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囊裝置和帶氣囊裝置的摩託車的製作方法
2023-05-13 21:50:16 1
專利名稱:氣囊裝置和帶氣囊裝置的摩託車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安裝在摩託車上的氣囊裝置的構築技術。
背景技術:
一直以來,由將氣囊裝置安裝在摩託車上而實現對乘員的約束的各種技術是眾所周知的。例如對於自動二輪車來說,在發生前方碰撞時,收容在被安裝在車體框架上的殼體內的氣囊由膨脹氣體而展開膨脹,由此對乘員進行約束的技術是公知的(例如參考專利文獻1)。在該技術中,雖然提示了更大程度上確保氣囊的約束區域的可能性,但是由於這種氣囊必須大型化。因而強烈需求構築一種在這種氣囊裝置中即使在縮小氣囊的場合下,由該氣囊也能可靠地約束乘員的有效技術。
專利文獻1特開2002-137777號公報發明內容鑑於上述情況提出本發明,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在安裝在摩託車上的氣囊裝置中,不但氣囊小型化,而且有效提高事故發生時乘員約束力的技術。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構成了各個技術方案記載的發明。這些技術方案記載的發明典型的能夠適用於搭載在各種摩託車上的氣囊裝置的結構。而且在本申請說明書中,車輛的典型示例即「摩託車」廣泛地包括鞍乘車輛也就是乘員跨在座椅上著座形態的車輛,例如將燃料箱並設在乘員座椅前方的旅行類型的自動二輪車,在乘員座椅和把手支撐用頭管之間形成了空間部的踏板車型的自動二輪車。而且除了自動二輪車之外,具有3個以上行駛輪且乘員跨乘而就座的車輛(例如用於送貨的三輪式輕型小摩託車、在惡劣道路上行駛的三輪至四輪貨車式輕型小摩託車),而且廣義上講半履帶雪撬車等那樣的通過雪橇或履帶行進且乘員跨乘就座的車輛也包含在上述「摩託車」中。
(本發明的第1發明)解決上述問題的本發明的第1發明是技術方案1記載的氣囊裝置。該氣囊裝置至少包括氣囊。該氣囊構成得在車輛發生前方碰撞時,由充氣機等膨脹氣體供給裝置而向其內部供給膨脹氣體而展開膨脹,對乘員進行約束。特別是本發明的氣囊至少具有第1氣囊部、第2氣囊部和幹擾迴避部。在本發明中,第1氣囊部和第2氣囊部可以一體形成為單一的氣囊,也可以形成為第1氣囊部和第2氣囊部各自不同的氣囊。
氣囊的第1氣囊部構成為在相當於乘員約束區域中乘員腰部的區域內局部展開膨脹,該第1氣囊部通過在乘員膝部(下肢部)的上方展開膨脹,在展開膨脹時對乘員的腰部進行約束,同時具有從上方推壓乘員大腿部的功能。在對乘員腰部的約束中,由於乘員的重心大致在腰部,通過在乘員約束中至少對1個有效重要部位即腰部進行約束,在車輛碰撞時不言而喻車輛前後顛簸轉動時等,能夠可靠地防止乘員躍起。而且在對對乘員大腿部的推壓中,第1氣囊部的下表面構成得與相當於乘員大腿部的區域幹擾。由此,在車輛發生前方碰撞時,由與乘員的大腿部接觸的第1氣囊部,能夠可靠地防止乘員向上方躍起。
氣囊的第2氣囊部構成為乘員約束區域中相當於乘員胸部區域內局部展開膨脹,該第2氣囊部具有在展開膨脹時對乘員的胸部進行約束的功能,由此,通過在乘員約束中至少對1個有效重要部位即胸部進行約束,能夠可靠地防止乘員在車輛前方碰撞時向前方移動。因而在本發明中,展開膨脹後的氣囊的第1氣囊部和第2氣囊部處於乘員約束區域中與車體上下方向(乘員高度方向)有關的局部,本發明的氣囊在車輛發生前方碰撞時,不在整個乘員約束區域中展開膨脹,在與車體上下方向有關的局部集中地展開膨脹。
氣囊的幹擾迴避部構成為在避免第1氣囊部和第2氣囊部與乘員腕部幹擾的部位。此時所謂的「幹擾迴避部中避免與腕部幹擾」的迴避形態包括幹擾迴避部完全不與乘員的腕部接觸的形態,或雖然幹擾迴避部與乘員的腕部接觸,但是對該腕部的作用力弱小(不使腕部強烈跳起來)的形態等。重要的是,在本發明中,由幹擾迴避部也可以防止因展開膨脹後的氣囊而乘員的腕部強烈地上揚。從而夠阻止因與乘員腕部幹擾而妨礙氣囊本來的乘員約束性。
