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軸蓋固定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05 04:21:36 2
專利名稱:輪軸蓋固定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固定結構,尤其涉及一種輪軸蓋固定結構。
背景技術:
現有汽車的輪圏蓋是供蓋組於汽車輪圏外側面,隨著汽車外形整體性統合 設計,現有輪圏的構形已較具設計感,而部份車款已不適用輪圏蓋的組設,但 在輪軸外側由於結構性的必然,仍可搭配設有輪軸蓋,以供遮蓋機械結構的僵
硬,以作修飾;但是, 一般常見的輪軸蓋多為固定螺鎖方式固定組合於輪軸外 側,而表面多無圖形或彩紋的設作,或僅呈現固定彩繪,較缺乏獨特性或視覺 美感,而且,表面的塗裝顏經風吹、日曬、雨淋以及其他原因的擦損而致色彩 褪色、斑剝。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其主要是提供一種可快速又穩固組裝,並能預設 獨創圖紋,且能有效預防紋彩褪色、斑剝,又可增加車輛側邊的裝飾與警示效 果,以提高行車安全性的輪軸蓋固定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特徵在於,其包括
軸蓋本體,所述軸蓋本體內中空前面設一凹面,所述凹面中間設一透孔, 所述凹面背面設有一個或多個螺柱;在所述凹面上設一飾片;在所述凹面上蓋 置一透明蓋;
配重塊,螺組於所述軸蓋本體內,所述配重塊上設有穿孔;
發光裝置,設於軸蓋本體內,其設有一微型發電器、 一連接板和一電路板,
其中,所述連接板與所述電路板連接並可固設於所述軸蓋本體,又在電路板上
設有至少 一個發光二極體;
底座,與所述發光裝置連結,在底座上設有容槽供容置發光裝置的微型發
電器,而在底座底面凸設一個或多個卡掣塊,所述卡掣塊內壁嵌掣簧圈。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
1. 本實用新型通過底座的卡掣塊的構造和搭配簧圏的彈力撐持,而使輪軸 蓋的組裝快速又穩固;
2. 本實用新型通過飾片預設圖樣、花紋、L0G0等圖紋設計,進而提供具獨 創風格的特色;
3. 本實用新型的配重塊配置於軸蓋本體內的一側,因此當輪軸旋轉時軸蓋 本體並不隨之轉動,而得以使飾片在車子行駛中仍固定不動,並可清楚顯現飾 片上的圖標,進而產生外動內靜的新奇視覺感受;
4. 本實用新型在飾片上蓋設透明蓋,並以粘合或超音波技術固定,可有效 預防飾片上的紋彩褪色、斑剝;
5. 本實用新型的發光裝置可提供自動發光的功能,亮光經由透明蓋透射而 兼具醒目的裝飾和警示等效果。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輪軸蓋固定結構的立體分解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輪軸蓋固定結構的組合立體外觀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迷輪軸蓋固定結構的組合剖面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軸蓋本體;ll-凹面;110-階^^; 12-透孔;13-螺柱;14 -飾片;15 -透明蓋;2-配重塊;21-穿孔;3-發光裝置;31-微型發電器;310 -磁鐵;311-軸杆;312-固定件;32-連接板;320-線圏;321 -透孔;322-穿孔; 33-電路板;330-透孔;331-穿孔;332-發光二極體;4-底座;41-容槽;410 -卡塊;42-卡掣塊;420-嵌槽;421-凸體;5-簧圏;N-螺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術特徵和優點作更詳細的 說明。
首先,請同時參閱圖l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輪軸蓋固定結構主要 設有
軸蓋本體l,所述軸蓋本體l內中空、前面設一凹面11;在所述凹面ll周 緣設承置階緣110,在所述凹面11中間設一透孔12,在所述凹面11背面設有 一個或多個螺柱13,在所述凹面11上設一飾片14,所述飾片14用於預設圖樣、
4花紋、LOGO (標識)等圖紋設計裝飾,在所述凹面11上蓋置一透明蓋15;
一配重塊2,螺組於軸蓋本體1內,所述配重塊2上設有二穿孔21與軸蓋 本體1的螺柱13對應通過螺件N螺組固定;
發光裝置3,設於所述軸蓋本體l內,包括有 一微型發電器31,在所述 微型發電器31內設有磁鐵310,而在所述微型發電器31中心伸設一軸杆311, 在所述微型發電器31前面設一連接板32,在所述連接板32背面設有線圏320, 線圏320是容置於微型發電器31內,所述線圏320外緣與所述磁鐵310內徑壁 面貼靠;而所述連接板32中間設一透孔321,供所述微型發電器31的軸杆311 穿出;並所述連接板32的軸杆311穿過所述連接板32的透孔321,並載所述軸 杆311前端套設一固定件312,以防脫出;另在連接板32上設有穿孔322,所 述連接板32與一電路板33連接,所述電路板33中間設有一透孔330,又所述 電路板33上設有一個或多個穿孔331與所述軸蓋本體1的螺柱13對應,另在 所述電路板33上設有至少一個發光二極體332,而所述電路板33與所述連接板 32的線圈320通過電線連接;
一底座4,與所述發光裝置3連結,在所述底座4上設有容槽41供容置所 述發光裝置3的微型發電器31,在所述容槽41邊緣設有一個或多個卡塊410, 而在所述底座4底面凸設一個或多個卡掣塊42,所述卡掣塊42內壁設嵌槽420, 相對於所述嵌槽420外側設凸體421,所述嵌槽420嵌掣簧圏5。
