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熱器的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2023-04-23 13:49:31 2
散熱器的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散熱器的結構及其製造方法,該散熱器包括一本體及複數鰭片,該本體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並定義有一縱向,將該複數鰭片設置在一成形模具內,通過一機械加工方式使該本體高速衝入該成形模具,令在成形模具內的複數鰭片的一端得沿著該本體縱向移動至該第二端並結合在本體表面。
【專利說明】散熱器的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散熱器的結構及其製造方法,尤指一種環形散熱器的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公知筒形散熱器,包括一筒體及連接於筒體周圍表面的多數鰭片,習知技術對鰭片與筒體周圍表面的連接方式揭示如下:
[0003]1.中國臺灣專利申請號098105429發明專利一案揭示一種筒形散熱器鰭片植立緊結方法及其應用裝置,其主要包括:一受動力源帶動且藉以產生步進旋動運轉的模座;提供一筒體,筒體定位設於模座上,及筒體的周圍表面設有多數凹槽;提供一鰭片組,包含多數鰭片,鰭片組設於模座的一端側,間歇性轉動的筒體,帶動其凹槽和該鰭片對應導正時,通過插片裝置推送鰭片,運動的鰭片依序插入筒體的各凹槽定位;將全部凹槽插置鰭片的筒體,通過後續的緊結製程,使鰭片和凹槽緊結一體,且定位於筒體的周圍,以形成一散熱器。
[0004]2.中國臺灣專利申請號097151576發明專利一案揭示一種散熱器的緊結方法,主要包含一導熱的底座和一鰭片組,其中底座的一表面設有多數凹槽,及設於兩凹槽間的導溝;鰭片組,具有多數鰭片;提供一成型模具,成型模具具有內空間和壓端部;進行緊迫結合製程,使成型模具和散熱器相對壓結,散熱器嵌入成型模具的內空間,及壓端部軸向擘入導溝,達到壓迫凹槽形變,且形變凹槽壓掣鰭片緊結一體;藉由上述掣程乃可提供優於習用散熱器的衝壓鉚合方法,有效減少衝子或刀模的斷損,提升產品的良率、精密度和質量,同時便利的應用於不同形式或形狀的散熱器成型。
[0005]上述揭示的各方法均是先令鰭片插入一凹槽內,然後利用模具衝壓凹槽兩旁的導溝,令該凹槽變形壓掣鰭片緊結一體,惟如此將產生幾個問題:
[0006]1.在筒體外表面除了設有凹槽外還要設置導溝,凹槽與導溝的間必須間距排列,也就是在一個有限的表面積上凹槽的數量將減少,進而減少鰭片的安裝數量。
[0007]2.製程步驟多,產品製成時間長。
[0008]是以,要如何解決上述習用的問題與缺失,即為本案的發明人及相關領域者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
【發明內容】
[0009]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利用高速衝擊作用產生高速衝壓結合的散熱器的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0010]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在一本體結合部或一第一結合部得形成凹凸不平表面以增加結合摩擦結合的散熱器的結構。
[0011]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在一相同表面積增加散熱鰭片數量的散熱器的結構及其製造方法。[0012]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增加散熱效率的散熱器的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0013]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一個本體結合部結合至少一散熱鰭片的散熱器的結構。
[0014]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本體結合部相對該本體表面是為筆直的凹槽或傾斜的凹槽分布在該本體周圍。
[0015]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散熱鰭片是為筆直無彎折或具有至少一彎折角的彎折結構。
