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正確的性別對青少年的影響(青少年未來取向影響)
2023-04-24 03:52:12 2
在瞬息萬變的現代信息社會,個人不再像傳統社會一般「子承父業」,而是擁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利,但過多的選擇帶來的不僅僅是自由,更可能是迷茫。
新一代的青少年在人生道路的選擇上與父輩相比具有高度不確定性。
古語有云:「預則立,不預則廢。」人的一生當中會不斷去思考和規劃自己的未來,樹立一定的目標並想方設法實現目標。
在不確定性高的社會中,人生目標對個體未來發展更顯得至關重要。個人在不同階段會為自己樹立不同的目標。青少年時期是個體從童年走向成年的過渡期,是思考未來和確立人生觀的重要時期。
在青少年時期,人生目標逐漸形成,青少年通過實現階段性的目標來實現人生目標,努力過上理想生活。
青少年人生目標的確立和進行人生規劃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在高中時期,青少年既面臨著學業的壓力,也承受著對未來的迷茫和焦慮。在家庭和學校共同的培養下,青少年內化了一定的慣習,而這套慣習對青少年未來的人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青少年時期的個人,希望能擺脫長輩的束縛,如同成年人一般獨立做出抉擇;但由於知識和經驗的缺乏,他們很可能做出錯誤的判斷。
因此,作為青少年慣習的重要培養場域,家庭和學校有責任和義務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因素青少年的未來取向會受包括年齡、性別和人格特徵在內的個人特質影響。在年齡差異上,青少年對未來所提及的目標和擔憂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增加,特別是在有關職業和家庭領域的目標上隨年齡增長而不斷增加,但在教育領域則隨年齡增長而下降。
在年齡差異上,早期研究表明男性更多關注教育和工作,女性則更多關注和探索個人未來的婚姻和家庭。但隨著女性受教育和參與工作機會增加,許多研究發現性別對未來取向的影響變得不顯著。
張玲玲(2005)的研究印證了此前的結論。她指出,男女青少年在未來受教育和職業的探索和投入上均不存在差異,但大學女生更多提及與家庭有關目標、各個年齡階段女性更多擔憂家庭安康方面的問題,男青年更多提及與未來職業有關的目標。在人格特質的差異上,人格特質中的情緒性得分越低,外向性、開放性、宜人性、責任心的得分越高,青少年職業領域未來取向的規划水平越高,評價越積極。
黃希庭和鄭湧(2000)的實驗證明,自我同一性狀態對時間洞察力結構具有整合作用,高自我認同組個體有更大的現在廣度、更積極的未來取向以及更強的時間整合。
第一,家庭因素。
家庭社會經濟地位代表了家庭所能獲取資源的差異,提供了青少年發展所需要的物質資源和人際資源。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青少年對未來教育發展的投入水平較低,對未來職業和個人婚姻、家庭發展的態度較為消極。
家庭經濟地位通過影響兒童青少年對自身發展條件和可獲得資源的感知,從而影響未來取向,還通過影響父母教育方式和親子互動間接影響個體的未來取向。
許多研究表明,積極的父母教養方式可以促進青少年對未來教育和職業發展的積極探索和投入。積極教養方式和未來取向的五階段模型指出,積極的父母教養方式直接影響青少年的自我評價,並通過對自我評價階段的影響進而作用於未來取向的動機、認知、行動階段。
除了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來自父母的支持能正向預測青少年未來成就領域的規劃和評價,以及對婚姻家庭的投入和評價。
通過親子互動的過程,父母和子女之間進行信息的交換,情感的交流,以達到相互了解,也正是通過這一過程,父母對青少年規划進行指導和幫助。
第二,同伴因素。
個體進入青少年期後,和同伴相處較多,同伴群體成為個體主要的社會化單元。
同伴之間會通過信息交流來促進明確自身興趣和發展的可能路徑,從而促進青少年對未來發展的積極探索。同伴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安全感,有相似的目標和期望。高成就動機朋友群體對個人目標的建構有即時性的影響,但問題行為朋友越多,青少年對未來發展性任務的思考就越少。即,問題行為同伴對青少年未來個人目標的消極影響更大。
因此,同伴因素不僅可以預測青少年積極的親社會行為和親社會目標,也可以預測青少年的消極發展。
(本文內容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