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固定結構及具該電池固定結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04 15:47:06 1
專利名稱:電池固定結構及具該電池固定結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池固定結構,尤其涉及一種結構簡單的電池固定結構及具 該電池固定結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
背景技術:
可攜式電子裝置如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移動電 話、電子遊戲機等均需使用電池作為其能量來源,因而需設置固定裝置,以將電池固定在移 動電話的電池容置空間內。一種現有的行動電話電池固定結構是在電池容置空間一端設置凹槽,另一端設置 卡扣,相應的在電池一端設置凸塊,另一端設置彈性組件。將電池裝入行動電話時,先將電 池的凸塊容置於容置空間一端的凹槽中,再將電池向行動電話方向按壓,從而使電池另一 端的彈性組件卡入卡扣,電池即固定於行動電話中。當取出電池時,按壓上述彈性組件,使 其從卡扣中脫出,即可將電池取出。這種電池固定結構較為複雜,佔用較大空間。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上述問題,有必要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的電池固定結構。另,還有必要提供一種具有上述電池蓋結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一種電池固定結構,用於將電池固定於可攜式電子裝置上,該電池固定結構包括 一本體及至少一抵持件,該本體上開設有一容納電池的電池槽所述抵持件彈性地抵持於電 池上。優選地,該本體上設有至少一定位塊,所述定位塊突伸於電池槽;所述定位塊設有 一抵持電池的抵持面。優選地,所述本體上設有至少一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包括一定位槽及一容置槽;所 述抵持件包括一卡持塊及一第一連接臂,該卡持塊容置於定位槽,該第一連接臂容置於容 置槽。優選地,所述定位部進一步開有一通孔,所述通孔與容置槽之間為一卡合部隔開; 所述抵持件進一步包括一第二卡持臂及一連接第一卡持臂與第二卡持臂的連接部,該第二 卡持臂容置於通孔中,該連接部抵持於卡合部上。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一本體、一電路板及至少一抵持件,該本體上開設有一 容納電池的電池槽,該電路板遮蔽本體的電池槽形成一安裝電池的電池槽;所述抵持件彈 性地抵持於電池上。優選地,該本體上設有至少一定位塊,所述定位塊突伸於電池槽;所述定位塊設有 一抵持電池的抵持面。優選地,該抵持面為一斜面或者弧面。優選地,所述本體上設有至少一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包括一定位槽及一容置槽;所 述抵持件包括一卡持塊及一第一連接臂,該卡持塊容置於定位槽,該第一連接臂容置於容置槽。優選地,所述定位部進一步開有一通孔,所述通孔與容置槽之間為一卡合部隔開; 所述抵持件進一步包括一第二卡持臂及一連接第一卡持臂與第二卡持臂的連接部,該第二 卡持臂容置於通孔中,該連接部抵持於卡合部上。相較於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電池固定結構通過抵持件彈性抵持於電池上而將 電池安裝於本體上,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圖1為本實用新型可攜式電子裝置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2為圖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另一狀態的立體示意圖;圖3為圖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裝配示意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可攜式電子裝置200電池固定結構100[0022]電路板101[0023]本體10[0024]第一表面11[0025]電池槽111[0026]第二表面13[0027]端壁15[0028]觸片151[0029]側壁17[0030]定位塊171[0031]定位面1711[0032]定位部19[0033]定位槽191[0034]容置槽193[0035]通孔195[0036]卡合部197[0037]抵持件30[0038]卡持塊31[0039]第一連接臂33[0040]連接部35[0041]第二連接臂3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圖1及圖2,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電池固定結構100,應用於如移動電 話、PDA、電子遊戲機等可攜式電子裝置200中。該可攜式電子裝置200進一步包括一電路板 101。該電池固定結構100包括一本體10及二抵持件30。該本體10上可裝有一電池(圖未示),所述抵持件30抵持於電池上。該本體10包括一第一表面11及一與第一表面11相對的第二表面13。該第一表 面11上開設有一電池槽111。該電池槽111的一端上設置有一端壁15,兩側設有二相對的 側壁17。該端壁15上向電池槽111凸設有若干可導電的觸片151,所述觸片151與電路板 101電連接,以便電池對可攜式電子裝置200進行供電。每一側壁17上間隔凸設二定位塊 171,每一定位塊171伸入電池槽111中。每一定位塊171包括一定位面1711,在本實用新 型的較佳實施例中,該定位面1711為一斜面,從而該定位塊171呈一楔形。每一側壁17上設有一定位部19,該定位部19包括一定位槽191、一容置槽193及 一通孔195。該容置槽193的一端與定位槽191相連通,一側與電池槽111相連通。該通孔 195與容置槽193大致平行設置。該通孔195與容置槽193之間為一卡合部197隔開。每一抵持件30包括一卡持塊31、一第一連接臂33、一連接部35及一第二連接臂 37。該卡持塊31垂直凸設於第一連接臂33的一端,該第一連接臂33的另一端通過連接部 35與第二連接臂37相連接。該第二連接臂37的大小及形狀與本體10的通孔195的大小 及形狀大致相當。