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火燒赤壁還是諸葛亮火燒赤壁(火燒赤壁的真相)
2023-04-22 02:45:45 3
說起三國,我們會想到三國鼎立的主角:曹魏、蜀漢、孫吳,以及無數英雄人物。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四起,而成就英雄的往往是刀槍劍戟或卓越的謀略。所以東徵西戰是三國的旋律,其中有一場戰役更是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赤壁之戰。
《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主導者是諸葛亮,足智多謀的諸葛軍師巧借東風,與周瑜、黃蓋等人聯合,在赤壁火燒曹操軍船,大敗曹軍,迫使曹操返回中原。這是一個讓人津津樂道的故事。
但是,如果大家翻開《三國志》這本史書,就會發現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的存在感極低,甚至最重要的火攻環節也沒有出現諸葛亮。
畢竟《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並不是同一本書。《三國志》是西晉史學家陳壽所寫,記載魏蜀吳的人物事跡。
而《三國演義》雖然在人物和時間軸上基本還原了歷史,但是此書也夾帶了作者羅貫中自己的思想,或多或少刻意塑造某個英雄人物的形象。
《三國演義》中講述的火燒赤壁之戰是對英雄的讚頌,在《三國志》中會不會又是另外一個故事呢?在《三國志》中,火燒赤壁的主導者又是誰呢?
《三國志》是一本紀傳體史書,每個人物的生平事跡為單獨的一卷,所以尋找赤壁之戰的線索就要從不同人物的傳記入手。這得從赤壁之戰前,曹操佔領荊州,劉備棄家而逃說起。
《三國志·武帝紀》中記載,建安十三年八月,病重的劉表,即荊州的原主去世了,劉備想趁機拿下荊州。
但是劉表的兒子劉琮九月份不知為何歸降了曹操,於是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荊州。這下讓劉備經歷了狼狽的一刻:丟下妻子、孩子,自己逃命了。
但是,事情的反轉發生在這一年的寒冬十二月,劉備和曹操又發生了一場大戰,與曹操兵力懸殊的劉備居然勝了,還把荊州佔領了。
九月份被曹操五千騎兵追殺的劉備,十二月份便重整旗鼓把兵強馬壯的曹操打敗了。
劉備僅僅花了三個月就扭轉了局勢,這難免讓人不敢相信。這跟記載的「大疫」會不會有關係呢?我們先把這個疑點放一下。
曹操這次揮師南下也促進了孫劉聯盟,《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了這件事。
根據《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的直接作用是促成了孫劉聯盟,文中並沒有說明諸葛亮主導了赤壁之戰,而且關於「火攻」一事也隻字未提。
由此推斷,提議火燒赤壁之人並不是諸葛亮。
不過,在《三國志·先主傳》中提到周瑜和劉備合力出兵,與曹操決戰赤壁,結果是「大破之,焚其舟船」。
但是原文並沒有說明焚船是誰提出的,更令人想不明白的是:既然是因火攻而取勝的,為什麼不是先「焚其舟船」,後「大破之」呢?
這裡還出現了另外一個關鍵人物周瑜,那周瑜會不會是主導人呢?
在《三國志·周瑜傳》中有了火燒赤壁的詳細記載。但是在《周瑜傳》中並沒有看到雙方慘烈廝殺的文字描述,反而是一開始交戰時,曹軍就敗了,然後曹操退守江北。
隨後,周瑜觀察到了曹軍的船是首尾相接的,於是提出火攻的策略。而且火攻不是打敗曹軍的關鍵,因為周瑜提出火攻之前,孫劉大軍就已經打敗曹軍了。
但是關於燒船一事,在《三國志·吳主傳》中出現了不同的記載,原文意思是曹操下令燒了自家的船,然後撤退了。
難道是作為歷史的記錄者陳壽,在記錄赤壁之戰的時候出現失誤了嗎?這個可能性不太大。
如果《三國志》的記載沒有問題,在赤壁之戰中,劉備與周瑜合力打敗曹操之後,想要引火燒船,而此時的曹操也想著燒船一事。
孫劉聯盟燒敵軍的船可以理解,但是曹操為什麼要燒掉自己的船呢?
在《三國志》中,有一個字出現的頻率也很高,那個詞就是:疫。那也就是說赤壁之戰進行之時,已經有一場瘟疫爆發了。按照這個理解,之前的一些疑惑也可以解釋了。
之前說到荊州的劉表突然病死,他的兒子劉琮莫名其妙地投降了。此時的荊州有可能正面臨一場瘟疫,劉表極有可能死於疫病,而荊州將士因為疫病元氣大傷,疲於戰鬥,索性投降。
而正在不遠處的劉備一家子也受到瘟疫的影響,特別是老人、女人、小孩,因此影響劉備一伙人的行軍速度。所以劉備在遭到曹操追殺時,無奈之下只好丟棄妻子、孩子,自己帶著幾名親信逃命了。
這時剛到荊州的曹軍還不是很清楚瘟疫,他們還沒有防備意識。但是在他們到達荊州的三個月後,兵強馬壯的曹軍被折返的劉備打敗了。
曹軍兵敗的原因極有可能是因為多數曹軍士兵已被瘟疫感染,無力應戰。
也是瘟疫使得曹軍與劉備、周瑜在赤壁交戰時,剛開始開戰就輸了。此時的曹操已然知曉瘟疫的可怕,正準備撤退的他暗想絕不能把沾染了瘟疫的船、士兵的遺體帶回中原。
而此時的劉備、周瑜等人更是害怕瘟疫的擴散,如果感染的遺體不及時處理,那裡將會變成瘟疫的重災區。
在醫療水平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對付瘟疫的手段通常是焚燒。所以,兩隊人馬的首腦想到一塊去了—焚船。
燒船和瘟疫一事在《三國志·周瑜傳》裴松之注中得到了驗證,曹操給孫權的信中說明了自己是因為疾病而燒船的。
或許,這有可能是火燒赤壁的真相。熊熊大火的背後沒有英雄的讚歌,只有肆虐的疾病、殘酷與血腥的人間地獄。大火雖然殘忍無情,但是為了更多人的生命也別無他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