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南美白對蝦室內工廠化培育裝置製造方法
2023-05-13 15:02:26
一種南美白對蝦室內工廠化培育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南美白對蝦室內工廠化培育裝置,包括數個養殖池、進水管和養殖水循環系統;所述養殖水循環系統包括沉澱池、氣浮池和生物濾池;氣浮池內設有增氧裝置、曝氣裝置和泡沫排汙裝置,泡沫排汙裝置由泡沫引導管和汙水管道構成,泡沫引導管上設有數個泡沫引導孔;所述生物濾池均與蛋白分離器和砂濾罐連接,砂濾罐一端與生物濾池連接,砂濾罐另一端與紫外線殺菌器的一端連接;紫外線殺菌器的另一端與進水管連接。該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投入成本低、可有效推動蝦池內部水流流動,保證蝦池水流處於穩定的旋轉流動狀態,可有效解決低循環量狀態下蝦池及時有效排汙問題,曝氣均勻、提高養殖用水利用率,減少汙水排放量、減少藥物使用。
【專利說明】一種南美白對蝦室內工廠化培育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室內工廠化養殖裝置,尤其是一種南美白對蝦室內工廠化的培育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南美白對蝦,亦稱為凡納對蝦,是當今世界上公認的三大優良高產對蝦養殖品種之一。南美白對蝦具有廣溫性、廣鹽性、適合高密度養殖、產品銷路好的特點,該蝦種在全球範圍內得以迅速推廣,目前已成為世界水產養殖業的熱點,不論是海水、低鹽度海水,還是淡水中養殖都取得了顯著的效益,其養殖面積、產量、效益已遠遠超過其他水產養殖品種。然而,南美白對蝦,特別是親蝦在傳統的室內培育過程中,由於剩餘餌料、親蝦排洩物等有機物的大量積累,而且曝氣的不均勻,容易引起水底或池角局部缺氧及各種疾病的發生,因此,在培育時,需要人工及時清理餌料殘渣和排洩物,需要大量的流水和曝氣以緩解水體的局部缺氧,消耗大量海水、電能及勞動力,食物殘渣和排洩物的大量排放也對附近海區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汙染,不適於當前提倡的綠色環保、節能、低成本的水產養殖新模式。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南美白對蝦室內工廠化培育裝置,該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投入成本低、可有效推動蝦池內部水流流動,保證蝦池水流處於穩定的旋轉流動狀態,可有效解決低循環量狀態下蝦池及時有效排汙問題,曝氣均勻、提高養殖用水利用率,減少汙水排放量、減少藥物使用。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南美白對蝦室內工廠化培育裝置,包括數個養殖池和進水管,其中,還包括養殖水循環系統,進水管一端與養殖池連接,進水管另一端與養殖水循環系統連接;所述養殖水循環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沉澱池、氣浮池和生物濾池;氣浮池內設有增氧裝置、曝氣裝置和泡沫排汙裝置,泡沫排汙裝置由泡沫引導管和汙水管道構成,泡沫引導管上設有數個泡沫引導孔;氣浮池和生物濾池之間設有導水管,導水管上設有數個導水孔;所述生物濾池均與蛋白分離器和砂濾罐連接,砂濾罐一端與生物濾池連接,砂濾罐另一端與紫外線殺菌器的一端連接;紫外線殺菌器的另一端與進水管連接。
[0005]所述每個養殖池底部通過橫向排水管相通,每個養殖池底部中心的橫向排水管均設有縱向排水管,所述縱向排水管上端密封,縱向排水管的下端與橫向排水管相通,縱向排水管的側面均勻設有數條與橫向排水管相通的長條切口。
[0006]所述每個養殖池均設有數個曝氣組件,每個曝氣組件包括彎折引氣管、氣管、充氣石和鼓風機,氣管上端與鼓風機連接,氣管下端與充氣石連接後置於彎折引氣管內。
[0007]所述所有的彎折引氣管同向且均勻地設在養殖池內壁上。
[0008]該南美白對蝦室內工廠化培育裝置還包括蓄水池、弓丨水沉澱池和沙濾井。
