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風熱型腮腺炎的中藥的製作方法
2023-05-04 23:42:36 2
一種治療風熱型腮腺炎的中藥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治療風熱型腮腺炎的中藥,該中藥是由巴巴花、寬葉紫萁、山慈菇、葛根、薄荷、野草香、鳳尾草、牛蒡子、蟬蛻、冰片製成。臨床可用於治療風熱型腮腺炎。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風熱型腮腺炎的中藥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於中藥【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治療風熱型腮腺炎的中藥。
【背景技術】
[0002]風熱型腮腺炎是因感受風溫邪毒,壅阻少陽經脈引起的,以發熱,耳下腮部漫腫疼痛為主要表現的時疫性疾病,現代醫學稱為流行性腮腺炎。其主要表現為發熱,一側或兩側耳垂下腫大,腫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以耳垂為中心邊緣不清,表面發熱有角痛,張口或咀嚼時局部感到疼痛,有少數併發症為腦膜炎、睪丸炎以及卵巢炎。究其發病原因,中醫學認為是風溫邪毒從鼻口入侵,內襲少陽,與氣血相搏,凝滯耳下腮部,終成此病。經過發明人的長期實踐得出,中藥治風熱型腮腺炎具有較好作用,取得不錯效果。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治療效果好、有效率高、對人體無毒副作用的治療風熱型腮腺炎的中藥。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根據中醫藥理論,利用中藥獨特的藥性,採用巴巴花、寬葉紫萁、山慈菇、葛根、 薄荷、野草香、鳳尾草、牛蒡子、蟬蛻、冰片按照一定的配伍要求,經過加工製成。
[0005]製備本發明中藥由下述原料藥製成:巴巴花40 — 60份、寬葉紫萁20 — 40份、山慈菇20 - 40份、葛根10 - 30份、薄荷15 — 25份、野草香15 — 25份、鳳尾草15 — 25份、牛蒡子15 - 25份、蟬蛻10 - 20份、冰片8 — 15份。
[0006]本發明中藥原料藥的最佳重量份為:巴巴花50份、寬葉紫萁30份、山慈菇30份、葛根20份、薄荷20份、野草香20份、鳳尾草20份、牛蒡子20份、蟬蛻15份、冰片12份。
[0007]本發明中藥的藥理作用如下:
巴巴花:淡、平。清熱解毒。主治感冒發熱,腮腺炎,甲狀腺腫大,神經衰弱,小便不利等症。
[0008]寬葉紫萁:苦、寒。歸肝經。清熱解毒,止血殺蟲,祛風。用於腮腺炎,癰癤,漆瘡,風溼骨痛,腸道寄生蟲等。
[0009]山慈菇:甘、微辛、性寒。歸肝、胃、肺經。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用於癰疽惡瘡,瘰癧結核,咽痛喉痺,蛇、蟲咬傷等。
[0010]葛根:甘、辛、涼,歸脾、胃經。解肌退熱,透發麻疹,生津止渴,昇陽止瀉。用於外感表證,麻疹不透,熱病口渴,陰虛消渴等證。
[0011]薄荷:辛、涼,歸心、肺、肝經。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鬱。用於風熱感冒,溫病初起,麻疹不透,風疹瘙癢,肝鬱氣滯,胸悶脅痛等。
[0012]野草香:辛、涼。清熱解表,解毒截瘧。用於風熱感冒,咽喉腫痛,鼻淵頭痛,風溼關節痛,瀉痢腹痛,瘧疾,疔瘡腫毒,汗斑,神經性皮炎等。
[0013]鳳尾草:辛、平。發散外邪,理氣和胃。用於感冒,咽喉紅腫,目赤腫痛,口腔炎,牙痛,肝炎,消化不良等症。
[0014]牛蒡子:辛、苦、寒。歸肺、胃經。疏散風熱,宣肺透疹,利咽散結,解毒消腫。用於風熱咳嗽,咽喉腫痛,斑疹不透,風疹瘙癢,瘡瘍腫毒等。
[0015]蟬蛻:甘、寒,歸肺、肝經。疏散風熱,透疹止癢,止痙。用於目赤翳障、驚癇夜啼。
[0016]冰片:辛、苦、涼。歸心、肺經。開竅醒神,散熱止痛,明目去翳。用於中風,熱病神昏,氣閉耳聾,喉痺,口瘡,癰腫,痔瘡,蟯蟲病等症。
[0017]風熱型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以發熱、腮部腫痛為特徵。本發明中巴巴花清熱解毒,為君藥,寬葉紫萁清熱解毒、祛風,山慈菇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為臣藥,葛根透表發疹,薄荷疏散風熱、透疹,野草香清熱解表,鳳尾草發散外邪,牛蒡子疏散風熱、宣肺透疹、解毒消腫,蟬蛻疏散風熱、透疹,冰片散熱止痛。諸藥合用共奏解熱鎮痛、清熱解毒、透表瀉邪之功效,經過臨床實踐發現,對風熱型腮腺炎具有獨特的療效。 [0018]本發明中藥於2009年至2013年臨床觀察風熱型腮腺炎88例患者,臨床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88例患者中,年齡7 - 26歲,病程多在2-7天,平均年齡14歲。
