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節位扦插繁殖技術的製作方法
2023-04-23 15:39:11 1
專利名稱:棉花節位扦插繁殖技術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農作物無性繁殖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棉花節位扦插,快速繁殖種子的方法。
背景技術:
棉花的繁殖目前都是有性繁殖,即利用種子進行繁殖,如果將棉花節位扦插繁殖技術應用到棉花科研、生產中,一是可以避免有性繁殖中出現的性狀分離,迅速擴大棉花的優質種群,為優良性狀的利用提供良好的親本;二是能加快特殊種質資源的繁殖,如發現的優質變異株或野生棉,往往收不到種子或種子很少,此時採用節位扦插繁殖,則可快速增加種子生產量;三是用於雜種優勢固定,扦插繁殖能保持母體的所有優良性狀;四是能迅速恢復生產,在中國的南方產棉區,進入汛期後,如果棉花植株遭受水澇,就會導致棉花產量下降,甚至有的會絕收,此時再進行補種,季節已遲,嚴重影響棉農的經濟收入,如果受災後進行棉花扦插,也能獲得較高的產量;五是能推動棉花種苗商品化,扦插育苗方法簡單、操作方便、育苗時間短、可利用生產設施錯季節快速扦插,從而實現工廠化育苗,推動棉花種苗商品化。總之,棉花節位扦插繁殖技術,對棉花科技工作者和棉農,有著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棉花一直是依靠種子進行繁殖的農作物,無性繁殖在棉花上的應用研究少有報導。棉花的扦插繁殖技術(1981年曲健木[J]中國棉花,1985 (3) — 30)等報導了適宜條件下棉花的營養枝扦插可以成活,但是未見到有成苗報導。吳振良等利用棉花主莖莖尖及部分營養器官進行了試驗,但是成苗率很低。荊淑娥「棉花遠緣雜交中的扦插技術」[中國棉花,1985. 4]試驗,雖然陸地棉可以成苗,但試驗是在溫室內進行的,且未見收穫種子。四川諾亞種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宿根進行棉花核不育兩用系等無性繁殖, 其方法申請了專利,申請號/專利號2007100496562,其內容是在收穫種子後,所有棉株留在棉田中自然越冬,在來年宿根上再長出再生苗,利用再生苗進行繁殖;中國棉花研究所 「棉花的一種扦插繁殖方法」,申請號/專利號2005100889647,其方法是將棉花枝條扦插到棉花再生苗生根培養基中進行擴繁生根,或將棉花枝條的基部先用棉花枝條生根劑浸泡 20 觀小時,再扦插於棉花無土育苗基質中進行生根培養,待棉花枝條長出根系後移栽, 得到棉花植株。以上實驗,只能在實驗室中,在日光燈(光照),適宜的環境(溫度、溼度)和培養基條件控制下,部分可以成苗,都不能在大田生產中一次完成。且由於成本高,不能大量生產應用。利用節位扦插技術,大田快速無性繁殖棉花種子的研究,國內外尚未見有成功報導。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新的棉花無性繁殖方法,這種方法最主要的有別於其它方法是;1.不需要棉花再生苗生根培養基,也不需要生根劑浸泡,所有棉地均可扦插,也可以節約成本;2.整個過程不需要溫室,在大田中可一次完成;3.不需要人工控制溫、溼度,在棉花生長季節,覆膜後利用自然環境即可成苗;4.不需指定某一部位的枝條,無論主莖節位,果枝節位,葉枝節位,均可扦插成苗;5.成本低,成苗率高達98%以上。本發明採取的技術方案是棉花的每一片葉的葉腋都有一個芽,每個節位上都可以同時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腋芽。棉花的腋芽,按其生理活動狀態可以分為活動芽和潛伏芽。潛伏芽在一定條件下,通過生理激發,也可以轉變成活動芽。