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於測量人體關節內結構尺寸的醫療測量器械的製作方法
2023-05-13 22:49:01
一種用於測量人體關節內結構尺寸的醫療測量器械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於測量人體關節內結構尺寸的醫療測量器械,該醫療測量器械的固定把手與運動把手通過螺釘連接,拉伸杆在樘杆的U形槽內移動,樘杆的一端與固定把手連接,拉伸杆的一端與運動把手連接,樘杆的另一端和拉伸杆的另一端連接測量尺。本發明設計的醫療測量器械能夠用於測量膝關節髁間窩寬度、高度;前交叉韌帶長度、直徑及韌帶止點的形狀和位置等,有助於臨床獲取解剖參數,提高患者臨床療效。
【專利說明】一種用於測量人體關節內結構尺寸的醫療測量器械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醫療器械,更特別地說,是指一種用於微創手術的測量人體關節內結構尺寸的醫療測量器械。
【背景技術】
[0002]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結構組成和功能最複雜的滑車關節,由骨、關節軟骨、軟組織(交叉韌帶、半月板)、關節腔內的滑液、附有關節囊包被、並有關節外的韌帶加固而形成。膝關節損傷的發生率較高,居人體各關節損傷之首,臨床上以交叉韌帶、半月板和關節軟骨的損傷最為常見。因此,膝關節的解剖、影像和臨床研究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各種相關研究也是目前熱門的研究領域。
[0003]前交叉韌帶(ACL)是膝關節最重要的前向穩定結構,損傷後可以產生明顯的膝關節前向不穩,嚴重影響膝關節功能,隨之繼發關節軟骨、半月板等主要結構損害,導致關節退變和骨關節病的發生。臨床實踐與實驗研究結果表明ACL斷裂後,早期重建可以恢復膝關節的穩定性,預防和延緩骨關節病的發生。目前,膝關節ACL斷裂的治療著重於重建韌帶的方法、鏡下微創手術、移植物的合理選用、重建韌帶生物學轉歸及術後合理早期康復等。隨著膝關節鏡技術的不斷成熟與完善,關節鏡下微創重建ACL手術已成為膝關節鏡外科中有效的治療方法。
[0004]前交叉韌帶損傷的高危因素包含年齡、性別、體重指數、月經周期、下肢力線異常、髁間窩形態異常、關節鬆弛度、肌肉力量等個體自身因素與運動項目、裝備、場地及訓練強度等外在因素。其中,關於髁間窩的研究是近幾年的研究熱點,但是,由於髁間窩形態不規貝U,X光片、CT和MRI等影像學檢查結果受拍攝體位影響大,而關節鏡下直接測量又缺少精準的工具,因而,髁間窩的研究進度一直遲滯不前。
【發明內容】
[0005]為了改善目前直接對人體關節內結構尺寸進行測量時,切口過大的問題,本發明設計了一種用於微創手術的測量人體關節內結構尺寸的醫療測量器械。本發明利用手術夾持器具與測量尺的結合,通過醫生操作固定把手與運動把手時拉動拉伸杆的運動,實現測量尺對關節內結構的測量。本發明設計的醫療測量器械能夠對膝關節髁間窩寬度、高度的測量;亦可用於前交叉韌帶長度、直徑及韌帶止點的形狀和位置等的測量;對交叉韌帶相關的各種解剖參數進行精確測量,有助於臨床上評判前交叉韌帶的損傷因素,且能為微創關節鏡下ACL重建手術提供大量最直接、最準確的參考指標,如ACL的原始直徑和長度、韌帶真實止點的形狀和位置,進而使前交叉韌帶解剖重建成為可能,大大提高患者臨床療效。
[0006]本發明設計了一種用於測量人體關節內結構尺寸的醫療測量器械,所述的醫療測量器械應用於微創手術的關節內結構尺寸的測量;其特徵在於:該醫療測量器械包括有固定把手(I)、運動把手(2)、樘杆(4)、拉伸杆(7)、測量尺(5);固定把手⑴與運動把手(2)通過螺釘⑶連接,拉伸杆(7)在樘杆(4)的軸向U形槽(41)內移動,樘杆4的一端與固定把手(I)連接,樘杆(4)的另一端連接測量尺(5),拉伸杆(7)的一端與運動把手(2)連接,拉伸杆(7)的另一端連接測量尺(5);
