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情況下會凍手凍腳(是吃少了還是穿多了)
2023-05-14 08:41:20 1
每年十二月和一月,我國就進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在寒冷的氣候中,有的人穿著單薄仍然活蹦亂跳,而身體較弱的人們即使在厚重衣物的包裹下依然 「凍手凍腳」,倍感煎熬。龍華醫院風溼科王驍副主任醫師建議大家,在防治「凍手凍腳」時,還需「動手動腳」。
「凍手凍腳」是吃少了?
地鐵裡,一位身材苗條、穿著入時的白領女士一邊輕輕跺著雙腳,一邊摘下手套,對著雙手哈了口氣,不斷搓揉著手指,希望能快些溫暖凍僵的手腳。為了保持體型,她長期以來每天只與蔬果沙拉、酵素等「輕食」為伴,幾乎不吃穀物和肉類,談脂色變。長期不合理的飲食和過度減肥明顯損害了她的健康,表現為秋冬季節都手足冰涼、月經周期紊亂。
王驍認為,這樣的人群而言「凍手凍腳」只是表象,營養缺乏導致氣血不足,體內脂肪含量過低導致內分泌紊亂才是健康出問題的真正原因。科學研究表明,人體脂肪有分泌雌激素的功能,女性體脂低於18%即可顯著影響內分泌,甚至導致不孕。追求身材苗條應注意方法,正常飲食是保證身體健康的基礎,配合堅持科學鍛鍊,往往會有驚喜。
5歲的小明又感冒了,小明媽媽立刻向幼兒園老師請假,並迅速帶他到醫院「掛水」。厚重的羽絨衣、棉褲、手套和帽子是小明冬天的 「標配」著裝。躺在小床上的小明一邊「掛水」一邊出汗,可手腳卻是冰涼的,小明媽媽熟練地拿出兩個熱水袋溫暖小手小腳。
王驍說,其實,小明的過度保暖正是感冒的誘因。生長發育迅速、代謝旺盛是小兒的生理特點。兒童時期的「凍手凍腳」有身體尚未成熟,對環境適應能力較弱的生理因素。因此,他們並不比成年人怕冷,也不需要刻意多穿衣物。
相反,不少兒童活潑好動,容易出汗,如穿著過於厚重的衣物,出汗更多,汗溼的衣物如不及時更換,稍遇風寒就會導致感冒。反覆感冒常常導致小兒身體虛弱,甚至影響生長發育。
一感冒就「掛水」治療更是陋習,上呼吸道感染多為病毒感染,掛「抗菌素」顯然不能解決問題,即使掛「抗病毒」藥物,也未必真有好的療效。相反,反覆靜脈點滴會刺激血管,導致血管收縮,加重「凍手凍腳」的情況,加上其他可能的不良反應,往往得不償失。
對於兒童患者的治療要尊重自然規律,古人云「若要小兒安,常受三分飢與寒」相當有道理。儘量少戴帽子,避免穿過多衣物,合理飲食,鼓勵小兒鍛鍊身體,強健體魄,是每位家長都應建立的科學觀念。
此外,除了年輕人、兒童容易「凍手凍腳」,老年人在冬天更容易怕冷。這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加,機體日漸衰老,代謝速度減慢,身體對於自然界天氣變化的適應能力也相應減弱。因此,老年人通常較年輕人更怕冷。有的以虛弱為主,有的則在年老體衰的基礎上,又有痰溼阻滯,氣血運行不暢的原因,不可一概而論。
中醫認為「動則生陽」
從中醫角度來講,「凍手凍腳」如何防治?王驍認為,總的來說,中醫對「凍手凍腳」基本原因有兩個主要方面:虛:氣虛不足,陽氣虧虛,手足失於溫養;鬱:由於氣滯、血瘀、痰凝等多種病理因素導致陽氣鬱滯,不能通於四肢。但很多時候,二者兼有,情況複雜。只有經驗豐富的中醫醫師才能明察秋毫,給出科學合理的診療方案。
防治「凍手凍腳」常需「動手動腳」。中醫認為「動則生陽」,科學合理的鍛鍊可以補充機體陽氣,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臟腑功能,對於緩解四肢寒冷,提高身體素質,延年益壽大有裨益。
對於改善手足冰涼有效的鍛鍊方式主要是有氧運動,推薦慢跑和遊泳。炎熱季節適宜遊泳,寒冷季節則可慢跑,不僅有助於改善心肺功能,增強微循環,還能提高免疫功能。不常運動者,可以從較短時間、距離和強度開始,循序漸進,逐漸增加運動量和強度,以呼吸心跳輕微加速,微有汗出為度。年輕人需適當增大運動強度,延長鍛鍊時間才能達到滿意效果,例如每周至少2-3次,每次30-40分鐘。對於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者,一定要量力而行,並配合專業醫師指導。
堅持合理鍛鍊一個月,往往就能見到明顯效果。將合理鍛鍊轉化為習慣,長期堅持,常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由於手足寒冷是非常普遍的症狀,往往是身體適應能力不佳甚至是多種疾病的外在表現,建議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配合醫生合理診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