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泡蒸汽閥和電飯煲的製作方法
2023-04-24 00:34:16 3

本實用新型屬於家用電器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電飯煲以及該電飯煲 上裝配的蒸汽閥。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對電飯煲等家用電器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產商競爭更為激烈,這從不久前民眾赴日爆買電飯煲等新聞中可見一般。 這種對電飯煲的需求的提升和改變主要體現在不僅要求質量過硬,而且做出 的米飯口感要好,以符合大眾需求。
在電飯煲的生產設計過程中,通常對內鍋、塗層的設計以及加熱均勻性、 加熱控制等方面進行主要改進,但蒸汽閥的設計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在普通 電飯煲中,其蒸汽閥僅用於煮飯過程中的排氣和去泡,甚至很多的蒸汽閥去 泡效果並不明顯,影響用戶對產品的使用好感,而且蒸汽閥對內鍋蒸汽壓力 的調節與控制功能也大多有缺陷,此因素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米飯的最終口 感。
另外,也有的蒸汽閥的設計結構過於複雜精巧,成本高、可維護性差, 穩定性也不高,破泡器的滑動不受控制,也不便於清潔。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上述不足或缺陷,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破泡蒸汽閥, 以及具有該破泡蒸汽閥的電飯煲,以有效改善對內鍋微壓的控制,提升去泡 效果且結構簡單緊湊,實現蒸汽閥小型化,使用性能可靠、實用,易於維護、 清洗。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破泡蒸汽閥,該破泡蒸汽閥的 蒸汽閥腔內設有破泡結構,所述破泡結構包括滾動體和破泡腔,所述破泡腔 具有進氣口和出氣口,所述破泡腔的底壁形成為傾斜向上的滾動傾斜壁,內 置於所述破泡腔中的所述滾動體能夠在從所述進氣口進入的蒸汽推動下沿 所述滾動傾斜壁向上滾動或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滾動,並且滿足:
其中,G為所述滾動體的重力;P為所述破泡腔的底部的蒸汽氣壓與頂 部的蒸汽氣壓之間的壓差值,且P=50~300pa;S為所述蒸汽作用於所述滾動 體上的作用面積,且S=90~180mm2,a為所述滾動傾斜壁相對於水平面的傾 斜夾角,且a=5°~30°。
優選地,所述滾動傾斜壁和所述滾動體均具有光滑表面。
優選地,所述蒸汽閥腔與所述破泡腔的體積比不小於5。
優選地,所述壓差值P的範圍為100pa~200pa。
優選地,所述滾動體與所述破泡腔周壁之間形成有周向間隙,該周向間 隙的橫截面面積S1為50~100平方毫米。
優選地,所述滾動體與破泡腔周壁之間形成有0.5~4mm的周向間隙。
優選地,所述滾動體為圓柱形的滾柱,該滾柱沿所述滾動傾斜壁的橫向 布置,所述滾柱的直徑為D,軸向長度為L,所述蒸汽作用於所述滾動體上 的作用面積S=D*L;並且
所述破泡腔具有長方形橫截面,該長方形橫截面的寬度為A1,長度為 A2,所述周向間隙的橫截面面積S1=A1*A2-D*L,
優選地,所述滾柱的外周壁上形成有圓環凸稜,所述破泡腔的頂壁和底 壁上分別相應地形成有頂壁導槽和底壁導槽,所述滾柱沿所述滾動傾斜壁滾 動時,所述圓環凸稜嵌入所述頂壁導槽和底壁導槽中以導向滑動;
