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四肢長幹骨的骨折復位固定器的製造方法
2023-05-18 14:40:16
用於四肢長幹骨的骨折復位固定器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於四肢長幹骨的骨折復位固定器,包括第一金屬棒、第二金屬棒、連接環、克氏針、特製克氏針以及加壓螺釘;第一金屬棒和第二金屬棒相鄰設置並通過連接環連接構成立方體框架,兩根克氏針的兩端設於相對設置的兩根第一金屬棒的通孔部內,克氏針的中部分別穿過兩段斷骨上的骨皮質,特製克氏針設於加壓螺釘的空心部內,加壓螺釘安裝於第一金屬棒和第二金屬棒上的螺孔內,通過加壓螺釘鎖緊在金屬棒上,特製克氏針的針尖壓緊在斷骨上。其有益效果是:採用本裝置進行的微創手術,僅需局部麻醉,操作簡單,方便在基層醫院操作,且手術損傷小,不破壞骨折處周圍軟組織,斷骨矯正完成後不易再移位,患者可以進行早期功能鍛鍊。
【專利說明】用於四肢長幹骨的骨折復位固定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於四肢長幹骨的骨折復位固定器。
【背景技術】
[0002]四肢骨折治療方法的選擇多年來一直存在爭議,目前大概存在兩種觀點。一種是手術治療法:認為解剖結構的重建是日後功能恢復的基礎,只有通過手術才能達到骨斷端的良好復位及早期功能鍛鍊,保守治療不可能達到很好的復位,也不可能有很好的功能恢復。另一種是保守治療法:認為四肢骨折通過手法、牽引等保守療法大部分病人可以達到功能復位,不需要接受手術過程中組織再損傷及內固定取出二次手術。
[0003]發明人在長期從事骨科臨床的實踐中,對四肢骨折的固定,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都採用過。但在治療過程中,骨折保守治療主要靠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或石膏外固定,雖然損傷小但存在復位難、固定不牢固的缺點,骨折固定過程若外固定太緊則影響患肢血液循環,若太松則因局部肌肉收縮引起骨折再移位;而為了防止骨折端移位,要固定骨斷端上下關節,使骨斷端關節無法進行早期的功能鍛鍊,後期易引起關節僵硬,肌肉痿縮。而手術切開內固定,雖然固定牢固,解剖對位,但手術過程需要做廣泛的軟組織剝離,軟組織鉸鏈的破壞會對骨折端的血運產生影響,影響骨痂生長,延長骨折癒合時間,骨折癒合後還需行內固定取出術,增加患者的痛苦,且手術疤痕會影響美觀。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用於四肢長幹骨的骨折復位固定器,結合了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者的優點。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用於四肢長幹骨的骨折復位固定器,包括兩根第一金屬棒、兩根第二金屬棒、至少四塊連接環、兩根克氏針、至少四根特製克氏針以及對應特製克氏針設置的加壓螺釘;所述第一金屬棒的兩端分別設有通孔部,所述通孔部通過螺紋與第一金屬棒的主體連接,並可沿軸向移動;所述特製克氏針的針尖呈鈍頭狀;所述加壓螺釘為空心螺釘;第一金屬棒和第二金屬棒相鄰設置並通過所述連接環連接構成立方體框架,兩根克氏針的兩端設於相對設置的兩根第一金屬棒的通孔部內,兩根克氏針分別穿過骨折遠近端內外側骨皮質起骨牽引作用,特製克氏針設於加壓螺釘的空心部內,加壓螺釘安裝於第一金屬棒和第二金屬棒上的螺孔內,通過加壓螺釘鎖緊在金屬棒上,特製克氏針的針尖壓緊在骨折線上緣或下緣的骨膜上對骨折處四周起加壓作用。
[0006]其中,安裝於相鄰的兩根金屬棒上的所述加壓螺釘之間相互垂直。
[0007]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不切開患者的皮膚及軟組織的條件下,通過設於體外的固定器和與斷骨接觸的克氏針達到了對斷骨進行矯正和固定的目的,可以充分發揮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者的長處,擯棄兩者的缺陷,使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觀點得到統一;採用本裝置進行的微創手術,僅需局部麻醉,操作簡單,方便在基層醫院操作,且手術損傷小,不破壞骨折處周圍軟組織,斷骨矯正完成後不易再移位,患者可以進行早期功能鍛鍊。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8]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用於四肢長幹骨的骨折復位固定器的實施方式的主視圖;
[0009]圖2是圖1中A-A向的剖面視圖;
[0010]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用於四肢長幹骨的骨折復位固定器的第一金屬棒及其通孔部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示意圖。
[0011]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0012]1、第一金屬棒;11、通孔部;111、通孔;112、旋轉把手;113、外螺紋;12、內螺紋孔;