[0016]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散熱器的結構,包括:一本體,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的間定義一縱向,一本體結合部設在該第一端與第二端的間且分布在本體周圍;複數第一鰭片,結合在該本體的周圍,且每一第一鰭片設有一第一結合部對應該本體結合部;其中該本體是經機械加工方式往該複數第一鰭片快速衝擊,令該複數第一鰭片的第一結合部從該本體的第一端迫入本體結合部,並沿著該縱向移動至該第二端與該本體結合部緊結成一體。
[0017]在一實施中前述本體結合部是為結合槽或凸條,該第一結合部則配合該本體結合部為該第一鰭片的一第一末端邊緣或結合槽,且該本體結合部與該第一結合部為緊配合。前述該第一結合部對應於該本體的外表面及基座的表面,且具有一導入部是為圓角或倒角或直角。前述本體設有一迫入部連通該本體結合部。
[0018]在一實施中前述本體結合部及該第一結合部其中任一形成有一凹凸不平的表面,另一為平整表面或為一凹凸不平表面。
[0019]在一實施中前述每一本體結合部具有一開口及一底端,從該開口到該底端定義一筆直延伸線,該本體結合部是放射狀分布在該本體周圍,該筆直延伸線是通過該本體中心。
[0020]在另一實施中前述每一本體結合部具有一開口及一底端,從該開口到該底端定義一筆直延伸線,該每一本體結合部是傾斜設置,該每一筆直延伸線不通過該本體中心。
[0021]在一實施中前述第一鰭片的第一結合部形成一第一彎折根部。
[0022]在一實施中該第一鰭片是筆直沒有彎折或具有至少一第一彎折角。
[0023]在一實施中該散熱器更包括複數第二鰭片,且每一第二鰭片設有一第二結合部緊鄰該每一第一鰭片的第一結合部,並隨著該第一結合部高速的從該本體的第一端迫入沿著該軸向移動至該第二端,其中該一個第一結合部及該一個第二結合部是與該一個本體結合部緊結成一體,且該第一鰭片間隔毗鄰該第二鰭片。
[0024]在一實施中該第二結合部是為該第二鰭片的一第二末端邊緣。
[0025]在一實施中該第二鰭片是筆直沒有彎折或具有至少一第二彎折角,且該第一彎折角及該第二彎折角的角度是相同或不同。
[0026]在一實施中該第一鰭片是由一第一材質製成,該第二鰭片是由一第二材質製成,且該第一材質與該第二材質是由相同或不同的金屬構成,且該金屬是選自於由金、銀、銅及鋁或合金所組成的群組。
[0027]在一實施中該第一鰭片具有一第一厚度,該第二鰭片具有一第二厚度,且該第一厚度及該第二厚度的尺寸是相同或不同。
[0028]在一實施中該第一鰭片的第一結合部形成一第一彎折根部,該第二鰭片的第二結合部形成一第二彎折根部。[0029]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另一種散熱器的製造方法,包括:提供一成形模具,具有一內側面、一上表面及複數槽孔,該內側面界定一內空間,該複數槽孔放射狀形成在該內空間周圍,且連通該內空間,並貫穿該上表面;提供一本體,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的間定義一縱向,一本體結合部設在該第一端與第二端的間且分布在本體周圍,令該第一端對應該內空間;提供複數鰭片,容置於該複數槽孔內,其中每一槽孔內放置至少一鰭片,且該等每一鰭片具有一結合部突出該成形模具的內側面;利用一機械加工,使該本體得高速衝入該內空間,該本體相對該複數鰭片移動,令該複數鰭片的結合部高速的迫入該本體結合部,沿著該縱向移動到該第二端與該本體結合部緊結成一體。
[0030]在一實施中該本體暫置於該成形模具上方,通過一壓縮氣體機具產生一壓縮氣體使該本體衝入該內空間,且該內空間設有一中心體對應該本體。
[0031]本發明的上述目的及其結構與功能上的特性,將依據所附圖式的較佳實施例予以說明。
[0032]【主要組件符號說明】
[0033]10散熱器
[0034]12 本體
[0035]121 第一端
[0036]122 第二端
[0037]123、123a、123c 本體結合部
[0038]1231凹凸不平表面
[0039]124迫入部
[0040]13、13a、13c、13e、13f 第一鰭片
[0041]131、131a、131c、131f 第一結合部
[0042]1311凹凸不平表面
[0043]132 直角
[0044]133a 圓角
[0045]133b 倒角
[0046]134aU34e 第一彎折角
[0047]135c、135f 第一彎折根部
[0048]fl第一厚度
[0049]14第二鰭片
[0050]141、141f 第二結合部
[0051]f2第二厚度
[0052]144e第二彎折角
[0053]145f第二彎折根部