其中,所述滾柱的外周面與所述破泡腔的頂壁面和底壁面之間均形成有 所述橫向間隙。
優選地,所述底壁導槽的兩側分別形成有向上凸出的側壁凸起,所述滾 柱的外周壁支撐於兩個所述側壁凸起上,並且所述圓環凸稜的凸起高度小於 所述底壁導槽的深度。
優選地,所述滾柱的周向兩端分別伸出有導柱,所述破泡腔的兩側破泡 腔側壁分別形成有與所述滾動傾斜壁平行的側壁導槽,所述導柱伸入所述側 壁導槽內以導向移動所述滾動體;
其中,所述周向間隙還包括豎向間隙,所述側壁導槽的深度小於所述導 柱的伸出長度,使得所述滾柱的端面與所述破泡腔的破泡腔側壁之間形成有 所述豎向間隙。
優選地,所述破泡蒸汽閥包括蒸汽閥蓋和蒸汽閥座,所述蒸汽閥蓋和所 述蒸汽閥座相互連接以形成所述蒸汽閥腔,所述破泡腔包括破泡軌道蓋和設 置在所述蒸汽閥座上的破泡腔側壁,該破泡軌道蓋可拆卸地連接於所述破泡 腔側壁上。
在上述基礎上,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電飯煲,該電飯煲的煲蓋上安 裝有上述的破泡蒸汽閥。
在本實用新型的破泡蒸汽閥中,在其蒸氣閥腔內特別增設了具有破泡腔 的破泡結構,採用滾動體沿斜面滾動的方式進行破泡,本實用新型通過對破 泡結構內的各參數控制,可有效調節內鍋微壓變化。已知鍋內壓力、滾柱大 小、傾斜角度等參數的優選設計範圍時,可計算出所需的滾柱重量,便於選 材,且在鍋內壓力、滾柱大小、傾斜角度這三個參數的範圍內,在選用常用 滾柱材料的情況下,可以得到體積/面積較小的滾動體,根據滾動體設計的破 泡腔體積也較小,能得到小型化的蒸汽閥。
本實用新型的其它特徵和優點將在隨後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 說明。
附圖說明
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 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構成對本實 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的破泡蒸汽閥的立體爆炸圖;
圖2為圖1所示的破泡蒸汽閥在組裝後的A-A剖視圖;
圖3為圖2的C-C剖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破泡蒸汽閥的受力分析原理圖;
圖5為圖1所示的破泡蒸汽閥的蒸汽閥座的立體圖,其中為清楚展示側 壁導槽和向上限位筋等而省略了滾動體等;
圖6為其中一個實施例中的蒸汽閥底座與滾動體和破泡軌道蓋的爆炸 圖;
圖7為其中一個實施例中的破泡蒸汽閥在組裝後的A-A剖視圖;相較 於圖2增設了限位筋板;
圖8為圖7的C』-C』剖視圖;
圖9為其中一個實施例中的破泡蒸汽閥在組裝後的A-A剖視圖,相較 於圖2增加顯示了擋片與破泡腔頂壁(即破泡軌道蓋)之間的最小間距H以 及滾動體的直徑D;
圖10為圖1所示的破泡蒸汽閥在組裝後的E-E剖視圖;
圖11為破泡蒸汽閥沿圖1的A-A線的剖視圖,與圖9類似,不同的是, 擋片從破泡腔頂壁的頂端向下伸出;
圖12為圖11所示的破泡蒸汽閥在組裝後沿圖1的E-E線的剖視圖;
圖13為破泡蒸汽閥沿圖1的A-A線的剖視圖,與圖9類似,不同的是, 擋片從破泡腔側壁的頂端橫向伸出;
圖14為圖13所示的破泡蒸汽閥在組裝後沿圖1的E-E線的剖視圖;
圖15為圖1所示的破泡蒸汽閥中的滾動體的立體圖,該滾動體具有導 柱;
圖16為另一種優選結構形式的滾動體的主視圖,該滾動體具有圓形凸 稜但沒有導柱;
圖17為圖16所示的滾動體的軸截面示意圖;
圖18為圖16所示的滾動體的一個端面視圖;以及
