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線引導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16 06:31:46 2
專利名稱:釣線引導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釣線引導器,特別是涉及一種單腳型釣線引導器,其包括具有嵌 合孔的環保持部、從所述環保持部的左右兩側延伸後向下方延伸的側支腳、包括一端連接 設置在所述側支腳的下端而另一端沿著從所述環保持部離開的方向延伸的安裝腳的引導 框架以及壓入並內嵌在所述環保持部的嵌合孔中的引導環。
背景技術:
所謂單腳型釣線引導器,通常通過對一枚金屬制平板材料進行衝壓加工並打孔成 規定的框架形狀,進而彎曲加工成形成立體形狀而形成,作為典型的例子,可以例舉圖8所 示的現有(非專利文件l)的釣線引導器100的引導框架101。在該引導框架101中,圓筒 狀的周壁105形成在環保持部103的外周部的整個圓周上,並且一對側支腳107從其周壁 105的後端(竿尾側端部)延伸後匯合併到達安裝腳109。該周壁105通過對環保持部103 的外周側部進行拉深加工並向竿尾側彎曲而形成為剖面具有L形。通過設置該周壁105,防 止在搬運釣竿時等易損壞的引導環111與周圍的物體直接衝撞而損壞。
非專利文件l:Fuji NEW GUIDE CONCEPT A 7 — 口 卜'編,富士工業株式會社, 1997年1月27日,D30, P8 作為單腳型釣線引導器,特別是安裝在穗梢側的單腳型釣線引導器要求輕便化, 因而一直摸索如何實現輕便化。 然而,如果想單純地細化引導框架整體而達到輕便化,則環保持部、側支腳及安裝 部不能以足夠水平保全各自承擔的功能。特別是,在圖8所示的現有的結構中,如果單純地 使側支腳107變細,則引導框架容易倒。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在不失去釣線引導器應承擔的原來功能的情況下 能夠達到合適的輕便化的、改善形狀的釣線引導器。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經專心研究的結果,通過改善環保持部的形狀,在不失去環保 持部和側支腳的功能的情況下,成功地謀求輕便化。以下說明本發明。 第一方面的發明提供一種釣線引導器,其屬於單腳型,包括環保持部,具有嵌合 孔;側支腳,從所述環保持部的左右兩側延伸後向下方延伸;引導框架,包括基端連接設置 在所述側支腳的下端而後端沿著從所述環保持部離開的方向延伸的安裝腳;引導環,壓入 並內嵌在所述環保持部的嵌合孔中;並且,將所述安裝腳以所述基端朝向竿前側而所述後 端朝向竿尾側的狀態落座並安裝在竿體上;該釣線引導器的特徵在於,在所述環保持部的 頂部側形成有朝向竿尾側起立的周壁,所述側支腳從所述周壁的左右兩側的下端延伸。
第二方面的發明,其特徵在於,在第一方面所述的釣線引導器中,周壁延伸至從環 保持部的頂部想左右下降60。以上的位置。 第三方面的發明,其特徵在於,在第一方面發明或第二方面發明中所述的釣線引導器中,側支腳由形成大致V形的兩個支腳構成,所述兩個支腳分別從環保持部的周壁的 左右兩側的下端延伸。 第四方面的發明,其特徵在於,在第一方面發明至第三方面發明中任一項所述的 釣線引導器中,環保持部和側支腳以大致相同的角度向竿前側傾斜。 根據本發明的釣線引導器,由於周壁只形成在環保持部中搬運釣竿時等與周圍的 物體容易衝撞的部位上,並且能夠無需不合適地彎曲側支腳而設計成縮短全長,因此,能夠 達到合適的輕便化。
圖1是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釣線引導器的立體圖2是圖1的釣線引導器的局部斷裂立體圖3是圖1的釣線引導器的局部剖面側視圖4是圖1的釣線引導器的後視圖5是圖4的釣線引導器中與物體衝突的範圍的說明圖6是圖1的釣線引導器與現有的釣線引導器之間的比較側視圖
圖7是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釣線引導器的局部斷裂立體圖8是現有的釣線引導器的局部斷裂立體圖。
附圖標記說明
1釣線引導器(第一實施方式)3引導框架5嵌合孔7環保持部9周壁11, 11 一對側支腳