[0054]40成形模具
[0055]41內側面
[0056]42上表面
[0057]43複數槽孔
[0058]44內空間[0059]45中心體
[0060]50高速運動機具
[0061]61 ?64、73、74 步驟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62]第I圖是為本發明結構立體分解示意圖;
[0063]第2圖是為本發明結構立體組合示意圖;
[0064]第3A圖是為本發明鰭片示意圖;
[0065]第3B圖是為本發明鰭片另一型態示意圖;
[0066]第3C圖是為本發明鰭片另一型態示意圖;
[0067]第4A圖是為本發明基座與本體俯視示意圖;
[0068]第4B圖是為本發明基座與本體立體示意圖;
[0069]第4C圖是為本發明複數鰭片俯視示意圖;
[0070]第5A圖是為本發明基座與本體另一型態俯視示意圖;
[0071]第5B圖是為本發明基座與本體另一型態立體示意圖;
[0072]第5C圖是為本發明複數鰭片另一型態俯視示意圖;
[0073]第圖是為本發明單一鰭片另一型態立體示意圖;
[0074]第6A圖是為該軸管外表面的本體結合部形成有凹凸不平表面的示意圖;
[0075]第6B圖是為第6A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0076]第6C圖是為該第一結合部形成有凹凸不平表面的示意圖;
[0077]第6D圖是為第6C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0078]第7A圖是為該本體結合部第一種狀態的示意圖;
[0079]第7B圖是為該本體結合部第二種狀態的示意圖;
[0080]第7C圖是為第一種狀態本體結合部結合具有一彎折角的鰭片;
[0081]第7D圖是為第二種狀態本體結合部結合具有一彎折角的鰭片;
[0082]第7E圖是為第一種狀態本體結合部結合具有一第一彎折根部的鰭片;
[0083]第7F圖是為第二種狀態本體結合部結合具有一第一彎折根部的鰭片;
[0084]第8A圖是為兩個鰭片與一結合槽結合的示意圖;
[0085]第8B圖是為兩個鰭片厚度不同的示意圖;
[0086]第8C圖是為兩個鰭片的彎折角的彎折角度不同的示意圖;
[0087]第8D圖是為兩個鰭片的彎折角的彎折角度相同的示意圖;
[0088]第SE圖是為兩個鰭片分別具有彎折根部的示意圖;
[0089]第9圖是為本發明製作流程示意圖;
[0090]第10圖是為本發明第一作動示意圖;
[0091]第IlA圖是為本發明第二作動示意圖;
[0092]第IlB圖是為本發明第三作動示意圖;
[0093]第12圖是為本發明另一製作流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0094]請參閱第I至2圖所示是為本發明的散熱器結構的示意圖,該散熱器10包括:一本體12外周圍結合有複數第一鰭片13,該本體具有一第一端121及一第二端122。
[0095]如第I圖所示,該本體12的第一端121與第二端122定義一縱向a。如第4B圖所示,一本體結合部123形成在該本體12的表面從該第一端121沿著該縱向a延伸到該第二端122 (是以等量或不等量其中任一分布於本體周圍)。該本體12在靠近該第一端121處設有一迫入部124 (如第4B圖所示)連通該本體結合部123,該迫入部124的形成是令該本體12的第一端121容易與該複數第一鰭片13對接,該迫入部124隨著該本體結合部123的型態不同而改變,其將在後詳述。
[0096]如第I及2圖所示,該複數第一鰭片13,環設於該本體12的表面,且每一第一鰭片13具有一第一結合部131對應該本體12的本體結合部123,進而從該第一端121沿著該縱向a迫入至該第二端122與該本體結合部123結合成一體。
[0097]續參第3A至3C圖所示,前述第一結合部131設有一直角132,或形成有一導入部,例如但不限制為圓角133a或倒角133b,以令該本體結合部123及迫入部124容易且順暢的迫入該第一結合部131。
[0098]續參第4A至4C圖所示,並一併參閱第3A圖,在一可行的實施中,前述本體結合部123是為結合槽,則該迫入部124亦為結合槽,且迫入部124的寬度略大於本體結合部123的寬度(如第4A及4B圖所不)。該第一結合部131是為該第一鰭片13的一第一末端邊緣(如第3A及4C圖所示),且該本體結合部123 (如第4B圖所示)與該第一結合部131為緊配
八
口 ο
[0099]續如第5A至圖所示,在另一可行實施中,該本體結合部123a是為凸條,則該迫入部124a亦為凸條,且迫入部124a的寬度略小於本體結合部123a的寬度(如第5A及5B圖所示);該第一結合部131a是為結合槽(如第5C及圖所示),且該本體結合部123a (如第5A圖所示)與該第一結合部131a為緊配合。
