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汙水深度過濾處理的行車式纖維立板濾池的製作方法
2023-04-29 13:28:26 2
專利名稱:用於汙水深度過濾處理的行車式纖維立板濾池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用於汙水深度過濾處理的行車式纖維立板濾池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於汙水深度過濾處理的行車式 纖維立板濾池,適用於城市汙水處理廠經生化處理後的出水 升級改造和中水處理工藝中加藥除磷後懸浮物的過濾,屬於 汙水處理技術領域。
技術背景
目前,現有技術中使用的各種過濾設備其濾料大部分呈 水平布置,其缺點是水中的懸浮物很快就會沉積在濾料的 表面而堵塞水流通道,因此對進水中懸浮物負荷的耐衝擊能 力小;反衝洗能耗大;濾料的使用壽命短。尤其是汙水處理 廠經生化處理後的出水,容易在濾料的表面生成生物膜而板 結。還由於濾料呈水平布置使得設備的佔地面積很大。因此 現有各種過濾設備不僅造價高,處理費用還很高。
美國專利US6, 103, 132和中國專利200520008593. 2 公開了一種由多個垂直安裝於水箱內的圓盤組成的濾布轉 盤過濾器,該過濾設備還存在以下不足
1、 雖然是立式濾盤,但由於中心出水軸的直徑有限, 當濾盤的數量較多而處理量加大時,中心出水軸中的出水流 速太高,出水阻力變大而影響出水,中心出水軸還會彎曲變 形,因此最多只能安裝16個濾盤,不適合處理規模較大的 水廠使用。
2、 反抽吸裝置中的吸盤直接與濾布接觸,當進行反抽 吸時,濾盤一組一組交替反抽吸工作,其它沒有反抽吸的濾 盤同時也都在轉動,吸盤與濾布的相對運動對濾盤上的懸浮 物有抹泥的作用,影響了濾布的過濾作用,及隨後的反抽吸 效果,還人為的增加了吸盤與濾布接觸摩擦的次數,降低了纖維濾布的使用壽命。
3、 反抽吸時吸口裡圈與外圈的線速度差距太大,濾盤 裡外圈反洗效果很難一致。
4、 池體的佔地面積還比較大。
5、 濾盤為六邊形,吸盤的運動軌跡為圓形,並且濾盤 分六塊邊框太多;因此濾盤的有效過濾面積小。
6、 整體結構比較複雜,特別是濾盤與中心出水軸的連 接六方體不易製作且焊接安裝困難。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旨在解決背景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 一種使單臺過濾設備的處理量更大,濾布的使用壽命更長, 佔地面積更小,造價更低,噸水的處理費用低的用於汙水深 度過濾處理的行車式纖維立板濾池。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採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用
於汙水深度過濾處理的行車式纖維立板濾池,包括汙水池、
清水池、中空出水管、纖維立式濾板、行車式行走機構、濾
布反抽吸裝置、抽泥管,汙水池和清水池之間由中空出水管
相互連通,汙水池壁設置有進水口,對應該進水口處設置有
進水堰,清水池壁設置有出水口,對應該出水口處設置有出
水堰,所述中空出水管上開有與安裝在其上方的纖維立式濾
板相連通的進水孔,所述纖維立式濾板中部設置有兩條作為
濾布反抽吸裝置中吸盤的行走軌道的濾布壓板,所述的濾布
反抽吸裝置固定在行車式行走機構橫梁的下方,其吸盤通過
與行車式行走機構橫梁相對固定的連通管道上安裝的吸盤
定位裝置固定在每個纖維立式濾板的側面,吸盤上設置有吸
口,吸口通過連S管道與行車式行走機構橫梁的下方對應的
反抽吸水泵相連;抽泥管其底端靠近汙水池底部,通過連通 管道與行車式行走機構橫梁的下方對應的反抽吸水泵相連;
反抽吸水泵出口端連接到池體外邊一側的排泥槽中。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中空出水 軸管水平固定布置,纖維立式濾板採用垂直布置,懸浮物積 累到一定程度就會自動脫落,因此在水處理過程中可以大大 減少反抽吸次數,從而降低能耗,降低設備運行成本。反抽 吸裝置中的吸盤與濾布之間設計有行走軌道,使吸盤與濾布 在不反抽吸時保持非接觸狀態,使得濾布與濾盤的磨損降 低,還減少了磨損的次數,所以濾布的使用壽命長。出水的 懸浮物濃度不隨負荷的變化而變化,在高負荷的衝擊下依然 能正常工作,懸浮物去除率高。本實用新型便於大型水廠的 布置設計,不管多大的水廠用一個或兩個濾池都能解決,使 得以使過濾設備的處理量更大,濾布的使用壽命更長,佔地 面積更小,造價更低,噸水的處理費用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A剖面圖。 圖3為圖1的俯視圖。
圖4為纖維立式濾板、行走軌道和吸盤的放大剖面圖。 圖1 圖4中,l是池體,2是進水口, 3是進水堰,4 是纖維立式濾板,5是吸盤行走軌道,6是濾盤骨架,6—1 是濾盤骨架上的進水孔,7是纖維濾布,8是連通管道,9是 行車式行走機構,10是反抽吸水泵,11是吸盤定位裝置,12 是吸盤,13是中空出水管,.13-1是中空出水管的接口板, 13-2是中空出水管的進水孔,14是支墩,15是抽泥管,16 是清水池,17是出水口, 18是汙水池,19是出水堰,20是 排泥槽。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詳述本實用新型。
