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第十四鋼琴奏鳴曲)
2023-04-21 18:36:20 1
滋潤著人們的心靈,鼓舞著人們的精神
——貝多芬《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創作背景及美學分析
向陽光
一、創作背景
貝多芬的《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作品27之2)》,又名《月光奏鳴曲》,原名《升c小調奏鳴曲》,寫於1801年,接近於貝多芬創作的成熟時期,那年他31歲。這首作品是目前在聽眾中最為流行的鋼琴奏鳴曲之一,而它的頗具文學色彩的標題也給人帶來了無盡的遐想。該曲當初並無「月光」之題,這首鋼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有人認為:「月光」一詞的來源是由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什塔勃(1799-1860)聽了該曲後說:「聽了這首作品的第一樂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蕩漾的皎潔月光。」
以後,出版社根據這段話,加上了「月光」的標題,因此而得名。但也有人反對這一觀點,如安東·魯賓斯坦就認為「月光」這個名稱與作品不符,他認為第一樂章的音樂情緒是悲劇性的,與月光的含義完全相反。雖然眾人看法不同,莫衷一是,但作曲家貝多芬在月光下即興演奏的種種傳說廣泛流行。故而「月光」這一名稱的使用便一直延續到今天,並受到了最為熱烈的推崇和深愛。
貝多芬的作品總是根植於他所生活的現實之中,他在現實中承受著一切痛苦,享受著每一份歡樂,並將它們表現在他的作品之中。1796年至1800年,正是貝多芬的耳疾開始越來越深地影響著他的時期,他的耳朵日夜作響,似乎內臟也受著折磨,聽覺更是越來越衰退起來。他一直對自己的耳疾保持著緘默,直到1801年,他才在信中向他的好友韋該勒醫生悲傷地傾訴道「我的最高貴的一部分,我的聽覺,大大地衰退了。當我們在一起時,我已覺得許多病象,我瞞著;但從此越來越惡劣……還會痊癒嗎?我當然如此希望,可是非常渺茫;這一類的病是無藥可治的。我得過著悽涼的生活,避免我心愛的一切人物,尤其是在這個如此可憐、如此自私的世界上!……」這些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在他身上濃濃的悲傷情緒,然而他卻是如此需要歡樂,在沒有歡樂時,他就創造歡樂!就這樣,在1801年他戀愛了,儘管他在戀愛上不斷地鍾情,不斷地夢想著幸福,最後幸福卻總是幻滅,使他陷入痛苦的煎熬之中,他卻仍舊一次又一次地墜入愛河之中,《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就是他這段愛情的心理體驗。
貝多芬寫這首《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其實觸動他創作的動因不是皎潔如水的月光,而是貝多芬與朱麗葉·琪察爾迪(1784—1856)第一次戀愛失敗後的痛苦心情。朱麗葉·琪察爾迪是伯爵的女兒,比貝多芬小14歲,跟貝多芬學彈鋼琴,他們倆人真誠相愛,但由於門第的鴻溝,相處一年後便分手了。愛情曾在貝多芬暗淡的心房投下一道陽光,使他感到「人生若能活上一千歲,該有多麼美妙」。但破滅以後的痛苦,更加難以忍受。貝多芬在遭受這個沉痛的打擊之後,把由於封建等級制度造成的內心痛苦和強烈的悲憤全部傾瀉在這首感情激切、熾熱的鋼琴曲中,並以此曲題名獻給當時的戀愛對象朱麗葉·琪察爾迪。然而,這位漂亮輕佻的貴族小姐卻最終無情地拋棄了他。正是在這種複雜的痛苦體驗和激烈的內心矛盾衝突中,在對愛情的期待與失望中,才誕生了這部偉大的作品。
