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于成龍的家訓(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
2023-05-25 19:44:34 1
前幾年,央視黃金時段熱播的電視連續劇《于成龍》,記憶猶新,結合當前的反腐肅紀,很值得我們再看。
于成龍(1617—1684),明清時代山西省永寧州(今山西呂梁市)人。明崇禎十二年中「副榜貢生」,清順治十八年進入官場,歷任廣西羅城知縣、四川合州知州、湖廣黃州府同知、湖廣武昌知府、湖廣黃州知府、湖廣下江防道、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隸巡撫、兩江總督。從履歷看,他是從基層做起,因為屢有政績,一步步升遷到「總督」高官的。
于成龍在赴任羅城知縣途中,曾向朋友宣稱:「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不昧『天理良心』四字。」他終身奉行,言行一致,不負初衷。
于成龍的官場之路,充滿了磨難和考驗。廣西羅城和四川合州,都是當時最艱苦的地方,而他卻創造了不凡的政績和廉潔的聲譽;湖廣、福建、直隸、兩江,也都是當時的繁劇之地,有盜匪,有災荒,有戰亂,還有複雜險惡的官場鬥爭,他都一步一步地走了過來,從一名普通的基層官吏,成長為功勳卓著、朝野欽敬的政治明星。最後積勞成疾,鞠躬盡瘁,為自己的一生畫上了光輝的句號。
于成龍是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僅熟讀儒家經史,瀏覽佛典道藏,於詩詞小說也廣泛涉獵,知識豐富,才智過人。他又是憂患時代磨鍊出來的人才,飽經離亂風雨,心憂天下蒼生,以做官從政的手段,去致力於恢復太平。
在羅城時期,他編制保甲,緝捕盜匪,改革鹽務,修復城池,創建學宮、養濟院,醫治了羅城的戰爭創傷,恢復了經濟民生。在合州時期,他革除官府弊政,招徠流民,增加戶口,開墾荒田,讓這個寂無人煙的荒州,逐漸恢復了繁榮。在黃州時期,他抓捕盜匪,維持社會治安,賑濟災民,辦學興教,後來又剿撫叛亂,辦理軍需,恢復經濟,穩定社會,在烽火擾攘的戰亂時期保障了一方的安寧。在福建時期,他平反了大量的冤獄,釋放了數千名無辜百姓,解救了數百名戰時奴婢和兒童,免除了數萬名百姓的不合理差役,解冤救苦,功德無量。在直隸和兩江時期,他作為地方長官,又做了大量的興利除弊事務,造福無數黎民百姓,同時還為朝廷和百姓選拔推薦了一批德才兼備的賢良官吏,共同開創康熙盛世。
于成龍一生信奉「為政以德」、「仁者愛人」的儒家思想,又信奉因果報應、行善積福的佛道觀念,總結出獨特的「天理良心」格言。在二十多年的官場生涯中,他歷任各種官職從未帶過家屬,始終過著一種類似出家修行的清苦生活,布衣蔬食,淡薄自甘,平生的物質享受,大概只有一壺老酒而已。除了領取朝廷發放的微薄的俸祿銀米,他從不貪取一絲半縷的不義之財,反而經常捐出俸銀,用於賑災及其他慈善公益事務;當入不敷出、捉襟見肘之時,他不是典當衣物騾馬,就是以糠粥青菜,勉強度日。
他去世時,幕僚屬吏檢點遺物,發現竹箱內只有一身絲綢棉袍,床頭鹽制豆豉和一些日常用具。百姓聽到噩耗,自動罷市,有的聚在一起痛哭,有的在家裡繪製畫像祭祀他;康熙皇帝讚譽他為「天下廉吏第一」、「古今廉吏第一」,卒後諡為「清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