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壓齒輪油泵的製作方法
2023-04-23 16:27:01 1
專利名稱:一種高壓齒輪油泵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液壓機械技術領域,特別設計一種高壓齒輪油泵。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外的外嚙合齒輪油泵特別是高壓齒輪油泵,大多採用鑄鐵殼體及DU軸承結構,支承主從齒輪軸軸頸的DU軸承(滑動軸承)是決定齒輪泵額定壓力及壽命的重要部件,但由於採用的軸向間隙自動補償的密封方式,都以將高壓油徹底隔離低壓軸承腔為主,如圖4所示,即使新型DU軸承(碳鋼基齒輪泵自潤滑軸承)在油潤滑的條件下,最高PV值達到60N/_2.m/s,最大線速度V達到10m/s,也由於潤滑油量不充足,DU軸承的性能得不到充分利用,使軸承燒蝕而破壞或降低使用壽命,導致高壓齒輪泵使用壽命短。
實用新型內容(一 )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高壓齒輪油泵,以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 二 )技術方案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高壓齒輪油泵,包括前泵蓋、泵體、後泵蓋、主動齒輪、從動齒輪和DU軸承,所述前泵蓋和後泵蓋分別安裝在所述泵體的兩端,所述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分別安裝在所述泵體內,所述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相嚙合;所述前泵蓋上設有前側板、前主齒潤滑通道、前從齒潤滑通道、前軸承孔、密封圈、油封和第一高壓區,所述前主齒潤滑通道、前從齒潤滑通道和第一高壓區分別位於所述前側板後方,所述前軸承孔內用於安裝所述DU軸承,所述密封圈和油封用於防止吸空及外洩;所述後泵蓋上設有後側板、後主齒潤滑通道、後從齒潤滑通道、後軸承孔和第二高壓區,所述後主齒潤滑通道、後從齒潤滑通道和第二高壓區分別位於所述後側板後方,所述後軸承孔內用於安裝所述DU軸承;所述前主齒潤滑通道、前從齒潤滑通道、後主齒潤滑通道和後從齒潤滑通道,均為「I」字形。進一步,所述DU軸承為4個。進一步,所述第一高壓區包括第一四氟擋圈和第一異形密封圈。進一步,所述第二高壓區包括第二四氟擋圈和第二異形密封圈。(三)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具有以下優點:有效保證DU軸承的工作性能,又可保證側板軸向間隙自動補償的結構,且結構簡單,性能安全可靠。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高壓齒輪油泵的結構示意圖;[0016]圖2為圖1中延B-B方向剖視圖;圖3為圖1中延D-D方向剖視圖;圖4為現有技術的油泵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於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範圍。本實用新型的高壓齒輪油泵的結構如圖1至圖3所示,前泵蓋1、泵體2、後泵蓋3、主動齒輪4、從動齒輪5和DU軸承6,所述前泵蓋I和後泵蓋3分別安裝在所述泵體2的兩端,所述主動齒輪4和從動齒輪5分別安裝在所述泵體2內,所述主動齒輪4和從動齒輪5相哨合;所述前泵蓋I上設有前側板7、前主齒潤滑通道14、前從齒潤滑通道16、前軸承孔、密封圈8、油封9和第一高壓區15,所述前主齒潤滑通道14、前從齒潤滑通道16和第一高壓區15分別位於所述前側板7後方,所述前軸承孔內用於安裝所述DU軸承6,所述密封圈8和油封9用於防止吸空及外洩;所述後泵蓋3上設有後側板、後主齒潤滑通道、後從齒潤滑通道、後軸承孔和第二高壓區17,所述後主齒潤滑通道、後從齒潤滑通道和第二高壓區17分別位於所述後側板後方,所述後軸承孔內用於安裝所述DU軸承;所述前主齒潤滑通道14、前從齒潤滑通道16、後主齒潤滑通道和後從齒潤滑通道,均為「I」字形。所述DU軸承6為4個。所述第一高壓區15包括第一四氟擋圈10和第一異形密封圈11。所述第二高壓區17包括第二四氟擋圈12和第二異形密封圈13。在高壓齒輪油泵工作時,液壓油在壓力的作用下,通過前主齒潤滑通道、前從齒潤滑通道、後主齒潤滑通道和後從齒潤滑通道,流入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內,從而組成強制潤滑系統(獨立的四個強制潤滑系統),分別對四個DU軸承進行有效的潤滑,避免DU軸承的燒蝕,保證DU軸承的性能得到充分利用,使高壓齒輪油泵的壓力等級可達到31.5MPa以上,使用壽命延長20-40%。主動齒輪4和從動齒輪5均設置的軸頸倒錐,以補償撓度影響,防止軸承邊緣磨損。