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抗器線圈端子壓接工裝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4-29 16:43:57 2

本實用新型具體涉及一種電抗器線圈端子壓接工裝結構。
背景技術:
電抗器主要由鐵芯和線圈部分組成,電抗器線圈包括骨架1、線圈2和端子3;線圈2和端子3之間的壓接有五大要求:
(1)由兩種不同規格端子3分別與相匹配的扁銅(或鋁)線壓接,兩種不同規格端子3區別在於:所述內孔D大小和螺栓孔321中心至壓接端31端面之間的距離L不同;
(2)線圈2有單數層〔如圖1a、圖1c所示〕或雙數層〔如圖1b、圖1d所示〕之分,二者出線位置不同;
(3)端子3與扁銅(或鋁)線之間有兩種不同方向的壓接方式,如:端子3連接端32與扁銅(或鋁)線平行壓接方式〔如圖1a、圖1b所示〕和端子3連接端32與扁銅(或鋁)線垂直壓接方式〔如圖1c、圖1d所示〕;
(4)所有電抗器線圈2,從所述骨架1的一端部側面A到所述螺栓孔321中心的距離均為S。
(5)通過的電流較大,線圈與端子之間壓接必須牢固可靠,否則將造成發熱甚至燒毀。因此,靠人工用液壓鉗壓接或用鐵錘敲緊將存在以下缺點:
1、尺寸要求難以保正,影響後續工序運作,甚至造成返工;
2、生產效率低、成本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電抗器線圈端子壓接工裝結構。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電抗器線圈端子壓接工裝結構,包括氣動壓機,所述氣動壓機具有一活塞杆;還包括一上工裝體、一下工裝體、一上壓模和一下壓模;所述上工裝體包括一柱體和導柱,所述柱體的上端面向下凹陷成一與所述活塞杆相匹配的沉孔,所述活塞杆插設於沉孔內;所述柱體的底部垂直向後延伸有一安裝板,所述導柱的頂部垂直固定於安裝板上;所述下工裝體包括一底板、一立柱和導向板,所述立柱立設於底板上;所述導向板一體連結於立柱的上部,並與立柱相垂直,該導向板上設有一與所述導柱相配合的定位孔,當處於工作狀態時,所述導柱插入所述定位孔中;所述上壓模固定於柱體的底端,且該上壓模的底端向內凹陷,形成一第一梯形槽;所述下壓模固定於立柱的頂端,該下壓模的頂端設有一與所述第一梯形槽相匹配的第二梯形槽,且所述第一梯形槽與第二梯形槽相對應設置。
優選地,還包括一定位單元,所述定位單元包括一定位板和一支架,所述定位板的中部設有一第一開口部;所述立柱的上部設有一第二開口部,該第二開口部對應於所述第二梯形槽的正下方設置,且所述立柱相對的兩側面向內凹陷成兩插槽,所述兩插槽位於導向板的上方並與導向板緊鄰設置;
所述支架包括一體連結的左牆、後牆和右牆,所述左牆和右牆分別插設於所述兩插槽中,所述定位板通過兩定位件鎖付於左牆和右牆的前端面;所述後牆的中部設有一第三開口部,且所述第一開口部、第二開口部、第三開口部呈「一」字排布。
優選地,還包括一端子,所述端子包括一壓接端和一連接端,且該連接端上具有一螺栓孔;
所述定位單元還包括一定位構件,所述定位構件包括一直角構件、兩方形腳和一圓柱,所述兩方形腳分別垂直衍接於直角構件的兩邊長外側,所述圓柱垂直連接於直角構件的一邊長內側;所述後牆的頂部設有一與所述方形腳相配合的方孔;當處於工作狀態時,一彈簧套設於一所述方形腳上,且該方形腳插設於所述方孔中,所述圓柱穿過所述連接端的螺栓孔,所述壓接端置於所述第二梯形槽中。
優選地,還包括一骨架,該骨架的一端部具有一側面,所述側面與所述連接端的螺栓孔之間的距離為S;
所述後牆的底部向後延伸,形成一平板,該平板的後端設有一矩形孔;所述導向板上設有一正方形孔;
所述定位單元還包括一插銷,所述插銷為一與所述矩形孔相匹配的長方形結構,所述長方形結構對應於短邊的一端面向內收縮,形成一與所述正方形孔相匹配的正方形段;當處於工作狀態時,所述長方形結構穿設所述矩形孔,所述正方形段穿設於所述正方形孔中,且所述定位板的前端面與所述圓柱之間的距離等於所述S。
優選地,還包括一線圈,所述線圈具有一出線頭;所述定位板的右部還設有一第四開口部,所述出線頭穿出所述第四開口部。
優選地,所述柱體的底端設有一第一橫向通槽,所述上壓模置於第一橫向通槽內,並通過兩緊定件實現與第一橫向通槽固緊連接;所述立柱的頂端設有一第二橫向通槽,所述下壓模置於第二橫向通槽內,並通過兩緊定件實現與第二橫向通槽固緊連接。
優選地,所述導柱從上至下依次包括小徑段、大徑段和圓錐段,所述小徑段的首端設有螺牙,該小徑段穿設於安裝板上,並通過一螺母鎖付於安裝板;所述大徑段和圓錐段之間還設有一環槽。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於:操作方便,可實現對不同規格的扁銅(或鋁)線與端子之間的壓接,以及端子與扁銅(或鋁)線之間兩種不同方向的壓接方式;尺寸準確統一、壓接牢固可靠,工作效率高。