而且對於該幹擾迴避部形成,在本發明中,通過對氣囊基布自體的裁斷形狀進行設計,或者在氣囊內縫製安裝對內壁面彼此進行連接的紐帶等部件而幹擾迴避部。
而且在本發明中,由幹擾迴避部能夠實現上述迴避形態的時間(時刻)可以是在車輛剛發生前方碰撞後實現迴避形態,或在車輛剛發生前方碰撞後隨後的時間中實現迴避形態。通過在車輛剛發生前方碰撞後避免氣囊與腕部幹擾,在車輛發生前方碰撞時,能夠阻止因與乘員腕部幹擾而妨礙由約束乘員向車輛前方(包含斜上前方)移動的第1氣囊部和第2氣囊部所形成的氣囊本來的乘員約束性。而且,通過在車輛剛發生前方碰撞後隨後的時間中避免氣囊與腕部幹擾,即使在乘員向車輛前方(包含斜向上前方)一連串動作期間,也能夠維持第1氣囊部和第2氣囊部所帶來的氣囊的原有乘員約束性。
根據技術方案1記載的氣囊裝置的結構,由於無需在乘員前方側整個乘員約束區域的廣大範圍內使氣囊展開膨脹,因而,氣囊和收容該氣囊的氣囊裝置能夠小型化。而且,由於由幹擾迴避部構成避免第1氣囊部和第2氣囊部與乘員的腕部幹擾,因此,除了氣囊和氣囊裝置小型化之外,還可以提高車輛發生事故時的乘員約束性。
(本發明的第2發明)解決上述問題的本發明的第2發明是技術方案2記載的氣囊裝置。在該氣囊裝置中,技術方案1記載的氣囊構成為第1氣囊部和第2氣囊部一體化後的單一氣囊,在第1氣囊部和第2氣囊部的邊界上形成了述幹擾迴避部。典型的是,由極力避免第1氣囊部和第2氣囊部的邊界處與相當於乘員腕部的區域幹擾地向氣囊中心方向凹陷的結構,能夠形成幹擾迴避部。
因而,根據技術方案2記載的氣囊裝置的這種結構,除了氣囊和氣囊裝置小型化之外,還可以提高乘員約束性,同時能夠簡化氣囊的結構。
(本發明的第3發明)解決上述問題的本發明第3發明是技術方案3記載的帶氣囊裝置的摩託車,該帶氣囊裝置的摩託車構成為安裝了技術方案1或2記載的氣囊裝置的摩託車。
從而根據技術方案3記載的發明,提供一種除了氣囊和收容該氣囊的氣囊裝置小型化之外,還可以提高車輛發生事故時的乘員約束力的摩託車。發明效果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在安裝在摩託車上的氣囊裝置中,由構成得氣囊僅局部(集中地)對乘員身體各個部位中特別重要的部位進行約束,同時避免在展開膨脹時氣囊與腕部幹擾,除了氣囊小型化之外,還可以提高車輛發生事故時的乘員約束力。
圖1是從車輛側方觀看到的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自動二輪車100的視圖,顯示將氣囊裝置120搭載在自動二輪車100上的形態;圖2是顯示圖1氣囊裝置120的結構的視圖;圖3是從車輛側方觀看到的氣囊122展開膨脹開始後狀態的視圖;圖4是從車輛側方觀看到的氣囊122展開膨脹結束後狀態的視圖;圖5是從車輛側方觀看到的由展開膨脹後的氣囊122對乘員R約束後的視圖;圖6是從車輛前方觀看到的由展開膨脹後的氣囊122對乘員R約束後的視圖;圖7是圖6的氣囊122的放大視圖;圖8是從車輛後方觀看到的由展開膨脹後的氣囊122對乘員R約束後的視圖;圖9是從車輛側方觀看到的前後顛簸轉動時的乘員約束狀態的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文將參考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進行詳細介紹。首先,使用圖1和圖2說明自動二輪車100的整體結構和氣囊裝置120的結構。圖1是從側面觀看到的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自動二輪車100的視圖,顯示將氣囊裝置120搭載在自動二輪車100上的形態。圖2是顯示圖1中氣囊裝置120的結構的視圖。而且本實施例的自動二輪車100相當於本發明中「車輛」或者「摩託車」。
