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成型式Type‑C插座連接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14 20:36:0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連接器領域技術,尤其是指一種一次成型式Type-C 插座連接器。
背景技術:
Type-C是USB接口的一種連接介面,不分正反兩面均可插入,大小約為8.3mm×2.5mm,和其他介面一樣支持USB標準的充電、數據傳輸、顯示輸出等功能。Type-C由USB Implementers Forum制定,在2014年獲得蘋果、谷歌、英特爾、微軟等廠商支持後開始普及。
Type-C插座連接器的主要結構通常包括有絕緣本體、上排端子、下排端子以及屏蔽外殼;該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均設置於絕緣本體上,該屏蔽外殼包覆於絕緣本體外,然而,目前的Type-C插座連接器一般結構較為複雜,並且需要經過多次注塑成型,製程工序較多,不利於製作成本的降低,從而使得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下降。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鑑於此,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一次成型式Type-C 插座連接器,其能有效解決現有之Type-C 插座連接器存在結構複雜、製作工序多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之技術方案:
一種一次成型式Type-C 插座連接器,包括有絕緣本體、上排端子、下排端子以及屏蔽外殼;該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均設置於絕緣本體上,該屏蔽外殼包覆於絕緣本體外;該絕緣本體包括有一次成型並一體連接的基座和舌板,該上排端子由一金屬片材一次衝壓形成,上排端子的接觸部露出舌板的上表面,該下排端子由另一金屬片材一次衝壓形成,下排端子的接觸部露出舌板的下表面。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上排端子的端子數量為八個,其從左到右分別為A1端子、A4端子、A5端子、A6端子、A7端子、A8端子、A9端子和A12端;該下排端子的端子數量亦為八個,其從右到左分別為B1端子、B4端子、B5端子、B6端子、B7端子、B8端子、B9端子和B12端子。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A1端子的前端具有第一框體部,B12端子的前端具有第二框體部,該第一框體部疊於第二框體部上導通連接,該A12端子的前端具有第三框體部,B1端子的前端具有第四框體部,該第三框體部疊於第四框體部上導通連接。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A4端子的前端具有第一框體部,B9端子的前端具有第二框體部,該第一框體部疊於第二框體部上導通連接,該A9端子的前端具有第三框體部,B4端子的前端具有第四框體部,該第三框體部疊於第四框體部上導通連接。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A6端子的後端與B6端子的後端彼此並排焊接在PCB同一PAD上導通。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A7端子的前端與B7端子的前端彼此重疊。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上排端子的焊接部和下排端子的焊接部均水平向後伸出基座,上排端子的焊接部和下排端子的焊接部呈一排左右排布。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上排端子的端子數量為十二個,其從左到右分別為A1端子、A2端子、A3端子、A4端子、A5端子、A6端子、A7端子、A8端子、A9端子、A10端子A11端子和A12端;該下排端子的端子數量亦為十二個,其從右到左分別為B1端子、B2端子、B3端子、B4端子、B5端子、B6端子、B7端子、B8端子、B9端子、B10端子、B11端子和B12端子;且絕緣本體中鑲嵌成型有屏蔽片,該屏蔽片位於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之間,屏蔽片的上下表面均覆蓋有絕緣塗層。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上排端子的焊接部和下排端子的焊接部均水平向後伸出基座,上排端子的焊接部和下排端子的焊接部呈前後兩排並左右錯位排布。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具體而言,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
通過由一金屬片材一次衝壓形成上排端子,由另一金屬片材一次衝壓形成下排端子,然後,再一次注塑成型出基座和舌板,使得產品結構簡單緊湊,無需多次成型,製程工序大大簡化,利於降低生產成本,從而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為更清楚地闡述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徵和功效,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組裝立體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一較佳實施例另一角度的組裝立體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分解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截面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疊合在一起的立體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組裝立體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二較佳實施例另一角度的組裝立體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分解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截面圖。
