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歇式人工溼地汙水處理反應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13 10:34:31
專利名稱:間歇式人工溼地汙水處理反應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汙水處理、環境保護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溼地汙水 處理技術。
技術背景
目前國內外尚未見有關於間歇式人工溼地汙水處理系統的報導。現有的 人工溼地汙水處理方法主要有表面流、地下潛流和垂直流等形式,均為連續 流;在實際工程應用中,存在效能低,佔地大,特別是由於系統中DO濃度 低,使得硝化效能低而影響脫氮效能;並且存在布水系統複雜及布水不均勻 等問題。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人工溼地汙水處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種間歇 式人工溼地汙水處理反應器,提高處理效能,減少佔地,解決布水均勻性問 題,並可改善溼地系統的淤堵問題,使溼地系統的穩定性得到提髙。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間歇式人工溼地汙水處理反應器包括池體、填料、通風管、進水管和出 水管等。池體內充基質填料,填料上種植植物,池體上部有進水管,下部有 出水管,池體的基質填料中分布有通風管,通風管可以設置多組,每組由通 風立管和水平通風管相互連接組成,通風立管伸出水面,水平通風管分布在 填料中。
本反應器採用序批式運行,每個運行周期包括進水一反應一出水和排 空閒置四個階段,每階段按序批方式運行,周期重複循環。間歇進出水,
各階段的處理過程如下
進水將汙水經進水管從池體上部流進池體;
反應汙水與池體內填料上的微生物和植物充分接觸反應,同時通過經 通風管輸入的空氣,強化系統底部的復氧;
出水反應完成後,汙水由池體底部的出水管排出;
排空閒置使排空汙水的系統進入排空閒置期,依靠大氣的自然復氧和 通風管通入的空氣的強化復氧作用恢復微生物的活性後,再進入下一周期循 環。
上述間歇式人工溼地汙水處理反應器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①強化自然復氧能力,反應器處理效能高,脫氮能力強。 反應器釆用序批式運行,在反應階段通過通風管的設置(利用內外溫差) 強化了系統底部的復氧;同時,在排空閒置期,由於汙水排空,反應器的自 然復氧能力大大提高,提高了硝化菌的活性,有利於系統脫氮效能的提高。 ②改善了反應器的堵塞。
在反應器的排空閒置期,對填料上的微生物構建了充分的好氧環境,可 促進汙泥自身的氧化分解,防止反應器的堵塞。 ③簡化了布水系統,布水均勻。
由於反應器按間歇式運行,進水方式為間歇進出水,不存在配水均勻性 問題,無需設置複雜的布水管道系統,出水通過出水管和閘閥從溼地系統底 部排出,無需設置複雜的出水收集系統。
佔地少、投資運行費用低、管理方便。
本反應器強化了系統的復氧效能,使反應器的處理效能大大提高,可增 加池深,有利於減少佔地,降低土建投資;反應器無能耗運行,運行費用低;
管理方便。
圖l是本反應器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本反應器包括有池體2、填料3、通風立管4,水平通風管5、 進水管l和出水管6及出水閩門7等。池體2採用矩形池體,池體內填充填 料3,填料3中設通風立管4和水平通風管5,通風立管4伸出水面,水平 通風管5分布在填料中。池體上部和底部分別連接進水管l和出水管6。汙 水通過進水管1進入池體,汙水與填料上的微生物和植物8充分接觸反應後, 打開出水管6上的閥門7,汙水通過重力流排出。排空汙水的溼地系統進入 排空閒置期,依靠大氣的自然復氧和通風立管4以及水平通風管5的強化復 氧作用後,再進入下一周期循環。
主要技術參數
進水時間lh;
反應時間24~48h;
排空閒置期6~12h;
出水時間lh;
結構參數 間歇式人工溼地尺寸V-LxBxH;
間歇式人工溼地有效容積V^HRTxQ ( cj>-基質孔隙率,Q-流量); 基質填料類型礫石等。
權利要求1、間歇式人工溼地汙水處理反應器,包括有池體、填料、進水管和出水管;其特徵在於在池體內充填基質填料,池體上部設進水管,下部設出水管;池體的基質填料中分布有通風管,填料上種植植物。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間歇式人工溼地汙水處理反應器,其特徵在 於通風管具有多組,每組由通風立管和水平通風管相互連接組成,通風立 管伸向空中,水平通風管分布在基質填料中。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請求保護一種間歇式人工溼地汙水處理反應器,反應器包括有池體、填料、進水管、出水管及通風管等。池體內充填基質填料,並設置通風管,填料上種植植物。反應器每個運行周期包括進水—反應—出水和排空閒置四個階段,序批式運行,周期重複循環。進水管從上部接入,在反應階段通過通風管的設置強化了系統底部的復氧,有利於硝化效能的提高。反應完成後由底部出水管排出;隨後溼地進入排空閒置階段,在排空閒置期,反應器完成強化復氧作用,促進了系統硝化效能提高,並有利於汙泥的氧化分解,改善反應器的堵塞。本實用新型具有處理效能高、脫氮效果好、不易堵塞、佔地少、無能耗、投資及運行費低等優點。
文檔編號C02F3/32GK201010585SQ20072012357
公開日2008年1月23日 申請日期2007年2月12日 優先權日2007年2月12日
發明者卿曉霞, 健 周, 勤 張, 智 張, 琳 曹, 慄靜靜, 凡 潘, 王繼欣 申請人:重慶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