2、第二金屬棒;3、連接環;4、克氏針;5、特製克氏針;6、加壓螺釘;10、斷骨;101、斷骨斷裂面;102、骨折端;20、皮膚。
【具體實施方式】
[0013]為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構造特徵、所實現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並配合附圖詳予說明。
[0014]請參閱圖1和圖2,本實施方式為一種用於四肢長幹骨的骨折復位固定器,包括兩根第一金屬棒1、兩根第二金屬棒2、四塊連接環3、兩根克氏針4、四根特製克氏針5以及對應特製克氏針5設置的加壓螺釘6。第一金屬棒I的兩端分別設有通孔部11,通孔部11通過螺紋與第一金屬棒I的主體連接,並可沿軸向移動;特製克氏針5的針尖呈鈍頭狀;加壓螺釘6為空心螺釘。
[0015]第一金屬棒I和第二金屬棒2相鄰設置並通過連接環3兩兩相連構成立方體框架,兩根克氏針4的兩端設於相對設置的兩根第一金屬棒I的通孔部11內,兩根克氏針4分別穿過骨折遠近端內外側骨皮質起骨牽引作用,特製克氏針5設於加壓螺釘6的空心部內,加壓螺釘6安裝於第一金屬棒I和第二金屬棒2上的螺孔內,通過加壓螺釘6鎖緊在金屬棒上,特製克氏針5的針尖壓緊在骨折線上緣或下緣的骨膜上對骨折處四周起加壓作用,相鄰的兩根金屬棒上的加壓螺釘6和加壓螺釘6上的特製克氏針5之間相互垂直。
[0016]請參閱圖3,圖3是第一金屬棒及其通孔部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示意圖,通孔部11包括用於容納克氏針4的通孔111,用於與金屬棒主體進行螺紋連接的連接部。連接部的底部設有外螺紋113,用於與金屬棒主體上的內螺紋孔12進行配合;連接部的頂部為旋轉把手112,可在通孔部11中旋轉。克氏針4穿過斷骨10後,轉動旋轉把手112,則外螺紋113在內螺紋孔12中向上運動,向上頂起整個通孔部11,而通孔部11帶動克氏針4向上移動從而將斷骨10撐開。
[0017]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患者取仰臥位,對術野皮膚進行消毒,局部麻醉;於斷骨10的兩遠端上各穿入一根克氏針4,透過對側骨皮質5cm作骨牽引,並在斷骨10的左右兩側的皮膚20表面分別放置一根第一金屬棒I,將克氏針4兩頭穿過第一金屬棒I上的通孔部11,在X光透視下,通過螺紋將通孔部11沿第一金屬棒I的兩側移動從而帶動克氏針4將兩斷骨10撐開,矯正骨折短縮移位;在斷骨10的上下兩側的皮膚20表面各放置一根第二金屬棒2,將連接環3裝於各金屬棒之間使其構成一立方體框架整體;根據斷骨斷裂面101的朝向,在斷骨10的上下左右四面的適當的位置用導針穿過皮膚20到達骨膜表面後拔出導針,再將特製克氏針5通過導針穿過的孔與骨膜表面接觸,加壓螺釘6穿過金屬棒的螺孔後套於皮膚20外的特製克氏針5上,通過加壓螺釘6的微調控制特製克氏針5來矯正斷骨10前後側的移位,在X光透視下,確認斷骨10的骨折端102完全對位後,將加壓螺釘6鎖緊,手術即可完成。
[0018]本實用新型在不切開患者的皮膚及軟組織的條件下,通過設於體外的固定器和與斷骨接觸的克氏針在X光透視輔助下達到了對斷骨進行矯正和固定的目的,可以充分發揮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者的長處,擯棄兩者的缺陷,使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觀點得到統一;採用本裝置進行的微創手術,僅需局部麻醉,操作簡單,方便在基層醫院操作,且手術損傷小,不破壞骨折處周圍軟組織,矯正完成後鎖緊加壓螺釘就可保證斷骨不易再移位,方便患者進行早期功能鍛鍊。
[0019]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並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範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用於四肢長幹骨的骨折復位固定器,其特徵在於,包括兩根第一金屬棒、兩根第二金屬棒、至少四塊連接環、兩根克氏針、至少四根特製克氏針以及對應特製克氏針設置的加壓螺釘; 所述第一金屬棒的兩端分別設有通孔部,所述通孔部通過螺紋與第一金屬棒的主體連接,並可沿軸向移動;所述特製克氏針的針尖呈鈍頭狀;所述加壓螺釘為空心螺釘; 第一金屬棒和第二金屬棒相鄰設置並通過所述連接環連接構成立方體框架,兩根克氏針的兩端設於相對設置的兩根第一金屬棒的通孔部內,兩根克氏針分別穿過骨折遠近端內外側骨皮質起骨牽引作用,特製克氏針設於加壓螺釘的空心部內,加壓螺釘安裝於第一金屬棒和第二金屬棒上的螺孔內,通過加壓螺釘鎖緊在金屬棒上,特製克氏針的針尖壓緊在骨折線上緣或下緣的骨膜上對骨折處四周起加壓作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四肢長幹骨的骨折復位固定器,其特徵在於:安裝於相鄰的兩根金屬棒上的所述加壓螺釘之間相互垂直。
【文檔編號】A61B17/66GK203598029SQ201320821905
【公開日】2014年5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2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12日
【發明者】遊碩 申請人:遊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