二、美學分析
1800年是貝多芬思想上和創作上日漸成熟的時期,他了解到法國大革命的狀況,接觸了法國革命時期的音樂。他這時的創作風格已拋開了早期奏鳴曲中的刻板的模式,而追求崇高的理想和新的表現手法,追求形式的完美性和內容的深刻性,強調形式服從於內容,《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也正是形式從屬於內容這一美學思想的最出色的例證。正是基於這一美學思想,才使他對奏鳴曲進行了大膽的革新,並成為了他對音樂史的最重要的貢獻。
貝多芬標記著該曲是「幻想曲式奏鳴曲」,指出了這部作品的自由、即興的性質,其突出表現是打破了一般古典奏鳴曲式快-慢-快各樂章舊有的結構布局。全曲共三個樂章:第一樂章用慢板代替了奏鳴曲式的快板;第二樂章是小快板;第三樂章是激動的快板。它所有的音樂形式都成為了表達真摯感情、展現戲劇衝突的途徑,其中更是充滿著現實主義的心理描寫。
第一樂章為和緩的慢板,升c小調,2/2 拍子,單三部歌謠曲的曲體結構。這個樂章是最廣為人熟知的,不僅因為它極富詩意的樂曲美感,還由於在三個樂章中,它是最容易彈奏的,很多初學者都願意試彈這首樂曲。這一樂章集中體現了「幻想」的風格。由引子、主題、中間部分、主題的再現、尾聲五部分組成。該樂章情感表現極其豐富,有冥想的柔情,悲傷的吟誦,也有陰暗的預感。雖然伴奏、主題和力度的變化不大,但仍通過和聲、音區和節奏的變化,細膩地表現了作者心弦的波動。這首歌謠曲包含著貝多芬最原始的構思。它那夢一般即興的性質,探索鋼琴音響共鳴的方式已預察到約一百年後德彪西的印象樂派。這個充滿柔情、沉思和哀痛的樂章,與陰柔的「月光」這一富於詩意的標題相襯,緊密地聯繫著。由於其具有沉思的、悲痛的特點,很多後人猜想這是貝多芬在失戀後為自己的愛情創作的輓歌。奇妙的和聲色彩展示了曲中感情的細膩變化。
引子為第1-5小節,在逐級下降的八度音支持的低音的基調上,浮現出連續三連音的微弱音響,由這不絕如縷的三連音構造了無邊的幻想,第5小節以完全終止作為結束。其中沒有主題的對比和力度的對照,勻稱的樂曲給人以連綿不斷的舒緩的流動感:
361 361 361 361 | ٪ |461 461 472 472 |
隨後,在平靜、清晰的和聲背景上,出現了一支如歌般的主題旋律(第6-15小節),好似一邊沉思,一邊喃喃自語地傾述著蘊藏在內心的悲傷;在通過對音區、和聲、節奏的變化重複中,細膩地展示了作者心中不安的思緒:
3 . 3 |3 - - 3 . 3 |3 - 4 - |3 - 2 5 |1 0 0 0 |
在這一節中,平淡的第一主題像明月般慢慢的登場。它細緻而沉靜,並伴有一定的憂鬱色彩。在第15小節中另一音樂氛圍出現,進入第二主題,E大調的調性將我們引入了對光明的憧憬,但這種憧憬是短暫的,隨即調性又轉入e小調。主題中以長拍符點節奏為主的音型與緊密的三連音節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將所表達的激動的內心心理放在了綿綿不絕的三連音伴奏音型的背景之上,好似遙遠的他方有一人向你娓娓傾訴著他的柔情,情緒似乎有些悲傷和絕望。