圖19為圖16所示的滾動體的另一個端面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0 蒸汽閥座 200 蒸汽閥蓋
300 密封圈 101 蒸汽入口
102 蒸汽閥座的底壁 103 內側壁
201 蒸汽出口
221 側壁導槽 222 向上限位筋
223 限位筋板 224 安裝斜面
1 滾動體 2 破泡腔周壁
3 滾動擋位結構 4 擋片
11 內核層 12 外包層
13 導柱 14 圓環凸稜
15 周向裝夾缺口 21 滾動傾斜壁
22 破泡腔側壁 23 破泡軌道蓋
A1 寬度 A2 長度
B 蒸汽閥腔 B1 破泡腔
D 直徑 H 最小間距
F1 蒸汽上推力 F2 重力的下推分力
G 重力 L 軸向長度
J1 橫向間隙 J2 豎向間隙
a 傾斜夾角 f 摩擦力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 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於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 制本實用新型。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衝突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 的特徵可以相互組合。
下面將參考附圖並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在本實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使用的方位詞如「上、下、 頂、底」通常是針對附圖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針對豎直、垂直或重力方 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關係描述用詞。方位詞如「內、外」指的是腔室 內外。「橫向、縱向」通常指的是滾動傾斜壁的橫向和縱向,滾動傾斜壁的 縱向即傾斜向下或向上的傾斜方向。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破泡蒸汽閥,如圖1至圖14所示,該破泡蒸汽 閥的蒸汽閥腔B設有蒸汽出口201和蒸汽入口101,破泡蒸汽閥的蒸汽閥腔 B內特別增設有破泡結構,該破泡結構包括滾動體1和兩端開口的破泡腔 B1,破泡腔B1的底端開口(即進氣口)連通蒸汽入口101,頂端開口(即 出氣口)連通蒸汽閥腔B,破泡腔B1的底壁形成為傾斜向上的滾動傾斜壁 21,內置於破泡腔B1中的滾動體1能夠在從蒸汽入口101進入的蒸汽推動 下沿滾動傾斜壁21向上滾動或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滾動,即滾動體1能 夠沿滾動傾斜壁21往復的上下滑動。
電飯煲、電壓力鍋等烹飪家電的烹飪過程中,由於水分大量蒸發,會在 蒸汽閥內部形成大量的氣泡,從而影響食物的口感。當內鍋(或稱內膽)中 的蒸汽攜帶湯水進入蒸汽閥時,內部的破泡結構可通過轉動、振動等方式將 氣泡破碎,從而促進蒸汽與湯水的分離,避免內鍋中的湯水溢出電飯煲等烹 飪家電。
