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組合式乾燥機的製作方法
2023-05-15 03:37:06 1
專利名稱:節能組合式乾燥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乾燥設備,尤其是一種節能組合式乾燥機。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外壓縮空氣乾燥技術來看,採用的乾燥方式及形式基本有冷凍脫溼、吸收法 脫溼、吸附脫溼包括無熱再生及微熱再生二種、冷凍無熱再生的串聯式脫溼等,冷凍脫溼中 製冷壓縮機的能耗較大,而且因防凍結的限制,壓縮空氣的壓力露點溫度只能限制在2'C
l(TC左右,做不到深度脫溼,而採用變壓再生時也稱無熱再生,再生氣量高達12 15%,即 向用戶的供氣量減少12 15%,相當於壓縮機的能耗增加12 15%;當採用變溫再生法時微 熱再生或有熱再生,再生氣量可減省到5~8%左右,但需另設加熱器,增加了一部分電消耗。 經上述二種方法處理的壓縮空氣空氣常壓露點僅能達到-40°C -55°C,冷凍無熱再生的串聯 式乾燥機脫溼,電功率的消耗相當於冷凍脫溼,再生消耗量較微熱再生法小,兩者的結合還 未達到最佳節能效果,同時操作維護不方便。
雖然現在配置的大多是無油壓縮機,但事實上還是含有微量油,所謂乾燥的氣體應該 是不還有水分、油份及灰塵的,而國內一般的組合式低露點壓縮空氣乾燥機只是簡單的由冷 凍乾燥機、微熱或無熱再生乾燥機組合而成。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無油、低露點壓縮空氣的節能組合式 乾燥機。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採用的技術方案這種節能組合式乾燥機,蒸發器中製冷劑 管路通過出口、氣態分離器與冷媒壓縮機l吸氣口相連通,冷媒壓縮機依次與冷凝器、乾燥
過濾器和熱力膨脹閥與蒸發器的製冷劑管路進口相連通;空氣入口、油水分離器與預冷器相
連通,預冷器通過氣水分離器、除水過濾器與乾燥器A塔吸附筒進口相連通;乾燥器A塔 吸附筒出口與預冷器相連通,預冷器與空氣出口相連通,空氣出口通過再生氣量調節閥、加 熱系統與乾燥器B塔吸附筒的進口相連通,乾燥器B塔吸附筒出口通過乾燥器消聲器相連通。
所述的冷媒壓縮機與蒸發器的製冷劑管路進口之間並聯有熱氣旁通閥,蒸發器的製冷劑
管路出口與上述並聯管路之間連接有髙低壓開關。
所述的乾燥過濾器和熱力膨脹閥之間設有視鏡。 所述的氣水分離器上連接有球閥和排水器。
本實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由油水分離器、冷凍乾燥機、過濾器、微熱再生 乾燥機有機組合而成,這四種設備在流程設置上有緊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繫,其裝置中油水分 離器可有效除去壓縮空氣中99%以上的油、水、塵,在進入冷幹機預冷器(通過進出口氣大面
積熱交換除水)換熱面較大,可除去壓縮空氣中總含水量的73%左右的水份,冷幹機蒸發器(冷 媒製冷)可除去壓縮空氣中總含水量的19%左右的水份,進入精密過濾器把從冷幹機帶來的液 態水、液態油除掉,提高了吸乾機吸附劑的使用效率、使用壽命,從而達到節能的目的。然 後再進入微熱乾燥機,只需除去壓縮空氣中總含水量的8%左右的水份就可達到深度乾燥壓縮 空氣的目的。