中間部分為第16-42小節,是對第一主題音樂材料的發展變化,三連音的琶音陡然躍入高音區,並蜿蜒前行,音調逐步提升,讓人感覺到了緊張與急躁不安,展示了情緒的短暫波動。通過調性的轉換以及短暫的離調給音樂帶來了新的色彩。至第24小節,音樂再次放緩,進入安靜階段,樂曲進入到了主題再現。
第一主題平靜地再次出現(第43-51小節),第二主題以升c小調的面目再現,然後以低音繼續奏出基礎動機的尾奏。
尾聲為第52-69小節。第60小節起,音樂如夕陽西沉,似乎在淡淡的月色中消失。
這一樂章飽含了寂靜沉思與溫柔傾述,讓人似乎真的看到了一輪明月在平靜的海面上高懸,銀白的月光籠罩著一切,美妙的和聲又為曲子增添了一些詩情畫意,靈動的韻律傳達著細膩的情思。三連音的分解和弦始終貫穿曲子,和聲色彩朦朧,既有冥想的靜默也有欲言又止的哀傷;既有萬分的悲痛也有含蓄的激情,所有心語都由心跳般的旋律述說。在這一章中,貝多芬沒有明顯地區分大小調,而是在短短的60個小節中靈活地運用曲式,自然地轉換同名大小調,表現出了鎮密的藝術構思與高超的創作技法,給人以無限的啟示。
在該樂章中我們感受到的是充滿幻想的、寧靜的月色與流動的河水的美麗場景,情緒時而期待又時而失望,時而沉思呻吟又時而思緒如潮,時而憂傷猜疑又時而信念堅定,這其中總是暗藏著某種危機,某種不祥的預感。此樂章充斥著憂愁哀怨的情緒,好似這段嚴峻感情的開端,這也是貝多芬最傑出的慢板樂章之一。這與現實中的他被賣弄風情、幼稚自私的朱麗葉·琪察爾迪拋棄存在著暗自的契合關係。它的寫法可以說是獨具匠心,整個內心激動不安的形象始終浮現在安靜、單一的音色背景之上。
整個樂章貫穿著三個重要的寫作要素:分解和弦的三連音的連貫音型,低音八度進行、聖歌式的和弦進行,這些共同塑造了一種空靈、朦朧、安靜、憂傷的氣氛。在本樂章中佔優勢的內心的悲哀,並不排斥其它情緒的表達,如隱藏在內心的激動、悲痛中的幻想等,這一樂章所表達的感情是十分豐富而深刻動人的。
第二樂章為小快板,降D大調,3/4拍子,復三部曲式。在悲哀、沉思默想的第一樂章與激動、緊張氣氛的第三樂章之間,插入了優雅、輕盈、具有諧謔曲性質的第二樂章,它以迥然不同的輕快表情將第一、三樂章銜接的非常完美,顯得更加典雅、短小、抒情,它是第一、三樂章的紐帶或橋梁,是徐緩和激烈之間的過渡,緩和了第一樂章的憂鬱氣氛。整個樂章的色彩明亮,情緒明朗,融入了活潑詼諧的小步舞曲元素,與第一樂章、第三樂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該樂章所塑造的形象直接讓我們聯想到了美麗、輕佻的朱麗葉·琪察爾迪,切分音的使用、跳動的旋律、節奏上的變化不定都具有典型的貝多芬色彩。這個樂章比較短小,李斯特形容這一精巧的樂章是「開在兩座懸崖中的一朵小花。」這段典雅、可愛的短小音樂,給人有一種超然物外之美,悲傷的心情似乎讓人得到了片刻慰藉。
第1-16小節為第一部分,這部分的兩個單二部曲式都是由同一主題發展而來的。1-7小節是連奏與斷奏相呼應的主題,8-16小節為該主題的變奏,是由同一主題及其變奏發展成的單二部曲式:
1 |7 - 6 |2 0 1 |7 0 6 |5 0 4 |3 - 2 |
5 0 4 |3 0 2 |1
第17-24小節為第二部分,這部分也是單二部曲式,主題仍保持在原降D 大調上,其調性布局是極少見的。右手貫穿到底的切分節奏所形成的重音與左手低音區有力的節拍重音交替出現,形成了一種神秘感,突出了諧謔曲的幽默感:
||:3 |3 - 4 |4 - 2 |2 7 5 |1 3 3 |3 - 4 |4 - 4 |
||:0 |1 - - |2 - - |4 - - |3 - - |1 - - |2 - - |
第25-36小節為第三部分,是主題的變化再現。