如圖1、圖2所示,當電飯煲工作時,內鍋的蒸汽和大小泡沫均從蒸汽 入口101進入破泡蒸汽閥,內鍋蒸汽壓力較大時,可將滾動體1推動至破泡 腔B1的頂端。此時,蒸汽和大泡沫通過滾動體1與破泡腔周壁2之間的周 向間隙(包括圖3的橫向間隙J1和豎向間隙J2)進入蒸汽閥腔B內,最後 經由蒸汽閥蓋200上的蒸汽出口201向外逸出。在穿過周向間隙的過程中, 蒸汽氣壓存在一定壓降,使得內鍋氣壓相較於外部氣壓略高,即存在微壓, 有利於蒸煮米飯。同時,大泡沫穿過周向間隙而至少分裂成眾多小泡沫,小 泡沫在體積較大且壓力減小的蒸汽閥腔B中破裂,形成積水從蒸汽閥座的底 壁102回流,滾動體與破泡腔周壁之間形成的周向間隙有助於破泡,間隙設 計更能有效控制內鍋的蒸汽壓力,使得內鍋保持在微壓狀態,做出的米飯的 口感更佳。而且在蒸煮過程中,隨著火力控制和水分逐漸減少,內鍋蒸汽壓 力並不穩定,滾動體1也將沿滾動傾斜壁21向下滑動,在滾動體1上下往 復滾動的過程中不斷地擠壓大泡沫,所形成的積水直接沿滾動傾斜壁21回 流。其中,蒸汽路徑見各剖視圖中從蒸汽入口101到蒸汽出口201的曲線。
參見圖4的受力分析,滾動體1的重力為G,重力G豎直向下,滾動傾 斜壁21的傾斜夾角為a,可知:重力的下推分力F2=G*Sin(a),根據沿傾斜 面的受力平衡,推導出蒸汽上推力F1=F2+f,其中f為傾斜面的摩擦力。當 蒸汽作用於滾動體1上的作用面積為S,滾動傾斜壁21和滾動體1均具有 光滑表面,以使得摩擦力f可忽略時,可推導出破泡腔B1的底部的蒸汽氣 壓與頂部的蒸汽氣壓之間的壓差值P應滿足:
換言之,只有滾動體1上下兩側的腔室氣壓的壓差值P足夠大時,即電 飯煲的內鍋蒸汽氣壓相對於外界標準氣壓存在一定的微壓狀態下,方可向上 推動滾動體1,以保持較好的破泡效果。
在圖3所示的具體實施方式中,滾動體1為圓柱形的滾柱,該滾柱沿滾 動傾斜壁21的橫向布置,滾柱的直徑為D,軸向長度為L,則蒸汽作用於 滾動體1上的作用面積S=D*L;並且
破泡腔B1具有長方形橫截面,該長方形橫截面的寬度為A1,長度為 A2,則周向間隙的橫截面面積S1=A1*A2-D*L。
當然此處僅為舉例,即破泡腔不限於長方形腔室,滾動體1也不限於滾 柱,在其它形狀下,也可同樣獲得作用面積S的計算公式。
通過以上受力分析及計算可知,P的大小取決於滾動體1的重力、受力 面積、傾斜夾角a等多個參數。同時,P的大小也受限於破泡腔尺寸大小。 換言之,通過選擇控制上述參數,則可調節控制內鍋蒸汽壓力,以獲取最適 宜的蒸煮飯的蒸汽壓力。
同理,為實現破泡蒸汽閥的小型化,所述滾動體1的重力G滿足:
其中,P為破泡腔B1的底部的蒸汽氣壓與頂部的蒸汽氣壓之間的壓差 值,且取值範圍優選為50~300pa;S為所述蒸汽作用於所述滾動體1上的作 用面積,且取值範圍優選為90~180mm2,a為所述滾動傾斜壁21相對於水 平面的傾斜夾角,且取值範圍優選為5°~30°。
這樣,在給出壓差值P(即鍋內壓力)、滾柱大小、傾斜角度a等參數 的優選設計範圍時,可計算出所需的滾柱重量,以便於選材,實現結構緊湊、 小型化且適用的破泡蒸汽閥。
根據不斷實驗總結得出,壓差值P優選為50pa~300pa的時候,既能實 現鍋內存在微壓力,滾動體1又能在此壓力下能向上移動實現破泡效果,同 時米湯又易回流。
在具體實施例中,更優選地,P的範圍為100pa~200pa。若壓差值 P=100Pa,軌道傾斜夾角a=18°,S=120mm2,則可以計算出滾柱的重力 G≈3.96g,取整數4g,由密度公式ρ=m/V=9.8N/kg,可以計算出滾柱的密度, 進而考慮選材。
此外,破泡腔相對小,使得周向間隙足夠小時,能夠提升內壓,蒸汽閥 腔B應相較於破泡腔B1足夠大,有利於維繫周向間隙的壓降,更便於小泡 沫在其中全部破裂。作為示例,在圖示的實施方式中,蒸汽閥腔B與破泡腔 B1的體積比優選為不小於5,當然也不限於此。
當蒸汽作用於滾動體1上的作用面積S優選為90~180平方毫米時,滾 動體1的重力G優選為2~8克。進一步地,周向間隙的橫截面面積S1優選 為50~100平方毫米。舉例來說,若滾柱的直徑D=12mm,軸向長度L=10mm, 重力G=4g,傾斜夾角a=18°時,則P=F1/S≈100.9455pa。此時,根據上述 合理的參數範圍,既能滿足壓差要求,又能使破泡蒸汽閥實現小型化,有效 破壞大泡沫和有助於米湯回流。
