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膠陀螺菌及以該菌種人工培育膠陀螺的方法
2023-05-19 23:57:51 5
專利名稱:一種膠陀螺菌及以該菌種人工培育膠陀螺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真菌人工培育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膠陀螺(又稱膠鼓菌)及以該菌種人工培育膠陀螺的方法。
背景技術:
膠陀螺Bulgaris inquinans(pers·)Fr·俗稱拱嘴蘑,在分類學上屬膠鼓菌屬,膠陀螺種,別名膠陀螺。其子實體於夏、秋季節生於櫟、樺等闊葉樹的新倒木及枯枝上,有時在香菇、木耳段木上與之共同生長。此菌有毒,食用後能引起嘴巴紅腫,經加工可食用。目前由於發現膠陀螺有很高的臨床醫療價值,從中分離到麥角甾醉、半乳糖醇和草酸等成分,國內外對它的藥用價值正在進行深入研究,它屬藥用真菌。然而自然界的野生及膠陀螺產量很少,隨著膠陀螺在醫藥方面的廣泛應用,對其進行人工培養擴大產量合理保護資源,就顯得尤為重要。
發明內容
本發明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膠陀螺菌的生產菌種。
本發明需要解決的另一個技術問題是公開利用該膠陀螺菌(螺鼓菌)菌種人工培育膠陀螺的方法,以滿足有關部門的需要。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本發明所提供的膠陀螺菌種屬於Bulgaris inquinans(pers.)Fr.(膠鼓菌屬,膠陀螺種),是由吉林省白山市江源縣大陽岔林場冰湖溝天然次生林柞樹新鮮倒木上的膠陀螺子實體分離得到的一種新的菌株(即Bi-II·FA菌株),應用本菌株經過栽培實驗長出膠陀螺子實體,經過鑑定驗證無誤後確認分離得到的該菌種確實屬於膠鼓菌,該菌種已於2003年1月16日在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保藏,保藏號為CGMCCNo.0883。
膠陀螺菌種Bi-II·FA菌株具有如下性質1、菌落外觀(1)呈明顯的三種顏色,外緣呈灰白色,向裡淺黃色,中間黃褐色;(2)菌絲呈短絨毛狀;(3)菌種保藏時間超過三個月後,菌落顏色加深,呈深褐色。
2、鏡檢(1)菌絲粗壯,分枝較多;(2)美藍單染色著色深;(3)可見大量生長點,無空泡;(4)無雜菌汙染。
3、生理生化特徵(1)PH值要求5-7;(2)生長最適宜溫度20-25℃;(3)對氧的需求好氣性。
(4)抗老化特性抗老化特性能力強,傳代15代不退化,各項指標穩定。
4、培養基成分MMN培養基根據文獻及上述復栽的實驗結果表明該膠陀螺菌(即Bi-II·FA菌株)屬於膠鼓菌屬,膠陀螺種,本發明的膠陀螺菌種傳代15代以上不退化,屬於抗老化能力、穩定性代謝能力強的菌株。一種菌種的性能如何,不僅要求它的生活能力強,生長發育速度快,保證產品的質量,又要考慮它的代謝能力,能否穩定,所需提取有效活性成分的多寡,是確定菌種性能重要考核條件,本菌株保證了上述要求條件。
利用分離後的膠陀螺菌Bi-II·FA菌株進行人工培養膠陀螺子實體,採用固態→液態→固態的工藝路線,包括如下步驟斜面培養、液體深層發酵種子培養、子實體培養和出菇管理。
所述的斜面培養,所用的培養基為MMN培養基,PH為5-7,培養溫度為20-25℃,培養時間為12-18天;所述的液體深層發酵種子培養包括搖瓶種子培養或發酵罐培養。
所述的搖瓶種子培養,所用培養基成分包括蛋白腖1.5%,酵母膏0.1%,葡萄糖3%、MgSO40.05%,KH2PO40.05%;PH5-7;接種量為斜面與搖瓶之比1∶8;培養溫度為20-25℃,培養時間為8-10天,旋轉式搖床的轉速為160-200轉/分鐘。
所述及的子實體培養包括發酵瓶(袋)培養或雜木段培養(1)發酵瓶(袋)培養所用培養基為麥粒、蔗糖、蛋白腖的混合物,其配方為麥粒80%,硬木屑15%,蔗糖1.5%,蛋白腖1%,培養溫度為20-25℃,0.5kg/cm2條件下滅菌處理,接種後培養時間30-35天;(2)木段培養所選用的木段最好採用柞木或其它硬雜木段,接種前先採用常規方法進行滅菌處理其中所述的出菇管理,包括適時打開瓶蓋或脫袋處理,溫度為15-24℃,溼度為80%以上,通風,至長成膠陀螺子實體。
在人工培養過程中,為擴大產量,增加菌種數量還可在搖瓶種子培養之後,增加種子罐培養,培養基與搖瓶種子培養所用培養基相同pH消前為5-7,接種量為10%;溫度為20-25℃,空氣流量0.4-0.5V/V,罐壓0.5-0.6kg/cm2,培養時間為7-8天。
