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分配管、混凝土布料系統及混凝土輸送設備的製作方法
2023-05-14 19:51:16 3
專利名稱:混凝土分配管、混凝土布料系統及混凝土輸送設備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混凝土輸送管道,具體地,涉及一種混凝土分配管。此外,本發明還涉及一種包括所述混凝土分配管的混凝土布料系統以及混凝土輸送設備。
背景技術:
混凝土輸送設備,例如混凝土泵車、混凝土布料機等的混凝土布料系統均包括安裝在布料臂架上的混凝土輸送管道,混凝土輸送管道的輸出端連接有布料軟管。典型地,就混凝土泵車而言,參加圖4所示,其包括混凝土泵送裝置(一般為混凝土泵6)和混凝土布料系統,其中所述混凝土布料系統包括安裝在布料臂架(本領域技術人員也稱為「布料杆」或「布料臂」等)上的混凝土輸送管道7以及布料軟管8,所述布料臂架一 般包括依次鉸接的多節臂節,該多節臂節能夠摺疊伸展,各節臂節上分別安裝有混凝土輸送管,混凝土輸送管依次連接從而構成混凝土輸送管道7,混凝土輸送管之間一般通過管卡(即混凝土管道連接管卡)相互連接,安裝在相鄰的臂節上的混凝土管一般通過兩段混凝土彎管連接,由於相鄰的臂節之間經常需要摺疊伸展,因此兩段混凝土彎管之間通過相應的管卡形成能夠相對旋轉的連接(有關混凝土管道連接管卡參見機械行業標準JB/T10704—2007),具體地,相鄰的臂節之間的鉸接樞轉軸與上述兩段混凝土彎管之間相對旋轉的旋轉軸線同軸,這樣在相鄰的臂節之間摺疊或伸展時,該相鄰臂節上的混凝土輸送管也隨同摺疊或伸展,有關混凝土泵車等混凝土輸送設備的摺疊式布料臂架上的混凝土輸送管的安裝形式是公知的,下文不再贅述。混凝土輸送管道7的輸入端連接於混凝土泵6的出料口,輸出端連接有布料軟管8,在泵車工作時混凝土泵6將混凝土泵送經過混凝土輸送管道7達到布料軟管8,操作工人手持布料軟管8對指定的澆築點進行澆築,然後再由現場施工人員對混凝土進行振動、攤勻。需要說明的是,在圖4中為了使得圖面簡潔僅示意性地顯示了三節臂節,並且混凝土泵6的出料口顯示為直接連接於布料臂架上的混凝土輸送管道7,在實際的混凝土泵車上混凝土泵6的出料口通常是經由混凝土泵車的下車混凝土輸送管道連接到布料臂架上的混凝土輸送管道。此外,就混凝土布料機而言,其主要部分為混凝土布料系統,一般本身並不包括混凝土泵送裝置,即混凝土布料機主要接收泵送的混凝土而進行混凝土布料作業。目前,隨著大方量泵送技術的出現與發展,在實際布料工作時,由於泵送方量很大,在混凝土被輸送出布料軟管8時,在施工點的操作人員由於工地狹窄,往往都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混凝土的振動、夯實、攤勻,所以雖然混凝土泵送裝置(例如混凝土泵車上的混凝土泵6)擁有著16(Γ200方/小時的大方量泵送系統的能力,但由於施工操作人員無法完成如此多的混凝土施工任務,因此都只將混凝土泵送裝置的泵送方量調小,進而每小時能夠完成的方量約為5(Γ70方,混凝土輸送設備(例如混凝土泵車)的工作效率較低。在上述混凝土輸送設備的混凝土布料系統中,由於該混凝土布料系統是從一個混凝土輸入端將混凝土輸送到一個混凝土輸出端,而構成混凝土輸送管道7主要為混凝土輸送管(包括直管與彎管)。
參見圖I至圖3所示,目前混凝土輸送管主要有如圖所示的幾種,其中圖I所示為混凝土直管,其通流直徑相同,為同徑管,外觀形狀為直線型;圖2所示為混凝土彎管,其通流直徑不相同為變徑管,外觀形狀為90度彎管;圖3所示為混凝土彎管,其通流直徑相同為同徑管,外觀形狀為45度彎管。如圖4所示的混凝土布料系統,混凝土輸送管道7接收來自混凝土泵6泵送的混凝土,並將混凝土輸送到布料軟管8。具體地,在該現有技術的混凝土布料系統,主要存在如下技術缺陷第一,在混凝土輸送管道7輸送的的混凝土的輸送量較大時,即向混凝土輸送管道7泵送混凝土的混凝土泵送裝置具有較大的泵送方量能力時,由於工人的手動操作限制等原因,布料軟管8的實際輸出量使得工人根本來不及進行有效的布料,因此此時並不需要大方量的混凝土輸出量;第二,在混凝土輸送管道7輸送的混凝土的輸送量較小時,例如向混凝土輸送管道7泵送混凝土的混凝土泵送裝置的泵送方量能力較小時,混凝土輸送管道7向布料軟管8輸送的混凝土方量遠遠不能滿足工人操作布料軟管8進行布料的需要。也就是說,混凝土輸送管道7與布料軟管8在混凝土輸送量與混凝土布料量存在上述 不匹配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首先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混凝土分配管,該混凝土分配管在應用於混凝土布料系統時能夠實現混凝土輸送的分流或合流,從而能夠容易地根據應用需要使得混凝土的輸送量與布料量相對匹配。在此基礎上,本發明提供一種混凝土布料系統,該混凝土布料系統能夠實現混凝土輸送的分流或合流,從而能夠容易地根據應用需要使得混凝土的輸送量與布料量相對匹配。