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系統吸振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20 22:00:51 1
專利名稱:軌道系統吸振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交通運輸領域用於鐵路的附屬裝置中的軌道系統吸振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主要設置有一吸振材,將該吸振材固定於工字鋼軌的側面,而可達到組裝容易,且吸振吸音效果佳的改良結構的軌道系統吸振裝置。
背景技術:
當前的鐵路運輸由於環境與維護上的考量,因此漸有以混凝土地基替代了碎石地基,而其中所考量的原因在於1、維護需求主要是因為碎石地基容易造成修填後使用周期短。
2、環境的需求因為碎石路基是呈散開狀,因此容造成周邊環境受到影響。
如上為當前所以使用混凝土路基的原因,然而採用混凝土地基,仍有其缺點,其中最主的一點是在現今城市中,常會有鐵路經過住宅區,其中如地鐵更是身處人潮居住地,因此對於吸振能力較弱的混凝土路基,當鐵軌上有車體在運行時,常會有超出規定值的噪音。其結果不僅造成車上乘客的困擾,同時也造成身處鐵軌近處的住戶深受其擾。
請參閱圖5所示,是現有習知的軌道系統吸振裝置的剖面示意圖,其是一般混泥土使用的振動吸收裝置。該現有習知的軌道系統吸振裝置,其結構主要是利用一支撐板B鋪設在鐵軌枕木A上,一橡膠板C鋪設在支撐板B上。一下部板D通過錨定螺栓E而環繞著橡膠板C安裝在地基上。一下鐵軌G鋪設在上部板F上。鐵軌G通過隔離板H、蓋板I和鐵軌固定件J而固定在上部板F上。
藉由上述結構,當火車通過鐵軌G時,將會產生噪音和振動,而經由上部板F上的橡膠板C吸收。之後,由於上部板F壓緊頂靠在下部板D的底部,而將橡膠擠壓在下部板D之間,通過這種方式,即可達到將振動吸收的效果。
如以上所述的結構,顯而易知,其利用橡膠板C的吸振結構,主要目的在於將產生的振動吸收於橡膠板C,但是其對於噪音上的改善卻相當有限,其中由於現有習知軌道系統吸振裝置主要是藉由創建有橡膠板C的緩衝結構方可達到目的,但不可忽視的一點是,當橡膠在吸振後,其同樣會有一定程度的噪音產生,因此其結構的組成顯然對於吸音效果上,仍無法達到應有的功效。由此可見,上述現有的軌道系統吸振裝置仍存在有諸多的缺陷,而亟待加以進一步改進。
為了解決上述現有的軌道系統吸振裝置的缺陷,相關廠商莫不費盡心思來謀求解決之道,但長久以來一直未見適用的設計被發展完成,此顯然是相關業者急欲解決的問題。
有鑑於上述現有的軌道系統吸振裝置存在的缺陷,本設計人基於從事此類產品設計製造多年豐富的實務經驗及專業知識,積極加以研究創新,以期創設一種新型結構的軌道系統吸振裝置,能夠改進一般市面上現有常規的軌道系統吸振裝置的結構,使其更具有實用性。經過不斷研究、設計,並經反覆試作樣品及改進後,終於創設出確具實用價值的本實用新型。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於,克服上述現有的軌道系統吸振裝置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新型改良結構的軌道系統吸振裝置,所要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是使其主要包括一吸振材,將該吸振材固定於工字鋼軌的側面,而可達到組裝容易,且吸振吸音效果佳的優良功效,確實相當具有產業利用價值。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及解決其主要技術問題是採用以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依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軌道系統吸振裝置,主要包括一吸振裝置,該吸振裝置主要包括一吸振材,其中該吸振材,其概呈一方塊狀,在該吸振材的頂面一側形成設有一上凹面,該上凹面上主要設置有一間隔片,在該間隔片的上方設有一固定片及一固定件,該間隔片藉由設於其上方的該固定片及固定件固定於吸振材的上凹面;該吸振材的側部形成設有一與工字型鋼軌中間段的立面相適應配合的貼合面,並在該吸振材的底面成形設有一下凹面,而該下凹面可供設置有一下固定片,並將其固定設置於工字鋼軌。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還可以採用以下技術措施來進一步實現。前述的軌道系統吸振裝置,其中所述的吸振材是以橡膠為主要成份製成的吸振材。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術方案可知,本實用新型軌道系統吸振裝置,主要包括一吸振裝置,該吸振裝置主要是包括一吸振材,該吸振材是以橡膠為主要成份,其中吸振材是概呈一方塊狀,在吸振材的頂面一側形成設有一上凹面,另在下方則形成設有一下凹面,如此令吸振材的側部配合工字鋼軌中間段的立面而形成設有一貼合面,而可將吸振材固定於工字鋼軌的側面,可達到組裝容易且吸振吸音效果佳的優良效果。藉由上述結構,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的軌道系統吸振裝置相比較,至少具有以下功效1、本實用新型軌道系統吸振裝置,其利用的吸振材是設置於工字鋼軌的側面部,因此吸振效果佳,較現有習知軌道系統吸振裝置因僅設置於鋼軌下方的方式,顯然具有較佳的吸振效果,同時並可有效提升其在吸音上的效率。
2、本實用新型的軌道系統吸振裝置,其所設置的上、下凹面可配合一固定件的設置而固定於鋼軌,因此對於維修及組裝工作顯然具有較高的操作方便性。