[0009]所述水體沉澱池上方鋪設遮陽網。[0010]本實用新型南美白對蝦室內工廠化培育裝置結構簡單、可操作性強、是一種節能、環保的水產養殖新裝置;既可進行親蝦的營養強化及良種選育工作,又可開展大規格蝦苗的培育工作,該裝置可減少養殖過程中勞動力的投入、操作方便、效果顯著。本系統裝置的養殖池可有效推動蝦池內部水流流動,保證蝦池水流處於穩定的旋轉流動狀態,可有效解決低循環量狀態下蝦池及時有效排汙問題,有效地控制了食物殘渣和排洩物等有機物的大量排放。而進入循環的水體經過沉澱、氣浮池曝氣、生物濾池和蛋白分離器處理,再經過砂濾罐的過濾和紫外殺菌器處理,最後流回養殖進行重複利用。提高養殖用水利用率,減少汙水排放量、減少藥物使用,促進南美白對蝦種質、種苗及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本實用新型南美白對蝦室內工廠化培育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12]圖2為本實用新型南美白對蝦室內工廠化培育裝置的沉澱池、氣浮池和生物濾池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0013]圖3為本實用新型南美白對蝦室內工廠化培育裝置為單個養殖池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0014]圖4為本實用新型南美白對蝦室內工廠化培育裝置養殖池內的曝氣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中:1、進水管;2、曝氣組件;21、彎折引氣管;22、充氣石;23、氣管;24、鼓風機;
3、橫向排水管;31、長條切口 ;32、橫向排水管;4、增氧裝置;5、潛水泵;6、砂濾罐;7、紫外線殺菌器;8、蛋白分離器;9、沉澱池;10、氣浮池;11、生物濾池;12、導水管;13、導水孔;14、汙水管道;15、泡沫引導孔;16、泡沫引導管;17、養殖池。
【具體實施方式】
[0016]為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南美白對蝦室內工廠化培育裝置的技術內容、構造特徵、以下結合實施方式並配合附圖作進一步說明。
[0017]如圖1、2、3、4所示,本實用新型南美白對蝦室內工廠化培育裝置,包括數個養殖池17、進水管1和養殖水循環系統,進水管1 一端與養殖池17連接,進水管1另一端與養殖水循環系統連接;所述養殖水循環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沉澱池9、氣浮池10和生物濾池11 ;氣浮池10內設有增氧裝置4、曝氣裝置和泡沫排汙裝置,泡沫排汙裝置由泡沫引導管16和汙水管道14構成,泡沫引導管16上設有數個泡沫引導孔15 ;氣浮池10和生物濾池11之間設有導水管12,導水管12上設有數個導水孔13 ;所述生物濾池11均與蛋白分離器8和砂濾罐6連接,砂濾罐6 —端與生物濾池11連接,砂濾罐6另一端與紫外線殺菌器7的一端連接;紫外線殺菌器7的另一端與進水管1連接。
[0018]所述每個養殖池底部通過橫向排水管32相通,每個養殖池底部中心的橫向排水管32均設有縱向排水管3,所述縱向排水管3上端密封,縱向排水管3的下端與橫向排水管32相通,縱向排水管3的側面均勻設有數條與橫向排水管相通的長條切口 31。長條切口 31確保懸浮在養殖池上、中、下的各水層食物殘渣、排洩物等懸浮物等均可從長條切口及時排
出養殖池。
[0019]所述每個養殖池17均設有數個曝氣組件2,每個曝氣組件2包括彎折引氣管21、氣管23、充氣石22和鼓風機24,氣管23上端與鼓風機24連接,氣管23下端與充氣石22連接後置於彎折引氣管21內。
[0020]所述所有的彎折引氣管21同向且均勻地設在養殖池內壁上。
[0021]該南美白對蝦室內工廠化培育裝置還包括蓄水池、引水沉澱池和沙濾井。
[0022]所述水體沉澱池上方鋪設遮陽網。
[0023]養殖用水進入養殖池17供水口前,先要經過一系列嚴格的處理,避免汙染物及一些有害浮遊生物混入養殖池內。首先由沙濾井過濾,抽上來後置於水體沉澱池中進行沉澱2-3天,經過細沙和小石塊雙層過濾,進入蓄水池,再經過紫外線消毒最後可抽入養殖池17開展南美白對蝦的培育工作。本裝置使用沙濾井口徑為2.8米,深度為5米,沙濾井起到天然過濾的作用;沉澱池規格為50米X 40米X 2.2米(長X寬X深),沉澱池上方蓋上遮陽網,以便使水中浮遊藻類在黑暗中沉澱至底部。細沙和小石塊雙層過濾,細沙和小石塊的厚度分別在60cm以上,可有效截留微量殘留的懸浮物,從而使水獲得澄清。
