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仁自由自在(從西方到東方南懷仁)
2023-05-16 17:16:16 2
他是一位比利時傳教士,見證了中國清代兩朝皇位的更替。他是清初來華的最有影響的傳教士之一。他傳播了西方天文學、數學、地理學、物理學、機械學及火炮方面的知識,對於清初的曆法改革、天文儀器製造及鑄炮技術均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一系列發明創造被載入史冊,去世後被康熙皇帝賜諡號「勤敏」,他就是——南懷仁。
16世紀,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等人再度將天主教傳入中國,1619年,德國傳教士湯若望來到中國,他們把歐洲先進的科學技術帶到中國,這使得中西方文化交流取得進一步發展。在那之後,又有很多傳教士追隨利瑪竇和湯若望的足跡來到中國,而南懷仁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來到中國的,他與康熙皇帝亦師亦友,一方面促進了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同時也幫助康熙皇帝在政治穩定和國家統一上做了不少事情。從某種程度上說,他的貢獻超過了他的前輩利瑪竇和湯若望。
南懷仁的父親是比利時當地的官員,家庭比較富裕。南懷仁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系統的教育,1635年他先在布魯日上中學, 1640年又在魯汶大學文理學院攻讀哲學。魯汶大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主教會大學之一。南懷仁在魯汶大學期間,學習了天文學、數學、曆法計算、地理學等方面的知識,並開始系統地研究亞里斯多德的學說,尤其是邏輯學和哲學體系。他接觸到了很多新的思想,親身感受到新的理論對傳統學說的挑戰。1653年,南懷仁被派往西班牙,在塞維亞(Seville)的耶穌會學院繼續他的學業。在這裡,南懷仁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完成了神學研究。1654年他獲得神學博士學位。至此,南懷仁成為來華傳教士學歷最高、知識最淵博的人。
在此期間,南懷仁一直申請去中美洲的墨西哥傳教,但是三次都遭到拒絕。正當他為不能如願而煩惱的時候。一個對他的前途將產生深遠影響的人出現了,這個人就是衛匡國。這位剛剛從中國返回歐洲的神父,在訪問魯汶耶穌會神學院時,給年輕的神父們講述了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他還將自己繪製的中國地圖展示給所有的人。從衛匡國那裡,南懷仁第一次知道,在遙遠的東方,還有這樣一片神秘的國土,帶著無限憧憬,他決定和衛匡國一起前往那個神奇的國家——中國。
1657年,南懷仁隨衛匡國由葡萄牙的裡斯本出發,歷時一年於1658年7月17日抵達澳門。由於清政府當時只給外來的傳教士開放澳門一個城市暫住,如果想到中國其他城市則需要一段時間的審批。利用這段時間,南懷仁認真學習漢語,並且給自己取了一個中國名字——南懷仁。他自己對名字的解釋是:懷著一顆仁慈的心來到中國的南方。
1659年順治16年,南懷仁獲得批准到陝西西安傳教。在西安傳教期間,他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知道只有了解中國文化才能夠更好地把天主教的思想傳播給東方天國的子民。他熟讀四書五經,學習滿語,他對孔子非常的敬重,《論語》更是能夠倒背如流。傳教士對中國文化的熟知,也在一定程度上把中國文化推廣到歐洲,他們在寫往歐洲的書信,字裡行間無處不流露出對中國文化的欣賞,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正是由於南懷仁既掌握西方科學知識,又深諳中國的傳統文化,為他日後成為康熙皇帝的貼身顧問創造了條件。而此時身在北京的湯若望,已經68歲的高齡,他已是順治皇帝欽點的一品大員,後輩皆可享受封蔭的高級顧問。但是由於湯若望年事已高,急需找一個合適人選來接替自己,經過教會推薦和多方了解,湯若望得知南懷仁在數學及天文學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可以接替自己在欽天監製定立法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南懷仁也是傳教士,同時還可以肩負在中國的傳教工作。在1660年,湯若望把南懷仁推薦給了順治皇帝。
