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線盒的防水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12 06:09:31
專利名稱:接線盒的防水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於裝配電路連接的接線盒的一種防水結構。這種結構具有改進的熱傳遞和防水性能。
背景技術:
安裝在汽車發動機艙的接線盒通常都具有防水結構,在噴水衝洗車輛或遇雨淋時,防止水進入接線盒。然而,完全封閉的外殼是不可取的,因為接線盒內外溫差造成的滴水不可能從盒中排出,對接線盒中的電器零件會有不利影響。因此,安裝在發動機艙的接線盒具有一種可把內部滴水排出而又防止外部水進入的結構。
圖5和圖6示出由日本實用新型申請公開No.H-1-24952和日本專利申請公開No.H-10-126921公布的這類普通的接線盒。圖5示出一個具有簡單防水進入結構的妝線盒40。這種結構包括一個下蓋41,其底壁41a上有一個漏水孔42;一個支撐下蓋41的基體(未示出);一個位於汽車上的用於容納該基體的底座結構(未示出)。這種結構有一個空氣通道43,為漏水孔42結合一個文氏縮喉管。空氣通道43基本上與汽車前進方向平行延伸。
上述結構中,汽車運行時,通過空氣通道43的空氣流在與空氣通道43相連通的漏水孔42附近區域產生一個負壓。這樣,就解除了下蓋41中的滴水坑,並使外部的水不能進入到下蓋41中。
圖6示出另一個普通的接線盒45,是由日本專利申請公開No.H-10-126921公開的。在圖中倒置示出的這個接線盒45有一個易於排出內部滴水的漏水孔47。漏水孔47有足夠的橫截面積,以防止由於滴水界面力而被阻塞。環繞漏水孔47,設有一對各具圓形前端的肋板48。
每個肋板48都呈半圓形,從漏水孔47周圍成方形的相對側面伸出。肋板48使滴水沿下蓋46的內斜面流動,並完全排出。
日本專利申請公開No.H-11-215653還公開了另一種在其主殼體上設有漏水孔的接線盒。這種漏水孔設有一種用於吸收外來水的阻塞件。這種阻塞件是一塊板,或是一種具有吸水和透氣功能的海綿材料。這種阻塞件被安排蓋住漏水孔。接線盒有一個底部傾斜的下蓋,滴水沿這個斜底流動聚集到漏水孔周圍,並被阻塞件吸收。被吸收的水分通過漏水孔滴落,或自然乾燥。同時,在衝洗毗連車輛使這個接線盒遭受噴水時,阻塞件可吸收或濺潑這些水分,防止其進入下蓋。
日本實用新型申請公開No.S-63-131519公開了另一種接線盒,其下蓋有一個漏水孔並被一個壁覆蓋。
日本實用新型公開No.H-1-167082公開了另一種接線盒,其下蓋有一個通風孔用於傳遞盒中產生的熱量,其下蓋還設有一個擋板防止外部水進入。日本實用新型申請公開No.H-3-34618公開了另一種接線盒,其一個下蓋具有一個漏水孔,還設有一個附加蓋且具有另一個漏水孔,這後一個漏水孔偏離下蓋中的漏水孔。
然而,上述普通接線盒有下述一些問題。示於圖5的第一個普通接線盒的下蓋41沒有設通風孔對下殼41中產生的熱進行傳遞,因此下殼中較高的溫度對盒中電器零件有不利影響。漏水孔42採用較大的口徑將用於傳熱,但對下蓋41的防水性不利。
示於圖6的第二普通接線盒用下蓋46中的放水孔47排出盒中的滴水。然而,並未設計漏水孔47防止外部水的進入,因此,外部水的進入可導致盒中電器零件被浸蝕,或產生不希望有的漏電。和第一個接線盒一樣,下蓋46沒有通風孔,漏水孔不能有效傳遞下蓋46中產生的熱,導致下殼46中較高的溫度。
日本實用新型申請公開No.H-1-167082公布的接線盒具有防水和通風功能。然而,這種接線盒具有相互垂直的附加蓋和擋板,所造成的迷宮通道不能充分排出接線盒中的熱空氣。
發明內容
鑑於上述問題,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接線盒,它具有防水結構,並且可以傳遞盒中電器零件、如繼電器和熔斷器產生的熱量。這種結構可以防止外部水的進入,改進接線盒防水性和通風性。