此外,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混凝土輸送設備,該混凝土輸送設備能夠實現混凝土輸送的分流或合流,從而能夠容易地根據應用需要使得混凝土的輸送量與布料量相對匹配。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第一種形式的混凝土分配管,其中,該混凝土分配管包括分配管本體,該分配管本體上具有至少三個相互連通的混凝土通流接口,各個混凝土通流接口所處的連接端的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安裝凸緣。具體地,所述混凝土分配管為具有三個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的三通混凝土直管,所述分配管本體包括相互連結且彼此垂直的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的一端連結在所述第二管段的兩端之間的位置上。具體選擇地,所述第一管段與所述第二管段具有相同的直徑或不同的直徑。作為另一種具體結構形式,所述混凝土分配管為具有四個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的四通混凝土直管,所述分配管本體包括連結為「十」字形的第一管段、第二管段、第三管段和第四管段。更具體地,所述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和第四管段具有相同的直徑。作為又一種具體結構形式,所述混凝土分配管為具有三個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的三通混凝土彎管,所述分配管本體包括相互連結的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其中所述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相對於所述第三管段的軸線對稱分布,並且該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各自與所述第三管段連結成弧形管。
更具體地,所述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具有相同的直徑;或者所述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的直徑小於所述第三管段的直徑。本發明還提供第二種形式的混凝土分配管,其中,該混凝土分配管包括軟管本體,該軟管本體上具有至少三個相互連通的混凝土通流口。在本發明的上述混凝土分配管的基礎上,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混凝土布料系統,包括布料臂架、安裝在該布料臂架上的混凝土輸送管道以及布料軟管,其中,該混凝土布料系統還包括上述第一種形式的任一技術方案的混凝土分配管,所述混凝土輸送管道和布料軟管的數量之和等於所述混凝土分配管的混凝土通流接口的數量,各個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各自連接於一個所述布料軟管或所述混凝土輸送管道。作為一種優選形式,所述混凝土布料系統包括一個所述混凝土輸送管道,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中的一個混凝土通流接口連接於該混凝土輸送管道,並且其餘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各自連接於一個所述布料軟管。
典型地,所述混凝土分配管為三通混凝土彎管,該三通混凝土彎管的一個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所處的連接端通過混凝土管道連接管卡連接於所述混凝土輸送通道的末節混凝土輸送管,另外兩個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所處的連接端各自經由一個混凝土彎管連接於一個所述布料軟管。作為另一種優選形式,所述混凝土布料系統包括兩個以上的所述混凝土輸送管道和一個所述布料軟管,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中的一個混凝土通流接口連接於所述布料軟管,並且其餘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各自連接於一個所述混凝土輸送管道。本發明另外還提供一種混凝土布料系統,包括布料臂架、安裝在該布料臂架上的至少一個混凝土輸送管道以及布料軟管,其中,所述布料軟管為上述第二種形式的混凝土分配管,該布料軟管的混凝土通流口的數量大於所述混凝土輸送管道的數量,並且各個所述混凝土輸送管道分別連接於所述布料軟管的一個所述混凝土通流口。此外,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混凝土輸送設備,其中,所述混凝土輸送設備包括上述任一技術方案的混凝土布料系統。