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救了一隻貓貓卻救了他一生(又一位少年走了)
2023-05-25 12:45:38 2
這是最近最令人難過的熱搜:
河北尋親男孩劉學州去世。
他在留下一封遺書後,服藥自殺。
短短15年的人生,劉學州遭受了太多不幸——
出生後被父母賣掉,4歲養父母雙亡,上學後被霸凌,被老師猥褻。
好不容易尋到了親生父母,結果卻被二次拋棄。
親生母親將他拉黑,親生父親在朋友圈嘲諷他為「網絡乞丐」。
以上任何一件事,都足以擊垮一個人。
但劉學州沒有。
他依然選擇積極地面對生活,分享遊玩的日常。
幾天前還因配合防疫,獲得了「最美志願者」的榮譽證書。
直到網絡暴力成為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他離開了這個世界,年僅15歲。
同時將打工攢下的積蓄,一半留給姥姥姥爺,一半捐給孤兒院。
劉學州的悲劇,是父母遺棄,媒體失職,網絡暴力,以及相關部門不作為多方合謀釀成的。
親生父母的遺棄,固然是悲劇之源。
其中可能牽涉到人口買賣和遺棄罪,希望能等到一個調查結果。
除此之外。
媒體引導輿論造成的推波助瀾,也絕不能忽視。
之前,就有媒體報導了「劉學州事件」。
在劉學州找到親生父母后,採訪了劉學州的父母。
但只是聽取了單方面的說辭,而沒有向劉學州求證,便直接發布。
劉學州看到新聞後難以置信。
其中提到的三點:借錢,購房,威脅離婚,均是不實信息。
而這三點都是明顯不利於劉學州的說法。
在那次新聞後,劉學州被置於輿論中心。
許多惡毒的謾罵鋪天蓋地湧來,還被扣上了「心機婊」的帽子。
媒體可以救人,有時候也會殺人。
其可怕之處在於,這把無形的刀,隨時可能架到任何一個人脖子上。
說到最典型的媒體殺人事件,不得不提美國電影《危機最前線》。
這部25年前的電影,將傳統媒體如何歪曲事實,操縱輿論展現得淋漓盡致。
而到了如今的網絡時代,由於成本更低,傳播更快,類似現象更是層出不窮。
麥斯是電視臺的新聞記者。
他有著獨特的報導風格,喜歡在事實基礎上添加許多自己的主觀臆測。
以此製造噱頭,幫助電視臺獲得高收視率,卻也在挑戰媒體的底線。
有一天,他被臨時派往博物館,去了解近期的裁員事件。
裁員風波中,一名博物館的警衛山姆丟了工作。
他一時間難以接受,持槍衝進博物館,想和館長理論。
恰巧當時館內還有一群孩子。
山姆的槍意外走火,打中了博物館的另一名警衛。
其實,他無意傷害任何人,孩子們也不怕他。
帶槍的目的,僅僅是希望能引起館長的重視。
目睹一切的麥斯,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他躲在廁所裡,靠著從門縫看到的景象,添油加醋,冒死向同事播送這條新聞——
暴怒歹徒持槍挾持一群孩子作為人質。
後來麥斯暴露了,被山姆從廁所揪了出來。
此時,博物館外已經圍滿了記者和警察。
山姆走投無路,他萬萬沒想到會出現這種失控的局面。
而麥斯在了解了他的故事之後,又開始為他重新設計新聞——
在博物館內,對山姆進行一次獨家專訪。
對話的內容,麥斯早就幫山姆安排好了。
這麼做既可以幫助山姆贏得輿論,爭取輕判。
也可以幫電視臺增加收視。
儘管麥斯違背了新聞報導的客觀性,不過他似乎做了一件好事。
將山姆包裝成一位為了生活而掙扎的底層好人。
終於,在電視臺的民調中,超過半數的人認為山姆應該被寬恕。
媒體是武器,這一次麥斯試圖用它來救人。
不過,他也提醒過山姆,這僅僅是個開始,因為「民眾是善變的」。
果然,事態很快又急轉直下。
各大電視臺的記者開始圍攻山姆的家人和朋友,請他們出境接受採訪。
還把山姆的妻子請到了現場,勸說他投降。
這時山姆才意識到,事情不會如他所願平穩地解決,自己的生活已經被毀了。
他走到窗前,對著天空連開數槍,宣洩情緒。
這一舉動,將山姆在大眾心目中積攢的好感,瞬間耗光。
漸漸地,大眾也不再關心事情的真相。
他們以新聞報導為準,藉此輸出自己的情緒。