13安裝腳15引導環A(周壁與側支腳的)邊界點0中心T(環保持部的)頂部X周壁的外側輪廓線y側支腳的外側輪廓線c中心線B(安裝腳的)基端d水平面投影長度s竿體21釣線引導器(第二實施方式)23引導框架25側支腳
具體實施例方式
根據圖1至圖6說明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釣線引導器1。
首先,根據圖1說明釣線引導器1的整體結構。 釣線引導器1的引導框架3由環保持部7、一對大致V形側支腳11, 11及舌片狀安 裝腳13—體地形成,其中環保持部7具有嵌合孔5,一對大致V形側支腳11, 11為從環保 持部7的左右兩側延伸後向下方延伸,舌片狀安裝腳13為基端連接設置在側支腳11, 11合 體的下端上而後端沿著自環保持部7離開的方向延伸。側支腳ll,ll以傾斜的狀態從安裝 腳13起立,並且,由側支腳11, 11支承的環保持部7也向與側支腳11, 11相同方向以大致 相同的角度傾斜。 上述的引導框架3通過如下工序形成,即對一枚金屬制平板材料進行衝壓加工並 打孔成規定的框架形狀,進而進行彎曲加工成形為規定的立體形狀。 在環保持部7的嵌合孔5中,壓入並內嵌有由陶瓷等硬質材料構成的引導環15。
釣線引導器1的安裝腳13以從上側落座的姿勢安裝在竿體上。此時,在竿體上將 安裝腳13落座而安裝的狀態是基端朝向竿前側而後端朝向竿尾側。因而,側支腳11, 11配 置為向竿前側傾斜。 接著,詳細說明引導框架3的技術特徵。 如圖2所示,將引導環15設計成正圓形,環保持部7的內外周也與被內嵌的引導 環15的形狀相似而設計成正圓形。 另外,在環保持部7的頂部側,即自竿體離開的一側(a)形成有朝向竿尾側起立的 周壁9。該周壁9是通過拉深加工使連接設置在環保持部7的頂部側的外周部的圓弧狀延 長部,以其剖面具有L形的方式朝向竿尾側彎曲而形成的。另一方面,環保持部7的頂部側 的相反側,即接近竿體的一側(b)保持打孔後的平板材料的狀態,剖面具有I形。
因而,如圖3的剖面圖所示,如果引導環15壓入並內嵌在環保持部7的嵌合孔5 中,則周壁9以從上方覆蓋的狀態保護引導環15的頂部側。 如圖2(c)所示,一對側支腳11, 11分別從環保持部7的周壁9的中斷的左右兩側 的下端向下方延伸。側支腳11相對竿軸沿著向左右外側擴展的方向以圓弧狀彎曲並傾斜 而向竿尾方向延伸,並且經由曲折部在安裝腳13匯合成一體。 如圖4所示,如果從竿尾側看釣線引導器,則上述的下端作為邊界點A出現在周壁 9的外側的圓弧狀輪廓線x與側支腳11的外側的輪廓線y之間。該邊界點A位於從連接引 導環15的中心0和環保持部7的頂部T的中心線c分別向左右兩側下降60°以上的位置 上。 由於該邊界點A也屬於側支腳11的上端,因此需要將該邊界點A設定在某種程度 的高度上,以使纏在側支腳11上的釣線順著側支腳11被舉起,並且從環保持部7的頂部容 易穿過,但是另一方面若設定成過高,則側支腳ll變得過長。因而,將邊界點A優選設定在 分別向左右兩側下降60。以上的位置上。 如上所述,與現有的引導框架101不同,在本發明的引導框架3中,由於周壁9未 在環保持部7的整個圓周上形成而具有欠缺部分,因此相應地謀求達到輕便化。而且,如圖 5所示,在安裝於竿體s的情況下,當搬運釣線引導器1時等與周圍的物體容易直接衝撞的 是環保持部7的頂部側以及夾著該環保持部7的頂部側而配置的一對側支腳11, 11,為了保護引導環15,周壁9被設置在環保持部7的頂部側,因此,充分保全周壁9所要求的引導環 15的保護功能。 另外,如圖6的比較側視圖所示,由於本發明的引導框架3的側支腳11從環保持 部7的周壁9的中斷的下端直接向下方延伸,因此側支腳11位於環保持部7的延長線(點 線)上的近處。另一方面,由於現有的引導框架101的側支腳107從環保持部103的周壁 的竿尾側端延伸,因此從環保持部103的延長線(點線)偏離並向竿尾側傾斜。由此比較 可知,本發明的側支腳11的全長比現有的側支腳107短,相應地謀求輕便化。
而且,由於從環保持部7的頂部T到安裝腳13基端B的全長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長 度(dl),比現有的環保持部103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長度(d2)短,因此,其結果減少相當於其 長度之差(d2-dl > 0)的彎矩,從而釣線引導器1難以變形。 另外,如在現有的變形例中所示,如果不合適地使側支腳107,107向竿前側彎曲 而縮短全長,則存在多餘的負荷施加在彎曲的部分上而容易產生裂紋的危險性,但是,由於 本發明的側支腳11以與環保持部7大致相同的角度向竿前側傾斜,並且沒有不合適地彎 曲,因此不存在上述的不良現象。 另外,釣線引導器1的引導框架3的側支腳由一對大致V形的側支腳11, 11構成, 從竿尾側看,在環保持部7的下側,即在接近竿體的一側與大致V形側支腳11, 11之間形成 有倒三角形的孔12(圖1)。因此,不會殘留海水、垃圾,更加符合謀求達到輕便化的目的。