具體地,所述混凝土輸送設備為混凝土泵車或混凝土布料機。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的混凝土分配管由於具有多於兩個混凝土通流接口的結構特徵,並且各個混凝土通流接口所處的連接端均形成有用於混凝土管道連接的安裝凸緣,因此能夠方便地與混凝土輸送管道以及布料軟管進行連接,相對有效地對混凝土的輸送進行分流與合流功能。尤其是,針對目前現有混凝土泵送裝置通常具有大方量泵送性能的情形,通過本發明的混凝土分配管所形成的混凝土布料系統能夠合理地分配布料軟管的實際輸出量,進而完全的發揮大方量泵送系統的工作能力,提升混凝土泵車等混凝土輸送設備的利用率,其在混凝土泵送裝置能大方量泵送時,使得布料軟管由于振動攤勻不及時造成的堆料,積料的問題得到解決,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混凝土泵車等混凝土輸送設備的輸送效率。另外,通過本發明的混凝土分配管也能夠容易地形成具有合流功能的混凝土布料系統,從而即使混凝土泵送裝置的泵送方量較小,也能夠通過兩路以上的混凝土輸送管道的合流而滿足布料軟管進行布料的需要。由此可見,本發明的混凝土分配管在應用於混凝土布料系統時能夠容易地實現混凝土輸送的分流或合流,從而能夠容易地根據應用需要使得混凝土的輸送量與布料量相對匹配。本發明的混凝土輸送設備採用具有上述混凝土分配管的混凝土布料系統,因此其同樣具有上述優點。本發明的其他特徵和優點將在隨後的具體實施方式
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下列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並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其與下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一起用於解釋本發明,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下述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
。在附圖中圖I至圖3分別是現有技術的混凝土管道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4是現有技術的混凝土布料系統的俯視不意圖。圖5至圖9分別是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
的混凝土分配管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
的混凝土布料系統的俯視示意圖,其中為了幫助理解而顯示了混凝土泵送裝置,並且為了使得圖面簡潔僅採用雙點劃線的形式顯示了兩節臂節。圖11是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
的混凝土布料系統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其中僅顯示了末節臂節處混凝土輸送管布置結構。圖12是圖11所示的混凝土布料系統的俯視結構示意圖。本發明附圖標記說明I混凝土分配管;2第一管段;3第二管段;4第三管段;5第四管段;6混凝土泵;7混凝土輸送管道;8布料軟管;9主液壓缸;10混凝土輸送缸;11混凝土輸送活塞;12料鬥;13布料臂架;14末節臂節;15末節混凝土輸送管;16混凝土彎管;17混凝土管道連接管卡; 18安裝凸緣。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僅用於說明和解釋本發明,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下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如上文所述,現有的混凝土布料系統中混凝土輸送管道與布料軟管在混凝土輸送量與混凝土布料量存在嚴重的不匹配的問題。如何解決這種不匹配的問題構成了混凝土布料系統技術發展的一個技術瓶頸,本領域技術人員長期以來無法找到適當的解決方法。申請人經過研究發現,目前的混凝土輸送管在結構形式主要有混凝土直管或混凝土彎管,管道直徑有同徑管和變徑管。但是,上述混凝土輸送管都只有兩個通流接口(輸入接口和輸出接口),即只能實現混凝土的等量輸送,這是導致現有技術中混凝土輸送量與混凝土布料量存在嚴重不匹配問題的癥結所在。在此基礎上,如果能夠發明一種用於混凝土布料領域的管道,使得該管道能夠實現對混凝土流量的分流或合流控制功能,將可能有效地解決上述混凝土輸送量與混凝土布料量存在嚴重不匹配問題,但是這在混凝土布料領域是前所未有的,需要設計出該種管道並需要同時解決該管道與現有管道的匹配、與布料系統相關部件的兼容等問題。