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怎樣敬業(韓愈也是伯樂)
2023-05-14 10:37:34 1
文|祁文斌
韓愈,「一代文宗」,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自唐宋以來,儒林中人無不對其讚賞有加。白居易說他:「學術精博,文力雄健,立詞措意,有班(班固)、馬(司馬遷)之風,求之一時,甚不易得。加以性方道直,介然有守,不交勢利,自致名望。可使執簡,列為史官,記事書法,必無所苟。」蘇軾則說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元豐元年(1078年),宋神宗趙頊追封韓愈為昌黎伯,並準其從祀孔廟。「伯」屬爵號;「從祀孔廟」,即其牌位、遺像可供奉於孔廟,隨孔子一同接受世人的拜祭。
關於韓愈其人,史書上說他「發言直率,無所畏避,操行堅正,拙於世務」,由於這些特性,韓愈「累被擯黜」,數次因言獲罪。但除了這些廣為人知的東西以外,韓愈還有一個藏而不露的閃光點沒有得到人們足夠的注目和褒揚。「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是韓愈在其《馬說》中的感慨,或許正是因為認識到了「伯樂」的可貴,「三歲而孤」的韓愈在自己並不通達的仕宦生涯中,身體力行,也在做一名力所能及的伯樂。
被韓愈發現的名聞遐邇的「千裡馬」首先要算賈島。賈島騎著驢子去城郊拜訪朋友李凝未遇後,寫了一首《題李凝幽居》。有趣的是,這個嗜詩成癖的年輕僧人在翌日回家的途中,又琢磨起了這首新作。熱鬧的長安街頭人喧馬嘶,摩肩接踵。全神貫注的賈島正為那句「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中的「推」字,到底是該用「推」還是用「敲」妥當,冥思苦想、反覆斟酌之際,不知不覺間,人和驢子已撞入了一位朝廷官員的儀仗。這位官員正是時任吏部侍郎的韓愈。被抓至轎前的賈島慌忙解釋「撞車」的緣由。如若換作他人,在法度禮儀的威嚴之下,一頓皂役的呵斥和板子肯定少不了,可端坐轎內的韓愈問清原委後,對莽撞的賈島非但沒有任何責罰,反倒與這個騎驢不看路的詩痴和尚探討起詩藝來,說自己覺得還是用「敲」字好。賈島受益匪淺,欣然接受。從此,方外之人賈島認識了位高名重的韓愈,並與其成為知心朋友。元和六年(811年)春,賈島還特地從長安前往洛陽,專程拜謁了時任河南令的韓愈。
正是由於韓愈等人的賞識、推介和教導,少小即已出家的賈島還俗應舉,投身科場,並於長慶二年(822年)進士及第。韓愈對賈島的愛惜與器重,從《贈賈島》一詩中也可見一斑:「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星辰頓覺閒。天恐文章中道絕,再生賈島在人間。」
「李賀父名晉,不應進士,而愈為賀作《諱辨》,令舉進士」。被後世譽為「詩鬼」的落魄詩人李賀,雖才思聰穎,少年成名,且名滿京洛,但終生困窘苦寒,境況悽慘。箇中緣由之一是,李賀的父親名叫「晉肅」,許多人認為「晉」與「進」同音,犯了「嫌名」的忌諱,不能考進士,且鼓勵李賀去考的人也不對。本來早在貞元十二年(796年),韓愈便通過《高軒過》一詩,見到過時年7歲的「神童」李賀,對他非常賞識。元和五年(810年),韓愈在與李賀的書信往來中就鼓動其考進士。對於因「嫌名」不能考試的世俗之見,韓愈自然是頗為不滿,於是,「考之於經,質之於律,稽之以國家之典」,仗義執言地寫了一篇議論文《諱辨》,為李賀可以考進士旁徵博引,力排眾議。儘管韓愈此文沒能實現使李賀應會試的目的,但無疑算冒天下之大不韙,為他賞識的才子衝鋒陷陣了。
「愈性弘通,與人交,榮悴不易。少時與洛陽人孟郊,東郡人張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稱薦於公卿間。而籍終成科第,榮於祿仕。後雖通貴,每退公之隙,則相與談宴,論文賦詩,如平昔焉。而觀諸權門豪士,如僕隸焉,瞪然不顧。而頗能誘勵後進,館之者十六七,雖晨飲不給,怡然不介意。」年長韓愈17歲的孟郊「才高氣清,行古道」,「用心勤,處身勞且苦」(《與孟東野書》),韓愈與其早年相識,友情甚篤,在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而有關張籍的情況則是:貞元十四年(798年),經孟郊介紹,和州人張籍在汴州結識了韓愈。當時的韓愈任汴州的進士考官,因為喜愛張籍「樸質好學」,便竭力推薦了他。貞元十五年(799年),張籍在長安進士及第。長慶元年(821年),韓愈舉薦張籍為國子博士。後來,張籍又調任水部員外郎、主客郎中……在韓愈與張籍相處的二十餘年裡,這年齡相仿的二人「一會如平生歡,才名相許,論心結契」(《唐才子傳·張籍》)。當然,交往多了也難免產生磕碰,每當那個時候,韓愈便展現了自己寬廣的胸懷。張籍「性狷直,多所責諷於愈,愈亦不忌之」(《唐才子傳·張籍》)。也因此,張籍被稱為「韓門弟子」。
還有一點特別值得一提,韓愈待人接物毫不趨炎附勢,對有識之士親和平易,對有權有勢的豪門貴胄卻瞪著眼睛、不屑一顧。年輕人去韓愈的館驛讀書學習,雖然館裡不能提供早飯,但大家仍然很開心,一點兒也不在意。
「頗能誘勵後進」。韓愈扶掖後學,不遺餘力,甘為人做嫁衣,許多人得益於其提攜,日後都有所成就。所以,《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一百一》中說他「成就後進士,往往知名」。
凡此種種,可見韓愈一生的確「以興起名教,弘獎仁義為事」,是個甘為人梯、助人達己的當之無愧的唐代伯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