為實現上述的周向間隙,參見圖3,滾柱(其立體圖參見圖6)的外周 壁上還可形成有圓環凸稜14,破泡腔B1的頂壁和底壁上分別相應地形成有 圖3所示的頂壁導槽和底壁導槽,滾柱沿滾動傾斜壁21滾動時,圓環凸稜 14嵌入頂壁導槽和底壁導槽中以導向滑動;其中,滾柱的外周面與破泡腔 B1的頂壁面和底壁面之間均形成有橫向間隙J1,從而相對於滾柱的整個外 周壁與破泡腔B1的底壁面全接觸而言,可減少摩擦面積,減小摩擦力。
為形成橫向間隙J1,自然可想到將圓環凸稜14的凸起高度設置為大於 頂壁導槽或底壁導槽的深度,從而形成橫向間隙J1。但此時滾柱與破泡腔底 壁之間僅通過圓環凸稜14接觸時,容易運行不穩。為了進一步增加滾柱運 行時的平穩性,如圖3所示,底壁導槽的兩側可分別形成有向上凸出的側壁 凸起,滾柱的外周壁支撐於兩個側壁凸起上,從而提升滾柱運行時的平穩性。 在設置兩個側壁凸起後,進一步地還可令圓環凸稜14的凸起高度小於底壁 導槽的深度,即避免圓環凸稜14接觸底壁導槽的底面,進一步減少接觸面 積。
同時參見圖8和圖15,滾柱的周向兩端也可分別伸出有導柱13,破泡 腔B1的兩側破泡腔側壁22分別形成有與滾動傾斜壁21平行的側壁導槽 221,參見圖5、圖6,導柱13伸入側壁導槽221內以導向移動滾動體1;其 中,周向間隙還包括豎向間隙J2,側壁導槽221的深度小於導柱13的伸出 長度,使得滾柱的端面與破泡腔B1的破泡腔側壁22之間形成有豎向間隙 J2。上述的圓環凸稜14和導柱13及其相應的導槽設計不僅有利於滾動體1 的上下往復滑動,減少助力且導向準確,還能使滾動體1始終循同一軌道移 動而不偏斜,使得周向間隙的尺寸始終保持穩定,上述推導的壓差值P的可 信度高。
由於滾動體1伸出有導柱13,同時破泡腔側壁22形成有與滾動傾斜壁 21平行的側壁導槽221,這樣可導向移動滾動體1,通過導柱與導槽的配合 提高滾動體1的運行穩定性。
具體地,側壁導槽221的寬度應大於導柱13的直徑,使得導柱13與側 壁導槽221之間形成間隙配合。優選地,側壁導槽221的深度也應小於導柱 13的伸出長度,使得滾動體1與破泡腔側壁22之間形成有間隙。這樣,通 過導柱、導槽之間的間隙配合,以及滾動體與側壁之間的間隙配合,均不影 響滾動體的往復移動。
在圖5、圖6中,側壁導槽221從破泡腔側壁22表面向內凹陷形成。但 可選擇地,也可使破泡腔側壁22凸出有平行間隔且與滾動傾斜壁21傾斜平 行的導槽頂板和導槽底板(未顯示),側壁導槽221形成於導槽頂板與導槽 底板之間。圖5、圖6中,側壁導槽221優選地並不向下延伸至破泡腔B1 的底端開口,即具有底端壁,該底端壁構成對導柱13的向下限位,與圖2、 圖7、圖9等顯示的由蒸汽閥內側壁103向下向內延伸而形成的滾動擋位結 構3的功能類同,通過對滾動體1的本體或導柱13的向下限位,均可阻擋 滾動體1滑出破泡腔B1的底端開口。導柱13的向上限位同理,以下還將述 及。但是,通過凸出的導槽頂板與導槽底板形成側壁導槽221時,則需要特 別地在導槽兩端增設導柱13的限位結構。
在所有附圖顯示的實施方式中,滾動體1均優選為圓柱形的滾柱,但滾 動體1也可以是其它的例如圓球形的滾珠等。作為滾珠時,導柱13可沿滾 珠的徑向伸出。作為滾柱時,兩個圓柱形的導柱13可沿滾柱的軸心兩端分 別伸出,並分別伸入破泡腔B1兩側的破泡腔側壁22的側壁導槽221中。