第37-60小節為三聲中部。第37-44小節為第一部分,第45-60小節為第二部分,是具有主題性格的16小節樂句,用不完滿的完全終止結束。這個樂章,好像是瞬息間留下的溫存的微笑。
第三樂章為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 拍子,奏鳴曲式。這一章雖然在調性上與前樂章有緊密的聯繫,但表達的感情則完全不同。一切都在急速的流動,出現了具有貝多芬作曲特色的抗爭性音調,表現了強烈的內部衝突、激烈的對立和鬥爭。雖然這段樂曲始終都充滿著烈火般的熱情,旋律扣人心弦,但在激烈中仍充滿著優美,顯示了貝多芬堅強的意志力。此樂章有充實的音樂內容,展現了驚人的音樂效果,是貝多芬鋼琴音樂中表現力最豐富的作品。這個樂章使用奏鳴曲式的演奏,是貝多芬的大膽創新。
呈示部為第1-65小節。其中,第1-9小節為主部主題,激動升騰的主部(第二樂章中間歇地湧動的主題,在這裡終於得到了升騰),它以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從低音區急劇上升到高音區,這個主題既是熱情、不可遏制的沸騰和煽動性,又好像是連連的跳腳聲,表現了一個極其激動的形象,使樂章具有狂風暴雨般的前進意味,熱烈狂暴的樂思,猶如奔騰的怒濤,無所顧忌地向前衝擊,充分地顯示了貝多芬作品中所特有的威力,有力地展現了貝多芬那種追求人生真諦與真愛的渴望,和那與命運搏鬥的堅強不屈的大無畏精神。
0361 3613 6136 1361 ||:3613 6136 1361 33 |
0357 3573 5735 7357 |3573 5735 7357 33 |
在第9小節處出現了一個半終止,並一直延伸到第14小節處。15-20小節出現了一個連接部,此時的情緒仍是非常激烈的,是有力度的。非常明顯,作為第一樂章的基礎的分解三和弦,在這裡卻成了末樂章主部主題的核心,這樣,便在音調和調式和聲方面保持了奏鳴曲的統一性。奔騰的感情激流直到高潮的延長記號處,暫停了下來,終於鬆一口氣。6小節之後,在升g小調上出現了4/4 拍子旋律式的副部主題(第21-32小節):
3 - 1.6 |6 5 55 3.5 |7 6 66 3.6 |1 7 7.7 3.7 |1
副部開始時,是一段意志堅強、熱情奮發的朗誦音調,該主題像是從心底裡發出來的申訴,與非旋律性的主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是,洶湧澎湃的主部把副部也逐漸捲入了它的激流,最後朗誦的音調終於在急速地進行中被吞沒了。副部主題非常豐滿,情緒哀傷,但卻洋溢著執拗的熱情。這是一段如歌唱般熱情的曲調,貝多芬將自己的情感一步步的展示了出來,融入到了音樂之中,情感如奔流的波濤隨著音樂一瀉千裡。主部主題和副部主題的寫法,雖然有很大的不同,但都表達出了熱情奔放的情緒。
第33-65小節為結尾部,其中,第33-43小節為補充樂段,第44-57小節為加固的重複樂句,第58-65小節為持續音的重複終止。這個結尾部分以重複的、急驟的和弦式進行、音區的對照、弱與強的激烈的更替,造成全呈示部的緊張性(下例①),這種緊張性直到呈示部的末尾才用幾個楚楚哀傷的結束句(下例②)緩和下來:
①1 11 11 76 |54 44 44 32 |1
②1.6 |5 3 3 3 |3 - - 1.6 |5 3 3 3 |3 - 3 - |