[0007]固定把手(I)上設有第一指環(11)、第一連杆(12)、轉動限位區(13)和第二連杆
(14);第一連杆(12)設置在第一指環(11)與轉動限位區(13)之間,轉動限位區(13)的另一側設置的是第二連杆(14);
[0008]第一指環(11)的中心是A通孔(11A),所述A通孔(IlA)用於手指穿過;
[0009]轉動限位區(13)上設有B通孔(13A)、限位塊(13B);所述B通孔(13A)用於運動把手(2)上的凸圓柱(23A)穿過;所述限位塊(13B)置於運動把手(2)的限位槽(23C)內;所述轉動限位區(13)用於安裝運動把手(2)的凸輪副(23);
[0010]第二連杆(14)上設有C通孔(14A)、D通孔(14B);所述C通孔(14A) —方面用於固定安裝樘杆(4)的一端,安裝樘杆(4)的另一端活動安裝上測量尺(5);所述C通孔(14A)另一方面用於拉伸杆(7)的一端穿過,且穿過C通孔(14A)的拉伸杆(7)的卡勾(71)活動安裝在運動把手(2)的卡槽(23F)內,拉伸杆(7)的另一端固定安裝上測量尺(5);所述D通孔(14B)用於放置頂絲(4A),穿過D通孔(14B)後的頂絲(4A)將樘杆(4)的一端頂緊,實現樘杆(4)與固定把手(I)的固定;
[0011]運動把手(2)上設有第二指環(12A)、第三連杆(22)、凸輪副(23),第三連杆(22)設置在第二指環(12A)與凸輪副(23)之間;
[0012]第二指環(12A)的中心是E通孔(21A),所述E通孔(21A)用於手指穿過;
[0013]凸輪副(23)上設有凸圓柱(23A)、限位槽(23C)、A填料腔(23D)、B填料腔(23E)、卡槽(23F);所述凸圓柱(23A)的中心是螺紋孔(23B),該凸圓柱(23A)安裝在固定把手(I)的B通孔(13A)內,螺紋孔(23B)用於放置螺釘(3),穿過螺紋孔(23B)後的螺釘(3)端部可以連接一螺母;所述限位槽(23C)用於放置固定把手⑴的限位塊(13B);所述卡槽(23F)用於放置拉伸杆(7)上的卡勾(71);
[0014]A填料腔(23D)和B填料腔(23E)內放置有減摩材料;
[0015]運動把手(2)相對於固定把手(I)繞凸圓柱(23A)轉動;
[0016]樘杆(4)的杆體上設有軸向U形槽(41),該軸向U形槽(41)用於放置拉伸杆(7),且拉伸杆(7)在軸向U形槽(41)內移動;與所述軸向U形槽(41)相對的底部設有頂絲孔
(42),該頂絲孔(42)用於放置頂絲(4A),頂絲(4A)的一端穿過固定把手(I)上的D通孔(14B)後置於頂絲孔(42)內,通過頂絲(4A)實現樘杆⑷與固定把手⑴之間的連接;植杆⑷的另一端端部設有縱向U形槽(43),在縱向U形槽(43)的一側板上設有G通孔(44),在縱向U形槽(43)的另一側板上設有H通孔(45),所述G通孔(44)和所述H通孔(45)用於銷釘(6)穿過;縱向U形槽(43)用於放置測量尺(5)的連接柄(53);
[0017]拉伸杆(7)的一端設有卡勾(71),拉伸杆(7)的另一端設有銷軸(72);所述卡勾(71)置於運動把手(2)的卡槽(23F)中;所述銷軸(72)置於測量尺(5)的J通孔(51)內;銷軸(72)與J通孔(51)為活動安裝;
[0018]測量尺(5)的一端是雙面度量體(54),所述雙面度量體(54)上設有刻度尺,測量尺(5)的另一端是連接柄(53),所述連接柄(53)上設有J通孔(51)和K通孔(52),所述J通孔(51)用於放置拉伸杆(7)的圓柱銷軸(72),所述K通孔(52)用於銷釘(6)穿過。
[0019]本發明設計的醫療測量器械的優點在於:
[0020]①通過拉伸杆與測量尺的配合,實現了長距離在關節內多角度測量結構尺寸。
[0021]②通過固定把手與運動把手的開合帶動拉伸杆在U型槽中移動,進而帶動測量尺在關節內部轉動,以保證測量端可以貼合到被測組織。
