缸,外殼的後端以外殼蓋結合封閉,藉以構成本發明。本發明提供的氣動衝擊扳手的改良構造,使衝擊扳手達到輕量化並具有足夠的結構強度,且不須過度考慮構件間的精密度,即能以較低成本及較為環保的製造,並使馬達組件依準確的位置組裝於衝擊扳手中。
文檔編號B25B21/02GK102476369SQ201010555209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23日 優先權日2010年11月23日
發明者孫永勇, 陳全欽 申請人:大裡興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