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兩條底線誰動就打誰(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2023-05-04 19:22:40
日本是個很喜歡賭國運的國家。
早在公元663年8月,入侵朝鮮半島的倭國3萬大軍就和2萬唐軍在白江口(韓國錦江入海口)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海戰,倭國大敗。
日本被徹底打服,就全面學習唐朝,從建築到文化、衣食住行……一切的一切,照抄唐朝,搬到日本繼續發展,日本現存的許多古建築、文化習俗源自唐朝。
日本安分了900多年後,隨著日本戰國時代臨近結束,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又大舉入侵朝鮮半島,企圖吞併大明,然後被一番暴揍之後,又退回了日本列島。
此後,掌權的德川家族開始奉行閉關鎖國政策,專心對內,在東亞安分了200多年。
而到了19世紀中期,隨著東亞列國的門戶被歐美列強打開,日本人「睜眼看世界」,似乎又發掘到了「賭國運」的機會。
一、到了近代,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實力大增,在短短的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三次賭上了國運。
第一次,中日甲午戰爭,日本人靠著節衣縮食和全民支援撐起了這場戰爭,最後贏了,搶來的土地和賠款,是投入成本的好多倍,從上到下,日本全國賺翻了。
第二次,日俄戰爭,沙俄最終失敗,不過沙俄的主力和精英都在歐洲本土,沙皇無懼「續戰」,日本人賠不到錢,虧得很慘,但好歹從此躋身世界列強行列,國際地位大大提升,尤其是和英國結盟,讓自卑的日本人歡天喜地,就跟個灰姑娘攀上了皇親一般。
第三次:挑釁塊頭更大的美利堅,然後,沒的說,美軍沿著太平洋一路平推,直至包圍日本列島,若不是裕仁趕緊認慫投降,日本應該沒有今天的模樣了。
從此,日本把昔日最大的冤家美國當成了最可親可敬的——美利堅爸爸,踏踏實實地當起了美國人的「絕對忠誠」的馬仔。
當然,日本也是身不由己,美國爸爸的軍隊遍布日本,自衛隊也不過是美軍的後勤輔助,拿什麼和美國爸爸剛?
對於絕對的強者,日本的「服氣」和「誠意」會表現得非常到位,一路跪舔到天荒到老。
誰也不知道,下一次日本露出獠牙,會是什麼時候,但一般覺得,日本應該沒機會了。
但是幫著美國打前陣,為美國衝鋒陷陣,這點事兒日本做得一直都很到位,專門捏著東方大國的敏感問題下爛手、說爛話,毫不掩飾對東方大國土地的覬覦。
為了美國爸爸,一向很注意「禮貌」的日本官員也開始習慣於對東方大國說狠話,放大炮,昔日「異域同風」的春暖早已化成不斷作死的狂吠。
二二戰結束之後,美國單獨佔領了日本,並準備把日本變成一個純農業國家,消滅它的工業、軍事潛力。
當然,對於德國,盟軍的初心也差不多,要把德國也變成一個農業國。
不過,隨著美軍對日本的改造一步步深入,國際形勢也逐步走入了美蘇對峙、冷戰的局面。
然後,韓戰爆發了。
美國人帶著16個國家的軍隊,組成所謂的「聯合國軍」殺入朝鮮半島,加上韓軍,總共好幾十萬軍隊的後勤保障、武器供應等等就成了一個巨大的問題,畢竟,在朝鮮半島,大家基本上都沒有後方。
志願軍的後方在中國東北,聯合國軍呢?不可能在美國生產物資再萬裡迢迢空運過來吧。
此時,對於美國人來說,最合適的就是在日本就近生產戰爭急需的各類物資,這樣成本最低、效率最快,而且,戰前日本就有了很好的工業化底子,技術和工人還在,而且日本在美軍的全面軍管之下,統籌資源沒問題。
於是,美國人轉而決定把日本重新扶持起來。
通過給日本注入海量的資金和技術,日本很快就把自己變成了韓戰聯合國軍的後勤大後方,全國有數百萬人口為戰爭服務,日本的各種資源也集中為戰爭服務。
靠著戰爭帶來的大量訂單,日本經濟迅速擺脫戰後的疲軟態勢,迅速崛起,美國人不僅把大量的技術轉讓給日本,還通過自己「西方盟主」的地位,讓日本的商品可以以幾乎暢通無阻地進入歐美市場,靠著美國人的扶持,日本的經濟在1968年就超過了德國,僅次於美蘇。
到了1970/1980年代,這幾乎是日本經濟的黃金年代,日本的電子產品、家用電器、動漫文化、汽車摩託車暢銷世界,日本有一舉「取代美國」的氣勢,並喊出了「日本可以對美國說不」的口號。
三眼瞅著日本人得意忘形了,美國人決定把它打回原形,提醒它:who is your father?
1985年,美國逼著日本籤署了《廣場協議》,讓日元對美元升值。
從1985年到1995年,日元對美元升值了一倍多。
這十年間,日本的經濟依然強勢增長,只是,這只是泡沫經濟崩潰前的最後榮光了。
因為,美國人是慢刀子,一點一點地很有耐心地把日本給打回原形的。
隨著日元對美元升值,美國的資本開始大量進入日本市場,除了把美元兌成日元等著升值賺差價,另外的就是大量的投資日本的股市和房市,並不斷地推高日本的股市和房價,經濟表現雖然欣欣向榮,但是泡沫的風險越來越大。
同時,由於日本的經濟是以出口為導向的,日元的升值,使得日本的商品競爭力不斷下降,很多規模性的產業在日本本土生產已經無利可圖。
由此,日本大量的企業把生產線往東亞和東南亞搬遷,由此帶來了新一波的產業轉移浪潮,這一波的受益者中,中國也是其中之一,並且後來者居上。
除了遷出產業,看著國內不斷高企的股市和房市,許多日本企業眼饞得不行,索性也放棄傳統產業,開始追逐股市和房地產,這就造成泡沫經濟的進一步加速。
到了最後一刻,美元資本眼看日本升值得差不多了,泡沫也吹得快爆了,就趕緊拋售日本的股票和房產,狠賺一筆,然後把賺來的錢再換回美元,安全上岸離場。
但是日本本土的企業和民眾就倒了黴了,泡沫經濟一朝崩潰,股市暴跌,房價暴跌,日本經濟從此開啟了20多年的停滯狀態,無數日本人一輩子的積蓄化為烏有。
度過了七八十年代的輝煌時代,如今的日本產業暮靄沉沉。
日本的家電、空調、手機、電子產品等等曾經引領全球的產業逐漸淡出全球的主流產品名單。
過去的20年,日本錯過了網際網路創業浪潮、錯過了5G、錯過了許多新技術、新產業。
看遍網際網路世界,日本能拿得出手的APP、網際網路企業,幾乎沒有。
日本還能拿得出手的,只有汽車產業,只是這個產業太過傳統,目前深受新能源汽車浪潮的挑戰。
美國有特斯拉,中國有比亞迪、蔚來、小鵬等等品牌,日本,暫時還沒聽說什麼品牌。
日本的未來,美國能幫到它多少?
幫著美國衝鋒陷陣,日本人的未來未必亮眼多少。
未來的最好出路,莫過於融入東方大國為主導的全球產業鏈工業體系,成為我們的產業鏈分支。
如果實在轉不過彎來,那日本的好光景,真的就不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