組裝時,請參閱圖1至圖3所示,首先將所述發光裝置3的微型發電器31 以其軸杆311穿通線圈320以及連^妻板32、電路板33的透孔321、 330,並令 所述連接板32背面的線圏320容置於所述微型發電器31的磁鐵310內,在所 述軸杆311前端再套固一定位的固定件312以防零件脫出,再令所述連接板32、 所述電路板33的穿孔322、 331以及所述配重塊2的兩穿孔21與所述軸蓋本體 1的螺柱13對應,並取螺件N螺組接合,且讓所述配重塊2配置於所述軸蓋本 體1內的一側;其次,再把所述微型發電器31裝入所述底座4的容槽41內, 並令所述容槽41的卡塊410扣住所述微型發電器31,再把所述簧圈5嵌入所述 卡掣塊42的嵌槽420內,之後將飾片14放置於軸蓋本體1的凹面11,在所述 凹面11和所述飾片14上蓋上透明蓋15,而所述透明蓋15與所述軸蓋本體1可 以粘合或超音波技術固定,如此,即可完成組裝;當欲將輪軸蓋組裝於輪軸外 側時,僅需將底座4的卡掣塊42插入輪軸並以所述卡掣塊42外側的凸體421 嵌入定位溝槽,且通過所述簧圏5的彈力撐抵,即可使輪軸蓋的組裝快速又穩固。
如此,輪軸蓋可由透明蓋15透視飾片14,讓所述飾片14上的圖紋清楚呈 現,並在車輛行駛間,所述底座4隨著輪軸旋轉,而所述軸蓋本體l則通過配 重塊2的配置而不隨輪軸轉動,如此一來,旋動的底座4連帶帶動所述微型發 電器31高速轉動而與固定不動的線圏320摩擦而自動產生電流,並提供電源給 電路板33而令發光二極體332發出亮光,因此不需充電即可自動發光,又發光 二極體332的亮光照射前面的飾片14並經由透明蓋15透射而同時具備醒目和 警示的效果。
經由以上說明可知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
1. 本實用新型通過底座4的卡掣塊42的構造和搭配簧圈5的彈力撐持,而 使輪軸蓋的組裝快速又穩固。
2. 本實用新型通過飾片14預設圖樣、花紋、LOGO等圖紋設計,進而提供具 獨創風格的特色。
3. 本實用新型的配重塊2配置於軸蓋本體1內的一側,因此當輪軸旋轉時 軸蓋本體l並不隨之轉動,而得以使飾片14在車子行駛中仍固定不動,並可清 楚顯現飾片14上的圖標,進而產生外動內靜的新奇視覺感受。
4. 本實用新型在飾片上蓋設透明蓋15,並以粘合或超音波技術固定,可有 效預防飾片上的紋彩褪色、斑剝。
5. 本實用新型的發光裝置3可提供自動發光的功能,亮光經由透明蓋15透 射而兼具醒目的裝飾和警示等效果。
以上說明對本實用新型而言只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領域普通 技術人員理解,在不脫離以下所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範圍的情況下, 可做出許多修改,變化,或等效,但都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輪軸蓋固定結構,其特徵在於,其包括軸蓋本體,所述軸蓋本體內中空前面設一凹面,所述凹面中間設一透孔,所述凹面背面設有一個或多個螺柱;在所述凹面上設一飾片;在所述凹面上蓋置一透明蓋;配重塊,螺組於所述軸蓋本體內,所述配重塊上設有穿孔;發光裝置,設於軸蓋本體內,其設有一微型發電器、一連接板和一電路板,其中,所述連接板與所述電路板連接並可固設於所述軸蓋本體,又在電路板上設有至少一個發光二極體;底座,與所述發光裝置連結,在底座上設有容槽供容置發光裝置的微型發電器,而在底座底面凸設一個或多個卡掣塊,所述卡掣塊內壁嵌掣簧圈。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軸蓋固定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發光裝置的微 型發電器內設有磁鐵,在所述微型發電器中心伸設一軸杆,所述連接板背面設 有線圈,所述線圏容置於所述微型發電器的磁鐵內,而所述軸杆穿通所述線圏、 所述連接板和所述電路板,在所述軸杆前端套設一定位的固定件,所述連接板 和所述電路板上設有一個或多個穿孔,所述電路板與所述連接板的線圏通過電 線連接。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軸蓋固定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底座的容槽邊 緣設有一個或多個卡塊,所述底座的卡掣塊內壁設嵌槽,在所述嵌槽外側設凸 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輪軸蓋固定結構,其設有軸蓋本體,軸蓋本體前面設有凹面和透孔,凹面背面設一個或多個螺柱,凹面上設有飾片和透明蓋;配重塊,螺組於軸蓋本體內一側;發光裝置,設於軸蓋本體內,其設有一微型發電器、一連接板和一電路板,其中連接板與電路板連接並可固設於軸蓋本體,又在電路板上設有至少一個發光二極體;底座,與發光裝置連結,在底座上設有容槽供容置發光裝置的微型發電器,而在底座後面凸設一個或多個卡掣塊,卡掣塊內壁嵌掣簧圈;由此可供快速又穩固組裝,且能預防飾片紋彩褪色、斑剝,又可增加車輛側邊的裝飾與警示效果。
文檔編號B60B7/00GK201220573SQ20082011141
公開日2009年4月15日 申請日期2008年4月16日 優先權日2008年4月16日
發明者達 陳 申請人:春偉塑膠企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