展開部為第66-102小節,展開部中保留了呈示部主題材料的因素,兩個主題都依照順序加以發展,彼此交錯展開,使內心的激動表現得更為強烈,再一次掀起了戲劇性發展的高潮。壓縮了主部主題,轉為升C大調,將副部主題轉為升f小調,並分解為一些單獨樂句,在高低音部交替出現,且進行調性變換,加強了朗誦音調(哀痛)的表現力,其由左手來實現。在結尾,低聲部成為主音,持續的屬音逐漸消失,讓人得到暫時的寧靜。同時,也預示著戲劇性新高漲的出現,即在平靜之中進入再現部。
再現部為第103-159小節。其中,第103-116小節為主部主題在原調上再現,第117-159小節為副部主題的再現。這是對其思想的重複與肯定,再次刻畫了內心深刻的思想鬥爭。
尾聲為第160-202小節。這部分較為龐大,好像是第二展開部。在尾聲的開始處向下屬方向轉調,用主部主題的材料發展,然後又轉向主調,將內心激烈鬥爭的戲劇性,狂暴猛烈的激動推至全曲的高潮;第164小節減七和弦的運用,增強了不穩定色彩;至第168小節,又出現了副部主題材料的因素,成為了一個新的小高潮;至178小節出現了精美的華彩樂段,充滿幻想性的琶音,橫跨鋼琴的全部音域,分解和弦的音型使其產生了極為華美的音響;第186小節處出現了由下至上的以屬和弦九音為終止的半音進行;至第188小節,音樂又在屬九音的顫音上急速自上而下,似乎代表了思索已告一段落;第189小節出現了兩個低八度音的全音符,隨後突然終止,似乎暗示了疲憊憤怒的情緒已達至極點,之後的旋律又出現了副部主題的因素,似乎表達了再次行動的渴望。最後,以強有力的主和弦收束全曲。
這個樂章是音樂和感情爆發的一章,琶音的組合拍打著聽眾的心靈,瘋狂的情感隨著音樂強度的增加,好像在火上一樣爆發。該樂章充分展示了貝多芬高超的音樂創作技能,在百轉千回中動人心弦。主和弦的猛烈上升和下降使音樂達到了最佳的效果。此樂章是全曲的升華部分,展現了貝多芬對生命和愛情的理解,表達了他對音樂的熱愛。 羅曼·羅蘭認為它是「心靈的力量終於徵服了痛苦」。作為全曲的高潮部分,貝多芬終於將內心的情感一層層的解剖,融入到了音樂之中,他對現實的抗爭、對感情的傾訴,隨著音樂一瀉千裡,奔湧向前。但仔細聆聽,仍可以辨別出在激烈的感情中依然充滿著優美的韻律,這是貝多芬堅毅不屈的精神體現,令人驚心動魄。
整個樂章以暴風驟雨般突進的方式,鏗鏘的節奏進行和豐滿的和聲效果,表達了貝多芬暴風雨般的熱烈感情和準備向封建等級制度發起攻擊的態度。這也是貝多芬所寫的鋼琴作品中表現力最高昂、最豐富的樂章。這一樂章是全曲的重心。表現了作品內部的衝突,許多鮮明的音樂形象的對立和鬥爭,都統一在急速的運動裡。
貝多芬《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表現了貝多芬的熾烈情感,第一樂章柔情與靜謐、第二樂章輕快與可愛、第三樂章激昂與磅礴,這三章銜接得天衣無縫。內容豐富,思想充實,形象生動,氣勢磅礴,情感細膩,個性鮮明,布局大膽富有創造力,具有動人的絕佳的音響效果。它深刻展示了貝多芬內心的矛盾、痛苦和鬥爭,同時也表現了他不屈的意志和堅毅的力量,從而給人以精神上的巨大鼓舞和高尚的美的享受。
三、作品特色
這首「幻想曲式奏鳴曲」有自由、即興的特點,對音樂素材的運用非常靈活。此外,貝多芬還將持續的慢板代替了奏鳴曲式的快板。縱觀全曲,由慢變快,感情表達逐步加強。為了使整個樂曲有較強的整體性,貝多芬巧妙地把低音八度、聖詠式的和弦平穩進行等創作手法和其特有的曲式、調性相柔和,整個樂曲不僅有低語也有吶喊。阿薩菲耶夫曾這樣評論這首作品:「感人至深的充滿能量與浪漫的音調,令人精神振奮的旋律,時而像是熊熊燃燒的怒火,時而又如瀕臨絕望的哭泣。曲調中蘊藏的真摯誠懇,深受人喜愛,也極易被人接受,不得不說它是一首真正打動人心的好作品。」