如圖1所示,自動二輪車100以由發動機和主框架等構成的車體結構部101、乘員R能夠騎跨地乘坐的座椅103、把手104、前輪111和後輪112等為主體的、構成為所謂旅行類型的摩託車。
在自動二輪車100的車體結構部101的上方,乘員R的乘員前方側區域規定為在自動二輪車100產生前方碰撞時的乘員約束區域130。本實施例中的「前方碰撞」廣義地包括自動二輪車100與前方側碰撞對象物(為了方便,沒有圖示)的碰撞形態。而且本實施例的「乘員約束區域130」是對應於本發明中的「乘員約束區域」的區域,定義為由前方碰撞時的運動能量而乘員R要向自動二輪車100前方移動時,乘員R要向前方移動方向上延伸並向自動二輪車100前方地甩出去時,用於對乘員R進行約束的空間。
在車輛結構部101中的車體前方側的前部102上,設置了前燈、各種儀表、開關等。將氣囊裝置120設置在被配置在該前部102後方的燃料箱部105的後部上。特別是本發明的氣囊裝置120設置成面臨乘員R的乘員約束區域130。該氣囊裝置120對應於本發明的「氣囊裝置」。
如圖2所示,圖1所示的氣囊裝置120以作為氣囊收容體的保持器128、以預先規定形態即摺疊狀態收容在保持器128內的氣囊122、被收容在保持器128內的充氣機收容部128a內並用於向氣囊122內部供應使氣囊122從保持器128展開膨脹的膨脹氣體的充氣機129為主體構成。而且,氣囊122對應於本發明中的「氣囊」。在圖2中以箭頭12表示氣囊122的突出(展開)方向。
下文將參考圖3~9等介紹上述結構的氣囊裝置120的工作狀態。圖3是從車輛側方觀看到的氣囊122展開膨脹開始後狀態的視圖。圖4是從車輛側方觀看到的氣囊122展開膨脹結束後狀態的視圖。圖5是從車輛側方觀看到的由展開膨脹後的氣囊122對乘員R約束後的視圖。圖6是從車輛前方觀看到的由展開膨脹後的氣囊122對乘員R約束後的視圖。圖7是圖6的氣囊122的放大視圖。圖8是從車輛後方觀看到的由展開膨脹後的氣囊122對乘員R約束後的視圖。圖9是從車輛側方觀看到的前後顛簸轉動時的乘員約束狀態的視圖。
如圖3所示,自動二輪車100在其行進方向側引起碰撞事故時,乘員R向自動二輪車100的前方(例如圖3中箭頭10的方向)移動(甩出去)。在本實施例中,由該前方碰撞的檢測,充氣機129工作,氣囊122朝向規定方向地開始從氣囊裝置120中突出(展開)。於是由將膨脹氣體連續輸送到氣囊122內,從保持器128側開始在氣囊122上形成順序膨脹部。
如圖4所示,處於氣囊122完全展開膨脹狀態。在該狀態下,膨脹後的氣囊122局部地充滿與乘員約束區域130中車體上下方向(乘員高度方向)有關的區域。雖然將在下文詳述,但是本實施例的氣囊122不在乘員約束區域130整個區域內寬廣範圍地展開,僅對應於乘員身體的各部位中所希望的部位局部地集中地展開膨脹。
於是在自動二輪車100發生前方碰撞時,在由該衝擊而乘員R由碰撞時的運動能量而向前方移動時,如圖5所示,由於膨脹展開後的氣囊122設置在乘員R的移動方向線上,能夠有效地從前方、側方和上方對處於前傾姿勢的乘員R進行約束。
下文將參考圖6~8對此時氣囊122的具體作用進行說明。
如圖6~8所示,本實施例的氣囊122至少包括第1氣囊部122a、第2氣囊部122b、幹擾迴避部122c,將這些部件一體化而構成單一的氣囊。該氣囊122在展開碰撞時從車輛前方所看到的形狀構成為圖7所示形狀。該結構也可以由對氣囊基布自體裁斷形狀進行設計而實現,或也可以由將對內壁面彼此進行連接的紐帶等部件縫製安裝在氣囊122內而實現。
