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脖戴入耳式藍牙耳機及其入耳檢測方法與流程
2023-04-24 08:45:31 2

本發明涉及入耳式藍牙耳機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脖戴入耳式藍牙耳機及其入耳檢測方法。
背景技術:
脖戴入耳式藍牙耳機使用起來簡單方便,成為耳機用戶的最佳選擇之一。耳機的入耳檢測功能,是指通過傳感器(Sensor)或電容差感知耳機是否為佩戴狀態,從而智能控制音樂的播放和暫停,常見於大頭戴耳機和耳掛式耳機。入耳檢測功能的存在使得音樂播放或暫停與耳機佩戴或摘下同步,使耳機更加智能。
但對於脖戴入耳式藍牙耳機,由於其耳塞部分一般要求輕便小巧,很難加入傳感器或電容來實現入耳檢測功能。
技術實現要素:
鑑於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脖戴入耳式藍牙耳機及其入耳檢測方法,以解決現有脖戴入耳式藍牙耳機很難加入傳感器或電容來實現入耳檢測功能的問題。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脖戴入耳式藍牙耳機,包括:脖戴架、耳塞收納槽、耳機線、耳塞、藍牙模塊和控制模塊,所述脖戴入耳式藍牙耳機通過所述藍牙模塊與音頻播放設備建立無線通信連接,所述耳塞收納槽內設置有與所述控制模塊電連接的壓力傳感器,所述壓力傳感器的感應面裸露在所述耳塞收納槽表面,在耳塞收進所述耳塞收納槽時,所述壓力傳感器檢測其表面受到的壓力,並將檢測到的壓力值發送給所述控制模塊;
所述控制模塊對接收的所述壓力傳感器檢測的壓力值進行判斷,若所述壓力值不為零,則向所述音頻播放設備發送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音頻播放設備暫停音頻播放;若所述壓力值為零,則向所述音頻播放設備發送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音頻播放設備繼續音頻播放。
另一方面,本發明還提供一種脖戴入耳式藍牙耳機入耳檢測方法,所述脖戴入耳式藍牙耳機包括:脖戴架、耳塞收納槽、耳機線、耳塞和藍牙模塊,所述脖戴入耳式藍牙耳機通過所述藍牙模塊與音頻播放設備建立無線通信連接,所述檢測方法包括:在所述耳塞收納槽內設置有壓力傳感器,並將所述壓力傳感器的感應面裸露在所述耳塞收納槽表面,用以檢測其表面受到的壓力,以判斷所述耳塞是否已收進所述耳塞收納槽;
對所述壓力傳感器檢測的壓力值進行判斷,若所述壓力值不為零,則向所述音頻播放設備發送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音頻播放設備暫停音頻播放;若所述壓力值為零,則向所述音頻播放設備發送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音頻播放設備繼續音頻播放。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提供一種脖戴入耳式藍牙耳機及其入耳檢測方法,在脖戴入耳式藍牙耳機的耳塞收納槽內設置壓力傳感器,根據其表面受到的壓力控制音頻的暫停或播放。當耳塞收進耳塞收納槽時,壓力傳感器表面的壓力不為零,控制音頻播放暫停。當耳塞由耳塞收納槽取出時,壓力感器表面的壓力值為零,控制音頻播放繼續。由此實現了尺寸較小的入耳式耳塞的入耳檢測功能,智能化控制耳機的音頻暫停或播放,避免用戶在不方便或忘記暫停音頻播放時導致不必要的電量消耗,並且方法簡單有效。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的脖戴入耳式藍牙耳機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的脖戴入耳式藍牙耳機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的脖戴入耳式藍牙耳機的耳塞收進耳塞收納槽中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的脖戴入耳式藍牙耳機入耳檢測方法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設計構思是,在脖戴入耳式藍牙耳機的耳塞收納槽內設置壓力傳感器,用以檢測其表面受到的壓力,當用戶將耳塞摘下並收進耳塞收納槽時,壓力傳感器檢測到壓力值不為零,此時控制音頻播放設備暫停音頻播放。當用戶打算佩戴耳塞並將耳塞由耳塞收納槽取出時,壓力感器檢測到壓力值為零,此時控制音頻播放設備繼續音頻播放。由此實現了尺寸較小的入耳式耳塞的入耳檢測功能,智能化控制耳機的音頻暫停或繼續播放。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脖戴入耳式藍牙耳機,如圖1或圖2所示,該藍牙耳機包括:脖戴架1、耳塞收納槽4、耳機線2、耳塞3、藍牙模塊和控制模塊,脖戴入耳式藍牙耳機通過藍牙模塊與音頻播放設備建立無線通信連接;
耳塞收納槽4內設置有與控制模塊電連接的壓力傳感器5,壓力傳感器5的感應面裸露在耳塞收納槽4表面,在耳塞3收進耳塞收納槽4時,壓力傳感器5檢測其表面受到的壓力,並將檢測到的壓力值發送給控制模塊;
控制模塊對接收的壓力傳感器5檢測的壓力值進行判斷,若壓力值不為零,則向音頻播放設備發送第一控制指令,控制音頻播放設備暫停音頻播放;若壓力值為零,則向音頻播放設備發送第二控制指令,控制音頻播放設備繼續音頻播放。
具體地,當用戶將耳塞3摘下並收進耳塞收納槽4時,耳塞接觸壓力傳感器的感應面,壓力傳感器5檢測到壓力值不為零,控制模塊控制音頻播放設備暫停音頻播放。當用戶打算佩戴耳塞3並將耳塞3由耳塞收納槽4取出時,耳塞遠離壓力傳感器的感應面,壓力感器檢測到壓力值為零,控制模塊控制音頻播放設備繼續音頻播放。
由上述可知,本發明實施例的脖戴入耳式藍牙耳機在耳塞收納槽4表面設置壓力傳感器5,通過壓力傳感器5檢測其表面受到的壓力來判斷耳塞3是否已收進耳塞收納槽4,耳塞3收進耳塞收納槽4時暫停音樂播放,耳塞3由耳塞收納槽4取出時繼續音樂播放。由此實現了耳塞的入耳檢測功能,及智能化控制耳機的音頻暫停或繼續播放,避免用戶在不方便或忘記暫停音頻播放時導致不必要的電量消耗。並且該方法簡單有效,尤其適用於耳塞部分要求輕便小巧的入耳式耳機。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耳塞收納槽4槽底設置有第一磁性連接件6,且第一磁性連接件6位於壓力傳感器5的下方;耳塞3內設置有第二磁性連接件7;