附圖說明
下面參照附圖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a是現有技術電抗器線圈的結構示意圖之一。
圖1b是現有技術電抗器線圈的結構示意圖之二。
圖1c是現有技術電抗器線圈的結構示意圖之三。
圖1d是現有技術電抗器線圈的結構示意圖之四。
圖2是現有技術端子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電抗器線圈端子壓接工裝結構的整體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下工裝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中支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中定位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中定位構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中插銷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b和圖2所示,所述電抗器線圈包括骨架1、線圈2和端子3,所述端子3包括一壓接端31和一連接端32,該壓接端31具有一內孔D,所述連接端32上具有一螺栓孔321;
請再參閱圖2-3和圖4,一種電抗器線圈端子壓接工裝結構,包括氣動壓機(未圖示)、一骨架1、線圈2、端子3、一上工裝體4、一下工裝體5、一上壓模6、一下壓模7、一定位單元8;所述氣動壓機具有一活塞杆12;所述上工裝體4包括一柱體41和導柱42,所述柱體41的上端面向下凹陷成一與所述活塞杆12相匹配的沉孔411,所述活塞杆12插設於沉孔411內;所述柱體41的底部垂直向後延伸有一安裝板43,所述導柱42的頂部垂直固定於安裝板43上;所述下工裝體5包括一底板51、一立柱52和導向板53,所述立柱52立設於底板51上;所述導向板53一體連結於立柱52的上部,並與立柱52相垂直,該導向板53上設有一與所述導柱42相配合的定位孔531,當處於工作狀態時,所述導柱42插入所述定位孔531中;所述上壓模6固定於柱體41的底端,且該上壓模6的底端向內凹陷,形成一第一梯形槽61;所述下壓模7固定於立柱52的頂端,該下壓模7的頂端設有一與所述第一梯形槽61相匹配的第二梯形槽71,且所述第一梯形槽61與第二梯形槽71相對應設置。所述柱體41的底端設有一第一橫向通槽412,所述上壓模6置於第一橫向通槽412內,並通過兩緊定件9實現與第一橫向通槽412固緊連接;所述立柱52的頂端設有一第二橫向通槽521,所述下壓模7置於第二橫向通槽521內,並通過兩緊定件9實現與第二橫向通槽521固緊連接。
請再參閱圖3,所述導柱42從上至下依次包括小徑段421、大徑段422和圓錐段423,所述小徑段421的首端設有螺牙b,該小徑段421穿設於安裝板43上,並通過一螺母鎖付於安裝板43;所述大徑段422和圓錐段423之間還設有一環槽424。導柱42的作用在於:防止工作中上工裝體4隨活塞杆12轉動,造成上壓模6、下壓模7之間相互位置對不齊,影響壓裝質量;導柱42下端採用圓錐段423,使上壓模6隨著活塞杆12下降時,導柱42更容易插入導向板53的定位孔531中,所述環槽424用於裝油脂,對導柱42在所述定位孔531中的上下移動起潤滑作用。
請再參閱圖3-4,所述定位單元8包括一定位板81、一支架82、一定位構件83和一插銷84,所述定位板81的中部設有一第一開口部811;所述立柱52的上部設有一第二開口部522,該第二開口部522對應於所述第二梯形槽71的正下方設置,且所述立柱52相對的兩側面向內凹陷成兩插槽523,所述兩插槽523位於導向板53的上方並與導向板53緊鄰設置;所述線圈2(見圖1b)具有一出線頭21(見圖1b);所述定位板81的右部還設有一第四開口部812,所述出線頭21(見圖1b)穿出所述第四開口部812,所述第四開口部812的作用在於進行單數層線圈2(見圖1b)一個端子3(見圖1b)壓接時,供等待壓接或已壓接的另一端通過。
請再參閱圖3和圖5-6,所述支架82包括一體連結的左牆821、後牆822和右牆823,所述左牆821和右牆823分別插設於所述兩插槽523中,所述定位板81通過兩定位件10鎖付於左牆821和右牆823的前端面;所述後牆822的中部設有一第三開口部8221,且所述第一開口部811、第二開口部522、第三開口部8221呈「一」字排布,在進行雙數層線圈2的一個端子3壓接時,等待壓接或已壓接的另一端通過所述第一開口部811、第二開口部522、第三開口部8221。所述後牆822的底部向後延伸,形成一平板824,該平板824的後端設有一矩形孔825;所述導向板53上設有一正方形孔532。