本發明提供的膠陀螺菌種,安全性高,在規範實施過程中不危及人類健康或動、植物病原或汙染環境。經系統考核傳代15代以上不退化,屬於抗老化能力、穩定性和代謝能力較強的菌株。本發明公開的人工培養的方法具有設計的工藝路線合理,長出子實體的時間比按常規的人工培養方法提前1個月左右以上,具有生長快,產量高,代謝產物穩定的特點,具有較高的實際應用價值,利用膠陀螺或其菌絲體的有效成分,製作治療銀屑病、皮炎、白癲風或溼疹等皮膚病的藥物,提供一個長遠的、科學的藥源途徑。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斜面菌種培養採用MMN培養基,pH為6消前,培養溫度20-25℃,該菌萌發快,菌種接後4天內形成以接種塊為基點的明顯菌溶。大約15天左右菌溶長滿管,菌落外觀呈明顯的三種顏色,外緣呈灰白色,向裡淺黃色,中間黃褐色。菌絲呈短絨毛狀。通過鏡檢,可以明顯觀察到菌絲粗壯,分枝較多,美藍單染色著色深,可見大量生長點,無空泡,無雜菌汙染。
搖瓶種子培養所用的培養基成分為蛋白腖1.5%,酵母膏0.1%,葡萄糖2%,MgSO40.05%,KH2PO40.05%,高壓滅菌,壓力1kg/cm2,30min,冷卻後接種PH6.5;接種量為斜面與搖瓶之比1∶8,即一個斜面接8個250毫升的搖瓶(裝量100毫升);培養溫度20-25℃;旋轉式搖床180轉/分鐘。培養時間9天,菌球溼重達40%以上(溼重的測定方法取100毫升培養液置於量筒中,靜置15分鐘,觀察菌球的沉降的刻度的百分數);味感為水果香味;鏡檢觀察到菌絲著色深,粗壯,分枝多,生長點明顯可見,未見雜菌汙染,即可作為搖瓶種子備用。
種子罐培養培養基同搖瓶種子培養,pH為6,溫度為25℃,空氣流量0.45V/V,罐壓0.55kg/cm2;接種量為種子罐裝量的13%。培養7天左右,當外觀形態檢查到菌球溼重50%以上;味感呈水果香味;鏡檢觀察到菌絲著色深,粗壯,分枝多,生長點明顯可見,未見雜菌汙染,即可進行發酵瓶(袋)培養。
發酵瓶(袋)培養所用培養基配方為麥粒80%,木屑15%,蔗糖1.5%,蛋白腖1%,溫度為25℃;pH6培養約32天。
外觀檢查有茂密的灰白色菌絲長滿全瓶,在瓶壁邊緣有少量的淺黃色菌絲及黑色疣狀物,無雜菌汙染,鏡檢觀察到菌絲著色深,粗壯,分枝多,生長點明顯可見及大量橢圓形膠陀螺孢子。
出菇管理髮酵瓶(袋)培養30天菌絲長滿全瓶後,繼續發育,陸續形成黑色疣狀物(即原基),打開瓶蓋或脫袋處理,對溫度要加大溫差刺激,同時增加溼度在80%以上,加強適當通風,繼續生長發育,長成膠陀螺子實體。經鑑定,子實體的形態子襄盤(即子實體)散生或叢生,短柄,陀螺形,伸展後呈淺杯狀,直徑3-15mm。外部鏽褐色,有成簇的絨毛。子實體幹時粗皺,菌柄斷面角質,有黑褐色和棕色相交織的紋理,質地堅硬,不易折斷。子實層黑色、平滑。子襄近棒形,有長柄,有孢子部分長。孢子單行排列或在子襄上端雙行排列,且無色;有油滴;上述形態與野生膠陀螺子實體相同。
實施例2其它步驟與實施例1相同,子實體培養採用柞木段培養。
取直徑8釐米新材,切成10公分長木段,常壓滅菌10小時,取出淋幹水份,降溫至30℃,打孔至木質部,間距15公分,接種,接種後套寬指袋,套蓋,外包棉製品保溫發菌,當菌絲長滿時移到栽培室,按栽培池要求進行(潔淨),按正常出菌條件進行(同上)處理。栽培方式室外自然堆放,溫度21℃,溼度70%,不光照(越暗越好),適度通風。
權利要求
1.一種膠陀螺(膠鼓菌)Bi-II·FA菌株CGMCC N0.0883。
2.一種以膠陀螺(膠鼓菌)Bi-II·FA菌株CGMCC N0.0883進行人工培育膠陀螺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對膠陀螺(膠鼓菌)Bi-II·FA進行培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如下步驟斜面培養,液體深層發酵種子培養,子實體培養,出菇管理。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人工培育膠陀螺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及的斜面培養所用的培養基為MMN培養基。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人工培育膠陀螺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及的斜面培養的條件為pH5-7消前,培養溫度為20-25℃。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人工培育膠陀螺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及的斜面培養所用的培養時間為12-18天。