如圖7所示,氣囊122的第1氣囊部122a構成為在乘員前方側的乘員約束區域中乘員腰部區域(圖7中的區域132)局部展開膨脹的部位。該第1氣囊部122a相當於本發明中的「第1氣囊」。該第1氣囊部122a通過在乘員R的膝部(下肢部)上方展開膨脹,在展開膨脹時對乘員的腰部進行約束,同時具有從上方推壓乘員大腿部的功能。在對乘員R腰部的約束中,由於乘員R的重心大致在腰部,通過在乘員約束中至少對1個有效重要部位即腰部進行約束,在車輛碰撞時不言而喻車輛前後顛簸轉動時等,能夠可靠地防止乘員躍起。而且,在對乘員大腿部的約束中,第1氣囊部122a下表面的2個部位構成未與相當於乘員R大腿部的區域(圖7中的區域138、138)幹擾。由此,能夠可靠地防止在車輛前方碰撞時乘員R向上方躍起。
而且氣囊122的第2氣囊部122b構成為在乘員前方側的乘員約束區域中乘員胸部區域(圖7中的區域134)上局部展開膨脹的部位。該第2氣囊部122b相當於本發明中的「第2氣囊」。該第2氣囊部122b具有在展開膨脹時對乘員的胸部進行約束的功能,由此,通過在乘員約束中至少對1個有效重要部位即胸部進行約束,能夠可靠地防止乘員R在車輛前方碰撞時向前方移動。
而且氣囊122的幹擾迴避部122c具有避免在第1氣囊部122a和第2氣囊部122b的邊界處與乘員R的腕部幹擾的功能。也就是該幹擾迴避部122c構成得向氣囊中心方向凹陷,以便極力避免第1氣囊部122a和第2氣囊部122b的邊界處的2個部位與相當於乘員R腕部的區域(圖7中的區域136、136)幹擾。該幹擾迴避部122c相當於本發明中的「幹擾迴避部」,而且此處所謂的避免幹擾迴避部122c與腕部的幹擾包括幹擾迴避部122c完全不與乘員R的腕部接觸的結構,或雖然幹擾迴避部122c與乘員R的腕部接觸,但是對該腕部的作用力弱小(不使腕部跳起來)的結構。重要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由幹擾迴避部122c也可以防止因展開膨脹後的氣囊122而乘員R的腕部強烈地上揚。
在本實施例中,當車輛剛剛發生前方碰撞後,由幹擾迴避部122c可以避免第1氣囊部122a和第2氣囊部122b與乘員R的腕部幹擾。根據幹擾迴避部122c這種結構,在車輛剛剛發生前方碰撞後,通過避免氣囊122和腕部的幹擾,在車輛發生前方碰撞時,能夠阻止因與乘員腕部幹擾而妨礙由約束乘員R向車輛前方(包含斜上前方)移動的第1氣囊部122a和第2氣囊部122b所形成的氣囊本來的乘員約束性。
而且存在發生了前方碰撞的自動二輪車100由碰撞時的能量而產生前後顛簸轉動的情形。在此場合下,如圖9所示,由膨脹後的氣囊122能夠維持對乘員R的約束狀態。特別是由於氣囊122的第1氣囊部122a是從上方對要沿箭頭14所示方向躍起的乘員R的大腿部進行推壓的結構,因而大腿部卡在展開膨脹後的氣囊122上,在車輛顛簸轉動時等,有效地可靠地從上方對乘員R進行約束。
而且在本實施例中,緊接著車輛剛剛前方碰撞後的前後顛簸轉動中的持續時間內,同樣,由幹擾迴避部122c可以避免第1氣囊部122a和第2氣囊部122b與乘員R的腕部幹擾。根據幹擾迴避部122c的這種結構,即使在乘員R從車輛剛剛碰撞後至向車輛前方(包含斜向上前方)運動一連串動作期間,也能夠維持第1氣囊部122a和第2氣囊部122b所帶來的氣囊的原有乘員約束性。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例,通過對構成氣囊裝置120的氣囊122的形狀和配置等下工夫,不使氣囊在乘員前方側的乘員約束區域130的整個範圍內大範圍地展開膨脹,就能提高車輛發生事故時的乘員約束性。也就是本實施例根據氣囊122在乘員R身體的各個部位中僅對重要部位局部地(集中地)進行約束的合理的技術思想。而且在本實施例中,構成得在展開膨脹時極力避免氣囊122與乘員腕部幹擾。根據這種結構,能夠使氣囊122和氣囊裝置120小型化。而且儘管氣囊122小型化,替代使氣囊在乘員約束區域130的整個範圍展開膨脹,也能維持很高的乘員約束性。
特別是由於本實施例的氣囊122具有下述結構,即在前方碰撞時,第1氣囊部122a在乘員約束中至少對1個有效重要部位即腰部進行約束,第2氣囊部122b在乘員約束中至少對1個有效重要部位即胸部進行約束,而且幹擾迴避部122c防止乘員的腕部強烈地跳起,因而,從剛發生前方碰撞後至前後顛簸轉動期間,能夠可靠地對乘員進行約束,可以提高乘員R的約束性。
