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式散熱模塊的製作方法
2023-05-04 15:17:08 2
液冷式散熱模塊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液冷式散熱模塊,該液冷式散熱模塊包括泵及散熱構件;泵包含殼體、離心扇及導流結構;殼體具有供液體進入其內的容腔;離心扇設在容腔內且包含載板及兩個以上葉片,所述葉片設在載板,離心扇用以帶動液體由離心扇的上方軸向進入各葉片之間且由所述葉片的側周圍流出;導流結構設在容腔內且位於載板的下方,導流結構設有開口及兩個以上增壓葉片,導流結構供由所述葉片側周圍流出的液體從所述增壓葉片的環圍流入所述增壓葉片之間並通過開口流出而增壓;散熱構件對應開口蓋合殼體;藉此,對低溫液體增壓,直接衝擊散熱構件,從而提升冷卻效果。
【專利說明】液冷式散熱模塊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有關於一種液冷式散熱模塊,尤指一種用以冷卻發熱電子組件溫度的液冷式散熱模塊。
【背景技術】
[0002]由於電子產品在使用時,其內部部分的電子組件會產生高溫的熱能,該熱能會影響周邊的電子零件,導致周邊的電子零件損壞,因此會使用散熱器來冷卻發熱的電子組件;而一般常用的液冷式散熱器,主要以液冷式散熱模塊熱接觸發熱的電子組件,藉由液冷式散熱模塊帶動液體流動而帶走由發熱的電子組件傳遞過來的熱能,以達到冷卻發熱的電子組件的效果。
[0003]現有的液冷式散熱模塊,主要包括泵及散熱構件;泵包含殼體、馬達及葉輪,殼體具有容腔且開設有連通容腔的進水口、出水口及開口,馬達及葉輪安裝在容腔內,且馬達位於葉輪的上方,進水口及開口位於葉輪的下方,出水口位於葉輪的上方,散熱構件對應開口蓋合葉輪;使用時利用馬達帶動葉輪轉動,以自進水口汲取低溫液體進入容腔內與散熱構件做熱交換,從而帶走發熱的電子組件傳遞給散熱構件的熱能,低溫液體轉變為高溫液體後側向進入葉輪,再軸向的從葉輪的上方流出,最後經由出水口流出。
[0004]然而現有的液冷式散熱模塊仍具有以下缺點,第一點,由於低溫液體是由葉輪的底下進入容腔內,因此低溫液體內部夾帶的氣泡會囤積在葉輪的下方而無法排出,將會導致葉輪空轉的狀況發生;第二點,因為低溫液體是由葉輪的底下進入容腔內,對散熱構件冷卻後再向上進入葉輪內,最後向上軸向流出葉輪,因此液體由下往上流動,無法直接冷卻熱源,進而導致冷卻效果無法提升,因此,如果想要達到良好的冷卻效果就必須增加葉輪的轉速,進而造成能源的浪費。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有鑑於此,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液冷式散熱模塊,其利用使液體自離心扇軸進側出,再從下容室的環圍流入所述增壓葉片之間並通過開口流出而增壓,直接衝擊熱源,以提升冷卻效果。
[0006]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液冷式散熱模塊,該液冷式散熱模塊用以供液體通過,該液冷式散熱模塊包括泵及散熱構件;該泵包含殼體、離心扇及導流結構;所述殼體具有供所述液體進入其內的容腔;所述離心扇設在所述容腔內且包含載板及兩個以上葉片,所述葉片設在所述載板上,所述離心扇用以帶動所述液體由所述離心扇的上方軸向進入各所述葉片之間且由所述葉片的側周圍流出;所述導流結構設在所述容腔內且位於所述載板的下方,所述導流結構設有開口及設在該開口周緣的兩個以上增壓葉片,所述導流結構用以供由所述葉片側周圍流出的所述液體從所述增壓葉片的環圍流入所述增壓葉片之間並通過所述開口流出而增壓;所述散熱構件對應所述開口蓋合所述殼體。
[0007]較佳地,所述載板將所述容腔分隔為彼此環圍相連通的上容室及下容室,所述葉片位於所述上容室內,所述導流結構設於所述下容室內。
[0008]較佳地,所述導流結構還包含有導流板,所述開口開設在所述導流板的中間部位,所述增壓葉片自所述導流板朝所述離心扇方向凸伸而出。
[0009]較佳地,所述導流板設有所述增壓葉片的表面為自所述導流板的側周緣朝所述開口傾斜的斜面。
[0010]較佳地,所述葉片呈漩渦狀排列且分別沿第一方向彎曲。
[0011]較佳地,所述增壓葉片呈漩渦狀排列且分別沿第二方向彎曲。
[0012]較佳地,所述增壓葉片呈漩渦狀排列且分別沿第一方向彎曲。
[0013]較佳地,所述增壓葉片分別以所述開口為中心呈間隔放射狀排列。
[0014]較佳地,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互為反方向。
[0015]較佳地,所述葉片之間形成有自外向內漸縮且連通所述上容室的流道,所述增壓葉片之間形成有自外向內漸縮且連通所述下容室的增壓流道。
[0016]較佳地,所述泵還包含圍牆,該圍牆自所述導流板的外周緣沿著所述容腔的內表面延伸而出,該圍牆位於所述離心扇及所述增壓葉片的外部。
[0017]較佳地,所述泵還包含馬達,所述殼體於所述容腔的上側還設有連通所述容腔的安裝室,所述葉片自所述載板凸伸而出,所述馬達安裝在所述安裝室內且連接所述載板以帶動所述離心扇轉動。
[0018]較佳地,所述殼體開設有連通所述上容室的進水口及連通所述開口的出水口,所述進水口位於所述葉片的上方,所述出水口位於所述導流板的下方。
[0019]較佳地,所述散熱構件包含盤體及散熱體,所述盤體對應所述開口蓋合所述殼體,所述散熱體夾設在所述盤體和所述導流板之間且對應所述開口配設。
[0020]較佳地,所述導流板於所述開口的外側朝所述散熱體凸伸有一對立牆,該對立牆位於所述散熱體的兩側。