另外,破泡腔B1兩側的破泡腔側壁22上分別形成有朝向滾柱的相應軸 向端面伸出的限位筋板223,如圖7、圖8所示。當側壁導槽221的寬度較 大而滾柱13的直徑相對較小時,滾動體1容易產生偏斜,此時限位筋板223 對滾動體本體的兩端軸向端面分別進行限位,可有效限定滾動體1相對於其 中心軸線的傾斜偏移度。具體到本實施方式中,滾動體1與破泡腔側壁22 之間形成1mm~4mm的間隙,此時限位筋板223與滾動體1的間距優選為 0.5mm~1mm。當滾動體1與破泡腔側壁22之間的間隙較大時,設置與滾 柱間距更小的限位筋板223可以有效防止滾柱在滾動過程中由於受力不均發 生跑偏而脫出凹槽的現象。此外如圖7、圖8所示,限位筋板223優選地位 於與滾柱的最高面高度大致持平的破泡腔側壁22上,從而在保證滾柱不跑 偏的情況下,在滾動體1運動過程中能較少與滾動體發生摩擦,以防阻礙滾 動體1的運動。
為實現對導柱13的向上限位,與向下限位類似,側壁導槽221的頂端 形成有向上限位筋222,如圖5所示。側壁導槽221可以如圖6、圖7所示, 並未向上延伸至破泡腔B1的頂端開口,即具有頂端壁,該頂端壁用於向上 限位,該頂端壁作為向上限位筋222。
但在圖5中有所不同的是,側壁導槽221向上延伸至貫穿破泡腔B1的 頂端開口,以便於滾動體1從頂端開口向下嵌入破泡腔B1內,以方便組裝。 因此在圖5中,向上限位筋222凸出地形成在側壁導槽221的頂端凹槽內。 此時,通常破泡腔側壁有塑膠材料製成,在外力作用下會發生形變,導柱13 可在安裝時通過擠壓越過向上限位筋222而滑入側壁導槽221。
參見圖5,向上限位筋222的朝向蒸汽閥腔B的前端面還優選地形成有 安裝斜面224,該安裝斜面224從破泡腔B1的頂端開口朝向底端開口傾斜, 使得滾動體1從破泡腔B1的頂端開口嵌入安裝於破泡腔B1時,導柱13能 夠沿安裝斜面224向下越過向上限位筋222而滑入側壁導槽221內。安裝斜 面224的設置進一步方便了導柱13嵌入側壁導槽221中。
另外,破泡腔B1的頂壁可以是固定遮蓋板,但也可優選為破泡軌道蓋 23,該破泡軌道蓋23可拆卸地連接於破泡蒸汽閥的內側壁103,例如通過各 自公知的樞轉結構進行可樞轉安裝,在此不再細述。破泡軌道蓋23的可樞 轉安裝,方便了滾動體1的組裝和使用後的清潔。具體而言,破泡腔B1的 破泡腔側壁22上還可設置從側壁導槽221朝向破泡軌道蓋23向下延伸的導 柱安裝槽(未顯示)。滾動體1組裝時,樞轉打開破泡軌道蓋23,滾動體1 兩端的導柱13對齊導柱安裝槽,而後向下按壓,導柱13可順著導柱安裝槽 滑入側壁導槽221中。同樣地,使用後可將滾動體1反向取出,對破泡腔 B1進行清潔。
以上闡述了對導柱13的上下限位。同理,對滾動體本體也應進行合理 的上下限位,尤其是在不具有導柱13時或者導柱13產生損壞時,通過對滾 動體本體的合理的上下限位,可提供雙重保障,提高蒸汽閥的使用可靠度, 避免滾動體滑出。
對滾動體本體的向下限位時,圖2、圖7、圖9、圖11、圖13所示的各 實施例中均顯示了由蒸汽閥內側壁103伸入破泡腔B1的底端開口而形成的 滾動擋位結構3,通過該滾動擋位結構3,可有效阻擋滾動體1滑出破泡腔 B1的底端開口,同時不影響蒸汽進入破泡腔B1。
圖9至圖14展示了三種形式的擋片4及其安裝結構,以實現對滾動體 本體的向上限位。其中的擋片4設置在蒸汽閥腔B內,靠近破泡腔B1的頂 端開口設置,以阻擋滾動體1向上滑出破泡腔B1。
在圖9和圖10的第一種實施方式中,擋片4優選地直接從蒸汽閥腔B 的底壁(即蒸汽閥座的底壁102)向上伸出,這個結構使蒸汽從擋片4的頂 端與破泡腔B1的頂壁之間的間隙向上流動,便於蒸汽朝向上方的蒸汽出口 201流動。
其中,擋片4可以是各種形狀的細長筋條狀,也可以是沿滾動傾斜壁21 的寬度方向布置的平板。當然,採用細長筋條狀時,更有利於蒸汽閥座的底 壁102上的米湯等積液回流。而採用平板形狀,則能夠更可靠地阻擋滾動體 本體滑出。