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結構示意附圖標記說明1冷媒壓縮機,2熱氣旁通閥,3冷凝器,4乾燥過濾器,5視鏡,6熱力 膨脹閥,7髙低壓開關,8氣液分離器,9蒸發器,10預冷器,11氣水分離器,12球閥, 13排水器,14油水分離器,15除水過濾器,16乾燥器消聲器,17再生氣量調節閥,18加 熱系統,19乾燥器A塔吸附筒,20乾燥器B塔吸附筒,21 A塔再生氣量單向閥,22 B塔再生 氣量單向閥,23A塔止回閥,24B塔止回閥,25A塔進氣閥,26 B塔進氣閥,27 A塔出氣閥, 28 B塔出氣閥,29空氣入口, 30空氣出口。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這種節能組合式乾燥機,蒸發器9中製冷劑管路通過出口 、氣態分離器8與冷媒壓縮機 1吸氣口相連通,冷媒壓縮機1依次與冷凝器3、乾燥過濾器4、視鏡5和熱力膨脹閥6與蒸 發器9的製冷劑管路進口相連通;冷媒壓縮機1與蒸發器9的製冷劑管路進口之間並聯有熱 氣旁通閱2,蒸發器9的製冷劑管路出口與上述並聯管路之間連接有高低壓開關7。空氣入 口 29、油水分離器14與預冷器10相連通,預冷器10通過氣水分離器11、除水過濾器15
與乾燥器A塔吸附筒19進口相連通,氣水分離器11上連接有球閥12和排水器13:乾燥器 A塔吸附筒19出口與預冷器10相連通,預冷器10與空氣出口 30相連通,空氣出口30通過 再生氣量調節閥17、加熱系統18與乾燥器B塔吸附筒20的進口相連通,乾燥器B塔吸附筒 20出口通過乾燥器消聲器16相連通。
工作原理低溫液態製冷劑流進經管程蒸發器9,經蒸發成氣態,氣態的製冷劑從蒸發
器9出口進入氣態分離器8,待微量液態製冷劑在其內完全氣化後進入冷媒壓縮機1吸氣口, 冷媒壓縮機1將低溫低壓的氣態製冷劑壓縮成高溫高壓的氣體,通過熱氣旁通閥2的自動調 節作用,有小部分氣體直接進入蒸發器9,而大部分氣體則進入冷凝器3冷凝並降溫。從冷 凝器出來的髙壓低溫液態製冷劑通過乾燥過濾器4及視鏡5進入熱力膨脹閥6中被節流降壓, 變為低壓液體進入經管程蒸發器9,冷卻已經進入經殼程該蒸發器9的壓縮空氣。乾燥過濾 器4的作用是去除製冷劑中的微量水分及汙染物。如此,周而復始循環。
含有大量油、水和圖體顆粒的壓縮空氣經變徑加速後進入油水分離器14切向進入螺旋 分離器的蠊旋通道,依靠離心作用甩掉大部分液滴和較大顆粒,經過預處理的壓縮空氣由於 受中間託盤的阻擋只能進入蠊旋分離器內腔,由外向裡穿過筒狀濾芯。在組合濾床的直接攔 截,慣性碰撞,重力沉降等過濾機理的綜合作用下進一步捕集微小的,霧狀粒子,並促使其 在穿過濾床的過程中,產生凝聚,最終在內層一重力沉降層中實現氣液分離。分離出的液滴 落入濾芯,經蠊旋導管引出。油水分離器可有效除去壓縮空氣中99%以上的油、水、塵,然 後經過初步淨化的壓縮空氣再進入冷幹機預冷器而其它公司的組合式壓縮空氣乾燥機沒有 經過預處理而直接進入冷幹機預冷器,通過進出口氣預冷器IO,與來自吸乾機的壓縮空氣進 行熱交換,降低壓縮空氣的飽和溫度,除去大量水分,再進入蒸發器9,利用冷凍除溼氣的 原理,使空氣進一步降低溫度使壓縮空氣冷卻到2 7'C左右,壓縮空氣中液態水分及部分雜 質在此被凝結,經過氣水分離器分離ll,水分及雜質等沉底,經球閥12和排水器13排出冷 幹機外,由於是定期排水所以仍然有很小一部分液態水和液態油被壓縮空氣帶走,為了不讓 這一部分液態水和液態油進入吸乾機吸附塔,我公司在這兩者之間加了一個過濾器而其它公 司的組合式壓縮空氣乾燥機是沒有的,除去其中的液態水和液態油,使真正幹的氣體不含液 態水和液態油進入乾燥器A塔吸附筒19,關閉B塔進氣閥26、 A塔出氣閥27,經冷幹機處 理的壓縮空氣由A塔進氣閥25進入,流經乾燥器A塔吸附筒19下部,溼空氣在筒內自下而上流經乾燥劑,溼空氣中的水分被吸附,乾燥的壓縮空氣由乾燥器A塔吸附筒19上部流出, 通過A塔止回閥23 ( B塔止回閥關閉)進入冷幹機預冷器10與來自油水分離器15的壓縮 