為實現本發明的這個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接線盒的防水殼體,這種殼體至少設有一個穿透殼體壁並用於接線盒通風的通風口,該通風口有一個內壁及其一起成形的一個擋板凸塊,防止濺潑水進入。
採用這種結構,接線盒內電器零件、如繼電器和熔斷器產生的熱可以通過通風口排出,防止盒內出現高溫,保持電器零件正確的性能。同時,通過車體間隙進入汽車發動機艙的濺潑水碰到擋板凸塊,不會進入接線盒。這就防止了電器零件腐蝕和漏電。注意濺潑水是噴水衝洗車輛或雨天車輛行駛時被帶進來的。這濺潑水碰到輪胎凹形壁或汽車側壁板到達接線盒。這進一步改進了接線盒熱傳遞和防水性。
防水殼體優選地設置多個通風口。這樣提供了窄的開口面積,防止濺潑水進入,又使接線盒可以充分熱傳遞,使電器零件具有可靠的性能。
優選地,防水殼體還有一個設在其殼體的漏水孔,當接線盒安裝在使用位置時,通風口的內側開口位置高於漏水孔的位置。因此,具有這樣一個距離的通風口降低了濺潑水進入接線盒的可能性。這樣使擋板凸塊具有最小的尺寸,改進了具有充分熱傳遞性能的接線盒的防水性能。
優選地,擋板凸塊位於通風口軸向內端部。因此,擋板凸塊部分地降低了通風口的開口面積。
優選地,通風口最好有一個向著外來水可能進入方向傾斜的中心軸線。傾斜的通風口改進了接線盒的防水性,因為擋板凸塊可以防止濺潑水從垂直上部進入。因此改進了具有充分熱交換的接線盒的防水性。
圖1是本發明一個接線盒一個實施例的一個截面圖;圖2是圖1中接線盒的通風口的一個放大截面圖;圖3A和3B分別是取自P或Q方向的一個透視圖;
圖4是安裝在汽車發動機艙的一個接線盒的一個透視圖;圖5是一個普通接線盒的一個截面圖;圖6是另一個普通接線盒的一個截面圖;具體實施方式
下文將參照附圖詳細討論本發明一個實施例。圖1-4示出本發明接線盒的一個實施例。
接線盒也稱為繼電器盒或熔斷器盒。接線盒有一個容納電器零件(如繼電器、熔斷器和連接器)的殼體。殼體也安裝電路導體,包括母線、電子裝置等。在汽車中,接線盒位於蓄電池和電器設備之間,電器設備用於向裝備供電並控制致動器和儀表等裝備。在這個實施例中,接線盒主要包括繼電器,但它並不限制本發明。與本發明相關的接線盒可以安裝其他電器零件。
繼電器盒可以安裝在汽車機艙中,但本發明涉及一種安裝在易受外部的水影響的汽車發動機艙32中的繼電器盒10。機罩的閉合併不能提供一個完全封閉的發動機艙32的空間。因此,下雨天汽車遭雨淋時,雨滴可以進入輪胎凹形壁36和繼電器盒10之間的區域。而且,在衝洗汽車時,高壓清洗水可以通過沿凹形壁36的空間或通過汽車的散熱器護柵而進入。此外,發動機艙32自身也可在打開機罩的情形下用高壓水衝洗。
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的繼電器盒10橫向安排並固定在由發動機33、懸掛塔34、蓄電池35和發動機艙32內的輪胎凹形壁36環繞的一個很窄的空間內。除輪胎體這一側外,其餘三側都有迷宮結構式的小間隙,只有極小量外部水可到達繼電器盒10。與之相反,輪胎凹形壁36這一側設有用於裝配電路的安裝空間,因此,外部濺潑水30可以進入到這個空間。進入到與輪胎凹形壁36鄰接的這個空間的濺潑水30經由輪胎凹形壁36的一個壁面和發動機艙32的一個底面32a濺潑而到達繼電器盒10。
如圖1所示,繼電器盒10具有一個下蓋15,包括一起成形的一個底壁20和從底壁20伸出的一個通風口23,以排出內部熱量。在底面32a濺潑的濺潑水30在一個有限的範圍內以Q角濺到通風口23上。
本實施例的繼電器盒10可以有效地排出由繼電器25加熱的空氣,也能防止外部水的進入。就是說,繼電器盒10既充分排除熱空氣又保持防水性。繼電器盒10的殼體12具有形成多個通風口23的下蓋15。通風口23從殼體12的底壁20伸出。每個通風口23都有一個從其內壁23a的內端部伸出的擋板凸塊23b,以防止濺潑水30進入。