利用棉花的這一生物學特性,在採取一定的措施後,使每一個節位,發育成株,能正常的生長發育,因而為無性繁殖技術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本發明提供的是一種全新的棉花無性繁殖技術,在棉花生長發育季節,採用棉株主莖節位或果枝節位,也可以利用整枝時整去的葉枝,扦插時用枝剪按節位剪取枝條,剪成長5 8cm的扦插枝,1節1葉;苗床可選在避風向陽的地段,淺挖,一般為8 10cm、精細整地,使土壤鬆軟,廂寬一般為1 1. 2米,用0. 5%多菌靈水溶液對土壤進行消毒,以土壤表層飽和,含水量以無外滲為宜,將土壤劃成小塊,一般可劃分7cm2,可將扦插枝條逐個扦插於土壤中,入土深以節位略高於土面為準,在Icm左右,在扦插苗上方拱膜覆蓋,四周用泥土密封,以保持溫度與溼度。若日平溫度達觀度時,可在拱膜上加蓋遮陽網,使其扦插枝條上腋芽萌發,10天以後全部長出新葉,15天以後開始揭膜煉苗,20天以後移栽至大田。大田培管與常規栽培相同。此方法培育的扦插苗其移栽成苗率達98%左右。本發明中所指扦插枝、插條是指從棉花植株上剪下的並剪成一定長度用於扦插的枝條,扦插苗是指扦插枝條經過培育,已生根和枝條上腋芽萌髮長出新葉、並有一定數量根系的棉花苗。通過棉株不同部位節位、不同節位取樣長度、不同扦插深度、不同生根藥劑等試驗證明
1.不同長度的棉花節位插穗(枝),都能扦插成活,成苗率以5 cm和8 cm長的插穗最好, 在扦插成苗後的新莖高和新葉數調查中雜交種優於常規種,試驗範圍內同一品種中插穗長的優於插穗短的。2.藥劑處理對棉花節位插穗成活率影響不大。發明人對扦插前進行了藥劑處理對比試驗,藥劑A為生根劑、藥劑B為多茵靈、藥劑C為甲基託布津,成活率都為100%,清水對照處理為97%,成活率都達到一個極高水平。但藥劑處理對棉苗根數、根重有影響。實驗表明藥劑A對節位扦插生根效果最明顯,藥劑B對棉花節位插穗生根有明顯效果,但藥劑⑶處理後,單株根數、根重效果不如對照清水。3.棉花主莖節位、葉枝節位、果枝節位勻可扦插成苗,但在根係數量、表面積、長度方面,葉枝節位插穗表現最好,主莖插穗最差,但主莖節位插穗根直徑最粗。4.不同部位節位扦插苗的大田表現分析,母體株對節位插穗苗的農藝性狀和經濟性狀有直接的影響;同一母體株上不同部位的節位插穗棉株高和成鈴數差別不顯著,果枝數和果節數差別為顯著。5.通過對棉花節位扦插苗移栽大田後的生物學產量和經濟產量比較表明,棉花節位扦插繁殖具有很好的實用價值。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棉花節位扦插繁殖技術與種子或其它實驗室營養器官繁殖方式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①·每個節位均可成苗,且成苗率高達98%左右。
②.不論陸地棉還是海島棉、中棉、草棉、彩色棉、雜交棉、常規品種棉都適用此方法。③.過程操作簡便,不需要特殊的實施條件(實驗室、溫室)。整個操作過程在大田中便可順利完成。④.繁殖係數大,能夠收穫較多的種子。⑤.每667m2可以產皮棉50公斤以上。⑥.生產成本低廉,操作簡便,因不需要使用生根劑等,可大大節省成本。從下列描述中,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發明的目的以及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①.一般在棉株有30個節位以上的時候(包含主莖),根據需要繁殖數量,每株可分別取一定量的枝(也可隔株取全株),用枝剪按節位(保留1葉)平剪成(5 8cm長)插條。②.精整苗床,在試驗地選取避風向陽的地段,淺挖(8 IOcm)、細整,用0.5%多菌靈藥液對土壤進行消毒,潑水至土壤飽和,用划行器劃成7cm2的小方塊。③.扦插按節位剪下,扦條口平,不呈斜面,每節位長5 8cm,將剪取的插條進行扦插,以節位略高於土壤表面為標準。④.