經過大量的研究、試驗以及試製,本發明提供一種如圖6至圖9所示的硬管形式的混凝土分配管和能夠作為布料軟管的軟管形式的混凝土分配管(未圖示),以下進行詳細介紹。在描述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之前,需要預先說明的是,儘管混凝土布料系統中的混凝土管道均用於輸送混凝土,但是為了清楚描述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以便於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在以下的描述中將本發明混凝土布料系統中的混凝土管道分為三部分,即安裝於布料臂架13上的混凝土輸送管道7、混凝土分配管I以及布料軟管8。其中,布料臂架13上的混凝土輸送管道7主要用於接收從混凝土布料系統外部泵送的混凝土(例如混凝土泵車上混凝土泵6所泵送的混凝土、混凝土布料機接收外部混凝土泵送裝置所泵送的混凝土等),該混凝土輸送管道7主要由布料臂架13的各節臂節上的二通混凝土輸送管依次連接而成,這與現有技術是類似的。所述混凝土分配管I連接在混凝土輸送管道7與布料軟管8之間,也就是該混凝土分配管I與混凝土輸送管道7中的末節混凝土輸送管15(安裝在布料 臂架13的末節臂節14上)連接。另外,儘管圖10中顯示了布料臂架13具有兩節臂節,相應的連接成混凝土輸送管道7的混凝土輸送管也存在多段,但是應當理解的而是布料臂架13可以具有兩節以上的多節臂節或者可以僅具有一節臂節,這均屬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以下首先參照圖5至圖9描述本發明的混凝土分配管的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混凝土分配管I包括分配管本體,該分配管本體上具有至少三個相互連通的混凝土通流接口,各個混凝土通流接口所處的連接端的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安裝凸緣18。需要說明的是,與本發明的混凝土分配管的各個混凝土通流接口所處的連接端相連接的混凝土管道可以根據應用需要確定,例如作為混凝土輸送管的常規混凝土直管、混凝土彎管或者作為布料操作管的布料軟管8等。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各個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分別處在所述分配管本體上的相應的連接端上,各個所述連接端的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連接凸緣18,這種連接凸緣18的優點在於,由於常規的混凝土輸送管之間一般通過混凝土管道連接管卡17進行連接,因此在本發明的混凝土分配管的各個連接端的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安裝凸緣18的情形下,可以方便地通過混凝土管道連接管卡17將本發明的混凝土分配管與常規的二通混凝土輸送管(混凝土直管或混凝土彎管等)進行連接。另外,在本發明的混凝土分配管I的某一連接端直接連接布料軟管8的情形下,這種安裝凸緣18不但不會影響布料軟管8的安裝,而且能夠使得連接更牢固,例如在將布料軟管套裝到混凝土分配管I的某一連接端後,通過卡箍將布料軟管束緊在該連接端的端部的外周面上,由於安裝凸緣18的存在,能夠有效地防止卡箍從所述連接端的端部滑脫。在本發明混凝土分配管I的上述技術構思範圍內,所述混凝土分配管I可以具有多種具體的結構形式。例如,參見圖5所示,圖5所示的混凝土分配管I為具有三個混凝土通流接口 A,B,C的三通混凝土直管,具體地,該混凝土分配管I的分配管本體包括相互連結且彼此垂直的第一管段2和第二管段3,所述第一管段2的一端連結在所述第二管段3的兩端之間的位置上,並且第一管段2與第二管段3具有相同的直徑,需要說明的是,該混凝土分配管I的三個混凝土通流接口 A,B, C中的任一個混凝土通流接口均可以選擇作為混凝土進料口或出料口,這可以根據應用需要進行選擇。另外,參見圖6所示,圖6所示的混凝土分配管為三通混凝土直管,其結構與圖5所示的三通混凝土直管基本相同,但是圖6所示的分配管本體的第一管段2的直徑大於第二管段3的直徑,這種結構形式的混凝土分配管I的混凝土通流接口 A的通流截面積大於混凝土通流接口 B,C的通流截面積,在實際使用時,可以通過混凝土通流接口 A接收較大方量的混凝土,並將混凝土通過混凝土通流接口 B,C向外輸送,這樣可以基本確保混凝土通流接口 B,C均具有相對充足的輸出量。反之,也可以通過混凝土通流接口 B,C分別接收獨立輸送的兩路混凝土,並通過混凝土通流接口 A向外輸出混凝土。當然,本發明的混凝土分配管I的應用情形並不局限於上述清洗,由於混凝土輸送速度以及各個混凝土通流接口並不必然需要滿載輸送,因此原則上該混凝土分配管I的三個混凝土通流接口 A,B, C中的任一個混凝土通流接口均可以選擇作為混凝土進料口或出料口。