3、本實用新型軌道系統吸振裝置結構簡易、成本效益上確實完全符合產業發展所需,而具有產業的廣泛利用價值。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特殊結構的軌道系統吸振裝置,主要包括一吸振材,將該吸振材固定於工字鋼軌的側面,而可達到組裝容易,且吸振吸音效果佳的優良功效,確實相當具有產業利用價值。其具有上述諸多優點及實用價值,較現有的軌道系統吸振裝置具有增進的功效,且結構簡易,在技術上有較大進步,並產生了好用及實用的效果,從而更加適於實用,誠為一新穎、進步、實用的新設計。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由以下實施例及其附圖詳細給出。
圖1是本實用新型軌道系統吸振裝置的外觀立體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軌道系統吸振裝置的分解立體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軌道系統吸振裝置剖面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軌道系統吸振裝置實施使用時的示意圖。
圖5是現有習知的軌道系統吸振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A---枕木 B---支撐板C---橡膠板D---下部板E---螺栓 G---鐵軌H---隔離板I---蓋板J---固定件10--鋼軌 11--立面12--斜面 20--吸振裝置21--吸振材210-上凹面211-下凹面22--間隔片23--固定片24--固定件25--下固定片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軌道系統吸振裝置其具體實施方式
、結構、特徵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後。
請參閱圖1、圖2、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軌道系統吸振裝置,其主要是包括一吸振裝置20,該吸振裝置20是配合工字型的鋼軌10設置,其中該鋼軌10,包括有上層、下層,及位於上層、下層之間的一立面11;該吸振裝置20,主要包括一吸振材21,該吸振材21是以橡膠為主要成份而製成,吸振材21是概呈一方塊狀,在吸振材21的頂面一側形成設有一上凹面210,該上凹面210上主要是供設置有一間隔片22,其是在該間隔片22的上方設有一固定片23及一固定件24,可藉由設於其上方的該固定片23及固定件24固定於吸振材20的上凹面210;該吸振材21的側部形成設有一與工字型鋼軌10中間段的立面11相適應配合的貼合面212,並在吸振材21的底面成形設有一下凹面211,而該下凹面211可供設置有一下固定片25,且將其下凹面設置於鋼軌10下層的上斜面12。
請參閱圖3及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是將吸振材21設置於鋼軌10的側面,並藉由下固定片25設置於鋼軌10下層的下方,因此當將吸振材2 1側面的貼合面212抵靠於鋼軌10的立面11時,可直接藉由設置於吸振材21上凹面210的固定件24由上向下將吸振材21固定設置於工字型鋼軌10的中段凹部。
如此在使用上,因為本實用新型所設置的吸振材21是位於工字型鋼軌10的側面,而可將車行振動時所產生的振動直接傳導至吸振材21,並藉由該吸振材21所吸收,而可達到有效吸振的功效,並可提高吸音效率。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項技術的人員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加以變更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其中如吸振裝置的設置,可以設置於鋼軌的兩側,並依不同的吸振需求而選擇其間距設置的距離。
再者,本實用新型所設置的吸振材,其材質本身的考量可依不同的使用性能,例如地鐵或高速鐵路等,而可選擇不同的材質組成,進而能達到在不同頻率振動時均具有同樣的吸振功效。
因此,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軌道系統吸振裝置,主要包括一吸振裝置,其特徵在於該吸振裝置主要包括一吸振材,其中該吸振材,其是概呈一方塊狀,在該吸振材的頂面一側形成設有一上凹面,該上凹面上主要設置有一間隔片,在該間隔片的上方設有一固定片及一固定件,該間隔片藉由設於其上方的該固定片及固定件固定於吸振材的上凹面;該吸振材的側部形成設有一與工字型鋼軌中間段的立面相適應配合的貼合面,並在該吸振材的底面成形設有一下凹面,而該下凹面可設置有一下固定片,並將其固定設置於工字鋼軌。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軌道系統吸振裝置,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吸振材是以橡膠為主要成份製成的吸振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關於一種軌道系統吸振裝置,主要包括一吸振裝置,該吸振裝置主要包括一吸振材,其中該吸振材,其以橡膠為主要成分,概呈一方塊狀,在該吸振材的頂面一側形成設有一上凹面,該上凹面上主要設置有一間隔片,在該間隔片的上方設有一固定片及一固定件,該間隔片藉由設於其上方的該固定片及固定件固定於吸振材的上凹面;該吸振材的側部形成設有一與工字型鋼軌中間段的立面相適應配合的貼合面,並在該吸振材的底面成形設有一下凹面,而該下凹面可供設置有一下固定片,並將其固定設置於工字鋼軌。其具有組裝容易、吸振吸音效果佳的功效,相當具有產業利用價值。
文檔編號E01B9/00GK2628573SQ03257490
公開日2004年7月28日 申請日期2003年5月16日 優先權日2003年5月16日
發明者楊銀明, 許榮均 申請人:建大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惠光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