在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中中,該第一連接臂33與第二連接臂37大 致平行設置,該連接部35大致呈U形。在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抵持件30為彈 性材料一體成型製得。裝配該電池固定結構100時,首先,將一抵持件30的第二連接臂37容置於定位部 19的通孔195中,連接部35抵持於卡合部197上,第一連接臂33容置於對應的容置槽193 中,再將卡持塊31容置於定位槽191上。從而將一抵持件30安裝於本體10上。另一抵持 件30的安裝方法大致與上述相同,不再詳述。請結合參閱圖3,裝配該可攜式電子裝置200時,將電路板101安裝於第二表面13 上並遮蔽電池槽111。將電池裝入電路板101與本體10之間形成的電池槽111中。電池安 裝於電池槽111之後,所述二抵持件30分別彈性的抵持於電池的兩側,從而將電池固定於 本體10上,且本體10上的觸片151與電池電連接。每一定位塊171上的定位面1711支撐 電池的底面,從而使電池與電路板101相間隔,以防止電路板101被壓壞或者因電池而產生 位移。可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電池固定結構100上的定位塊171的定位面1711的形狀 不限於斜面,其還可以為一弧面。所述定位塊171可以設置的數目可根據需要增減。該定 位塊171或者抵持件30不限於設於側壁17上,還可以設於與側壁17相鄰的端壁15上。本實用新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200,其電池固定結構100設有抵持件30抵持於電 池上,將電池保持於電池槽111內。該本體10上設置有定位塊171,電池安裝於電池槽111 後與電路板101相間隔,防止電池對電路板101進行擠壓而產生位移或者變形。另外,本領域技術人員還可在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公開的範圍和精神內做其它形 式和細節上的各種修改、添加和替換。當然,這些依據本實用新型精神所做的各種修改、添 加和替換等變化,都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所要求保護的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一種電池固定結構,用於將電池固定於可攜式電子裝置上,該電池固定結構包括一本體,該本體上開設有一容納電池的電池槽,其特徵在於該電池固定結構進一步包括至少一抵持件,所述抵持件彈性地抵持於電池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固定結構,其特徵在於該本體上裝設有一電路板,該本體 上設有至少一抵持電池使其與電路板相間隔的定位塊。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固定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本體上設有至少一定位部,所 述定位部包括一定位槽及一容置槽;所述抵持件包括一卡持塊及一第一連接臂,該卡持塊 容置於定位槽,該第一連接臂容置於容置槽。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池固定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定位部進一步開有一通孔,所 述通孔與容置槽之間為一卡合部隔開;所述抵持件進一步包括一第二卡持臂及一連接第一 卡持臂與第二卡持臂的連接部,該第二卡持臂容置於通孔中,該連接部抵持於卡合部上。
5.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該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一本體及一電路板,其特徵在於該 本體上開設有一容納電池的電池槽,該電路板遮蔽本體的電池槽;該可攜式電子裝置進一 步包括至少一抵持件,所述抵持件彈性地抵持於電池上。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徵在於該本體上設有至少一定位塊,所 述定位塊突伸於電池槽;該電池安裝於電池槽後抵持於定位塊上並與電路板相間隔。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定位塊設有一抵持面而整 體呈楔形。
8.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本體上設有至少一定位部, 所述定位部包括一定位槽及一容置槽;所述抵持件包括一卡持塊及一第一連接臂,該卡持 塊容置於定位槽,該第一連接臂容置於容置槽。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定位部進一步開有一通孔, 所述通孔與容置槽之間為一卡合部隔開;所述抵持件進一步包括一第二卡持臂及一連接第 一卡持臂與第二卡持臂的連接部,該第二卡持臂容置於通孔中,該連接部抵持於卡合部上。
10.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徵在於該電池槽的一端壁上設有若干 導電的觸片,該電池安裝於電池槽後與觸片電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池固定結構及具該電池固定結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該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一本體、一電路板及至少一抵持件,該本體上開設有一容納電池的電池槽,該電路板遮蔽本體的電池槽形成一安裝電池的電池槽;所述抵持件彈性地抵持於電池上。本實用新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通過抵持件彈性抵持於電池上而將電池安裝於本體上,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文檔編號H01M2/10GK201699066SQ20102015473
公開日2011年1月5日 申請日期2010年4月9日 優先權日2010年4月9日
發明者劉小華 申請人:深圳富泰宏精密工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