然後,電視臺派出另一位王牌主播代替麥斯接手「山姆事件」。
電視臺為了收視率,他們的真正目的不是救贖山姆,而是要想辦法激怒他。
這時候,反倒是麥斯良心發現。
在此前的接觸中,他已經和山姆熟知。
可此時,自己已經被電視臺誣陷成了山姆的共犯。
沒有人會再相信他所說的話。
麥斯感到後悔,自己應該一開始就勸山姆投降,而不是拿他炒作新聞。
現在,他們兩人都已無法回頭了。
通過博物館內的電視,山姆眼睜睜看著新聞將自己妖魔化了一個十惡不赦的暴徒。
也看到了民眾對於此事的最新看法,大多是惡語相向。
感到絕望的山姆,釋放了媒體口中的「人質」。
每個孩子在離開博物館前,都和山姆友好地告別。
因為他們一起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時光。
等到博物館內只剩山姆一人,他選擇了自殺。
在山姆死後,電視臺仍不肯罷休。
記者們紛紛把話筒和攝像機對準了麥斯,想聽聽他對此事的看法。
麥斯既難過又自責,對於山姆的死他亦難辭其咎。
最後,他終於爆發了,對著所有的人怒吼一聲:
「是我們殺了他!」
電影中的槍和媒體,都是殺人的兇器。
持槍傷人是無心之過,卻淪為眾矢之的,最後飲彈自盡;
而媒體殺人,敲骨吸髓,卻無需承擔任何後果。
遺憾的是,《危機最前線》中的「山姆事件」,直到今天依舊在重演。
新聞媒體為了收視率,為了博眼球,為了迎合大眾,為了挑動情緒。
可以罔顧當事人的感受,也可以無視事情的真相。
哪怕最終將人逼入絕境,也能以一句「法不責眾」全身而退。
然後等待下一個「山姆」的出現。
這難道不可怕嗎?
在類似的「山姆事件」中,我們或許只是旁觀者,或是對此發聲的參與者。
可難免有一天,我們就變成了「山姆事件」中的當事者。
因為脫離真實性的誤報,足以把任何人都拖下水。
魚叔想到了另一部電影,《金色夢鄉》。
這部電影同樣講述了一起「媒體殺人」的事件。
媒體可以動用自己的力量,輕而易舉地就毀掉一個人。
青柳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快遞小哥。
可卻突然被捲入一場謀殺首相的重大命案。
並且被認定為頭號嫌疑犯。
青柳對此毫不知情,完全是被陷害的。
可媒體卻提前將他定罪,發布種種對其不利的消息。
有些媒體更是無所不用其極。
甚至翻出多年前青柳的採訪視頻,從中截出一張圖批判說:
「偶爾會露出一種輕視別人的神情。」
一打開電視,全都是青柳的照片和通緝令。
其實,一個普通的快遞小哥,怎麼會去謀殺首相呢?
但是大眾沒有細想,沒有質疑。
因為媒體鋪天蓋地的信息轟炸,久而久之,全社會已默認他就是兇手。
青柳也想過尋求媒體為自己澄清。
可收到的答覆的卻是:「我們不能隨便報導。」
然後扭頭就去報導青柳是殺人犯的新聞。
這場看似實力懸殊的對決中,《金色夢鄉》要講述的正是青柳脫身的過程。
在社死的邊緣,他最大的武器,就是信賴。
逃亡的路上,青柳遇到了一個個願意無償幫助他的人。
在媒體的誣陷和公權的迫害之下,仍然有人相信他。
各方匯聚而來的善意,幫助他一次次化險為夷。
最終成功化解了這場危機。
可電影畢竟是電影。
在我們的真實生活中,山姆很多,青柳很少。
因為信賴或許不再是最大的武器,足以左右輿論的媒體才是。
都說「真實性是新聞的第一生命」。
那麼當媒體為迎合受眾,為煽動情緒而選擇性報導的時候。
其實最先殺死的是「新聞」本身。
然後不明真相的群眾受此引導,形成一股可怖的網暴力量。
這股力量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難以承受之重。
從長遠來看,媒體的失實和失職,消耗的是媒體公信力。
結果是大眾不再信任媒體。
甚至會引發群眾下意識的「對抗式解讀」。
屆時各種真假信息混雜,便更加難以分辨,人人自危。
其實,就像臺劇《鏡子森林》的劇名一樣——
媒體本應是一面鏡子,如實照出世間百態;
而不該淪為誤導大眾的暗黑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