本實用新型的池體1由汙水池18和清水池16組成,汙 水池18和清水池16之間由中空出水管13相互連通。汙水 池18壁設置有進水口 2,對應該進水口 2處設置有迸水堰3,進水堰3與進水口 2相連通。清水池16壁設置有出水口 17, 對應該出水口 17處設置有出水堰19。中空出水管13的數量 可以根據處理量來設計,通過幾個支墩14固定在汙水池18 中並連通到清水池16,每個中空出水管13上都開有進水孔 13-2,該進水孔13-2與安裝在中空出水管13上方的纖維立 式濾板4的濾盤骨架6上的進水孔6-1相連通,纖維立式濾 板4中部設置有兩條濾布壓板,其還作為吸盤12的行走軌 道5,使吸盤12與纖維濾布7在不反抽吸時保持非接觸狀態, 使得纖維濾布7與吸盤12的磨損降低,使用壽命更長。濾 布反抽吸裝置由吸盤12、吸盤定位裝置11、連通管道8和 反抽吸水泵10組成,所述的濾布反抽吸裝置固定在所述的 行車式行走機構9橫梁的下方,所述的吸盤12通過與行車 式行走機構9橫梁相對固定的連通管道8上安裝的吸盤定位 裝置11固定在每個纖維立式濾板4的側面,吸盤12上設有 吸口,吸盤12通過連通管道8與行車式行走機構9橫梁的 下方對應的反抽吸水泵10相連;抽泥管15端部靠近汙水池 19底部,抽泥管15與行車式行走機構9橫梁的下方對應的 反抽吸水泵10相連;反抽吸水泵10的出口端都連接到到池 體l外邊一側的排泥槽20中。
本實施例中,上述纖維立式濾板4由矩形的小盤相互連 接而成,每個小盤由濾盤骨架6和纖維濾布7組成,纖維濾 布7套裝在濾盤骨架6上。.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流程及工作原理是汙水首先通過池 體1上的進水口 2進入池體1一端的進水堰3中,通過進水 堰3的堰口流到汙水池18對各個纖維立式濾板4均勻布水, 布水後在水壓的作用下,長10 15mm的纖維濾布7會自動 緊貼在底布上,形成密集的約3 5mm厚的過濾層,懸浮物 會在其表面逐漸堆積,由於纖維立式濾板4是垂直設計,所 以懸浮物堆積到一定程度就會自動脫落沉降到池底,反抽吸 泵IO會定期開啟通過抽泥管15吸取池底的沉泥,進而排到汙水池18外邊一側的排泥槽20中。當汙水池18內的水位 超過了設定值時,行車式行走機構9、反抽吸水泵IO自動開 啟,行車式行走機構9帶動在其橫梁的下方安裝的所有反抽 吸水泵IO沿鋼軌緩慢前進,同時開啟全部的反抽吸水泵10, 對所有纖維立式濾板同時進行負壓抽吸,直到行車式行走機 構9走到另一端頭,完成一次反抽吸過程。隨後行車式行走 機構9自動再返回到出發的一端。也可以把所有的纖維立式 濾板分成幾組,分組反抽吸。反抽吸泵10將抽吸出來的汙 泥排到汙水池18外邊一側的排泥槽20中。經纖維濾布過濾 後的清水進入濾盤骨架6內,依次經過濾盤骨架6上的進水 孔6-1、中空出水管13上的接口板13-1、中空出水管10上 的進水孔13-2進入中空出水管10,最後通過每根中空出水 管13清水池16,經出水堰19調節後由出水口 17流出。
權利要求1、一種用於汙水深度過濾處理的行車式纖維立板濾池,包括汙水池、清水池、中空出水管、纖維立式濾板、行車式行走機構、濾布反抽吸裝置、抽泥管,汙水池和清水池之間由中空出水管相互連通,汙水池壁設置有進水口,對應該進水口處設置有進水堰,清水池壁設置有出水口,對應該出水口處設置有出水堰,其特徵在於所述中空出水管上開有與安裝在其上方的纖維立式濾板相連通的進水孔,所述纖維立式濾板中部設置有兩條作為濾布反抽吸裝置中吸盤的行走軌道的濾布壓板,所述的濾布反抽吸裝置固定在行車式行走機構橫梁的下方,其吸盤通過與行車式行走機構橫梁相對固定的連通管道上安裝的吸盤定位裝置固定在每個纖維立式濾板的側面,吸盤上設置有吸口,吸口通過連通管道與行車式行走機構橫梁的下方對應的反抽吸水泵相連,抽泥管其底端靠近汙水池底部,通過連通管道與行車式行走機構橫梁的下方對應的反抽吸水泵相連;反抽吸水泵出口端連接到池體外邊一側的排泥槽中。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汙水深度過濾處理的行 車式纖維立板濾池,其特徵在於纖維立式濾板由矩形的小盤 相互連接而成,每個小盤由濾盤骨架和纖維濾布組成,纖維 濾布套裝在濾盤骨架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於汙水處理裝置,尤其是一種用於汙水深度過濾處理的行車式纖維立板濾池。包括汙水池、清水池、中空出水管、纖維立式濾板、行車式行走機構、濾布反抽吸裝置、抽泥管,中空出水管上開有與安裝在其上方的纖維立式濾板相連通的進水孔,纖維立式濾板中部設置有兩條作為濾布反抽吸裝置中吸盤的行走軌道的濾布壓板,濾布反抽吸裝置固定在行車式行走機構橫梁的下方,其吸盤固定在每個纖維立式濾板的側面,吸盤上設置有吸口,吸口通過連通管道與反抽吸水泵相連,抽泥管底端靠近汙水池底部,通過連通管道與反抽吸水泵相連,反抽吸水泵的出口端連接到池體外的排泥槽中。該濾池處理量大,濾布使用壽命長,佔地面積小,造價低,噸水處理費用低。
文檔編號B01D29/39GK201127866SQ20072013814
公開日2008年10月8日 申請日期2007年12月1日 優先權日2007年12月1日
發明者方 袁 申請人:方 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