此外,在圖6所示的實施方式中,第二管段3具有單一直徑,即混凝土通流接口 B、C的通流截面積相同,可選擇地,混凝土通流接口 B與混凝土通流接口 C的通流截面積也可不相同,即第二管段3形成為變徑管 道,這些簡單變型均屬於本發明的技術構思範圍之內。再如,參見圖7所示,圖7所示為具有四個混凝土通流接口 A,B,C,D的四通混凝土直管,具體地,該混凝土分配管I的分配管本體包括連結為「十」字形的第一管段2、第二管段3、第三管段4和第四管段5,並且第一管段2、第二管段3和第三管段4和第四管段5具有相同的直徑,也就是說,四個混凝土通流接口 A,B,C,D具有相同的通流截面積。另外,從圖5至圖7可以中可以看到,在圖5至圖7所示的三通或四通的混凝土直管的具體形式中,儘管各個管段與相應的管段之間主要呈現為垂直關係,但是在連結部分一般會設置有一段圓弧過渡部,這主要是增強混凝土分配過程中的流動順暢性。又如,參見圖8所示,圖8所示的混凝土分配管I為具有三個混凝土通流接口 A,B,C的三通混凝土彎管,具體地,該混凝土分配管I的分配管本體包括相互連結的第一管段2、第二管段3和第三管段4,其中第一管段2和第二管段3相對於第三管段4的軸線對稱分布,並且第一管段2和第二管段3各自與第三管段4連結成弧形管。參見圖9所示,圖9所示的混凝土分配管I與圖8所示的混凝土分配管的結構形式基本類似,但是第一管段2和第二管段3的直徑與第三管段4的直徑並不相同,第三管段4的直徑大於第一管段2和第二管段3的直徑,即混凝土通流接口 A的通流截面積大於混凝土通流接口 B,C的通流截面積。通過上述具體實施方式
的描述可見,本發明的混凝土分配管屬於一種新型的混凝土管道,其關鍵技術特徵在於該種混凝土分配管具有至少三個混凝土通流接口,並且各個混凝土通流接口所處的連接端的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安裝凸緣18。這種混凝土分配管的各個管段可以為同徑管或是異徑管,也可以為直管管段或彎管管段。在此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以上僅例舉了本發明技術構思範圍內的混凝土分配管的一些典型的具體結構形式,但是此處具體實施方式
的描述中限於篇幅不可能窮舉本發明的混凝土分配管具有更多個混凝土通流接口的具體情形,但是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在本發明技術構思的啟示下,其能夠容易地想到具有不同數量混凝土通流接口的混凝土分配管,這些簡單變型均屬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此外,在本發明的技術構思範圍內,儘管沒有圖示,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混凝土分配管,其中,該混凝土分配管包括軟管本體,該軟管本體上具有至少三個相互連通的混凝土通流口。這種軟管形式的混凝土分配管使得下述混凝土布料系統中的布料軟管8能夠直接應用這種混凝土分配管實現分流或合流功能。本發明上述技術方案的混凝土分配管I可以應用到混凝土泵車、混凝土布料機等混凝土輸送設備的混凝土布料系統上,以下首先描述本發明混凝土布料系統應用上述圖5至圖9所示硬管形式的混凝土分配管的的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0至圖12所示,本發明的混凝土布料系統包括布料臂架13、安裝在該布料臂架13上的混凝土輸送管道7以及布料軟管8,其中,該混凝土布料系統還包括本發明上述技術方案的混凝土分配管I,所述混凝土輸送管道7和布料軟管8的數量之和等於所述混凝土分配管I的混凝土通流接口的數量,各個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各自連接於一個所述布料軟管8或所述混凝土輸送管道7。在本發明混凝土布料系統的上述技術構思範圍內,需要理解的是,所述混凝土分 配管I的各個混凝土通流接口與相應的布料軟管8或混凝土輸送管道7的連接既可以是直接的端對端連接,也可以根據需要通過一段過渡管道進行間接連接,無論採用直接連接的形式還是間接連接的形式,均屬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另外,具體地,所述布料臂架13可以包括一節臂節或依次鉸接為能夠摺疊的多節臂節,各個所述混凝土輸送管道7可以包括依次連接的多段混凝土輸送管。尤其是,在上述混凝土布料系統的技術構思包含了實現混凝土分流或合流的多種情形,以下參照圖10至圖12例示性地描述一種分流情形。具體地,在上述布料系統中,所述混凝土輸送管道7可以為一個,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中的一個混凝土通流接口連接於該混凝土輸送管道7,並且其餘混凝土通流接口各自連接於一個所述布料軟管8。在此情形下,混凝土分配管I實現的是混凝土分流功能,一個混凝土輸送管道7將混凝土輸送到混凝土分配管I內,該混凝土分配管通過其餘混凝土通流接口將混凝土分送到相應的布料軟管8中進行布料。