拱膜覆蓋,扦插完成後,立即用拱膜覆蓋,15天後開始煉苗,中途不得揭膜。⑤.移栽按營養塊育苗方式取苗,密度可略大於正常季節栽培密度。⑥.所需無性繁殖材料,都可以在田間進行繁殖。移栽後可按正常季節栽培棉進行田間管理,也可利用地膜覆蓋栽培,以促進棉株營養生長。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發明人在棉花育種過程中,發現1株優秀變異株,為加速繁殖,取其所有葉枝和部分果枝,進行節位扦插,當年即獲得較多種子。2009年4月,申報者在海南發現1株很有利用價值的遺傳變異株,因當時正處於營養生長期和生殖生長期,無法採收到種子。即採取剪下部分枝條,用溼毛巾包裹,裝入塑膠袋中帶回湖南。在試驗地選取避風向陽的地段,淺挖(8 IOcm)、細整,用0. 5%多菌靈水液對土壤進行消毒,潑水至土壤飽和,用划行器劃成7cm2的小方塊。然後將帶回的枝條按節位剪下,扦條口平,不呈斜面,共15個節位,每節位長5 8cm,將節位條分別扦入已準備好的每個方塊中央。扦插完後,用薄膜拱膜覆蓋,四周用泥土壓緊密封。10天以後全部長出新葉,15天以後開始揭膜煉苗,20天以後移栽至大田。大田培管與常規栽培相同。整個生長過程與常規栽培種相同,單株實收鈴8個,當年收穫種子1000餘粒。對於本發明來說,是利用棉花節位(根、其它器官不屬此範疇),進行扦插育苗,繁殖種子和生產。本發明雖然只提供了 1個實施方式,但應當理解,對於其它棉屬種類進行節位扦插,有適當的改變,這一點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是顯而易見的。
權利要求
1.一種棉花節位扦插繁殖技術,其特徵在於在棉花生長發育季節,採用棉株主莖節位或果枝、葉枝節位,剪成長5 8cm的扦插枝,1節1葉,然後將取下的節位逐個扦插於土壤中,在扦插苗土壤上方拱膜覆蓋,保持溫度與溼度,使其扦插枝條上腋芽萌發,發育成苗, 待苗長到一定長度後,進行煉苗,移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棉花節位扦插繁殖技術,其特徵在於用0.5%多菌靈水溶液對土壤進行消毒,土壤含水量以無外滲為宜。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棉花節位扦插繁殖技術,其特徵在於在整理土壤後用划行器將整理好的土壤劃成小方塊,每個方塊中央,扦入1個節位條。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棉花節位扦插繁殖技術,其特徵在於枝條按節位剪下,要求扦條口平齊,不呈斜面。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農作物無性繁殖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棉花節位扦插,快速繁殖種子的方法。在棉花生長發育季節,採用棉株主莖節位或果枝節位,剪成長5~8cm的扦插枝,1節1葉進行扦插;苗床可選在避風向陽的地段,精細整地,使土壤鬆軟,對土壤進行消毒,含水以土壤表層飽和為準。在扦插苗上方拱膜覆蓋,四周用泥土密封,以保持溫度與溼度。20天以後可移栽至大田。大田培管與常規栽培相同。此方法培育的扦插苗其移栽成苗率達98%左右,可以節成本。
文檔編號A01G1/00GK102257919SQ20111013190
公開日2011年1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20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20日
發明者餘政軍, 餘筱南, 劉少卿, 劉愛玉, 周毅, 李瑞蓮, 賀鵬毅 申請人:湖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