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型旋轉鉸鏈的製作方法
2023-04-29 00:45:31 1
專利名稱:薄型旋轉鉸鏈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薄型旋轉鉸鏈,特別是涉及一種應用於掀蓋式電子裝置且厚
度較小的薄型化旋轉鉸鏈。
背景技術:
—般掀蓋式電子裝置(例如筆記本電腦、行動電話等)在該電子裝置的顯示器與 鍵盤間裝設一鉸鏈裝置,提供顯示器相對鍵盤掀開時所需的扭力,而隨著資訊科技日新月 異,相關業者提出一種使顯示器不僅可相對鍵盤掀開,更產生可軸向轉動的鉸鏈結構。 如中國臺灣第M325719號、第M285184號專利案所示,上述專利案的共通點在於, 包括有一定位座、一可相對該定位座旋轉的主旋座及一位於該定位座下方的旋動件,其中, 該定位座設有至少一容設部,該容設部內配置有至少一觸動件以及位於該觸動件上方且與 該觸動件相牴觸的一彈性單元,而該容設部更包括至少一穿孔,該觸動件定位於該穿孔內 並外露於該容設部,而該旋動件上設置至少一凹槽,而於該主旋座的旋轉行程內,該觸動件 與該旋轉件相頂掣而相對該穿孔產生上下位移。 上述專利案雖可通過該主旋座旋轉時帶動該旋動件使該凹槽脫離該觸動件,藉此 提供旋轉時的扭力;但,該定位座需另外設置組裝空間以裝設該彈性元件,導致旋轉鉸鏈厚 度增加而體積過大,對於現今訴求輕薄短小的電子裝置,上述專利案所提供的旋轉鉸鏈將 不敷使用,實有改進的必要。 由此可見,上述現有的旋轉鉸鏈在結構與使用上,顯然仍存在有不便與缺陷,而亟 待加以進一步改進。為了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相關廠商莫不費盡心思來謀求解決之道, 但長久以來一直未見適用的設計被發展完成,而一般產品又沒有適切結構能夠解決上述問 題,此顯然是相關業者急欲解決的問題。因此如何能創設一種新型的薄型旋轉鉸鏈,實屬當 前重要研發課題之一,亦成為當前業界極需改進的目標。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於,克服現有的旋轉鉸鏈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新型 的薄型旋轉鉸鏈,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使其縮小旋轉鉸鏈的厚度,並減少生產成本,非常 適於實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是採用以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依據本實 用新型提出的薄型旋轉鉸鏈,該薄型旋轉鉸鏈主要包括有一組裝板、一旋轉座及一第一摩 擦片,其中該組裝板設有一通孔以及至少一第一限位部,該旋轉座具有一穿設於該通孔的 穿設部,使該旋轉座相對該組裝板具有旋轉行程,而該第一摩擦片與該旋轉座的穿設部相 接,使該組裝板介於該旋轉座與該第一摩擦片之間,且該第一摩擦片設有至少一彈性部,該 彈性部上設有對應該第一限位部的一第二限位部,令該旋轉座在旋轉行程中,以該第一限 位部及該第二限位部構成限位關係。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以及解決其技術問題還可以採用以下的技術措施來進一步實現。 前述的薄型旋轉鉸鏈,其中所述的第一限位部與該第二限位部為相互卡制的凹槽 及凸塊。 前述的薄型旋轉鉸鏈,其中所述的第一限位部與該第二限位部均設有相應卡制的 水平段及該水平段兩端的傾斜段。 前述的薄型旋轉鉸鏈,其中所述的第一摩擦片具有與該旋轉座穿設部相接的一接 設部,並在該接設部與該彈性部之間設置一開口 。 前述的薄型旋轉鉸鏈,其中所述的穿設部與該第一摩擦片分別設有相接合的第一 接合部與第二接合部。 前述的薄型旋轉鉸鏈,其中所述的第一接合部與該第二接合部分別為凸柱與穿 孔。 前述的薄型旋轉鉸鏈,其中所述的第一摩擦片與該組裝板之間更設有與該穿設部 相接的一第二摩擦片。 前述的薄型旋轉鉸鏈,其中所述的第二摩擦片設有對應該第二限位部的缺口。 前述的薄型旋轉鉸鏈,其中所述的組裝板設有一定位孔以穿設一定位件,而該旋 轉座設有一對應該定位件的定位部,令該定位部在旋轉行程中與該定位件相抵,使該定位 件在該定位孔中位移並卡制於該定位孔內壁而形成一定位關係。 前述的薄型旋轉鉸鏈,其中所述的定位件包含一橫向部及容於該定位孔一的縱向 部。 前述的薄型旋轉鉸鏈,其中所述的組裝板與該旋轉座之間更設有一供該穿設部穿 設的第三摩擦片,且該定位部設置於該第三摩擦片。 前述的薄型旋轉鉸鏈,其中所述的組裝板設有一支撐該定位件的承載件。 前述的薄型旋轉鉸鏈,其中所述的承載件具有一支撐該定位件的底板,並在底板
兩端延伸出定位於該組裝板的兩翼部。 藉由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薄型旋轉鉸鏈至少具有下列優點及有益效果本 實用新型通過該第一摩擦片的彈性部設有第二限位部,藉以達到該旋轉座旋轉限位的效 果,並能以該彈性部的彈性提供該旋轉座旋轉時的扭力,進而取代傳統旋轉鉸鏈所設置的 彈簧或彈片,故本實用新型減少旋轉鉸鏈的厚度,使本實用新型相較於現有習知技術達到 的有益效果在於可廣泛應用於薄型化的電子裝置中。 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 術手段,而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並且為了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 和優點能夠更明顯易懂,以下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圖1本實用新型的外觀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分解示意圖一。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分解示意圖二。 圖4A至圖4B為本實用新型的作動示意圖一。 圖5A至圖5C為本實用新型的作動示意圖二。[0028]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為達成預定發明目的所採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 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薄型旋轉鉸鏈其具體實施方式