[0019]2、診斷標準
診斷依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2.1起病時可有發熱,I~2天後可見以耳垂為中心漫腫,邊緣不清,皮色不紅,壓之有痛感及彈性感,通常先見於一側,然後見於另一側。
[0020]2.2腮腺管口或可見紅腫。腮腺腫脹約持續4~5天開始消退,整個病程約I~2周。
[0021]2.3病前有腮腺炎接觸史。
[0022]2.4血白細胞總數可正常,或稍有增高和降低,淋巴細胞可相對增加。
[0023]2.5並發腦膜炎或腦炎者,腦脊液壓力增高,細胞數增加,以淋巴細胞為主,氯化物、糖正常,蛋白輕度增高。
[0024]2.6尿和血澱粉酶可增高。
[0025]風熱型腮腺炎症狀:發熱神疲,腮部腫、壓痛,咀嚼不便,咽紅口乾,舌紅苔薄白,脈浮數,二便如常,餘無兼證。
[0026]3、治療方法
3.1處方:巴巴花50g、寬葉紫萁30g、山慈菇30g、葛根20g、薄荷20g、野草香20g、鳳尾草20g、牛蒡子20g、蝶脫15g、冰片12g。
[0027]3.2製備及使用方法:上述藥物按常規工藝製成湯劑,每日I劑,每日2次,3天為I療程。
[0028]4、治療結果:
4.1參照《中醫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
治癒:體溫正常,腮腫完全消失,無併發症。
[0029]好轉:腮腫及諸症減輕。
[0030]未愈:腮腫未見改善,或出現變證。
[0031]4.2結果:88例患者中,治癒70例(79.5% ),好轉18例(20.5% ),未愈O例,總有效率為100%。
[0032]5、典型病例
5.1周某,男,12歲。兩側腮部以耳垂為中心漫腫3天,有彈性感,邊緣不清。局部膚色潮紅,中心部位觸痛明顯。張口及咀嚼困難,僅能進食流質。發燒、頭痛、惡寒、精神萎靡,舌尖紅、苔白厚,脈洪數。診斷為風熱型腮腺炎。服用本發明藥物,治療I個療程,症狀明顯減輕,繼續服用2個療程,痊癒。
[0033]5.2李某,女,11歲。以右耳垂為中心,右腮腫大,中心部位觸痛明顯。血常規未見異常,咽部略紅,吞咽困難,僅能進食流質,舌紅苔薄,脈數。診斷為風熱型腮腺炎。服用本發明藥物,每日I劑,I個療程後,症狀明顯好轉,繼續服用2個療程,痊癒。
[0034]5.3蔡某,女,21歲,左側耳下腫硬疼痛,右側耳下輕度疼痛,不硬,發燒,輕度惡寒,疲倦,嘔吐,吞咽困難,僅能進食流質。檢查見頰內腮腺管口紅腫,口渴便秘,舌紅,苔黃,脈數。服用本發明藥物,每日I劑,I個療程後,症狀明顯好轉,繼續服用I個療程,痊癒。
【具體實施方式】
[0035]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下述該實施例僅用於說明本發明而對本發明沒有限制。
[0036]實施例1,一種治療風熱型腮腺炎的中藥,是由巴巴花40g、寬葉紫萁20g、山慈菇20g、葛根10g、薄荷15g、野草香15g、鳳尾草15g、牛蒡子15g、蝶脫10g、冰片8g製成。
[0037]實施例2,一種治療風熱型腮腺炎的中藥,是由巴巴花50g、寬葉紫萁30g、山慈菇30g、葛根20g、薄荷20g、野草香20g、鳳尾草20g、牛蒡子20g、蟬蛻15g、冰片12g製成。
[0038]實施例3,一種治療風熱型腮腺炎的中藥,是由巴巴花60g、寬葉紫萁40g、山慈菇40g、葛根30g、薄荷30g、野 草香25g、鳳尾草25g、牛蒡子25g、蝶脫20g、冰片15g製成。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風熱型腮腺炎的中藥,其特徵在於它是由下述原料藥製成: 巴巴花40 — 60份、寬葉紫萁20 - 40份、山慈菇20 — 40份、葛根10 — 30份、薄荷15 - 25份、野草香15 - 25份、鳳尾草15 — 25份、牛蒡子15 — 25份、蟬蛻10 — 20份、冰片8 — 15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其特徵在於它是由下述原料藥製成: 巴巴花50份、寬葉紫萁30份、山慈菇30份、葛根20份、薄荷20份、野草香20份、鳳尾草20份、牛蒡子20份、 蟬蛻15份、冰片12份。
【文檔編號】A61K36/898GK103751553SQ201410066034
【公開日】2014年4月30日 申請日期:2014年2月26日 優先權日:2014年2月26日
【發明者】顧連霞, 孫漢臻 申請人:顧連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