[0100]續如第6A至6B圖所示,在一可行的實施,該本體結合部123形成有一凹凸不平表面1231,該第一結合部131為一平整表面(如第4C圖所不),或者如第6C及6D圖所不,在另一可行的實施,該第一結合部131形成有一凹凸不平表面1311,該本體結合部123為一平整表面(如第4A圖所示),藉此增加兩者的結合摩擦,防止該第一結合部131脫落。再者前述舉例並不局限本發明的實施,在另一可行的實施該本體結合部123及該第一結合部131兩者形成有一凹凸不平表面1231、1311 (如第6A至6D圖所示)對接結合。
[0101]以下將說明前述本體12的本體結合部123與第一鰭片13的各種可行的實施狀態。
[0102]如第7A圖所示,前述的本體結合部123是為結合槽且放射狀分布在該本體12周圍,該本體結合部123相對該本體12的表面垂直設置,該該第一鰭片13從該第一結合端131到其一朝外的自由端的間是筆直沒有彎折。
[0103]在另一可行的實施如第7B圖所示,前述的本體結合部123c是為結合槽且放射狀分布在該本體12周圍,該本體結合部123c相對該本體12的表面傾斜設置,該第一鰭片13從該第一結合端131其一朝外的自由端的間是筆直沒有彎折。
[0104]在另一可行的實施如第7C及7D圖所示,前述的第一鰭片13a具有至少一第一彎折角134a,因此在搭配一風扇解熱的狀態下,通過風扇的流體,將很容易進入第一鰭片13a間的流道,然後迅速排出。
[0105]在另一可行的實施如第7E及7F圖所示,該第一鰭片13c的第一結合部131c形成一第一彎折根部135c結合在該本體12的本體結合部123、123c內,其亦可達到搭配一風扇解熱的狀態下,通過風扇的流體,容易進入第一鰭片13c間的流道,然後迅速排出。
[0106]如第8A圖所示,一併參照第I圖所示,在一可行的實施更包括複數第二鰭片14,且每一第二鰭片14設有一第二結合部141緊鄰該每一第一鰭片13的第一結合部131,並隨著該第一結合部131高速的從該本體12的第一端121迫入該本體結合部123沿著該軸向a移動至該第二端122,其中該本體結合部123在本較佳實施為結合槽,該第一結合部131是為該第一鰭片13的一第一末端邊緣,該第二結合部141是為該第二鰭片14的第二末端邊緣,亦即一個結合槽(本體結合部123)內至少容置緊結一個第一結合部131及一個第二結合部141,且該第一鰭片13間隔毗鄰該第二鰭片14。
[0107]再者如本圖中所示,該第一鰭片13從該第一結合部131到其一朝外的自由端的間是筆直沒有彎折,該第二鰭片14從該第二結合部141到其一朝外的自由端的間是筆直沒有彎折,另外該第一鰭片13具有一第一厚度Π,該第二鰭片14具有一第二厚度f2,且該第一厚度Π及該第二厚度f2是相同。
[0108]另外如第SB圖所示,在另一可行的實施,前述該第一鰭片13的第一厚度fl及該第二鰭片14的第二厚度f2是不同。
[0109]再者,前述第一鰭片13是由一第一材質製成,該第二鰭片14是由一第二材質製成,且該第一材質與該第二材質是由相同或不同的金屬構成,該金屬是選自於由金、銀、銅及鋁所組成的群組。
[0110]另外如第8C及8D圖所示,在另一可行的實施該第一鰭片13e具有一第一彎折角134e,該第二鰭片14e具有一第二彎折角144e,且該第一彎折角134e及該第二彎折角144e的角度是不同(如8C圖)或相同(如8D圖)。
[0111]另外如第SE圖所示,在另一可行的實施該第一鰭片13f形成有一第一彎折根部135f,及該第二鰭片14f形成有一第二彎折根部145f結合在該本體12的本體結合部123內,其中該本體結合部123在本較佳實施為結合槽,該第一結合部131f是為該第一鰭片13的一第一末端邊緣,該第二結合部141f是為該第二鰭片14的第二末端邊緣。
[0112]另外,在又一可行的實施中該第一鰭片13及/或第二鰭片14是以等量及/或不等量的其中任一緊密成形結合於本體上。
[0113]請繼續參閱第9圖至第IlA及IlB圖所示,前述的結構的裝配製造方式將詳述在後。
[0114]如第9圖所示是為本發明的製造流程圖,其包括:
[0115]步驟61:如第10圖所不,提供一成形模具40,具有一內側面41、一上表面42及複數槽孔43,該內側面41界定一內空間44設有一中心體45,該複數槽孔43放射狀形成在該內空間44周圍,且連通該內空間44並貫穿該上表面42。
[0116]步驟62:如第10圖所示,提供前述的本體12,且令該本體12的第一端121對應該成形模具40的內空間44內的中心體45。