空氣進行熱交換,來自冷幹機預冷器IO乾燥氣體約1_3%的乾燥空氣從再生氣量調節閥17通 過,並進入加熱系統18升溫然後通過B塔再生氣量單向閥22,流經千燥器B塔吸附筒20, 吹走被吸附的水分,這部分再生氣通過已打開的B塔出氣閥28,經乾燥器消聲器16中排出, 這樣提高了吸乾機吸附劑的使用效率、使用壽命,從而達到節能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具有無油、低露點、低能耗、結構緊湊、運行穩定等特點,其出口常壓露點
溫度可達-7ox:以下,效果非常理想。
除上述實施例外,本實用新型還可以有其他實施方式。凡採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形成 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要求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節能組合式乾燥機,其特徵是蒸發器(9)中製冷劑管路通過出口、氣態分離器(8)與冷媒壓縮機(1)吸氣口相連通,冷媒壓縮機(1)依次與冷凝器(3)、乾燥過濾器(4)和熱力膨脹閥(6)與蒸發器(9)的製冷劑管路進口相連通;空氣入口(29)、油水分離器(14)與預冷器(10)相連通,預冷器(10)通過氣水分離器(11)、除水過濾器(15)與乾燥器A塔吸附筒(19)進口相連通;乾燥器A塔吸附筒(19)出口與預冷器(10)相連通,預冷器(10)與空氣出口(30)相連通,空氣出口(30)通過再生氣量調節閥(17)、加熱系統(18)與乾燥器B塔吸附筒(20)的進口相連通,乾燥器B塔吸附筒(20)出口通過乾燥器消聲器(16)相連通。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能組合式乾燥機,其特徵是所述的冷媒壓縮機(1)與蒸 發器(9)的製冷劑管路進口之間並聯有熱氣旁通閥(2),蒸發器(9)的製冷劑管路出口 與上述並聯管路之間連接有高低壓開關(7)。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能組合式乾燥機,其特徵是所述的乾燥過濾器(4)和熱力膨脹閥(6)之間設有視鏡(5)。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能組合式乾燥機,其特徵是所述的氣水分離器(11)上連接有球閥(12)和排水器(13)。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節能組合式乾燥機,蒸發器中製冷劑管路通過出口、氣態分離器與冷媒壓縮機吸氣口相連通,冷媒壓縮機依次與冷凝器、乾燥過濾器和熱力膨脹閥與蒸發器的製冷劑管路進口相連通;空氣入口、油水分離器與預冷器相連通,預冷器通過氣水分離器、除水過濾器與乾燥器A塔吸附筒進口相連通;乾燥器A塔吸附筒出口與預冷器相連通,預冷器與空氣出口相連通,空氣出口通過再生氣量調節閥、加熱系統與乾燥器B塔吸附筒的進口相連通,乾燥器B塔吸附筒出口通過乾燥器消聲器相連通。本實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無油、低露點壓縮空氣,提高了使用效率、使用壽命,從而達到節能的目的。
文檔編號B01D53/26GK201006394SQ200720107389
公開日2008年1月16日 申請日期2007年3月20日 優先權日2007年3月20日
發明者何彥甫, 侯秋華, 彭海波, 王國祥 申請人:杭州天利空分設備製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