[0021]較佳地,所述散熱體包含呈間隔排列的兩個以上鰭片,每個所述鰭片鄰近所述開口的一側開設有缺口,各所述缺口形成和每個所述立牆垂直的凹溝。
[0022]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還具有以下功效,第一點,低溫液體夾帶的氣泡僅會囤積在離心扇的上方,而不會影響離心扇的轉動,進而能夠達到防止離心扇受囤積氣泡產生氣室的影響而空轉的狀況發生;第二點,經由增壓結構的設計改變低溫液體的流向及增壓後直接衝擊熱源,以提高熱交換效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3]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一);
[0024]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二);
[0025]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組合剖視示意圖;
[0026]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立體組合示意圖;
[0027]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使用參考示意圖;
[0028]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一);
[0029]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二);
[0030]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三);[0031]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四);
[0032]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五);
[0033]圖11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0034]圖12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0035]附圖標記說明
[0036]I液冷式散熱模塊10泵
[0037]11殼體111容腔
[0038]1111上容室1112下容室
[0039]112安裝室113進水口
[0040]114出水口12離心扇
[0041]121載板122葉片
[0042]1221流道13導流結構
[0043]131 導流板1311 開口
[0044]1312 立牆1313 斜面
`[0045]132增壓葉片1321增壓流道
[0046]14馬達15圍牆
[0047]20散熱構件21盤體
[0048]211間隔空間22散熱體
[0049]221鰭片222凹溝
[0050]2211 缺口91 液體
[0051]911低溫液體912高速低溫液體
[0052]913高壓低溫液體915高溫液體
[0053]914急速低溫液體92發熱組件
[0054]93液體輸入管94冷卻器
[0055]95液體輸出管LI第一方向
[0056]L2第二方向
【具體實施方式】
[0057]有關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及詳細說明,將配合【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如下,然而所附附圖僅作為說明用途,並非用於局限本實用新型。
[0058]請參照圖1至圖3所示,分別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一)、立體分解示意圖(二)及組合剖視示意圖。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液冷式散熱模塊1,用以供液體91通過,該液冷式散熱模塊I包括泵10及散熱構件20。
[0059]泵10包含殼體11、離心扇12、導流結構13、馬達14及圍牆15。
[0060]殼體11具有供液體91進入其內的容腔111,且殼體於容腔111的上側開設有連通容腔111的安裝室112 ;另外,殼體11還開設有進水口 113及出水口 114 ;馬達14安裝在安裝室112內。
[0061]離心扇12設在殼體11的容腔111內,離心扇12包含載板121及兩個以上葉片122 ;載板121將容腔111分隔成上容室1111及下容室1112,上容室1111和下容室1112之間的環圍彼此相連通;各葉片122分別自載板121朝安裝室112的方向凸伸而出且位於殼體11的上容室1111內,各葉片122呈漩渦狀排列且分別沿第一方向LI彎曲,各葉片122之間形成有自外向內漸縮且連通上容室1111的流道1221 ;殼體11的進水口 113位於各葉片122的上方且連通上容室1111 ;馬達14連接離心扇12的載板121以帶動離心扇12轉動,使離心扇12帶動液體91由離心扇12的上方軸向進入各葉片122之間的各流道1221內,再經由各葉片122的側周圍流出;第一方向LI為順時針方向。
[0062]導流結構13設在殼體11的下容室1112內,導流結構13包含有導流板131及兩個以上增壓葉片132 ;導流板131的中間部位開設有開口 1311,殼體11的出水口 114連通開口 1311,殼體11的出水口 114位於導流板131的下方;導流板131於開口 1311的外側朝遠離上容室1111的方向凸伸有呈間隔配設的一對立牆1312。