[0117]在本步驟該本體12暫置於該成形模具40的上方,並令該本體12的第一端121對準該中心體45。[0118]步驟63:如第10及IlA圖所示,提供前述的複數第一鰭片13,並將該等第一鰭片13容置於該複數槽孔43內,且該等每一第一鰭片13的第一結合部131突出該成形模具40的內側面41。
[0119]在本步驟中該每一第一結合部131對應一本體結合部123及一迫入部124。
[0120]步驟64:如第10及IlA及IlB圖所示,利用機械加工方式(壓縮氣體作用)高速衝擊該本體12,令該本體12朝該中心體45衝入該內空間44並相對該複數第一鰭片13移動,令該複數第一鰭片13的第一結合部131從該本體12的第一端121的迫入部124迫入該本體結合部123,沿著該縱向a移動到該第二端122與該本體結合部123緊結成一體。
[0121]在本步驟該本體12是由一壓縮氣體機具50產生一壓縮氣體作為動力源,該壓縮氣體在釋壓的瞬間產生動力推動該本體12高速衝入該內空間44,同時該迫入部124及該本體結合部123由成形模具40的上方高速迫入該第一結合部131,進而結合成一體,以形成一散熱器10。該中心體45可以確保該本體12往下衝入內空間44時能夠對準位置,及沿著中心體45朝下作動。該壓縮氣體機具50,例如但不限制為一氣壓機(compressor)。
[0122]復參第2圖所示,完成步驟64後,從該成形模具40中取出散熱器10。
[0123]前述的本體12皆表示為空心,但是在另一可行實施該前述本體12可以為實心,當本體12為實心時該成形模具40的內空間44沒有中心體45。
[0124]如第12圖所示是為本發明的另一可行的製造流程圖,其與前述的製造流程大致上相同,在此及不贅述相同的構造及流程,惟其不同處是為在步驟62的後接續步驟如下:
[0125]步驟73:提供複數第一鰭片13及複數第二鰭片14,並將該等第一鰭片13及第二鰭片14容置於該複數槽孔43內,且該等每一第一鰭片13的第一結合部131及該第二鰭片14的第二結合部141突出該成形模具40的內側面41。
[0126]步驟74:利用一壓縮氣體作用高速衝擊該本體12,令該本體12朝該中心體45衝入該內空間44並相對該複數第一鰭片13及第二鰭片14移動,令該複數第一鰭片13的第一結合部131及該第二鰭片14的第二結合部141從該本體12的第一端121的迫入部124迫入該本體結合部123,沿著該縱向a移動到該第二端122與該本體結合部123緊結成一體。
[0127]復參第8A圖所示,完成步驟74後,從該成形模具40中取出散熱器10。
[0128]以上已將本發明做一詳細說明,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的丨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限定本發明實施的範圍。即凡依本發明申請範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等,皆應仍屬本發明的專利涵蓋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散熱器的結構,包括: 一本體,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的間定義一縱向,一本體結合部設在該第一端與第二端的間且分布在本體周圍; 複數第一鰭片,結合在該本體的周圍,且每一第一鰭片設有一第一結合部對應該本體結合部; 其中該本體是經一機械加工往該複數第一鰭片快速衝擊,令該複數第一鰭片的第一結合部相對該本體,快速的從該本體的第一端迫入該本體結合部,並沿著該縱向移動至該第二端與該本體結合部緊結成一體。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器的結構,其中該本體結合部是為一結合槽,該第一結合部是為該第一鰭片的一第一末端邊緣。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器的結構,其中該本體結合部是為凸條,該第一結合部是為一結合槽。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器的結構,其中該結合部是以等量或不等量其中任一分布於本體周圍者。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器的結構,其中該第一結合部對應於該本體的外表面,且具有一導入部是為圓角或倒角。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器的結構,其中該第一結合部具有一直角。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器的結構,其中該本體設有一迫入部連通該本體結合部。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器的結構,其中該本體結合部及該第一結合部其中任一形成有一凹凸不平的表面,另一為平整表面或為一凹凸不平表面。