如圖3所示,耳塞3收進耳機收納槽時,第一磁性連接件6和第二磁性連接件7之間的磁力將耳塞3吸合至壓力傳感器5的感應面。
本發明實施例通過設置第一磁性連接件6和第二磁性連接件7,通過二者之間的磁力吸合,使得耳塞3更易接觸壓力傳感器5,避免耳塞3收進耳塞收納槽4時因未接觸到壓力傳感器5而導致不能實現預期的暫停音頻播放。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磁性連接件6為強磁性材質,第二磁性連接件7為磁吸附材質;或者,第二磁性連接件7為強磁性材質,第一磁性連接件6為磁吸附材質;或者,第一磁性連接件6和第二磁性連接件7均為強磁性材質。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發明實施例中,耳塞3收進耳塞收納槽4時,第一磁性連接件6和第二磁性連接件7中間隔著壓力傳感器5相吸,由於壓力傳感器5一般尺寸很小並且很薄,因此不會使兩個磁性連接件隔開較大距離而影響磁力吸合。況且在現有技術下,磁性連接件的磁性是可控生產的,如果磁力不夠,可以根據需要選用磁性更大的磁性連接件。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脖戴架1開口端的殼體向外延伸而不閉合,形成耳塞收納槽4。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脖戴架1上與耳塞收納槽4相隔預設距離處,設置有出線口,耳機線2從該出線口穿出,耳機線長度固定,不佩戴時將耳塞3置入耳塞收納槽4內。
在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耳機線2由耳機收納槽4中穿出,且耳機線2長度可調。脖戴架1上還設置有卷線器和伸縮按鈕,按動伸縮按鈕時,卷線器將耳機線2收回纏繞在卷線器上,將耳機線2收回至預設長度時,耳塞3收進耳塞收納槽4內。再次按動伸縮按鈕時,可手動將耳機線2從卷線器上拉出。
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一種脖戴入耳式藍牙耳機入耳檢測方法,所述脖戴入耳式藍牙耳機包括:脖戴架、耳塞收納槽、耳機線、耳塞和藍牙模塊,所述脖戴入耳式藍牙耳機通過所述藍牙模塊與音頻播放設備建立無線通信連接。如圖4所示,該檢測方法包括:步驟S410:在所述耳塞收納槽內設置有壓力傳感器,並將所述壓力傳感器的感應面裸露在所述耳塞收納槽表面,用以檢測其表面受到的壓力,以判斷所述耳塞是否已收進所述耳塞收納槽;
步驟S420:對所述壓力傳感器檢測的壓力值進行判斷,若所述壓力值不為零,則向所述音頻播放設備發送第一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音頻播放設備暫停音頻播放;若所述壓力值為零,則向所述音頻播放設備發送第二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音頻播放設備繼續音頻播放。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圖4所示的檢測方法還包括:
在所述耳塞收納槽槽底設置第一磁性連接件,且使所述第一磁性連接件位於所述壓力傳感器的下方;
在所述耳塞內設置第二磁性連接件;
在所述耳塞收進所述耳機收納槽時,通過所述第一磁性連接件和第二磁性連接件之間的磁力將所述耳塞吸合至所述壓力傳感器的感應面。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連接件為強磁性材質,所述第二磁性連接件為磁吸附材質;或者,所述第二磁性連接件為強磁性材質,所述第一磁性連接件為磁吸附材質;或者,所述第一磁性連接件和第二磁性連接件均為強磁性材質。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所述脖戴架開口端的殼體向外延伸而不閉合,形成所述耳塞收納槽。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所述脖戴架上與所述耳塞收納槽相隔預設距離處,設置有出線口,所述耳機線從所述出線口穿出,不佩戴時將所述耳塞置入所述耳塞收納槽內。
在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耳機線由所述耳機收納槽穿出,,脖戴架上還設置有卷線器和伸縮按鈕。按動伸縮按鈕時,卷線器將耳機線收回纏繞在卷線器上,將所述耳機線收回至預設長度時,所述耳塞收進所述耳塞收納槽內。再次按動伸縮按鈕時,可手動將耳機線從卷線器上拉出。
綜上所述,本發明實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脖戴入耳式藍牙耳機及其入耳檢測方法,在脖戴入耳式藍牙耳機的耳塞收納槽內設置壓力傳感器,根據其表面受到的壓力控制音頻的暫停或播放。當耳塞收進耳塞收納槽時,壓力傳感器表面的壓力不為零,控制音頻播放暫停。當耳塞由耳塞收納槽取出時,壓力感器表面的壓力值為零,控制音頻播放繼續。由此實現了尺寸較小的入耳式耳塞的入耳檢測功能,智能化控制耳機的音頻暫停或播放,避免用戶在不方便或忘記暫停音頻播放時導致不必要的電量消耗,並且方法簡單有效。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在本發明的上述教導下,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進行其他的改進或變形。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明白,上述的具體描述只是更好的解釋本發明的目的,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應以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