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敏感的人如何度過一生(敏感的人做到這4點)
2023-05-13 21:30:08 1
過分敏感,一直沉溺在小情緒裡的時候,不妨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比如讀書。
最好讀歷史類,社科類,或者某個世界性大事件的紀實作品。
所謂敏感,往往就是太過於關注自身的感受,別人跟我說話的語氣稍微重了點,我都覺得被討厭了,是天大的事。
但讀這類更「宏大」的作品,就等於在提醒我們,自身的情緒,自身的世界之外,還有一個大得多的外在世界。
這個世界每天都有戰亂,饑荒,天災人禍,哪件事都比你遇到一個討厭你的人嚴重得多。
你說,那跟我有什麼關係?
如果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只能盛放下自己的喜怒哀樂,外面的大世界確實和他沒什麼關係,對嬰兒來說,哪怕外面洪水滔天,他也只關心自己能不能喝到奶。
但只要是心智健康的成年人,就一定會與外界共情,尤其是原本就敏感的人。
你會發現,和整個世界的興衰,和無數的大事件相比,自己那點情緒自然被衝淡了。
不喜歡看書的同學也可以試試看紀錄片。
我有個文件夾,收藏著很多講宇宙星體,講地球幾十億年的變化,講遙遠的非洲有哪些原始部落之類的紀錄片。
每次我被瑣事困擾,情緒很差的時候就會隨便翻出來一部看。
我會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現在的苦惱壓根不算事。
再過若干年太陽系都要沒了,誰會在乎我今天有沒有失戀,是不是被人罵了幾句?
困擾我的事情依然客觀存在,但是我的情緒已經被稀釋,被削弱了,它不再是天大的事。
更進一步,我們還可以主動投入到廣闊的世界當中去。
最常見的,失戀了很痛苦,就去旅行。
看萬裡山河,發現自己在大自然面前很渺小,自己的情緒也很渺小。
我還看過一個故事,女生失戀了,拿著槍離家出走打算自我了斷。
但她生活的地方正好在打仗,她在街上看到入侵者濫殺無辜,也看到喊著口號的遊行隊伍,於是她不知不覺就走進了遊行隊伍,參與到保家衛國的戰爭裡。
幾次出生入死,子彈從耳邊擦過去之後,她壓根就把失戀這事兒忘到腦後了,和生死存亡比起來,那點情情愛愛真不值一提。
當然,也有些同學的敏感正好相反,他們就是更容易被遙遠的,和自己沒有直接關係的事情傷害到。
多看幾個社會負面新聞,他們會感受到強烈的憤怒,恐懼,哪怕這個事並沒有發生在自己身邊,都會像當事人一樣產生情緒問題。
更直觀一點的,在網絡上看多了情感糾葛,自己也開始不信任異性,不相信愛情,好像被渣的是自己一樣。
在心理學上,這種情緒如果任其發展,就叫替代性創傷,多見於女性,以及高敏感,高共情力的群體。
本來這不是壞事,說明你善良,有同情心。
但如果這種「原本和自己關係不大」的事,對你的生活和情緒已經造成了顯著的影響,那我建議出於自我保護的目的,把目光收回來。
別總聽遠方的哭聲,多看看眼前的喜怒哀樂。
很多同學治癒自己心情的方法是去逛菜市場,看看新鮮的蔬菜水果,和老闆討價還價,拎著一袋子菜回家,想想中午回家做什麼飯吃。
體會人間煙火的感覺。
這個時候你內心會有一種踏實感,哪怕外面的世界依然有很多不幸在發生,但至少你現在還能買菜做飯,你的生活還沒有那麼糟糕。
同類型的事情,還包括運動,散步,和家人朋友聊聊天,做簡單的家務,或者養花養寵物等等。
它們的共性是,首先非常生活化,接地氣,是你伸手就能夠得到的。
比起遙遠的天災人禍,當然是和父母一起吃頓飯更容易吸引你的注意力。
另外,它足夠簡單,日常,能給我們帶來對生活的掌控感。
我們無法控制疫情什麼時候結束,無法控制這個世界會不會有戰爭,犯罪,渣男渣女,但我們至少能控制晚上吃什麼,要不要去遛狗,去逛街,去大汗淋漓地跑個五公裡。
與其去為那些我們束手無策的「大事」困擾,不如做好眼下的一件小事。
也許你又要說,你讓我關注身邊的人,但我和身邊的人打交道都很容易玻璃心,胡思亂想。
是的,相當一部分人之所以會被自己的敏感傷害到,最主要就來自於人際關係。
我在乎別人,可我不知道他在不在乎我,於是我胡思亂想,為一點小細節糾結不已,就像一開始提到的那個例子,哪怕別人說話語氣重了點,都會懷疑自己是不是被討厭了。
我今天也不說什麼被討厭的勇氣,不說什麼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我知道說了你們也做不到,但我只強調一點:
如果你真的在人際關係上很敏感,很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那麼你至少要搞清楚,到底哪些事才是真正值得你注意的。
舉幾個最簡單的例子:
男朋友睡著了沒回你消息,和談了一年戀愛,他還沒把你介紹給家人,哪個更能說明他對你不夠在乎?