、結構、特 徵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後。 請參閱圖1、圖2及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為一種薄型旋轉鉸鏈,應用於掀蓋式的電 子裝置,如筆記本電腦、手機、PDA等,使電子裝置不僅相對掀開,更可產生軸向轉動。 本實用新型的薄型旋轉鉸鏈主要包括有一組裝板30、一旋轉座10及一第一摩擦 片50。其中,該組裝板30設有一通孔31以及至少一第一限位部32 ;該旋轉座10設有兩支 臂ll,各支臂11分別設置一可相對支臂11旋轉的樞紐裝置12,該旋轉座10並具有一穿設 於該通孔31的穿設部13,且該旋轉座10的穿設部13另穿設有一第三摩擦片20,使該第三 摩擦片20介於該旋轉座10與該組裝板30之間,令該旋轉座10連動該第三摩擦片20相對 該組裝板30具有旋轉行程;該第一摩擦片50設有一接設部51以組接於該旋轉座10的穿 設部13,使該組裝板30介於該旋轉座10與該第一摩擦片50之間,且該穿設部13與該第一 摩擦片50分別設有相接合的第一接合部14與第二接合部55,該第一接合部14與該第二接 合部55分別為凸柱與穿孔,而該第一摩擦片50設有至少一彈性部52,並在該接設部51與 該彈性部52之間設置一開口 53,以提供該彈性部52彈力,且該彈性部52上設有對應該第 一限位部32的一第二限位部54,令該旋轉座10在旋轉行程中,以該第一限位部32及該第 二限位部54構成限位關係,如是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主要架構。 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態樣中,該第一限位部32與該第二限位部54為相互卡制的 凹槽及凸塊,且該第一限位部32與該第二限位部54均設有相應卡制的水平段321、541及 水平段321、541兩端的傾斜段322、542,而該第一摩擦片50與該組裝板30之間更設有一與 該穿設部13相接的第二摩擦片40,且該第二摩擦片40設有對應該第二限位部54的缺口 41。 另外,本實用新型的作動方式請配合圖4A至圖4B所示。起初,該組裝板30的第 一限位部32與該第一摩擦片50的第二限位部54相互卡制,且其相應的水平段321、541及 傾斜段322、542亦相互卡制而構成限位關係(如圖4A所示)。當旋動該旋轉座10時,該旋 轉座10將連動該第一摩擦片50、該第二摩擦片40及該第三摩擦片20同步產生旋轉行程, 並以該第二摩擦片40與該組裝板30之間的接觸面,及該第三摩擦片20與該組裝板30之 間的接觸面提供轉動摩擦力,且該第一限位部32與該第二限位部54通過傾斜段322、542 相互推抵,而將第二限位部54推離第一限位部32而解除限位關係,使該彈性部52產生形 變,並以其彈性將第二限位部54抵靠於該組裝板30的表面,而提供旋轉時的扭力(如圖4B 所示)。在本實用新型中,該旋轉座IO持續旋轉180度後,該第二限位部54則可與另一側 的第一限位部32相制,而又回復至限位關係。 除此之外,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態樣中,該組裝板30還設有一定位孔33以穿設一定 位件60,該定位件60包含一橫向部62及一容於該定位孔33的縱向部61,而該旋轉座10 設有一對應該定位件60的定位部21,該定位部21設置於該第三摩擦片20,令該定位部21 在旋轉行程中與該定位件60相抵,使定位件60在定位孔33中位移並卡制於該定位孔33內壁而形成一定位關係。且該組裝板30設有一支撐該定位件60的承載件70,該承載件70 具有一支撐該定位件60底板71,並在底板71兩端延伸出定位於該組裝板30的兩翼部72, 以供螺絲或鉚釘等結合件穿設組裝板30及翼部72。如圖5A至圖5C所示,起初,該第三摩 擦片20的定位部21抵制於該定位件60的一側,使該定位件60卡制於該定位孔33 —側的 內壁而形成定位關係(如圖5A所示);當該旋轉座10受力帶動該第三摩擦片20旋轉時,該 定位部21則脫離該定位件60的一側以解除定位關係(如圖5B所示),直到該定位部21同 步旋轉而抵制該定位件60的另一側,並推動該定位件60位移卡制該定位孔33另一側的內 壁(如圖5C所示),而完成360度的旋轉行程且再度構成定位關係。因此本實用新型可藉 由該定位部21與該定位件60相觸卡制位移,使該旋轉座10順時鐘或逆時鐘皆可旋轉360 度,並避免內部的電線因過度旋轉而受損。 再者,請參閱圖6所示,該旋轉鉸鏈可應用於電子裝置,如圖中所示的筆記本電腦 80,將該旋轉座10與該筆記本電腦80的顯示器81連接,而該組裝板30與該筆記本電腦80 的鍵盤82連接,而使顯示器81可相對鍵盤82掀開,並能相對鍵盤82軸向旋轉;且該組裝 板30更可為該鍵盤82上的基板,藉以一體成型於鍵盤82。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主要藉由該第一摩擦片50設有彈性部52,且該彈性部52設
有第二限位部54,不但可利用第二限位部54達到限位效果,更藉該彈性部52提供該旋轉
座10旋轉時的扭力,並取代傳統彈簧或彈片的設置,如此一來便可不需另外設置裝設彈簧
或彈片的空間,而可減少旋轉鉸鏈的厚度,以廣泛應用於薄型化的電子裝置中。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
的限制,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並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
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範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
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
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