《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的另外一大特點在於每個人心中都有不一樣的「月光」。俄國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認為《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中唯有第二樂章的小快板才是真正的「月光」;俄國文學家奧利比舍夫認為第一樂章傳遞的是貝多芬失戀的傷痛;俄國藝術批評家斯塔索夫認為第一樂章實際上貝多芬的冥想狀態,可以預見到不安。同一首曲子有不同的感覺,這是優秀作品的魅力所在。
我相信:《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這首不朽的傑作會萬古流芳,以它特有的感染力,滋潤著人們的心靈,鼓舞著人們的精神。
向陽光簡介
湖南臨湘人,大學文化,中學音樂高級教師,國際作者作曲者聯合會(CISAC)會員、國際音樂教育學會(ISME)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會員、中國二胡學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湖南省音樂評論家協會理事,「世界文化名人成就獎」獲得者、中國音樂學院藝術水平考級優秀指導老師、湖南紅網·時刻(文化)《音樂教育與創作》專欄作家,曾被聘為湖南省教科院音樂評委、湖南理工學院音樂系客座教授、《樂苑園丁的歌》《花語》雜誌副主編。先後在國內外發表文藝作品、音教論文1000餘首(篇) 。《沁園春·國慶感懷》《西江月·祖國六旬贊》《清平樂·黨誕九秩感賦》《鷓古天·頌十八大》《搗練子·盛世召開十八大》等40餘首詩詞、15條語錄榮獲全球華人聯合會(HRA)、世界華人作家協會金獎、特等獎;《美麗臨湘·組詩》(26首)榮獲中國紀實文學研究會最佳獎;《中華輝煌》等2首歌詞獲湖南省文聯一等獎;作品榮入《全球優秀華人詩歌頌典》《古今中外名家語錄精編》等6部詩歌銘言集。《獻給老師的禮物》等8件作品參加了中國國際名人研究院舉辦的藝術界名人作品展示會系列大展並獲銅鼎獎;《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賞析》等2篇美學論文榮膺「世界學術貢獻獎」金獎;《摭論素質教育中的器樂教學》等10餘篇論文被中宣部、教育部、中央教科所、中國教育學會評為一、二、三等獎; 8篇論文蟬聯湖南省教科院一等獎; 4首歌曲獲全國徵歌大賽金、銀獎;《我的中華》《我們擁抱春天》等50餘首歌曲入選《全國教師作曲家歌曲集》《中國當代優秀校園歌曲》等8部歌集。著有《音樂文化與素質教育》《中國音教十家優秀歌曲專集》聲樂套曲《臨湘組歌》(十樂章)等10餘部。此外,他輔導學生參加全國音樂知識大賽50多人次獲一、二等獎,3次被中國音樂家協會音教委授予一等園丁獎;他指導學生參加全國音樂考級、省市「三獨」比賽100餘人取得良好成績,10多次獲中國音樂學院考級委員會、湖南省教育廳、嶽陽市教育局「優秀指導教師」榮譽稱號。他40餘年來為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和中國音樂學院、武漢音院、西音、川音等10餘所院校輸送了大批音樂專業生。多次獲臨湘市人民政府、湖南省人民政府頒發的嘉獎證書。藝術成就及代表作入選《湖南文藝六十年·音樂卷》《中國音樂家名錄》《中國專家大辭典》等20餘部歷史存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