而且在本實施例中,由於使氣囊122局部展開膨脹,因而與使氣囊在乘員約束區域130的整個範圍展開膨脹相比,能夠有效地使氣囊122和收容氣囊122的保持器128等小型化。而且雖然也考慮了例如在與乘員肩部對應區域內使氣囊122局部展開膨脹的情形,但是在這種結構中,需要使氣囊在廣大範圍內充滿,將氣囊小型化存在界限。此時在本實施例中,由使氣囊122從氣囊裝置120的設置位置朝向近區域地展開膨脹的結構,能夠維持乘員約束性,同時能夠使氣囊122和保持器128等進一步小型化。
(其它實施例)本發明並不局限於上述實施例,也可以考慮各種應用和變型。例如也可以考慮上述實施例之外的各種實施形態。
在上述實施例中,記載了展開膨脹後的氣囊122從前方、側方和上方對乘員R的腰部、胸部和下肢部周邊進行約束的情況,但是在本發明中,也可以構成得在對乘員進行約束時氣囊122繞入到乘員R的腰部後方。
而且在上述實施例中,對所謂的旅行類型的自動二輪車100進行了介紹,但是本發明也可以適用於在把手和座位之間具有空間的小型摩託車那樣的其它種類的摩託車,即本發明可以適用於自動二輪車100之外的車輛。
而且在上述實施例中,記載了將氣囊裝置120(保持器128)設置在燃料箱部105後方的情形,但是只要是在車輛碰撞時氣囊122在所希望區域內展開膨脹的結構,氣囊裝置120(保持器128)的設置位置可以適合地變更。例如也可以將氣囊122設置在比圖1所示位置更靠車輛前方的位置。而且,在小型摩託車的自動二輪車中,也可以將氣囊裝置120(保持器128)設置在車體中的座椅的下部或前部。
而且在上述實施例中,記載了使用第1氣囊部122a和第2氣囊部122b一體化後的單一氣囊122的情形,但是在本發明中,第1氣囊部122a的功能和第2氣囊部122b的功能也可以由各自的氣囊實現。而且在本發明中,也可以採用在單一的氣囊122上添加了其它氣囊的結構。
權利要求
1.一種安裝在摩託車上的氣囊裝置,其特徵在於設有氣囊,當所述摩託車發生前方碰撞時,該氣囊在乘員前側的乘員約束區域展開膨脹,從而約束乘員;所述氣囊,具有在所述乘員約束區域中的乘員腰部區域展開膨脹的第1氣囊部、在所述乘員約束區域中的乘員胸部區域展開膨脹的第2氣囊部以及避免在所述第1氣囊部和第2氣囊部上與乘員腕部產生幹擾的幹擾迴避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囊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氣囊,構成所述第1氣囊部和第2氣囊部形成一體的單一氣囊,並在所述第1氣囊部與所述第2氣囊部的邊界上形成了所述幹擾迴避部。
3.一種帶氣囊裝置的摩託車,安裝有當車輛發生前方碰撞時氣囊展開膨脹的氣囊裝置,其特徵在於使用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氣囊裝置作為所述氣囊裝置。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氣囊裝置和帶氣囊裝置的摩託車,在安裝在摩託車上的氣囊裝置中,不但氣囊小型化,而且有效提高車輛事故時乘員約束力。安裝在自動二輪車(100)上的氣囊裝置(120)的氣囊具有在乘員約束區域(130)中乘員(R)的腰部區域內展開膨脹的第1氣囊部、在乘員約束區域(130)中乘員(R)的胸部區域內展開膨脹的第2氣囊部、避免第1氣囊部和第2氣囊部與乘員腕部幹擾的幹擾迴避部。
文檔編號B60R21/16GK1927646SQ20061015178
公開日2007年3月14日 申請日期2006年9月7日 優先權日2005年9月7日
發明者宮田保人 申請人:高田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