[0022]③利用測量尺的測量端貼合被測組織,直接測量減少了測量環節,從而減小了測量誤差;在較佳的三稜形的測量端保證讀數方便,貼合可靠。
[0023]④為了實現較長距離的操作,拉伸杆在樘杆中的軸向U形槽中移動,在細長的杆中開槽和拉伸杆結構,可減小工具伸入段的直徑,並實現運動的遠程傳遞。
[0024]⑤本發明測量工具能夠進行前交叉韌帶長度、直徑及韌帶止點的形狀和位置等測量。也能夠對交叉韌帶相關的各種解剖參數進行精確測量,有助於臨床上評判前交叉韌帶的損傷因素,且能為微創關節鏡下ACL重建手術提供大量最直接、最準確的參考指標,進而使前交叉韌帶解剖重建成為可能,大大提高患者臨床療效。能夠獲取ACL的原始直徑和長度、韌帶真實止點的形狀和位置。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5]圖1是本發明設計的醫療測量器械的結構圖。
[0026]圖1A是未裝配樘杆的本發明醫療測量器械的結構圖。
[0027]圖1B是本發明醫療測量器械的俯視結構圖。
[0028]圖1C是本發明醫療測量器械的測量尺與樘杆、拉伸杆的裝配圖。
[0029]圖1D是本發明醫療測量器械的分解圖。
[0030]圖2是本發明的固定把手的結構圖。
[0031]圖2A是本發明的固定把手的另一視角結構圖。
[0032]圖3是本發明的運動把手的結構圖。
[0033]圖4是本發明樘杆的結構圖。
[0034]圖4A是本發明樘杆另一視角的端部結構圖。
[0035]圖5是本發明拉伸杆的結構圖。
[0036]圖6是本發明測量尺為三稜尺的結構圖。
[0037]圖6A是本發明測量尺為六稜尺的結構圖。
[0038]圖6B是本發明測量尺為扁平尺的結構圖。
[0039]圖6C是本發明測量尺為圓柱尺的結構圖。
[0040]
1.固定把手 111.第一指環~|11A.A通孔
12.第一連杆~13.轉動限位區13A.B通孔
Tm限位塊 14.第二連杆~14A.C通孔
14B.D通孔 2.運動把手 21.第二指環
21A.E通孔 22.第三連杆 23.凸輪副
【權利要求】
1.一種用於測量人體關節內結構尺寸的醫療測量器械,所述的醫療測量器械應用於微創手術的關節內結構尺寸的測量;其特徵在於:該醫療測量器械包括有固定把手(I)、運動把手(2)、樘杆(4)、拉伸杆(7)、測量尺(5);固定把手(I)與運動把手(2)通過螺釘(3)連接,拉伸杆(7)在樘杆(4)的軸向U形槽(41)內移動,樘杆4的一端與固定把手(I)連接,樘杆(4)的另一端連接測量尺(5),拉伸杆(7)的一端與運動把手(2)連接,拉伸杆(7)的另一端連接測量尺(5); 固定把手(I)上設有第一指環(11)、第一連杆(12)、轉動限位區(13)和第二連杆(14);第一連杆(12)設置在第一指環(11)與轉動限位區(13)之間,轉動限位區(13)的另一側設置的是第二連杆(14); 第一指環(11)的中心是A通孔(11A),所述A通孔(IlA)用於手指穿過; 轉動限位區(13)上設有B通孔(13A)、限位塊(13B);所述B通孔(13A)用於運動把手(2)上的凸圓柱(23A)穿過;所述限位塊(13B)置於運動把手(2)的限位槽(23C)內;所述轉動限位區(13)用於安裝運動把手(2)的凸輪副(23); 第二連杆(14)上設有C通孔(14A)、D通孔(14B);所述C通孔(14A) —方面用於固定安裝樘杆⑷的一端,安裝樘杆⑷的另一端活動安裝上測量尺(5);所述C通孔(14A)另一方面用於拉伸杆(7)的一端穿過,且穿過C通孔(14A)的拉伸杆(7)的卡勾(71)活動安裝在運動把手⑵的卡槽(23F)內,拉伸杆(7)的另一端固定安裝上測量尺(5);所述0通孔(14B)用於放置頂絲(4A),穿過D通孔(14B)後的頂絲(4A)將樘杆(4)的一端頂緊,實現樘杆(4)與固定把手(I)的固定; 