你工作失誤,老闆罵了你幾句,和老闆對你和顏悅色,但入職兩年都沒給你漲過工資,哪個更能說明他不器重你?
寫成文字,大家也許都能分得清孰輕孰重,但放在現實生活中,我真的見過太多拎不清的同學,對一些細枝末節的東西過度敏感,反倒把真正重要的信號錯過了。
我們說敏感的人往往活得很累,就是因為他事無巨細,每個細節都如臨大敵,回消息慢,紀念日沒有儀式感,偶爾沒主動買你喜歡的禮物,都被上升到「愛不愛」的層面。
但事實上,成年人的關係都是抓大放小,看主要矛盾的,愛你,在乎你,重視你的人,會在關鍵的節點讓你心安。
這就夠了。
最後,我再分享一些更具體的,把我們從敏感情緒裡抽離的小技巧。
比如我以前講過的,試著把自己放在上帝視角,用旁觀者而不是當事人的角度來看問題。
用第二人稱或者第三人稱來敘述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把「我遭遇了什麼」,換成「ta遇到了什麼」。
想像如果這件事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我還會這麼認為嗎?
男人一時沒有回我的消息,說明他不喜歡我。
一個男人在某一次回女生消息晚了一個小時,說明什麼?
你就可能想到更多的解釋:
他在忙,他不知道回什麼,他手機不在身邊,他很喜歡這個女生,在斟酌詞句……
當然,也包括「他不喜歡她」。
但這就只是一種可能性,不是唯一的,確定的解釋。
甚至你可以想像,這件事是你的朋友來求助你,她的男朋友回消息晚了一個小時,你會怎麼說?
再或者,你想像這件事是一個電影橋段,你坐在觀眾席看電影,看到熒幕上的那個女生因為男人沒有及時回消息就胡思亂想,你會怎麼評價這件事?
還有一個常用的技巧是,在對一件事下定義的時候,加上一個「我認為」或者「我覺得」的前綴。
把「他一定是不喜歡我了」,換成「我覺得他不喜歡我了」。
把「我好失敗」,換成「我認為自己很失敗」。
有什麼區別呢?
前者更像是一個事實陳述——他不愛我,我很失敗,這都是在敘述客觀事實,我為客觀事實而產生情緒,似乎沒什麼問題。
但後者只是你的一個念頭,念頭不完全等於事實,你可以這麼認為,別人也可以不這麼認為,你認為的事情不一定是真的。
你覺得他不愛你了,你就要難過,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你覺得自己很失敗,你就要自卑,但你真的失敗嗎?
念頭不等於事實,你也不等於你的情緒。
能時刻保持這樣的意識,就是從敏感和情緒化裡解脫的必要條件。
——
其實上面講的這些方法,都指向了一個這幾年很火的概念,鈍感力。
最早系統地提出它的人是渡邊淳一,他說,人們往往覺得鈍感就是遲鈍,但事實上,鈍感是一種自我保護,會讓我們更幸福一點。
這我很贊同。
我從不否認高敏感是有好處的,只不過事無巨細的敏感,的確會讓人活得更累,也更容易受到無謂的傷害。
有時候能擁有一點鈍感力,在敏感和鈍感之間來回切換,或許才真正是高階的天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