[0063]這些增壓葉片132自導流板131朝離心扇12的方向凸伸而出,各增壓葉片132分別沿著開口 1311的周緣設置,且這些增壓葉片132呈漩渦狀排列且分別沿第二方向L2彎曲,第二方向L2為逆時針方向,第一方向LI和第二方向L2互為相反方向;導流板131設有增壓葉片132的表面為自導流板131的側周緣朝開口 1311傾斜的斜面1313 ;各增壓葉片132之間形成有自外向內漸縮且連通下容室1112及開口 1311的增壓流道1321 ;導流結構13用以供由這些葉片122的側周圍流入下容室1112的液體91從下容室1112的環圍流入這些增壓葉片132之間並通過開口 1311流出而增壓。
[0064]圍牆15自導流板131的外周緣沿著容腔111的內部側表面延伸而出,圍牆15位於離心扇12及這些增壓葉片132的外部。
[0065]散熱構件20對應開口 1311蓋合殼體11 ;散熱構件20包含盤體21及散熱體22,盤體21對應導流板131的開口 1311蓋合殼體11,盤體21和導流板131之間形成有連通開口 1311的間隔空間211,散熱體22夾設在盤體21和導流板131之間且位於間隔空間211內,並且散熱體22對應導流板131的開口 1311配設,導流板131的各立牆1312分別位於散熱體22的兩側;散熱體22包含呈間隔排列的兩個以上鰭片221,每個鰭片221鄰近導流板131的開口 1311的一側開設有缺口 2211,各缺口 2211形成和每個立牆1312垂直的凹溝222,且每個鰭片221和每個立牆1312互相平行。
[0066]請參照圖4及圖5所示,分別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立體組合示意圖及使用參考示意圖。組合時,利用散熱構件20的盤體21和發熱組件92熱接觸,然後利用液體輸入管93的兩端分別連通殼體11的進水口 113和冷卻器94,再利用液體輸出管95的兩端分別連通殼體11的出水口 114和冷卻器94。
[0067]請參照圖6至圖10所示,分別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一)、使用狀態不意圖(二)、使用狀態不意圖(二)、使用狀態不意圖(四)及使用狀態不意圖(五)。使用時,利用馬達14帶動離心扇12逆時針轉動,以汲取低溫液體911通過液體輸入管93及進水口 113輸入至上容室1111內,使低溫液體911能夠由離心扇12的上方軸向進入離心扇12的各流道1221內,從而使低溫液體911變成高速低溫液體912而快速的自離心扇12的中間部位沿著各流道1221朝離心扇12的側周圍移動,且自載板121和圍牆15之間的間隙流入下容室1112內,高速低溫液體912沿著圍牆15的內表面快速的流入增壓流道1321,使高速低溫液體912以由外向內的方式沿著每個增壓流道1321流至開口 1311時變成高壓低溫液體913,最後自開口 1311流入間隔空間211內,以衝擊散熱體22的各鰭片221,使高壓低溫液體913和各鰭片211進行熱交換以帶走各鰭片211自發熱組件92吸收來的熱能,進而達到冷卻發熱組件92的效果,高壓低溫液體913因吸收熱能後轉變成高溫液體915,高溫液體915通過出水口 114流入液體輸出管95內,再通過液體輸出管95流至冷卻器94,最後通過冷卻器94將高溫液體915冷卻變成低溫液體911,進而達到冷卻循環的效果。
[0068]藉此,通過離心扇12及導流結構13能夠將低溫液體911轉變成高壓低溫液體913後再衝擊散熱體22,使高壓低溫液體913能夠變成急速低溫液體914於散熱體22的各鰭片221之間流動,從而提升急速低溫液體914和各鰭片221的熱交換效果,使其能夠自各鰭片221帶走更多的熱能,進而達到更佳的冷卻效果。
[0069]且由於導流板131具有斜面1313,因此使導流板131具有導流的效果,能夠引導高速低溫液體912更快的沿著各增壓流道1321流動並轉變成高壓低溫液體913後自開口1311流出。
[0070]另外由於低溫液體911由進水口 113進入上容室1111內,且進水口 113位於離心扇12的上方,因此低溫液體911夾帶的氣體僅會囤積在離心扇12的上方,而不會影響離心扇12的轉動,進而可達到防止離心扇12受囤積空氣的影響而空轉的狀況發生。
[0071]另外,由於圍牆15自導流板131延伸且位於離心扇12及各增壓葉片132的外部,因此具有引導自離心扇12軸進側出的高速低溫液體912流入位於下容室1112內的各增壓流道1321內的效果,且能夠避免高速低溫液體912自導流板131和下容室1112之間的間隙洩漏。
[0072]此外,由於每個立牆1312和散熱體22的凹溝222垂直,且每個立牆1312和每個鰭片221互相平行,因此,當高壓低溫液體913自開口 1311衝擊散熱體22時,其高壓低溫液體913可沿著凹溝222轉變成急速低溫液體914流入各鰭片221之間的間隔流道,並且每個立牆1312具有阻擋急速低溫液體914往垂直每個鰭片221的方向擴散的效果,以達到避免高壓低溫液體913產生洩壓的狀況,進而防止高壓低溫液體913轉換成急速低溫液體914的效果不佳的狀況發生。
[0073]請參照第圖1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與上述實施例的主要區別在於,這些增壓葉片132呈漩渦狀排列且分別沿第一方向LI彎曲,其也具有導流的功效。
[0074]請參照第圖1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與上述各實施例的主要區別在於,這些增壓葉片132分別以導流板131的開口 1311為中心呈間隔放射狀排列,其也具有導流的功效。
