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爐餘熱粉塵回收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4-29 09:56:41 1
專利名稱:鍋爐餘熱粉塵回收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鍋爐餘熱粉塵回收裝置,具體指鍋爐熱泵餘熱粉塵回收的系統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可以查到大量的鍋爐餘熱回收裝置的技術發明資料,但實際應用極少,叢觀 可查到的各種技術方案,均存在結構複雜,施工難度大,造價高,易受煙氣腐蝕,無粉塵回 收,餘熱回收不徹底等技術缺陷。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提供的是,一種鍋爐餘熱粉塵回收裝置,通過熱泵將煙@入口處欲予排 掉的餘熱連同粉塵強行吸進,加熱預進入鍋爐的水,將粉塵通過管道送入沉澱池的水中,降 低燃料提升水溫的幅度,避免粉塵對大氣的汙染。本發明不但結構簡單,耐腐蝕,而且餘熱 粉塵回收徹底。技術方案本發明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在鍋爐煙囪入口處插入吸熱管道,熱泵通過吸熱管 道和輸熱管道與熱交換室中的熱交換器連接,熱交換器的出口連接粉塵回收管道;熱交換 室的進水口和出水口分別連接鍋爐的供水管道和進水管道。通過管道熱泵強制吸進煙@入口處欲予排放的餘熱和粉塵,並送入置於熱交換室 中的熱交換器,熱交換器加熱熱交換室中的水,經加熱的水進入鍋爐;粉塵經粉塵回收管道 送入沉澱池的水中使之與水融合,經沉澱後汙泥作無汙染處理。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餘熱 粉塵一併回收,餘熱加熱預進入鍋爐的水,節約能源,粉塵經沉澱作無汙染處理,避免汙染空氣。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圖1是本發明的餘熱粉塵回收示意圖;圖2是沉澱池的剖面示意圖。圖中(1)、熱泵,(2)、熱交換室,(3)、熱交換器,(4)、輸熱管道,(5)、粉塵回收管道, (6)、鍋爐供水管道,(7)、熱交換室進水連接口,(8)、熱交換室出水連接口,(9)、熱交換器進 口,(10)、吸熱管道,(11)、熱交換器出口,(12)、煙囪入口處,(13)、鍋爐進水管道,(14)、沉 澱池,(14)-1、粉塵入水孔,(14)-2、回流擋,(14)-3、汙泥出口,(14)-4、水位線,(14)_5、A、 鍋爐,B、煙囪。
具體實施例方式在圖1的實施例中,煙囪入口處(12)插入吸熱管道(10)的一端,吸熱管道(10)的另一端與熱泵⑴的進口連接,熱泵⑴的出口連接輸熱管道(4),輸熱管道⑷的另一 端與熱交換室(2)中的熱交換器進口(9)連接,熱交換器出口(11)連接粉塵回收管道(5), 粉塵回收管道(5)浴於沉澱池(14)的水位線(14)-4下;熱交換器(3)浴於熱交換室(2) 的水中,熱交換室進水連接口⑦與鍋爐供水管道(6)連接,熱交換室出水連接口(8)連接鍋 爐進水管道(13)。熱泵(1)通過吸熱管道(10),在煙囪入口處(12)把欲予排放的餘熱和粉塵一併強 制吸進,經輸熱管道(4)將餘熱連同粉塵送入浴於熱交換室(2)水中的熱交換器(3),餘熱 經熱交換器(3)與水換熱,加熱熱交換室(2)中的水,經加熱的水通過熱交換室出水連接口 (8)進入鍋爐A,降低了燃料提升水溫的幅度,減少燃料用量;粉塵經粉塵回收管道(5)被送 進沉澱池(14)的水中被水融合成汙水,粉塵汙水經沉澱後成汙泥,即可作無汙染處理。在圖2的實施例中,沉澱池(14)為近乎密閉式,粉塵回收管道(5)進入沉澱池後即浴在水位線(14)-4下,並設有若干個粉塵入水孔(14)-1,汙泥出口(14)-3在沉 澱池(14)底部,排氣口(14)-5與沉澱池(14)頂部之間設有回流擋(14)-2。因熱泵(1)具 有強大的吸力,冷卻後的粉塵氣體對沉澱水的攪動力即被粉塵入水孔(14)_1分解弱化,避 免因攪動力而影響粉塵與水的融合和沉澱;個別未被融合的粉塵,因受沉澱池(14)頂部和 回流擋(14)-2的制約,回彈到水位線(14)-4實現與水的二次融合,避免二次汙染。
權利要求
一種鍋爐餘熱粉塵回收裝置,包括熱泵,吸熱管道,輸熱管道,熱交換室,熱交換器,粉塵回收管道,沉澱池,其特徵是熱泵通過吸熱管道和輸熱管道,將鍋爐煙囪入口處的餘熱連同粉塵一併吸進並送入熱交換室中的熱交換器,餘熱加熱預進入鍋爐的水,降低燃料提升溫的幅度,粉塵經管道送入沉澱池與水混合成汙水,沉澱後汙泥作無汙染處理,節省燃料消耗,避免粉塵汙染空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鍋爐熱泵餘熱回收裝置,其特徵是所述的粉塵回收管道,其 特徵是在沉澱池的部分浴於水中,並有若干個粉塵入水孔。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鍋爐熱泵餘熱回收裝置,其特徵是所述的沉澱池為近乎密 閉式,排氣口與沉澱池頂部之間設有回流擋,汙泥出口在沉澱池底部。
全文摘要
一種鍋爐餘熱粉塵回收裝置。熱泵(1)通過管道在煙囪入口處(12)把欲予排放的餘熱和粉塵一併強制吸進,送入浴於熱交換室(2)水中的熱交換器(3),餘熱經熱交換器(3)加熱熱交換室(2)中的水,經加熱的水進入鍋爐A,降低了燃料提升水溫的幅度,減少燃料用量;粉塵經粉塵回收管道(5)被送進沉澱池(14)的水中被水融合成汙水,粉塵汙水經沉澱後成汙泥,即可作無汙染處理。
文檔編號F22D1/00GK101900319SQ20091002739
公開日2010年12月1日 申請日期2009年6月1日 優先權日2009年6月1日
發明者王文庭 申請人:王文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