請再參閱圖5、圖6和圖7,所述定位構件83包括一直角構件831、兩方形腳832和一圓柱833,所述兩方形腳832分別垂直衍接於直角構件831的兩邊長外側,所述圓柱833垂直連接於直角構件831的一邊長內側;所述後牆822的頂部設有一與所述方形腳832相配合的方孔8222;當處於工作狀態時,一彈簧11套設於一所述方形腳832上,且該方形腳832插設於所述方孔8222中,所述圓柱833穿過所述連接端32的螺栓孔321,所述壓接端31置於所述第二梯形槽71中。採用方形腳832與方孔8222相配合可限制定位構件83隻能作上下移動。
請再參閱圖1b、圖6、圖8,所述骨架1的一端部具有一側面A,所述側面A與所述連接端32的螺栓孔321之間的距離為S;所述插銷84為一與所述矩形孔825相匹配的長方形結構841,所述長方形結構841對應於短邊的一端面向內收縮,形成一與所述正方形孔532相匹配的正方形段842,即插銷84呈階梯狀結構;當處於工作狀態時,所述長方形結構841穿設所述矩形孔825,所述正方形段842穿設於所述正方形孔532(見圖4)中,且所述定位板81的前端面813與所述圓柱833之間的距離等於所述S。通過插銷84來調整支架82在所述立柱52的兩插槽523中的插入位置,從而調整定位構件83的圓柱833到下壓模7(見圖3)之間的距離,調整定位單元8(見圖3)的前後位置,使兩種不同規格端子3在壓接時,其壓接端31均能與所述下壓模7的第二梯形槽71對齊。當要求粗線與大端子3匹配壓接時〔如圖1a、圖1c所示〕,應選擇插銷84上部凸側面843朝後插入所述矩形孔825中;當要求細線與小端子3匹配壓接時〔如圖1b、圖1d所示〕,應選擇插銷84上部凸側面843朝前插入所述矩形孔825中。
請參閱圖1a、圖1b、圖1c、圖1d、圖2-3和圖5-6,當應用本實用新型工作時,其操作步驟如下:
(1)將所述下工裝體5的底板51鎖付在氣動壓機工作檯上,把支架82的左牆821和右牆823分別插入立柱52的兩插槽523中,通過螺釘10將定位板81連接於左牆821和右牆823上;再把所述下壓模7的第二梯形槽71朝上裝入所述立柱52頂部的第二橫向通槽521中,並鎖緊兩緊定件9。
(2)把所述柱體41的沉孔411套入氣動壓機活塞杆12,並通過一螺釘13鎖緊;把所述上壓模6的第一梯形槽61朝下裝入所述柱體41的第一橫向通槽412中,並鎖緊緊定件9即螺釘;再把所述導柱42由螺母固定在所述安裝板43上。
(3)當要求所述端子3連接端32與扁銅(或鋁)線平行壓接方式時〔如圖1a、圖1b所示〕,應選擇所述定位構件83的方形腳832b套入所述彈簧11後插設於所述方孔8222上方,此時所述圓柱833處於垂直狀態(未圖示);當要求所述端子3連接端32與扁銅(或鋁)線垂直壓接方式時〔如圖1c、圖1d所示〕,應選擇所述定位構件83的方形腳832a套入所述彈簧11後插設於所述方孔8222上方,此時所述圓柱833處於水平狀態。
(4)根據端子與扁銅(或鋁)線之間兩種不同規格匹配壓接要求,選擇插銷84上部凸側面843朝後或朝前插入所述平板824的矩形孔825,來調整所述定位構件83的圓柱833到下壓模7之間的距離。當要求粗線與大端子3匹配壓接時〔如圖1a、圖1c所示〕,應選擇插銷84上部凸側面843朝後插入所述矩形孔825中;當要求細線與小端子3匹配壓接時〔如圖1b、圖1d所示〕,應選擇插銷84上部凸側面843朝前插入所述矩形孔825中。
(5)將所述端子3的螺栓孔321套在所述定位構件83的圓柱833上,並把端子3壓接端31放在所述下壓模7的第二梯形槽71內,在彈簧11作用下所述端子3處於水平位置,再將線圈2一端出線頭21水平插入所述端子3壓接端31的內孔D中,同時根據所述單數層、雙數層線圈2另一端出線頭21位置不同,把雙數層線圈2〔如圖1b、圖1d所示〕另一端出線頭21依次穿過定位板81的第一開口部811、立柱52的第二開口部522和支架82的第三開口部8221,把單數層線圈2〔如圖1a、圖1c〕另一端出線頭21穿過所述定位板81的第四開口部812,並使骨架1的側面A緊貼在定位板81的前端面813上,啟動氣動壓機,上工裝體4和上壓模6隨著氣動壓機活塞杆12下降對端子3進行壓接,在活塞杆12下行過程中,所述導柱42將先插入所述導向板53的定位孔531中,起到上下壓模7相互對齊作用。
(6)關閉氣動壓機,所述上工裝體4及上壓模6隨著氣動壓機活塞杆12上升,然後重複上述(5)操作步驟,對線圈2另一頭端子3進行壓接。
本實用新型操作方便安全,可實現對不同規格扁銅(或鋁)線與端子3之間壓接,以及端子3與扁銅(或鋁)線之間兩種不同方向的壓接方式,尺寸準確統一,壓接牢固可靠,工作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