擋板凸塊23b部分地封閉通風口23,以有效地防止濺潑水30進入,通風口23有一個向著濺潑水進入方向傾斜的中心軸線CL。
下面就繼電器盒10的主要結構和工作效能進行討論。在這種討論中,縱向X平行於汽車行進方向,或裝配電路31的安裝方向。前端是懸掛塔34的安裝區域,後端是蓄電池35的安裝區域。橫向Y是汽車寬度方向,或繼電器盒10的長度方向。左側是輪胎凹形壁36安裝區,右側是發動機33的安裝區。垂直方向Z是汽車的高度方向,或繼電器盒10的高度方向。上端是繼電器盒10的上蓋13的安裝區,下端是下蓋15的安裝區。
繼電器盒10由樹脂材料殼體12和安裝在殼體12中的多個繼電器25組成。八個繼電器25按兩個縱行安裝在與殼體12成為一體的一個板式繼電器安裝板18上。繼電器安裝板18也可與殼體12分別成形,用緊固件固定到殼體12上。分別成形時,繼電器安裝板18與繼電器25一起構成一個繼電器組元。
一般地說,殼體12的上蓋13打開時,繼電器25安裝到繼電器安裝板18上。每個繼電器25有四個片形接線端(未示出)。裝配電路31具有多個通過接線端與繼電器25進行電連接的電纜31a。連接到繼電器25的電纜31a用膠帶纏繞聚集為一束。這束電纜向外引出匯合到裝配電路31的主線路。殼體12有一個與防水套管26相連的導線系統出口17,防水套管26防止外來水沿電纜31a進入。套管26有一個主體27和一個引導電纜的延伸管28。主體27有一個通孔(未示出)和一個環形槽27a。
殼體12是由下蓋15和覆蓋在下蓋15的上部開口的上蓋13構成的一種矩形結構。樹脂材料上蓋13與下蓋15一起構成殼體12的一個閉合空間。殼體的這個閉合空間防止水和灰塵進入,保護繼電器25。上蓋13由一個緊固裝置(如緊固螺釘或鎖定機構)可拆卸地連接到下蓋15上。
下蓋15有一個周邊壁16,與周邊壁16下端相連的底壁20,和繼電器安裝板18。繼電器安裝板18與底壁20平行安裝,並在底壁20上部一些。繼電器25從下蓋15的上開口安裝到繼電器安裝板18上。在與輪胎凹形壁36對置的一側,周邊壁16成形為導線系統出口17。在與蓄電池35對置的一側,周邊壁16也成形為導線系統引入孔(未示出)。和導線系統出口17一樣,導線系統引入孔與防水套管26相連,以密封殼體12。
底壁20與發動機艙32的底表面32a對置,具有左、右傾斜壁20a,20b以及平板20c。傾斜壁20a,20b與平板20c相連,也與周邊壁16的下端分別在左、右側相連。傾斜壁20a、20b引導滴水到達具有一個漏水孔的底壁20,並排出滴水。下殼15的底壁20可以成形為一種漏鬥結構,以便把滴水收集在具有漏水孔的底壁20的中心部分。
在與發動機33對置的一側,設有多個通風口23,以排出由繼電器25加熱的空氣。通風口23在位於輪胎凹形壁36一側的左傾斜壁20b處沿垂直方向Z延伸。由於通風口23位於與發動機33相對置的一側,防止了發動機33產生的熱通過通風口23進入殼體12。通風口23位於輪胎凹形壁36一側,這裡有一個確定的沿X方向伸長的直通間隙37。這種結構提供了一種平穩的空氣通道,因此,使得通過通風口23對繼電器盒25的熱量進行傳遞,改進了繼電器盒的熱傳遞。
如圖3所示,多個通風口23整體排列成為一個柵格。通風口23完全驅動了殼體12內外之間以及一個較大的單通風孔之間的熱傳遞。具有較小截面積的每個通風口23限制了濺潑水30進入殼體12內。八個通風口23並沒有限制本發明,數量是可以改變的。
通風口23從傾斜壁20b內外兩側延伸,因此,通風口23的高度使濺潑水30有較大的可能性碰撞通風口23的內壁。這限制了濺潑水30進入殼體12。通風口23的高度可以根據濺潑水30進入角Q和速度(動能)確定。通風口23的高度大於漏水孔(未示出)的高度。在本實施例中,通風口23的高度一般等於傾斜壁20b的高度。