當年衛匡國想盡辦法都沒有得到的機會,讓南懷仁得到了。湯若望對南懷仁也很滿意。在一封給耶穌會總會長的信中,他對南懷仁在欽天監的工作是這樣評價的:
利用閒暇,南懷仁協助湯若望完成了一件相當困難的任務,就是設法把一口重達12萬斤的大鐘懸掛在鐘樓裡。湯若望和南懷仁經過實地勘察後,商定了移動並吊起大鐘的方案——使用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1661年4月的一天,在他們的指揮下,200名工匠齊心協力,終於將大鐘移到了預定位置。南懷仁很好地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得到了教會和清王朝的認可。正當南懷仁認為自己可以順利在北京發展時,由於順治皇帝的去世,湯若望等傳教士失去了保護傘。而此時,他們與反對天主教的保守派官員之間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清王朝中有相當數量的官員由於擔心天主教和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衝擊,極力反對歐洲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他們與南懷仁等人的初次交鋒發生在順治十八年,也就是1661年順治皇帝去世的那一年,北京耶穌會住院神長安文思被控窩藏「不義」之財而入獄,其他神父也有隨時被捕的危險。而此時,8歲的玄燁繼承皇位,改年號為康熙,鰲拜等4位大臣輔政。雖然在選擇順治皇帝的繼承人時,湯若望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但剛剛繼位且年齡尚小的康熙皇帝對湯若望等傳教士的不利處境也愛莫能助。
湯若望所在的欽天監負責制定曆法,觀測天象,同時還要通過五行推算為皇家的婚喪嫁娶選擇黃道吉日。在選擇順治皇帝下葬日期上,湯若望的推算出現了嚴重偏差,加之1663年2月和5月兩位皇太后又相繼去世,此事讓輔政大臣們抓住把柄,說是因為湯若望的錯誤推斷導致了兩位皇太后的去世。1664年9月15日,依附於鰲拜的楊光先和四名輔政大臣於上疏康熙皇帝要求懲處湯若望等人。此時的康熙皇帝年齡尚小,無法在這件事情上表明態度。9月24日,鰲拜等人密旨刑部會同吏部會審湯若望,南懷仁等人也被牽扯了進來。1665年4月5號,清王朝判處湯若望死刑。正當輔臣們準備要把湯若望問斬時,北京發生了百年不遇的大地震和接連幾天的餘震,同時還出現了彗星。迷信的輔臣們以為上天警示,就按慣例大赦天下。南懷仁等人獲赦,被暫扣留在北京,其他各省被拘傳教士都押解到廣州。但是全國的天主教堂均被關閉。這就是清初有名的「曆法之爭」事件。
事情出現轉機是在1667年,康熙六年七月,年僅14歲的玄燁親政了。他一方面對鰲拜的專權早已不滿,另一方面也迫切需要找到一種外部力量幫助自己治理國家。
1668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康熙皇帝命令欽天監官員楊光先等人與南懷仁等人比較各自曆法的優劣。康熙先是讓南懷仁和楊先光在天文臺上推測正午日影的長度,南懷仁測出表高8.49尺,中午日影為16.66尺。楊先光等不會推算,卻又不肯認輸,楊說應該比南懷仁算得多9分,到中午時候測量,日影的長度與南懷仁推測的恰好吻合。第二天,較量的地點又移至午門進行。南懷仁拿著木表又準確說出日影的長度。三天的比試,南懷仁均推算準確。康熙皇帝痛責楊氏等人,革去職位,命南懷仁擔任欽天監監副。負責管理欽天監,每年俸祿100兩,米25石。