[0024]本裝置採用12個砼質方/圓型養殖池、四排並列布置,每3個養殖池為一組循環系統,每個池面積12m2,池深1.5m,單池水體18m3,養殖總水體216m3。每個池在池角設有一個切向式進水口、在池壁安裝具有推流作用的曝氣組件2、本裝置選擇羅茨鼓風機24作為供氣源,以110PVC管作為通氣主管道,以32PVC管作為供氣分支管連接至養殖池周圍,養殖池內壁打孔後接上彎折引氣管21和充氣石22,氣管23上端與鼓風機24連接,氣管23下端與充氣石22連接後置於彎折引氣管21內,充氣石與池底間隔約為5cm,每個養殖池安裝充氣石約12個。
[0025]正常循環狀態下,進水水流由進水管1流入養殖池,採用切向進水方式,可有效推動蝦池內部水流流動,具有推流作用的曝氣組件2,於養殖池中均勻分布,同時曝氣組件的彎折引氣管21同向布置,每個池為8-12個,以保證蝦池水流處於穩定的旋轉流動狀態,以便食物殘渣及排洩物等雜物集中於中央排汙口。中央排汙口採用橫向排水管32上連接縱向排水管3,縱向排水管3上端密封,縱向排水管3的下端與橫向排水管32相通,縱向排水管3的側面均勻設有數條與橫向排水管相通的長條切口 31,長條切口 31保證各水層的懸浮物都能及時排出蝦池。切向進水、曝氣組件和具有長條切口的縱向排水管可有效解決低循環量狀態下蝦池及時有效排汙問題。
[0026]蝦池回水經過沉澱池9初步沉澱流入氣浮池10,產生的泡沫由氣浮池中的設有泡沫引導孔的泡沫引導管16直接排入汙水管道14,經過增養裝置(給水體供氧)、曝氣裝置(曝氣裝置的作用是將池內的粘稠液產生泡沫)和泡沫排汙裝置處理後的養殖水體由氣浮池10下端的導水管12入生物濾池11中,進行生物處理,處理後的水體由潛水泵5抽到砂濾罐6中,最後經過紫外線殺菌器7後流回養殖池。8為蛋白分離器,其由生物濾池抽水進行水處理,處理後的水體又流回生物濾池中,可根據水質的情況開啟或關閉蛋白分離器,不影響系統水流平衡。
[0027]各養殖池設置獨立排汙系統,以滿足池排汙需求,各池均設置排空口,採用插管方式控制,池中汙水經排汙管匯總後排入室外集水井,進行統一降解處理後對外排放。
[0028]實施實例:
[0029]本裝置利用室內循環水開展南美白對蝦親蝦的培育,於2012年1月6日至2012年5月23日期間進行親蝦營養強化和催熟培育試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0030]2012年I月6日,將自主培育的蝦齡達到10個月以上、體型正常、體重達到40g/尾的F1親體共600對,經過消毒處理後移入室內,將雌雄分開進行循環水系統培育,每池投放親體120尾,水深保持在0.8-1.0m,餌料投餵以活沙蠶、牡蠣肉、新鮮魷魚等為主,日投餵量為親蝦體重的20%左右,分六次定時投喂。在培育過程中,避免直射光照,以弱光為好,不間斷充氣,水溫變化在26-28°C,pH值為7.8?8.2,海水比重1.022,每日養殖水系統循環量在3-6倍之間,根據水質變化情況啟動蛋白分離器,每隔3至5天排汙一次,並更換新鮮海水10至20cm。經過約15天的培育,大多數親體均適用室內環境後,進行親體催熟,即採用燒灼的鑷子切除雌蝦單側眼柄,再進行強化營養,每天投餵鮮活餌料量為親蝦總重量的20%,多次檢查親蝦攝食情況,及時調整投餵量,促進性腺的快速生長發育。親體催熟後約一個月,即2月23日,開始有一定數量的雌蝦性腺成熟,可進行誘導交配工作。每天中午檢查雌蝦性腺發育情況,凡性腺成熟的雌蝦捕撈到雄蝦培育池,誘導交配,晚上將交配的親蝦送到產卵池產卵,受精卵在弱氣狀態下孵化,6小時?10小時後可孵化出幼體。
[0031]通過本裝置及以上的培育管理方法,第I個月親蝦的交配率就達到了 60%以上,每尾親蝦的產卵量第I個月為23萬粒?25萬粒,第2個月為26萬粒?29萬粒,第3個月達到30萬粒以上。利用的600對親蝦進行約4個月催熟培育,結果孵化出無節幼體達到8億尾,累計親蝦死亡率僅為8%左右。取得較高、較為穩定的產卵量,且親體死亡率比較低,獲得良好的培育效果。