通風口23在其軸向內端具有從內壁23a向內伸出的擋板凸塊23b。擋板凸塊23b取向平行於傾斜壁20b。擋板凸塊23b大約封閉了通風口23的一半的橫截面。擋板凸塊23b伸出的長度這樣確定使按Q方向行進的濺潑水碰撞擋板凸塊23b。
圖2示出用實線圖示的且位於通風口23內端的擋板凸塊23b。另一方面,擋板凸塊23b可以位於通風口23中部,如點劃線所圖示的那樣。為了防止濺潑水進入殼體12,位於中部的擋板凸塊23b的伸出長度大於位於內端的擋板凸塊23b的伸出長度。
擋板凸塊23b可以位於通風口23內壁23a的任何位置。然而,擋板凸塊23b較長的伸出長度將引起通風口23較窄小的開口面積,因而降低通風口23的熱傳遞性。具有較窄小開口面積的通風口23不利於通過樹脂材料注射成形構成下蓋15。因此,位於通風口23內端的擋板凸塊23b,其伸出長度較小具有充分的熱傳遞性能。
通風口23有一個向濺潑水30進入方向Q傾斜的中心軸線CL。因此,濺潑水30與通風口23的內壁32a和擋板凸塊32b碰撞,防止其進入下蓋15。換句話說,由於阻止了斜向進入發動機艙32的輪胎凹形壁36的濺潑水30,通風口23有效地保持了殼體12的防水性。
位於通風口23內端的擋板凸塊23b有助於使成形模具更簡單,改進模具成形加工時的可加工性。
如上面所討論的,本實施例的繼電器盒10設有通風口23,用於把熱量傳遞出去,通風口23有擋板凸塊23b,把濺潑水30檔回去。通風口23有一個高度,使濺潑水30碰撞通風口23的內壁23a,降低濺潑水30的動能。而且,每一個都具有較小直徑的多個通風口23可較好地防止通風口23進水。通風口23有一個可保持足夠熱傳遞性能的最低尺寸。因此,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在實際使用中具有改進防水性能的接線盒。
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實施例,可以進行如下改進(1)通風口23可以僅向內延伸,因此,底壁20的外表面平齊。這就消除了底壁20的突出物,防止其幹擾。
(2)通風口23的橫截面可以向外逐漸變小,提供一個窄小的開口端,改進繼電器盒10的防水性能。
權利要求
1.一種接線盒的一個防水殼體,這種殼體至少設有一個穿透殼體壁的通風口,用於接線盒的熱傳遞,通風口具有一起成形的一個內壁和一個擋板凸塊,防止濺潑水進入。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殼體,其特徵在於這個殼體包括多個通風口。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殼體,其特徵在於還包括一個設置在殼體上的漏水孔,當接線盒處於使用位置時,通風口的內開口位置高於漏水孔的位置。
4.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殼體,其特生在於擋板凸塊位於通風口軸向內端部。
5.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殼體,其特徵在於通風口有一個向濺潑水的進入方向傾斜的中心軸線。
全文摘要
一種接線盒的一個防水殼體至少設有一個穿透殼體壁並用於該接線盒通風的通風口。通風口具有一起成形的一個內壁和一個擋板凸塊,防止濺潑水進入。防水殼體設有許多通風口。防水殼體也在其殼體上設有一個漏水孔。當接線盒處於使用位置時,通風口的內開口位置高於漏水孔的位置。擋板凸塊位於通風口軸向內端部。通風口有一個向著濺潑水可能進入方向傾斜的中心軸線。
文檔編號H01R13/52GK1638223SQ20041010460
公開日2005年7月13日 申請日期2004年12月22日 優先權日2003年12月22日
發明者清田浩孝, 中浜佳彥, 楠山一博 申請人:矢崎總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