無論滾動體1為圓柱形的滾柱或圓球形的滾珠,擋片4的頂端與破泡軌 道蓋23之間的最小間距H應小於滾動體1的直徑D。換言之,擋片4應具 有一定高度且與破泡軌道蓋23的間距不能過大,使得滾動體1不能從擋片4 上方滑出,保證滾動體1的滑動軌道正常,不會脫離軌道,如圖9所示。
如前所述,但破泡軌道蓋23的底端可拆卸地樞轉地連接於破泡蒸汽閥 的內側壁103或可拆卸地連接於破泡腔的側壁,在組裝或使用後清潔時,均 需向上扳動而打開破泡軌道蓋23。為此,擋片4的頂端與破泡軌道蓋23之 間的最小間距H的大小應適於手指插入,即最小間距H應大於手指厚度。 在本實施方式中,最小間距H不小於8mm,即大於絕大部分的手指的指尖 厚度,使得手指指尖能夠嵌入最小間距H的間隙內,以向上掰動而打開破泡 腔周壁2的頂壁(即破泡軌道蓋23)。如破泡軌道蓋23的底端可樞轉連接於 破泡蒸汽閥的內側壁103。
當然,擋片4與破泡腔B1的破泡腔側壁22之間的最小間距H也應小 於滾動體1的直徑D,從而使得滾動體也不能從擋片4的橫向兩側滑出。換 言之,若擋片4為橫向延伸的平板時,需限定擋片4具有一定寬度。若擋片 4為細長筋條時,可沿滾動傾斜壁21的橫向間隔布置多個。
另外,圖9、10所示的破泡蒸汽閥包括蒸汽閥蓋200和蒸汽閥座100, 相互扣合的蒸汽閥蓋200和蒸汽閥座100之間形成蒸汽閥腔B,蒸汽出口201 形成在蒸汽閥蓋200上,蒸汽入口101形成在蒸汽閥座的底壁102上。為增 加蒸汽閥蓋200與蒸汽閥座100之間的扣合緊密度,防止蒸汽從二者的結合 邊緣逸出,蒸汽閥蓋200與蒸汽閥座100之間還設有密封圈300。此時,擋 片4直接從蒸汽閥座的底壁102向上伸出時,擋片4可優選地與蒸汽閥座的 底壁102一體成型,使製造更為方便。當然,擋片4的連接結構也不限於鑄 件等一體成型結構,也可以是超聲波熔融焊接等其它方式。
當破泡蒸汽閥由蒸汽閥蓋200與蒸汽閥座100扣合形成時,破泡軌道蓋 23的底端優選為可樞轉連接,而且滾動傾斜壁21優選為蒸汽閥腔B的底壁 的向下傾斜部分,滾動傾斜壁21延伸至蒸汽入口101,蒸汽閥腔B的底壁 的積液(包括冷凝水和泡沫爆裂形成的米湯等等)能夠順暢地經由滾動傾斜 壁21從蒸汽入口101向下及時流出。
此外,在破泡腔B1的頂端開口處,擋片4也可從破泡腔周壁2伸出以 阻擋滾動體1滑出破泡腔B1。這樣,相較於圖9的從蒸汽閥座的底壁102 向上伸出的擋片4形式,更有利於蒸汽閥座的底壁102表面的積液回流。
同樣的,擋片4可以是如上所述的細長筋條或沿滾動傾斜壁21的寬度 方向布置的平板。
在圖11和圖12的第二種實施方式中,擋片4從破泡腔B1的頂壁的頂 端朝向滾動傾斜壁21向下伸出。這樣擋片4呈懸置狀,擋片與破泡腔底壁 之間具有間距,這樣擋片不會妨礙米湯從破泡腔的底壁上回流。
同樣的,為有效阻擋滾動體本體向上滑出破泡腔B1,無論滾動體1為 圓柱形的滾柱或圓球形的滾珠,擋片4的底端與滾動傾斜壁21之間的最小 間距H均應小於滾動體1的直徑D,這樣滾動體1將不能實質性地從擋片4 的下方滑出。
與圖9、圖10所示的實施方式相同,圖11、圖12中的擋片4與破泡腔 B1的破泡腔側壁22之間的最小間距H也應小於滾動體1的直徑D。即限定 擋片4的寬度,以使得滾動體本體也不能從擋片4的側方滑出。
在圖13和圖14的第三種實施方式中,擋片4從破泡腔B1的破泡腔側 壁22橫向伸出。
在圖13、圖14中,從破泡腔側壁22橫向伸出的擋片4也優選為呈懸置 狀,這種擋片同樣不會妨礙米湯從破泡腔的底壁上回流。
圖中的擋片4優選地呈T字形,可包括縱向延伸部和橫向延伸部,縱向 延伸部從破泡腔側壁22的頂端向前延伸,橫向延伸部從縱向延伸部的末端 橫向向內延伸。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擋片4主要用於向上限位滾動體1,在反覆衝擊下, 為避免損傷,擋片4和滾動體1的接觸部分可優選地具有緩衝,優選為彈性 緩衝,例如滾動體1的外周部形成有柔性材料層,以減輕對擋片4的衝擊力 道,或者擋片4的衝擊面具有彈性層等等。