例如,在圖10至圖12所示的具體形式中,所述混凝土分配管I為三通混凝土彎管,該三通混凝土彎管的一個混凝土通流接口所處的連接端通過混凝土管道連接管卡17連接於所述混凝土輸送通道7的末節混凝土輸送管15,另外兩個混凝土通流接口所處的連接端各自經由一個混凝土彎管16連接於一個所述布料軟管8,其中相應的連接端可以通過混凝土管道連接管卡17連接於混凝土彎管16的一端,該混凝土彎管16的另一端通過卡箍之類的緊固件連接布料軟管8。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儘管圖10至圖12僅顯示了採用三通混凝土彎管的形式,但是根據實際布料的需要,同樣可以採用三通混凝土直管、四通混凝土直管、四通混凝土彎管等具體形式的混凝土分配管I實現混凝土的分流功能,這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在本發明的技術構思範圍內是可以比照採用,其均屬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本發明的混凝土布料系統的技術構思並不限於上述實現分流功能的情形,根據應用需要,其同樣可以實現合流功能。具體地,所述混凝土輸送管道7可以為兩個以上(布料臂架13上可以容易地安裝多個並行的混凝土輸送管道7),所述布料軟管8為一個,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中的一個混凝土通流接口連接於一個所述布料軟管,並且其餘混凝土通流接口各自連接於一個所述混凝土輸送管道7。在此情形下,混凝土分配管I實現的是混凝土合流功能,兩個以上的混凝土輸送管道7將混凝土輸送到混凝土分配管I內,該混凝土分配管通過一個混凝土通流接口將混凝土分送到布料軟管8中進行布料。例如,所述混凝土分配管I為三通混凝土彎管,該三通混凝土彎管的兩個個混凝土通流接口所處的連接端各自連接於一個所述混凝土輸送通道7的末節混凝土輸送管15,另一個混凝土通流接口所處的連接端連接於所述布料軟管8。以上僅例舉性地描述了本發明的混凝土布料系統技術構思範圍內分流和合流功能實現的典型結構形式,但是顯然地,在本發明的技術構思範圍內,可以通過各種具體結構形式的混凝土分配管I實現混凝土的分流或合流功能,無論其結構形式如何變型,其均屬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例如,在應用本發明的上述軟管形式的混凝土分配管的混凝土布料系統中,該混凝土布料系統可以包括布料臂架13、安裝在該布料臂架13上的至少一個混凝土輸送管道7以及布料軟管8,其中,布料軟管8可以為上述的軟管形式的混凝土分配管,該布料軟管8的混凝土通流口的數量大於混凝土輸送管道7的數量,並且各個混凝土輸送管道7分別連接於布料軟管8的一個所述混凝土通流口。顯然地,此時至少多出一個通流口作為布料口。 這樣應用軟管形式的混凝土分配管能夠使得混凝土布料系統的結構更加精簡,並且更為直接有效地實現分流或合流功能,同時使得製造成本更加低廉。此外,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混凝土輸送設備,該混凝土輸送設備包括上述技術方案的混凝土布料系統。典型地,該混凝土輸送設備可以是混凝土泵車或混凝土布料機。為了幫助本領域技術人員更加深刻地理解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以下參照圖10至圖12所示的優選實施方式以混凝土泵車為例對本發明的混凝土輸送設備及其相應的混凝土布料系統從整體上進行簡略描述。圖10至圖12顯示了混凝土泵車上的混凝土布料系統,如上所述,該混凝土布料系統為雙軟管布料系統,為了便於說明在圖10中還顯示了用於向布料臂架13上的混凝土輸送管道7泵送混凝土的混凝土泵。在圖10至圖12所示的雙軟管布料系統中,該雙軟管布料系統在採用本發明的混凝土分配管I的基礎上通過對布料軟管8進行變更,在原有一根布料軟管8的基礎上增加一根布料軟管8,從而增大布料軟管的實際輸出量,進而完全的發揮大方量泵送系統的工作能力,提升泵車的利用率。需要注意的是,圖10至圖12所示的雙軟管布料系統的輸送管路因整個混凝土泵車的輸送管結構較複雜,故該圖簡化了下車輸送管和減少了臂節的節數,關注點主要在末節臂節14上的末節混凝土輸送管15處的連接結構。圖10顯示了所述混凝土泵送裝置採用混凝土泵6,混凝土泵6的結構和操作過程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是熟知的,具體地,混凝土泵6通過兩個主液壓缸9的交替縮回與伸出,帶動對應的兩個混凝土輸送缸10中的混凝土輸送活塞13交替縮回與伸出,在混凝土輸送活塞13縮回時完成待泵送混凝土的吸料過程,在混凝土輸送活塞13伸出時完成待泵送混凝土的泵送過程,進而在整個工作過程中,將料鬥12中的混凝土連續的泵送到混凝土輸送管道7中。