身為皇帝的玄燁也是一位嚴謹的學者,南懷仁供職欽天監後做的一件事是奉命改造觀象臺,重造適用於西洋新法的天文儀器。於1669年的康熙八年八月開工建造,經過四年多努力,於康熙十二年鑄成六件大型銅製天文儀器,它們是:測定天體黃道坐標的黃道經緯儀、測定天體赤道坐標的赤道經緯儀、測定天體地平坐標的地平經儀和地平緯儀、測定兩個天體間角距離的紀限儀和表演天象的天體儀。這些儀器取代了當時深儀和簡儀等傳統儀器。南懷仁設計監製的儀器,典雅精美,它們不僅是觀測天象的儀器,而且也是瑰麗的藝術品,最有代表性的一件就是天體儀,也稱天球儀。它是清初六儀的代表作品,無論在工藝難度,工期,用料,用途等相比較,天體儀皆是諸儀之冠。
中國有著悠久的敬天傳統,天文儀器必然是敬天禮器,從帝王禮天的角度來看,天體儀則象徵著所崇拜的星象主體。按照古老的祭天禮治,天子祭天於南郊,祭地與北郊。故南懷仁在《靈臺儀象·志》中把天體儀放在觀象臺頂南側居中,從安放的位置上也體現出對天體儀的重視程度。利用南懷仁製造的這些儀器,中國的天文學家們進行了200多年的觀測工作,其中包括兩次星表的編制。今天在比利時的南懷仁研究所還陳列著一件複製品,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證。
南懷仁後來還製造了簡平儀、地平半圓日晷儀等當時在世界上領先的天文儀器,並著有《赤道南北兩總星圖》和《簡平規總星圖》等天象圖,這些天文儀器也成了康熙皇帝個人的把玩之物。有一次康熙帝叫來南懷仁和幾個皇親國戚一起在河邊賞月,康熙皇帝讓南懷仁念出它所能看到的主要星座的中英文名稱,拿著南懷仁給他準備的一份天體星辰圖,並以星辰的位置來判斷時刻,康熙也在這方面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識和才能。
1671年,康熙皇帝大修孝陵,以示對逝去的先皇和母后的孝心。在修建陵墓的過程中,有一件事卻難住了施工的大臣,就是如何運送修造孝陵大石牌坊的石料通過盧溝橋。這塊石料重達12萬斤,放在16個輪子的特大平板上,套300匹馬才能拉動,這麼多的馬匹擠在狹窄的橋上,不易駕馭,如果不能統一步調,馬匹擁擠蹦跳,可能造成巨大震動,盧溝橋這數百年的老橋恐怕難以承受。大臣們一時找不出解決辦法,就請康熙皇帝定奪。康熙皇帝自然請來自己的老師兼顧問南懷仁來拿主意。
經過實地考察,南懷仁認為改用絞盤來牽引最為穩妥。他的方案被工部採納,在他的親自指導下,製成了足以拉動巨石的滑輪和絞盤。運石過橋那天,一聲令下,鼓樂齊鳴,絞盤拉動繩索,繩索牽引著十輪運石車穩穩噹噹地通過了盧溝橋,以同樣的辦法又把修建陵墓所用的其他巨形石料安全地運過了盧溝橋。
南懷仁的方案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當時正值康熙皇帝狩獵回來,獲悉此消息,立即把捕獲的兩隻鹿,一隻御賞給南懷仁,另一隻賞賜給主持這個工程的官員,本來此事只是利用了一般的力學原理,但是南懷仁卻有意把它誇大和神秘化,說他的成功有賴於對天主教的信仰南懷仁不放棄任何機會向康熙皇帝和周圍的大臣宣揚天主教,但卻收效甚微。
南懷仁不僅對中國天文曆法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還改善了當時中國的火炮鑄造技術。1673年11月,鎮守雲南的吳三桂發動叛亂,鎮守福建的耿精忠和鎮守廣東的尚之信同時起兵響應。一時間戰火燒遍了長江以南的半個中國。康熙皇帝力排眾議,決定武力平叛。然而,各個戰場上的清朝軍隊卻接連失利,主要原因是吳三桂勢力強大,加之叛軍有盤踞在山水縱橫,交通不便的湖廣,江西等地,易守難攻。康熙皇帝意識到若是要在軍事上壓倒敵人,就必須的重視武器中裝備的製造和改良,特別需要「多制輕便火炮,能越山渡水以利行軍之用。」於是,他要求南懷仁想辦法製造出一種輕巧的火炮。雖然南懷仁當時並不願製造這些殺人武器,但帝命難違,又出於對清王朝安危的考慮,南懷仁很快就製造出一種類似於今天迫擊炮一樣的小型火炮,起名叫「衝天炮」,這種火炮不但火力強大,而且十分輕便,可以安置在馬背上運輸。康熙皇帝親自前往盧溝橋跑場驗炮,並把南懷仁大加讚賞了一番。為表彰南懷仁造炮有功,康熙加封南懷仁工部右侍郎職銜,為正二品。這是外國傳教士在中國獲得的最高官職。