9.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散熱器的結構,其中該本體結合部是放射狀分布在該本體周圍,且每一本體結合部相對該本體的表面垂直或傾斜一角度設置。
10.如權利要求2或9所述的散熱器的結構改良,其中該第一鰭片的第一結合部形成一第一彎折根部。
11.如權利要求2或9所述的散熱器的結構,其中該第一鰭片是筆直沒有彎折或具有至少一第一彎折角。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散熱器的結構,更包括複數第二鰭片,且每一第二鰭片設有一第二結合部緊鄰該每一第一鰭片的第一結合部,並隨著該第一結合部高速的從該本體的第一端迫入沿著該軸向移動至該第二端,其中該一個第一結合部及該一個第二結合部是與該一個本體結合部緊結成一體,且該第一鰭片間隔毗鄰該第二鰭片。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散熱器的結構,其中該第二結合部是為該第二鰭片的一第二末端邊緣。
14.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散熱器的結構,其中該第二鰭片是筆直沒有彎折或具有至少一第二彎折角,且該第一彎折角及該第二彎折角的角度是相同或不同。
15.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散熱器的結構改良,其中該第一鰭片是由一第一材質製成,該第二鰭片是由一第二材質製成,且該第一材質與該第二材質是由相同或不同的金屬構成。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散熱器的結構,其中該金屬是選自於由金、銀、銅及鋁所組成的群組。
17.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散熱器的結構,其中該第一鰭片具有一第一厚度,該第二鰭片具有一第二厚度,且該第一厚度及該第二厚度的尺寸是相同或不同。
18.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散熱器的結構,其中該第一鰭片形成一第一彎折根部,該第二鰭片形成一第二彎折根部。
19.一種散熱器的結構的製造方法,包括: 提供一成形模具,具有一內側面、一上表面及複數槽孔,該內側面界定一內空間,該複數槽孔放射狀形成在該內空間周圍,且連通該內空間,並貫穿該上表面; 提供一本體,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的間定義一縱向,一本體結合部設在該第一端與第二端的間且分布在本體周圍,令該第一端對應該內空間; 提供複數第一鰭片,容置於該複數槽孔內,其中每一槽孔內放置至少一第一鰭片,且該等每一第一鰭片具有一第一結合部突出該成形模具的內側面; 利用一機械加工方式,使該本體高速衝入該內空間,該本體相對該複數第一鰭片移動,令該複數第一鰭片的第一結合部高速的迫入該本體結合部,沿著該縱向移動到該第二端與該本體結合部緊結成一體。
20.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散熱器的結構的製造方法,其中該本體暫置於該成形模具上方,是利用該機機械加工方式,該機械加工方式是通過一壓縮氣體機具產生一壓縮氣體使該本體衝入該內空間。
21.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散熱器的結構的製造方法,其中該內空間設有一中心體對應該本體。
22.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散熱器的結構的製造方法,更提供複數第二鰭片與該複數第一鰭片一起容置於該複數槽孔內,其中每一槽孔內放置至少一第一鰭片及一第二鰭片,且該等每一第二鰭片具有一第二結合部突出該成形模具的內側面與該本體結合部結合。
【文檔編號】G12B15/06GK103578572SQ201210272576
【公開日】2014年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1日
【發明者】林勝煌, 林國勝 申請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