[0032]本培育裝置還是一項節能、投入勞動力成本低、環保的水產養殖新模式。按照本系統設備配置,水循環系統運行時,每一組獨立系統曝氣裝置、潛水泵、紫外殺菌器、蛋白分離器及小型水泵的功率分別為,0.lkw/h、l.2kw/h、0.12kw/h、0.9kw/h及0.9kw/h,而蛋白分離器和小型水泵每日運行約4h,因此,每組獨立系統每日消耗的總電量為41.28度,按0.6元/度的當地市場價算,每天每組系統投入電能僅約為25元;且整個養殖系統在正常運行時,只需一人就能順利完成操作,節省了勞動力的投入;每一條排汙管道均流入集水井進行統一降解處理再對外排放,不會對附近海域造成環境汙染。
[0033]因此,本實用新型南美白對蝦室內工廠化的培育裝置,具有節能、勞動力成本低、綠色環保及操作方便的特點,符合廣大水產養殖戶的要求。
[0034]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實用新型之權利範圍,因此依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於本實用新型所涵蓋的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南美白對蝦室內工廠化培育裝置,包括數個養殖池和進水管,其特徵在於:還包括養殖水循環系統,進水管一端與養殖池連接,進水管另一端與養殖水循環系統連接;所述養殖水循環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沉澱池、氣浮池和生物濾池;氣浮池內設有增氧裝置、曝氣裝置和泡沫排汙裝置,泡沫排汙裝置由泡沫引導管和汙水管道構成,泡沫引導管上設有數個泡沫引導孔;氣浮池和生物濾池之間設有導水管,導水管上設有數個導水孔;所述生物濾池均與蛋白分離器和砂濾罐連接,砂濾罐一端與生物濾池連接,砂濾罐另一端與紫外線殺菌器的一端連接;紫外線殺菌器的另一端與進水管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南美白對蝦室內工廠化培育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每個養殖池底部通過橫向排水管相通,每個養殖池底部中心的橫向排水管均設有縱向排水管,所述縱向排水管上端密封,縱向排水管的下端與橫向排水管相通,縱向排水管的側面均勻設有數條與橫向排水管相通的長條切口。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南美白對蝦室內工廠化培育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每個養殖池均設有數個曝氣組件,每個曝氣組件包括彎折引氣管、氣管、充氣石和鼓風機,氣管上端與鼓風機連接,氣管下端與充氣石連接後置於彎折引氣管內。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南美白對蝦室內工廠化培育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所有的彎折引氣管同向且均勻地設在養殖池內壁上。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南美白對蝦室內工廠化培育裝置,其特徵在於:該南美白對蝦室內工廠化培育裝置還包括蓄水池、引水沉澱池和沙濾井。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南美白對蝦室內工廠化培育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水體沉澱池上方鋪設遮陽網。
【文檔編號】A01K61/00GK203492593SQ201320647842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18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18日
【發明者】李向民, 劉天密, 蒲利雲, 李衛東, 馮全英, 楊明秋, 符一凡, 李高俊, 王國福, 駱大鵬, 王蓉 申請人:海南省水產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