布料臂架13主要起到支撐混凝土輸送管道7的作用,布料臂架13中的末節臂節14所支撐的末節混凝土輸送管15的尾端連接有本發明的混凝土分配管1,該混凝土分配管I的具體形式為三通同徑彎管,該三通同徑彎管的三個通流接口中的第一接口連接於末節混凝土輸送管15,第二個通流接口通過混凝土彎管16與一個布料軟管8相連,第三個通流接口通過另一個混凝土彎管16與另一個布料軟管8相連,從而使得被泵送至混凝土輸送管道7內的大方量混凝土在混凝土分配管I時得到分流,使得實際從兩個布料軟管8各自輸出的混凝土方量都得到了下降,這樣可以由兩個操作工人各自操作一根布料軟管進行同時布料,從而相對有效地解決了單個布料軟管的布料量難以混凝土的大方量輸送量不相匹配的問題。另外,末節混凝土輸送管15、布料軟管8以及混凝土分配管I軟之間的連接均可以通過相應的混凝土管道連接管卡17或卡箍進行連接。由上描述可以看出,本發明優點在於;本發明的混凝土分配管由於具有多於兩個混凝土通流接口的結構特徵,並且各個混凝土通流接口所處的連接端均形成有用於混凝土管道連接的安裝凸緣,因此能夠方便地與混凝土輸送管道以及布料軟管進行連接,相對有效地對混凝土的輸送進行分流與合流功能。尤其是,針對目前現有混凝土泵送裝置通常具有大方量泵送性能的情形,通過本發明的混凝土分配管所形成的混凝土布料系統能夠合理地分配布料軟管的實際輸出量,進而完全的發揮大方量泵送系統的工作能力,提升混凝土泵車等混凝土輸送設備的利用率,其在混凝土泵送裝置能大方量泵送時,使得布料軟管由 于振動攤勻不及時造成的堆料,積料的問題得到解決,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混凝土泵車等混凝土輸送設備的輸送效率。另外,通過本發明的混凝土分配管也能夠容易地形成具有合流功能的混凝土布料系統,從而即使混凝土泵送裝置的泵送方量較小,也能夠通過兩路以上的混凝土輸送管道的合流而滿足布料軟管進行布料的需要。由此可見,本發明的混凝土分配管在應用於混凝土布料系統時能夠容易地實現混凝土輸送的分流或合流,從而能夠容易地根據應用需要使得混凝土的輸送量與布料量相對匹配。本發明的混凝土輸送設備採用具有上述混凝土分配管的混凝土布料系統,因此其同樣具有上述優點。以上結合附圖詳細描述了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但是,本發明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在本發明的技術構思範圍內,可以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多種簡單變型,這些簡單變型均屬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
中所描述的各個具體技術特徵,在不矛盾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任何合適的方式進行組合。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複,本發明對各種可能的組合方式不再另行說明。此外,本發明的各種不同的實施方式之間也可以進行任意組合,只要其不違背本發明的思想,其同樣應當視為本發明所公開的內容。
權利要求
1.混凝土分配管,其中,該混凝土分配管包括分配管本體,該分配管本體上具有至少三個相互連通的混凝土通流接口,各個混凝土通流接口所處的連接端的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安裝凸緣(18)。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混凝土分配管,其中,所述混凝土分配管(I)為具有三個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A,B,C)的三通混凝土直管,所述分配管本體包括相互連結且彼此垂直的第一管段(2)和第二管段(3),所述第一管段(2)的一端連結在所述第二管段(3)的兩端之間的位置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分配管,其中,所述第一管段(2)與所述第二管段(3)具有相同的直徑或不同的直徑。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混凝土分配管,其中,所述混凝土分配管(I)為具有四個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A,B,C,D)的四通混凝土直管,所述分配管本體包括連結為「十」字形的第一管段(2)、第二管段(3)、第三管段(4)和第四管段(5)。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混凝土分配管,其中,所述第一管段(2)、第二管段(3)和第三管段(4)和第四管段(5)具有相同的直徑。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混凝土分配管,其中,所述混凝土分配管(I)為具有三個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A,B,C)的三通混凝土彎管,所述分配管本體包括相互連結的第一管段(2)、第二管段(3)和第三管段(4),其中所述第一管段(2)和第二管段(3)相對於所述第三管段(4 )的軸線對稱分布,並且該第一管段(2 )和第二管段(3 )各自與所述第三管段(4 )連結成弧形管。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混凝土分配管,其中,所述第一管段(2)、第二管段(3)和第三管段(4 )具有相同的直徑;或者所述第一管段(2 )和第二管段(3 )的直徑小於所述第三管段(4)的直徑。