根據圖7說明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釣線引導器21。 圖中,對於與第一實施方式的結構部分相同的結構部分上賦予相同的附圖標記, 從而省略其說明。下面以不同點為重點說明本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方式的釣線引導器1的引導框架3的側支腳由一對大致V形側支腳11, 11構成,從竿尾側看,在環保持部7的下側,即在接近竿體一側與大致V形側支腳11, 11之 間形成有倒三角形的孔。另一方面,本實施方式的引導框架23的側支腳25形成三角形狀, 與環保持部7的整個下側連接設置。因而,相當於引導框架3的孔12的部分被填充。
對於上述的引導框架23,假想安裝在穗梢側的小的裝置。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但是本發明的具體結構並不局限於上述的實施方 式,在不脫離本發明宗旨的範圍內,即使變更設計也包含在本發明中。 例如,在第二實施方式中,考慮到製造小的引導框架的現在的極限,作為穗梢側的 釣線引導器只提出了無孔型,但是,本發明的釣線引導器不拘泥於竿體上的安裝位置可以 任意選擇有孔或無孔。 總之,除要求保護的形狀等之外,可以任意組合已有的或將來提出的形狀、製造。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的釣線引導器,在不失去原來所要求的諸多功能的情況下,能夠達到 合適的輕便化。而且,由於本發明的釣線引導器能夠在現有方法上不增加工序的情況下成 形,因此不會導致製造成本的上升等。
權利要求
一種釣線引導器,其屬於單腳型,包括環保持部,具有嵌合孔;側支腳,從所述環保持部的左右兩側延伸後向下方延伸;引導框架,包括基端連接設置在所述側支腳的下端而後端沿著從所述環保持部離開的方向延伸的安裝腳;引導環,壓入並內嵌在所述環保持部的嵌合孔中;並且,將所述安裝腳以所述基端朝向竿前側而所述後端朝向竿尾側的狀態落座並安裝在竿體上;該釣線引導器的特徵在於,在所述環保持部的頂部側形成有朝向竿尾側起立的周壁,所述側支腳從所述周壁的左右兩側的下端延伸。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釣線引導器,其特徵在於,周壁延伸至從環保持部的頂部向左 右下降60°以上的位置。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釣線引導器,其特徵在於,側支腳由形成大致V形的兩個支 腳構成,所述兩個支腳分別從環保持部的周壁的左右兩側的下端延伸。
4.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釣線引導器,其特徵在於,環保持部和側支腳以大致相同的角度向竿前側傾斜。
全文摘要
一種釣線引導器,其在不失去釣線引導器應承擔的原來功能的情況下能夠達到合適的輕便化。在環保持部(7)的頂部側形成有朝向竿尾側起立的周壁(9),側支腳(11)從周壁(9)左右兩側的下端延伸。由於周壁(9)未在環保持部(7)的整個圓周上形成而具有欠缺部分,因此相應地謀求輕便化。而且,為了保護引導環(15),由於周壁(9)設置在環保持部(7)的頂部側,因此充分地保全周壁(9)所要求的引導環(15)的保護功能。另外,由於側支腳(11)在環保持部(7)的延長線上與其靠近而下降,因此可以縮短全長,相應地謀求輕便化。而且,由於從環保持部(7)的頂部到安裝腳基端的全長縮短,因此彎矩小,釣線引導器(1)難以變形。
文檔編號A01K87/04GK101731191SQ20091014588
公開日2010年6月16日 申請日期2009年6月17日 優先權日2008年11月13日
發明者大村一仁 申請人:富士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