屬於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範圍內。
權利要求一種薄型旋轉鉸鏈,其特徵在於其包括一組裝板(30),設有一通孔(31)以及至少一第一限位部(32);一旋轉座(10),具有一穿設於該通孔(31)的穿設部(13),使該旋轉座(10)相對該組裝板(30)具有旋轉行程;一第一摩擦片(50),與該旋轉座(10)的穿設部(13)相接,使該組裝板(30)介於該旋轉座(10)與該第一摩擦片(50)之間,且該第一摩擦片(50)設有至少一彈性部(52),該彈性部(52)上設有對應該第一限位部(32)的一第二限位部(54),令該旋轉座(10)在旋轉行程中,以該第一限位部(32)及該第二限位部(54)構成限位關係。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薄型旋轉鉸鏈,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第一限位部(32)與該 第二限位部(54)為相互卡制的凹槽及凸塊。
3.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薄型旋轉鉸鏈,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第一限位部(32)與該 第二限位部(54)均設有相應卡制的水平段(321)、 (541)及該水平段(321)、 (541)兩端的 傾斜段(322) 、 (542)。
4.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薄型旋轉鉸鏈,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第一摩擦片(50)具有 與該旋轉座(10)穿設部(13)相接的一接設部(51),並在該接設部(51)與該彈性部(52) 之間設置一開口 (53)。
5.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薄型旋轉鉸鏈,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穿設部(13)與該第一 摩擦片(50)分別設有相接合的第一接合部(14)與第二接合部(55)。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薄型旋轉鉸鏈,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第一接合部(14)與該 第二接合部(55)分別為凸柱與穿孔。
7.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薄型旋轉鉸鏈,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第一摩擦片(50)與該 組裝板(30)之間更設有與該穿設部(13)相接的一第二摩擦片(40)。
8. 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薄型旋轉鉸鏈,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第二摩擦片(40)設有 對應該第二限位部(54)的缺口 (41)。
9.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薄型旋轉鉸鏈,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組裝板(30)設有一 定位孔(33)以穿設一定位件(60),而該旋轉座(10)設有一對應該定位件(60)的定位部 (21),令該定位部(21)在旋轉行程中與該定位件(60)相抵,使該定位件(60)在該定位孔 (33)中位移並卡制於該定位孔(33)內壁而形成一定位關係。
10. 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薄型旋轉鉸鏈,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定位件(60)包含一 橫向部(62)及容於該定位孔(33)的一縱向部(61)。
11. 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薄型旋轉鉸鏈,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組裝板(30)與該旋 轉座(10)之間更設有一供該穿設部(13)穿設的第三摩擦片(20),且該定位部(21)設置於 該第三摩擦片(20)。
12. 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薄型旋轉鉸鏈,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組裝板(30)設有一 支撐該定位件(60)的承載件(70)。
13. 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薄型旋轉鉸鏈,其特徵在於其中所述的承載件(70)具有一 支撐該定位件(60)的底板(71),並在底板(71)兩端延伸出定位於該組裝板(30)的兩翼部 (72)。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有關於一種薄型旋轉鉸鏈,其包括一組裝板、一穿設該組裝板的旋轉座及一與該旋轉座相接的第一摩擦片。該組裝板介於該旋轉座與該第一摩擦片之間,令該旋轉座相對該組裝板具有旋轉行程,其中,該組裝板設有至少一第一限位部,而該第一摩擦片設有至少一彈性部,且該彈性部上設有對應該第一限位部的一第二限位部,使該旋轉座在旋轉行程中,連動該第一摩擦片旋轉並通過該第一限位部及該第二限位部構成限位關係,並能提供旋轉扭力,藉此取代傳統彈片或彈簧的設置,而可減少旋轉鉸鏈的厚度。
文檔編號F16C11/10GK201487031SQ200920156660
公開日2010年5月26日 申請日期2009年6月10日 優先權日2009年6月10日
發明者蘇丁鴻 申請人:崑山萬禾精密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