8.混凝土分配管,其中,該混凝土分配管包括軟管本體,該軟管本體上具有至少三個相互連通的混凝土通流口。
9.混凝土布料系統,包括布料臂架(13)、安裝在該布料臂架(13)上的混凝土輸送管道(7)以及布料軟管(8),其中,該混凝土布料系統還包括根據權利要求I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混凝土分配管(I ),所述混凝土輸送管道(7)和布料軟管(8)的數量之和等於所述混凝土分配管(I)的混凝土通流接口的數量,各個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各自連接於一個所述布料軟管(8 )或所述混凝土輸送管道(7 )。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混凝土布料系統,其中,所述混凝土布料系統包括一個所述混凝土輸送管道(7),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中的一個混凝土通流接口連接於該混凝土輸送管道(7 ),並且其餘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各自連接於一個所述布料軟管(8 )。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混凝土布料系統,其中,所述混凝土分配管(I)為三通混凝土彎管,該三通混凝土彎管的一個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所處的連接端通過混凝土管道連接管卡(17)連接於所述混凝土輸送通道(7)的末節混凝土輸送管(15),另外兩個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所處的連接端各自經由一個混凝土彎管(16 )連接於一個所述布料軟管(8 )。
12.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混凝土布料系統,其中,所述混凝土布料系統包括兩個以上的所述混凝土輸送管道(7)和一個所述布料軟管(8),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中的一個混凝土通流接口連接於所述布料軟管(8),並且其餘所述混凝土通流接口各自連接於一個所述混凝土輸送管道(7)。
13.混凝土布料系統,包括布料臂架(13)、安裝在該布料臂架(13)上的至少一個混凝土輸送管道(7)以及布料軟管(8),其中,所述布料軟管(8)為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混凝土分配管,該布料軟管(8)的混凝土通流口的數量大於所述混凝土輸送管道(7)的數量,並且各個所述混凝土輸送管道(7)分別連接於所述布料軟管(8)的一個所述混凝土通流口。
14.混凝土輸送設備,其中,所述混凝土輸送設備包括根據權利要求9至13中任一項所述的混凝土布料系統。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混凝土輸送設備,其中,所述混凝土輸送設備為混凝土泵車或混凝土布料機。
全文摘要
混凝土分配管,其中,該混凝土分配管包括分配管本體,該分配管本體上具有至少三個相互連通的混凝土通流接口,各個混凝土通流接口所處的連接端的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安裝凸緣(18)。此外,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採用所述混凝土分配管的混凝土布料系統和混凝土輸送設備。本發明的混凝土分配管由於具有多於兩個混凝土通流接口的結構特徵,並且各個混凝土通流接口所處的連接端均形成有用於混凝土管道連接的安裝凸緣,因此能夠方便地與混凝土輸送管道以及布料軟管進行連接,從而相對有效地對混凝土的輸送進行分流與合流功能,能夠容易地根據應用需要使得混凝土的輸送量與布料量相對匹配。
文檔編號F16L41/02GK102809013SQ201210273380
公開日2012年12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日
發明者吳瀚暉, 唐山青 申請人: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