南懷仁製造的火炮在1683年收復臺灣、1686年雅克薩之戰時都派上了很大用場,可以說南懷仁為清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勞。南懷仁對清王朝所作的這些努力都是為了更好地在中國傳播天主教,他的付出也得到了康熙皇帝一定的回報。1675年7月12日,年僅21歲的康熙前往北京的耶穌會教堂和寓所,他恭敬的走入教堂,參觀教士們寓所,看到寓所內存放著大量的科學儀器,甚至還有文房四寶,康熙皇帝興致大發,提起毛筆寫下了「敬天」兩個大字,並蓋上了自己的玉璽。以後刻有這兩個字的匾額被懸掛在北京和全國各地的耶穌會堂門口,用以保護天主教。
古代中國人一直堅信「天圓地方」說,認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帶動了地圖繪製技術的發展。通過實地勘測,南懷仁於1674年完成了《坤輿全圖》的繪製。地圖由兩個半球圖組成。東半球為亞洲、歐洲和非洲;西半球為北美洲和南美洲。該圖採用球極平面投影,這是在歐洲16世紀晚期和17世紀初期流行的地圖繪製方法。南懷仁的《坤輿全圖》與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一樣,是來華耶穌會士繪製的最具影響的世界地圖。但是就整體而言,南懷仁的地圖在某種程度上更具藝術美感。《坤輿全圖》中的兩個半球均勻分布,同時遵從了中國傳統的天朝大國思想,把中國放在了地圖的中心位置。地圖上採用了具有東西方風格兩種樣式的14種裝飾物。在地圖上能看到不同種類的野生動物圖案及航行在公海上的船隻。相比利瑪竇的地圖,南懷仁製作的地圖對中國水系及長城的描繪與現在的地圖沒有什麼明顯差別,臺灣也被準確地標註出來。而利瑪竇在他的地圖上稱臺灣為「大硫球」。
南懷仁與康熙皇帝關係超出了一般的君臣關係。南懷仁得到的殊遇是許多朝臣和貴戚所不可企及的。跟隨康熙外出巡視,其他官員都是自備巨額款項,而南懷仁的費用完全由皇帝支付。當然,南懷仁也經常討好康熙皇帝,製作新奇的東西供康熙把玩。其中最令人讚嘆就是「自動車」。南懷仁在一本專著裡這樣描述這部車:字幕:我用輕質木料製作了一輛有輪子的車,能以它4個輪子靈活的運動。
後來南懷仁還把這個設計用在木船上,用蒸汽推動一艘木船在水面上行使,但包括南懷仁在內,沒有人能認識到這個發明可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只是作為皇帝個人消遣玩樂的玩具罷了。今天,在南懷仁家鄉——比利時皮藤的博物館裡,還陳列著一個南懷仁當年製造的「自動車」的仿製品,
南懷仁在中國居住了30年,大部分時間是與康熙皇帝一起度過的,雖然康熙皇帝最終都沒有皈依天主教,但是他允許了天主教在中國的存在。在南懷仁的晚年,康熙給予了南懷仁和其他耶穌會士更大的特權。1687年8月5日,康熙皇帝下詔:
詔書中康熙皇帝還授予南懷仁可以到各地自由傳教的特權。為此,只要神父們持有南懷仁的印鑑,即被允許自由通行。神父們紛紛把這份御筆的官方文件掛在教堂裡,以示他們在這個國家受到的最大敬慕與尊重。
1688年,南懷仁在去上朝的路上由於所騎的馬受驚,不慎從馬上摔落下來,重病不起,不幸去世,享年65歲, 康熙皇帝為他舉行隆重葬禮,並賜諡號。西方傳教士死後獲得諡號殊榮者,只有南懷仁。康熙皇帝所賜諡號「勤敏」二字,恰好是對南懷仁在欽天監供職期間勤勉、聰敏的恰當評價。在南懷仁的墓碑上,使用滿、漢及拉丁文銘刻了皇帝所賜諡號及碑文。
南懷人死後葬在「滕公柵欄」,很巧合的是它的家鄉是一個叫「皮滕」的小鎮,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南懷仁應該以其籍貫被叫做「南滕公」,有時歷史本身就是一位很傑出的導演,竟能在一個墓地的名字上,找到中西文化的最好契合點。
南懷仁與利瑪竇、湯若望兩位神父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他們都對西方科學有很深造詣,雖然他們的本意是希望通過影響中國的皇帝傳播宗教文化,但客觀上為西方的科學技術知識在中國的傳播和中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