運動把手(2)上設有第二指環(12A)、第三連杆(22)、凸輪副(23),第三連杆(22)設置在第二指環(12A)與凸輪副(23)之間; 第二指環(12A)的中心是E通孔(21A),所述E通孔(21A)用於手指穿過; 凸輪副(23)上設有凸圓柱(23A)、限位槽(23C)、A填料腔(23D)、B填料腔(23E)、卡槽(23F);所述凸圓柱(23A)的中心是螺紋孔(23B),該凸圓柱(23A)安裝在固定把手(I)的B通孔(13A)內,螺紋孔(23B)用於放置螺釘(3),穿過螺紋孔(23B)後的螺釘(3)端部可以連接一螺母;所述限位槽(23C)用於放置固定把手⑴的限位塊(13B);所述卡槽(23F)用於放置拉伸杆(7)上的卡勾(71); A填料腔(23D)和B填料腔(23E)內放置有減摩材料; 運動把手(2)相對於固定把手(I)繞凸圓柱(23A)轉動; 樘杆(4)的杆體上設有軸向U形槽(41),該軸向U形槽(41)用於放置拉伸杆(7),且拉伸杆(7)在軸向U形槽(41)內移動;與所述軸向U形槽(41)相對的底部設有頂絲孔(42),該頂絲孔(42)用於放置頂絲(4A),頂絲(4A)的一端穿過固定把手(I)上的D通孔(14B)後置於頂絲孔(42)內,通過頂絲(4A)實現樘杆⑷與固定把手⑴之間的連接;植杆(4)的另一端端部設有縱向U形槽(43),在縱向U形槽(43)的一側板上設有G通孔(44),在縱向U形槽(43)的另一側板上設有H通孔(45),所述G通孔(44)和所述H通孔(45)用於銷釘(6)穿過;縱向U形槽(43)用於放置測量尺(5)的連接柄(53); 拉伸杆(7)的一端設有卡勾(71),拉伸杆(7)的另一端設有銷軸(72);所述卡勾(71)置於運動把手(2)的卡槽(23F)中;所述銷軸(72)置於測量尺(5)的J通孔(51)內;銷軸(72)與J通孔(51)為活動安裝; 測量尺(5)的一端是雙面度量體(54),所述雙面度量體(54)上設有刻度尺,測量尺(5)的另一端是連接柄(53),所述連接柄(53)上設有J通孔(51)和K通孔(52),所述J通孔(51)用於放置拉伸杆(7)的圓柱銷軸(72),所述K通孔(52)用於銷釘(6)穿過。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於測量人體關節內結構尺寸的醫療測量器械,其特徵在於:樘杆(4)的直徑不得超過8m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於測量人體關節內結構尺寸的醫療測量器械,其特徵在於:測量尺(5)的雙面度量體(54)上設置的刻度尺的刻度單位為I毫米、或者0.5毫米。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於測量人體關節內結構尺寸的醫療測量器械,其特徵在於:測量尺(5)的雙面度量體(54)的截面構形為三角形、六邊形、矩形、或者圓形。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於測量人體關節內結構尺寸的醫療測量器械,其特徵在於:測量尺(5)的長度不得超過微創關節內的手術環境。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於測量人體關節內結構尺寸的醫療測量器械,其特徵在於:所述醫療測量器械能夠適用於左手操作或者右手操作的醫務人員。
【文檔編號】A61B5/107GK104161523SQ201410447142
【公開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4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4日
【發明者】敖英芳, 王成, 裴旭, 陳文慶 申請人:北京大學第三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