[0075]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的具體說明,並非用以局限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其它任何等效變換均應屬於本申請的權利要求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液冷式散熱模塊,其特徵在於,該液冷式散熱模塊用以供液體通過,該液冷式散熱模塊包括: 泵,該泵包含: 殼體,具有供所述液體進入其內的容腔; 離心扇,設在所述容腔內且包含載板及兩個以上葉片,所述葉片設在所述載板上,所述離心扇用以帶動所述液體由所述離心扇的上方軸向進入各所述葉片之間且由所述葉片的側周圍流出;以及 導流結構,設在所述容腔內且位於所述載板的下方,該導流結構設有開口及設在該開口周緣的兩個以上增壓葉片,該導流結構用以供由所述葉片側周圍流出的所述液體從所述增壓葉片的環圍流入所述增壓葉片之間並通過所述開口流出而增壓;以及 散熱構件,對應所述開口蓋合所述殼體。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式散熱模塊,其特徵在於,所述載板將所述容腔分隔為彼此環圍相連通的上容室及下容室,所述葉片位於所述上容室內,所述導流結構設於所述下容室內。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式散熱模塊,其特徵在於,所述導流結構還包含有導流板,所述開口開設在所述導流板的中間部位,所述增壓葉片自所述導流板朝所述離心扇方向凸伸而出。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式散熱模塊,其特徵在於,所述導流板設有所述增壓葉片的表面為自所述導流板的側周緣朝所述開口傾斜的斜面。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式散熱模塊,其特徵在於,所述葉片呈漩渦狀排列且分別沿第一方向彎曲。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式散熱模塊,其特徵在於,所述增壓葉片呈漩渦狀排列且分別沿第二方向彎曲。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式散熱模塊,其特徵在於,所述增壓葉片呈漩渦狀排列且分別沿第一方向彎曲。
8.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式散熱模塊,其特徵在於,所述增壓葉片分別以所述開口為中心呈間隔放射狀排列。
9.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液冷式散熱模塊,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互為反方向。
10.如權利要求6、7或8所述的液冷式散熱模塊,其特徵在於,所述葉片之間形成有自外向內漸縮且連通所述上容室的流道,所述增壓葉片之間形成有自外向內漸縮且連通所述下容室的增壓流道。
11.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式散熱模塊,其特徵在於,所述泵還包含圍牆,該圍牆自所述導流板的外周緣沿著所述容腔的內表面延伸而出,該圍牆位於所述離心扇及所述增壓葉片的外部。
12.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式散熱模塊,其特徵在於,所述泵還包含馬達,所述殼體於所述容腔的上側還設有連通所述容腔的安裝室,所述葉片自所述載板凸伸而出,所述馬達安裝在所述安裝室內且連接所述載板以帶動所述離心扇轉動。
13.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式散熱模塊,其特徵在於,所述殼體開設有連通所述上容室的進水口及連通所述開口的出水口,所述進水口位於所述葉片的上方,所述出水口位於所述導流板的下方。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液冷式散熱模塊,其特徵在於,所述散熱構件包含盤體及散熱體,所述盤體對應所述開口蓋合所述殼體,所述散熱體夾設在所述盤體和所述導流板之間且對應所述開口配設。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液冷式散熱模塊,其特徵在於,所述導流板於所述開口的外側朝所述散熱體凸 伸有一對立牆,該對立牆位於所述散熱體的兩側。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液冷式散熱模塊,其特徵在於,所述散熱體包含呈間隔排列的兩個以上鰭片,每個所述鰭片鄰近所述開口的一側開設有缺口,各所述缺口形成和每個所述立牆垂直的凹溝。
【文檔編號】H05K7/20GK203492320SQ201320615458
【公開日】2014年3月19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30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30日
【發明者】李哲尹, 張登凱 申請人:保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