第一高壓區15和第二高壓區17共同形成背壓補償區,由於滲漏及串油的原因第一高壓區15及第二高壓區17壓力非常接近,與側板前端高壓對應,構成軸向間隙自動補償的密封方式,由於前主齒潤滑通道、前從齒潤滑通道、後主齒潤滑通道和後從齒潤滑通道均為「I」字形且很窄,在保證對四個DU軸承進行有效的潤滑的同時又使齒輪泵容積效率能達到93%以上;使高壓齒輪油泵的性能得到大幅提升,壓力等級可達到31.5Ma,壽命比原結構延長33%。DU軸承一般是國外的叫法,在國內叫聚四氟乙烯複合軸承。它的結構是這樣的:基體材料可以是鋼也可以是銅,以球形青銅粉為中間層,改性聚四氟乙烯作為摩擦表面層,牢固燒結為一體的三層自潤滑軸承材料。[0031]從以上計算可看出,CBN-E300系列齒輪泵當排量為16mL/r,高壓時C-C截面上的撓度約為3.6 μ m,在軸頸的整個長度上因撓度變形而產生的傾斜差為7.2 μ m,而最小油膜厚度為IOym左右,這樣會造成軸頸靠近C-C處油膜破滅,形成幹磨擦,使軸承磨損而破壞。要想提高額定壓力等級,必須增加軸的剛度,減小軸的撓度變形。因齒輪軸的撓度與齒輪軸的軸徑d的4次方成反比,與軸的長度的一半的三次方成正比;所以減小軸的撓度變形常用的方法為在保證齒輪端面最小密封帶的基礎上,儘量增大軸徑。內外密封件的支撐剛度特晴-40橡膠料,在16MPa壓力下,具有良好硬度指標和耐油、耐老化性能,但隨著泵壓的提高,密封件所受的剪切應力大大增加,密封件很容易失效,形成較大的內洩漏環節,使齒輪泵的容積效率達不到要求,影響額定壓力的提高。為了找到更好的密封圈材料,進行了大量的試驗,最後確定採用NBR/R0M橡膠共混膠料,該料比丁晴-40橡膠料硬度略高,剛柔相濟,有更高的韌性和耐老化性能。採用NBR/R0M橡膠共混膠料做成的密封圈在20MPa壓力等級的壽命試驗中從未出現過損壞。為了減少泵在衝擊載荷中縫隙張合的咬切現象,採用增強聚四氟乙烯作內密封圈的內擋圈,增大了內密封件的支撐剛度,完美地解決了齒輪泵升高壓所遇到的密封件問。本實用新型有效保證DU軸承的工作性能,又可保證側板軸向間隙自動補償的結構,且結構簡單,性能安全可靠。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高壓齒輪油泵,其特徵在於,包括前泵蓋、泵體、後泵蓋、主動齒輪、從動齒輪和DU軸承,所述前泵蓋和後泵蓋分別安裝在所述泵體的兩端,所述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分別安裝在所述泵體內,所述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相嚙合; 所述前泵蓋上設有前側板、前主齒潤滑通道、前從齒潤滑通道、前軸承孔、密封圈、油封和第一高壓區,所述前主齒潤滑通道、前從齒潤滑通道和第一高壓區分別位於所述前側板後方,所述前軸承孔內用於安裝所述DU軸承,所述密封圈和油封用於防止吸空及外洩; 所述後泵蓋上設有後側板、後主齒潤滑通道、後從齒潤滑通道、後軸承孔和第二高壓區,所述後主齒潤滑通道、後從齒潤滑通道和第二高壓區分別位於所述後側板後方,所述後軸承孔內用於安裝所述DU軸承; 所述前主齒潤滑通道、前從齒潤滑通道、後主齒潤滑通道和後從齒潤滑通道(16),均為「I」字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壓齒輪油泵,其特徵在於,所述DU軸承為4個。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壓齒輪油泵,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高壓區包括第一四氟擋圈和第一異形密封圈。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壓齒輪油泵,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高壓區包括第二四氟擋圈和第二異形密封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高壓齒輪油泵,包括前泵蓋、泵體、後泵蓋、主動齒輪、從動齒輪和DU軸承,所述前泵蓋和後泵蓋分別安裝在所述泵體的兩端,所述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分別安裝在所述泵體內,所述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相嚙合;所述前泵蓋上設有前側板、前主齒潤滑通道、前從齒潤滑通道、前軸承孔、密封圈、油封和第一高壓區,所述前主齒潤滑通道、前從齒潤滑通道和第一高壓區分別位於所述前側板後方,所述前軸承孔內用於安裝所述DU軸承,所述密封圈和油封用於防止吸空及外洩。本實用新型有效保證DU軸承的工作性能,又可保證側板軸向間隙自動補償的結構,且結構簡單,性能安全可靠。
文檔編號F04C2/18GK203051104SQ20132006151
公開日2013年7月10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4日 優先權日2013年2月4日
發明者初月濤, 韓兵 申請人:初月濤, 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