附圖標識說明:
10、絕緣本體 11、基座
12、舌板 20、上排端子
21、第一框體部 22、第三框體部
23、第一框體部 24、第三框體部
201、接觸部 202、焊接部
30、下排端子 31、第二框體部
32、第四框體部 33、第二框體部
34、第四框體部 301、接觸部
302、焊接部 40、屏蔽外殼
50、屏蔽片 51、絕緣塗層。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照圖1至圖5所示,其顯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包括有絕緣本體10、上排端子20、下排端子30以及屏蔽外殼40;該上排端子20和下排端子30均設置於絕緣本體10上,該屏蔽外殼40包覆於絕緣本體10外。
該絕緣本體10包括有一次成型並一體連接的基座11和舌板12,該上排端子20由一金屬片材一次衝壓形成,上排端子20的接觸部201露出舌板12的上表面,該下排端子30由另一金屬片材一次衝壓形成,下排端子30的接觸部301露出舌板12的下表面,金屬片材為高導銅材。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4和圖5所示,所述上排端子20的端子數量為八個,其從左到右分別為A1端子、A4端子、A5端子、A6端子、A7端子、A8端子、A9端子和A12端;該下排端子30的端子數量亦為八個,其從右到左分別為B1端子、B4端子、B5端子、B6端子、B7端子、B8端子、B9端子和B12端子。
所述A1端子的前端具有第一框體部21,B12端子的前端具有第二框體部31,該第一框體部21疊於第二框體部31上導通連接,該A12端子的前端具有第三框體部22,B1端子的前端具有第四框體部32,該第三框體部22疊於第四框體部32上導通連接。所述A4端子的前端具有第一框體部23,B9端子的前端具有第二框體部33,該第一框體部23疊於第二框體部33上導通連接,該A9端子的前端具有第三框體部24,B4端子的前端具有第四框體部34,該第三框體部24疊於第四框體部34上導通連接。如此,通過設置有各個框體部,利用各個框體部疊合導通連接,以便於成型絕緣本體10,同時也增大了電流通過的橫截面,滿足大電流通過的要求,從而便於實現大電流充電。以及,所述A6端子的後端與B6端子的後端彼此並排焊接在PCB同一PAD上導通,同時使得彼此之間形成支撐。所述A7端子的前端與B7端子的前端彼此重疊,同時使得彼此之間形成支撐。
另外,所述上排端子20的焊接部202和下排端子30的焊接部302均水平向後伸出基座11,上排端子20的焊接部202和下排端子30的焊接部302呈一排左右排布,便於檢驗焊接質量,同時也便於維修。
詳述本實施例的製作組裝過程如下:
製作時,首先,由一金屬片材一次衝壓形成上排端子20,並由另一金屬片材一次衝壓形成下排端子30,接著,如圖6所示,將上排端子20疊於下排端子30上,然後,將上排端子20和下排端子30放入注塑模具中一次注塑成型出絕緣本體10;最後,將屏蔽外殼40套設在絕緣本體10外即可。
使用時,本產品與Type-C插頭連接器對插連接,當Type-C插頭連接器正插時,上排端子20的接觸部201與Type-C插頭連接器內的端子接觸導通實現連接,當Type-C插頭連接器反插時,下排端子30的接觸部301與Type-C插頭連接器內的端子接觸導通實現連接。
請參照圖6至圖9所示,其顯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本實施例的具體結構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基本相同,其所不同的是: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上排端子20的端子數量為十二個,其從左到右分別為A1端子、A2端子、A3端子、A4端子、A5端子、A6端子、A7端子、A8端子、A9端子、A10端子A11端子和A12端;該下排端子30的端子數量亦為十二個,其從右到左分別為B1端子、B2端子、B3端子、B4端子、B5端子、B6端子、B7端子、B8端子、B9端子、B10端子、B11端子和B12端子;且絕緣本體10中鑲嵌成型有屏蔽片50,該屏蔽片50位於上排端子20和下排端子30之間,屏蔽片50的上下表面均覆蓋有絕緣塗層51。
所述上排端子20的焊接部202和下排端子30的焊接部302均水平向後伸出基座11,上排端子20的焊接部202和下排端子30的焊接部302呈前後兩排並左右錯位排布,如此,使得從產品正後方看去,各個焊接部並列形成一排,便於檢驗焊接質量,同時也便於維修。
製作時,首先,由一金屬片材一次衝壓形成上排端子20,並由另一金屬片材一次衝壓形成下排端子30,接著,將上排端子20疊於下排端子30上,並使得屏蔽片50夾設於上排端子20和下排端子30之間,然後,將上排端子20、下排端子30和屏蔽片50放入注塑模具中一次注塑成型出絕緣本體10;最後,將屏蔽外殼40套設在絕緣本體10外即可。
使用時,本產品與Type-C插頭連接器對插連接,當Type-C插頭連接器正插時,上排端子20的接觸部201與Type-C插頭連接器內的端子接觸導通實現連接,當Type-C插頭連接器反插時,下排端子30的接觸部301與Type-C插頭連接器內的端子接觸導通實現連接,本產品可滿足數據傳輸和充電的要求。
本實用新型的設計重點在於:通過由一金屬片材一次衝壓形成上排端子,由另一金屬片材一次衝壓形成下排端子,然後,再一次注塑成型出基座和舌板,使得產品結構簡單緊湊,無需多次成型,製程工序大大簡化,利於降低生產成本,從而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範圍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細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