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最早提出者並非鄧小平(的最早提出者並非鄧小平)
2023-04-22 05:30:53
的最早提出者並非鄧小平? 作者:張耀傑 來源:《羊城晚報》,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的最早提出者並非鄧小平?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的最早提出者並非鄧小平
作者:張耀傑
來源:《羊城晚報》
據黨史專家何方考證,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報告裡面,「改革」二字雖然出現兩次,卻不是後來理解的改革,「開放」二字一次未提。對於「改革」的全面論述,始於胡耀邦1983年1月30日的一份講話提綱。最早把「改革開放」連在一起的,同樣是胡耀邦。近讀胡德平著《中國為什麼要改革———思憶父親胡耀邦》(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令我有所觸動的不是「改革」,而是與「改革」相提並論的「開放」二字。
1986年1月6日,胡耀邦在胡德平署名古平的《談開放》列印稿上給鄭必堅批示道:「這是德平的小文章,這一篇倒有一點點可取之處。哪個期刊登一登這樣的東西,我也不反對。你看如何?(題目不妥)」這篇文章經過修改,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問題上的開放觀》為標題,刊登於同年4月21日的《北京日報》。其中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其一,1858年10月8日,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一封信中,把中國的滿清政府和日本的將軍幕府,在西方炮艦打擊下被迫開放通商口岸形容為「門戶開放」。在他看來,隨著《共產黨宣言》沒有預見到的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先後完成殖民地化,以及亞洲市場的逐步打開,資產階級建立「世界市場(至少是一個輪廓)和以這種市場為基礎的生產———這個過程看來已完成了」;「資產階級社會的真實任務是建立世界市場……因為地球是圓的,……在極為廣闊的領域內資產階級社會還在走上坡路。」
其二,恩格斯認為,在中國,「同家庭工業結合在一起的過時的農業體系,是通過嚴格排斥一切對抗成分而人為地維持下來的」。「這種全盤排外的狀況,已由同英國人和法國人的戰爭而部分地打破了。」「在中國進行的戰爭給古老的中國以致命的打擊。閉關自守已經不可能了;即使是為了軍事防禦的目的,也必須敷設鐵路,使用蒸汽機和電力以及創辦大工業。」在他看來,中國社會的「被迫歐化」,是「整個經濟基礎全盤的但卻是逐漸的革命化」,是全球化的人類社會中值得肯定的一種文明進步。
其三,馬克思此前還在兩篇論印度的政論文章中指出過,隨著自然經濟的崩潰和宗法社會的瓦解,包括印度、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的社會成員,應該從諸如「迷信的馴服工具」、「傳統規則的奴隸」、「不開化的人的利己性」之類「消極的生活方式」中解放出來,把人提升為環境的主宰,從而表現出偉大的歷史首創精神。並且由此歸結出一個全球化的理論課題:「亞洲的社會狀況沒有一個根本的革命,人類能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預言,很快便在中國的近鄰日本得到落實。1868年3月14日,日本明治天皇頒布「五條御誓文」,明確表現出以全球化眼光主動融入人類共同體的開放心態和價值追求,史稱明治維新。一直以天朝上國老大自居的中國人,即使因為兩次鴉片戰爭而付出割地賠款的沉痛代價,也不願意徹底放棄閉關自守、全盤排外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從而導致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於1911年被辛亥革命一舉推翻。1949年之後,隨著同樣腐敗無能的國民黨政府敗退臺灣,中國社會卻在奉行馬克思主義道路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再次進入新一輪閉關自守、全盤排外的極端狀態;直到1978年之後才逐漸啟動向歐美、日本接軌學習的改革開放。
據胡德平介紹,1985年夏季的一天,胡耀邦偶然看到馬克思1858年10月8日致恩格斯的這封信,不僅自己反覆細讀,而且還對胡德平說道:「看看,還在走上坡路噢!」由此可知,胡德平的上述文章是在胡耀邦直接影響下執筆寫作的,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胡耀邦已經初步形成的開放觀。
反觀歷史,堅決主張思想解放和改革開放的胡耀邦等人,當年所面臨的最大阻力,依然是馬克思、恩格斯所形容的幾千年閉關自守、全盤排外的中國傳統社會中諸如「迷信的馴服工具」、「傳統規則的奴隸」、「不開化的人的利己性」之類的「消極的生活方式」,以及與此相配套的思維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集中代表,就是「兩個凡是」的政治戒律:「凡是毛主席做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
正是針對「兩個凡是」的政治戒律,1978年5月11日由胡耀邦親自修改定稿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在《光明日報》以「特約評論員」名義公開發表,由此引發了一場「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這場直接導致思想解放和改革開放的大討論,雖然取得初步勝利,卻也註定了胡耀邦的政治悲劇。胡耀邦以全球化眼光堅持思想解放和改革開放的結果,是1987年1月被迫辭職,以及1989年4月15日因病去世。借用胡德平的悼亡詩來加以形容,就是「四月十五日傍晚,/有幾行稀疏的雨。/在沉默中/為一個沉默了兩年多/終於走向最後沉默的人送行/他的生命/結束在不該結束的時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