無論滾動體1為圓柱形的滾柱或圓球形的滾珠,或者其他任何合適的滾 動件形狀時,滾動體1均可優選地包括質量相對大的內核層11和質量相對 小的外包層12,外包層12為柔性材料層,參見圖15至圖19。這樣,內核 層11質量大,便於滾動破泡,外包層12為柔性材料,可降低滾動時產生的 噪音,減輕滾動體1滾動時的衝擊力道,同樣也減緩自身磨損。
內核層11優選為金屬等硬質材料。金屬硬質材料不僅質量大,更勝在 密度大,體積小,適於破泡蒸汽閥的小型化需要。例如在本實用新型的各實 施方式中,內核層11優選地採用不易生鏽的食品級的不鏽鋼、不鏽鐵或鋁 材料等。
外包層12優選為為容易附著和成型的膠層,例如矽膠層、橡膠層或其 它彈性材料層,內外層的附著度高,不易相互剝離。
採用矽膠層或橡膠層時,外包層12可通過注塑成型或模壓成型等方式 形成於內核層11的外表面上。圖15至圖19中的滾動體1均為圓柱形的滾 柱,以滾柱為例,為完成注塑成型或模壓成型,需要對內核層11進行有效 裝夾,而後製作外包層12。
對於圓柱體的裝夾,常見有例如三爪卡盤。此時,如圖15、圖19所示, 滾柱的端部形成有沿周向間隔分布的三個周向裝夾缺口15,三個周向裝夾缺 口15貫通外包層12並向外暴露內核層11。其中每個卡爪的裝夾面從滾動體 1的周面延伸至端面。
另外,常規地還可採用定心方式裝夾滾柱,如此則滾柱的軸心兩端分別 形成有至少一個軸向裝夾缺口,軸向裝夾缺口貫通外包層12並向外暴露內 核層11。
圖15所示的滾柱的軸心兩端分別伸出有導柱13,而圖16至圖19所示 的滾柱沒有導柱13,但具有圓環凸稜14。
但伸出有導柱13時,破泡腔B1的破泡腔側壁22形成有與滾動傾斜壁21平行的側壁導槽221,為減少導柱與導槽的磨損,導柱13與外包層12優 選為一體成型,即導柱13也完全採用柔性材料。
作為圓柱體的內核層11的外周面上可形成有圓環凸稜14,通過外包層 12覆蓋圓環凸稜14,同樣減少圓環凸稜14的摩擦。當然,圓環凸稜14也 可類似導柱13,與外包層12一體成型,參見圖17。
另外,破泡腔B1的底端開口設有如上所述的滾動擋位結構3時,滾動 體1沿滾動傾斜壁21往復滾動時,滾動體1通過外包層12接觸碰撞滾動擋 位結構3。外包層12的設置可相當程度上減緩滾動件1對滾動擋位結構3 的反覆衝擊。當然,滾動擋位結構3表面也可設置緩衝層。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 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 等,例如導柱13也可從滾動體1的僅一個端面伸出,導柱13也不限於完全 採用柔性材料,可以具有金屬內核的內柱以及外表層包覆的柔性材料外層, 蒸汽入口101與破泡腔B1的底端開口可合二為一等等,諸如此類改動均應 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個具體技術特 徵,在不矛盾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任何合適的方式進行組合,為了避免不必 要的重複,本實用新型對各種可能的組合方式不再另行說明。
此外,本實用新型的各種不同的實施方式之間也可以進行任意組合,只 要其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樣應當視為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