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人工培育膠陀螺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液體深層發酵種子培養所用的培養基成分包括蛋白腖、酵母膏、葡萄糖、MgSO4和KH2PO4。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人工培育膠陀螺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液體深層發酵種子培養的條件為pH5~7消前,培養溫度為20~25℃。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人工培育膠陀螺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搖瓶種子培養的培養時間為8~10天。
10.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人工培育膠陀螺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及的子實體培養為發酵瓶(袋)培養,所用培養基為麥粒、木屑、蔗糖、蛋白腖的混合物。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人工培育膠陀螺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培養溫度為20-25℃;pH5-7消前。
12.根據權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人工培育膠陀螺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發酵瓶(袋)培養,培養時間為30-35天。
13.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及的子實體培養為硬雜木段培養。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所選用的木段為柞木。
1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人工培育膠陀螺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出菇管理,包括適時打開瓶蓋或脫袋處理。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人工培育膠陀螺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出菇管理的條件為溫度15-24℃,溼度為80%以上。
17.根據權利要求3-16任一項所述的人工培育膠陀螺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在搖瓶種子培養之後,為擴大菌種量可進行種子罐培養,培養基與搖瓶種子培養所用培養基相同,接種量為種子罐裝量的10-15%;溫度為20-25℃,培養時間為7-8天。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膠陀螺膠鼓菌及以該菌種人工培育膠陀螺的方法。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膠陀螺膠鼓菌Bi-II·F菌株,經過鑑定驗證無誤後確認分離得到的該菌種確實屬於膠鼓菌屬,保藏號為CGMCC No.0883。本發明還公開了利用Bi-II·F菌株進行人工培養膠陀螺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斜面培養、液體深層發酵種子培養、子實體培養和出菇管理。本發明公開的人工培養的方法具有設計的工藝路線合理,長出子實體的時間比常規的人工培養方法提前1個月左右,具有生長快,產量高,代謝產物穩定的特點,具有較高的實際應用價值。利用膠陀螺或其菌絲體的有效成分,製作治療銀屑病、皮炎、白癲風或溼疹等皮膚病的藥物,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文檔編號C12N1/14GK1532277SQ0311588
公開日2004年9月29日 申請日期2003年3月19日 優先權日2003年3月19日
發明者方中華 申請人:中國高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高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