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水冷散熱板及其製作方法
2023-05-17 22:11:26 2
專利名稱:一種水冷散熱板及其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水冷散熱板及其製作方法。
背景技術:
水冷散熱技術依靠水流帶走發熱器件的熱量,由於水流的穩定無振動,在分離振動應用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現有的水冷散熱方式主要是利用焊接管道或加工孔洞形成水流方向,但這些散熱方式帶走的熱量與管道或孔洞的表面積成正比,把管道或孔洞加工成圓形獲得了最大的表面積和散熱效果,但要進一步提高散熱效果,此種散熱結構無能為力。為解決此問題,本發明提出一種水冷散熱板及其製作方法,水冷散熱板分為2個散熱單元,每個散熱單元內設有N個散熱凸塊增大散熱面積,散熱凸塊4個側面都有水流流過,散熱凸塊薄而高,可將散熱效果增大到傳統管道或孔洞散熱方式的2—5倍。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水冷散熱板及其製作方法。水冷散熱板包括散熱單元、散熱板本體、進水口、連通器、出水口 ;散熱板本體上設有N個散熱單元,散熱單元包括順次連通的進水道、散熱模塊、出水道,進水道的起始端為進水口,第一個散熱單元的出水道通過連通器與第二個散熱單元的進水道相通,第二個散熱單元的出水道的末端為出水口。所述的散熱模塊內設有NXN個散熱凸塊。所述的N—般為大於5的自然數。所述水冷散熱板的製作方法為加工成厚度為25mm的圓柱形散熱板本體,並確定兩個散熱模塊的位置,在第一個散熱模塊的確定位置表面加工深度為5mm、面積與散熱模塊相等的散熱模塊環形凹槽,然後在散熱模塊環形凹槽內的表面位置加工N-I條深度為15mm 間距相等的橫向凹槽,之後在散熱模塊環形凹槽內的表面位置加工N-I條深度為15mm間距相等的縱向凹槽,形成了 NXN個散熱凸塊,用一塊與散熱模塊大小相等,厚度為5mm的金屬板覆在散熱模塊環形凹槽上,並通過焊接密封,形成散熱模塊,在散熱模塊的左上方位置對應的散熱板本體的側面上打直徑為15mm的孔至散熱模塊,形成進水道,進水道打孔起始端為進水口,在散熱模塊的右下方位置對應的散熱板本體的側面上打直徑為15mm的孔至散熱模塊,形成出水道,由進水道、散熱模塊、出水道組成第一散熱單元,用同樣的方法加工第二散熱單元,將第一散熱單元的出水道與第二散熱單元的進水道通過連通器相通,第二散熱單元的出水道末端為出水口。水冷散熱由於具有穩定無振動無噪聲的特點在分離振動場合佔據重要地位,而目前的水冷散熱器普遍採用管道或孔洞作為水流通路,散熱面積以達到最大,散熱效果難以進一步提高。本發明採用N個散熱凸塊增大散熱面積,可將散熱效果增大到傳統管道或孔洞散熱方式的2— 5倍。
圖1為水冷散熱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散熱模塊結構示意圖; 圖3為水冷散熱板的側視圖。圖中散熱板本體1、進水口 2、進水道3、散熱模塊4、出水道5、連通器6、出水口 7、 散熱凸塊8。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發明。如圖1所示,水冷散熱板包括散熱單元、散熱板本體1、進水口 2、連通器6、出水口 7 ;散熱板本體1上設有N個散熱單元,散熱單元包括順次連通的進水道3、散熱模塊4、出水道5,進水道3的起始端為進水口 2,第一個散熱單元的出水道5通過連通器6與第二個散熱單元的進水道相通,第二個散熱單元的出水道的末端為出水口 7。如圖2所示,散熱模塊4內設有NXN個散熱凸塊8,N為大於5的自然數。水冷散熱板的製作方法為加工成厚度為25mm的圓柱形散熱板本體1,並確定兩個散熱模塊4的位置,在第一個散熱模塊4的確定位置表面加工深度為5mm、面積與散熱模塊4相等的散熱模塊環形凹槽,然後在散熱模塊環形凹槽內的表面位置加工N-I條深度為 15mm間距相等的橫向凹槽,之後在散熱模塊環形凹槽內的表面位置加工N-I條深度為15mm 間距相等的縱向凹槽,形成了 NXN個散熱凸塊8,用一塊與散熱模塊4大小相等,厚度為 5mm的金屬板覆在散熱模塊環形凹槽上,並通過焊接密封,形成散熱模塊4,在散熱模塊4的左上方位置對應的散熱板本體1的側面上打直徑為15mm的孔至散熱模塊4,形成進水道3, 進水道3打孔起始端為進水口 2,在散熱模塊4的右下方位置對應的散熱板本體1的側面上打直徑為15mm的孔至散熱模塊4,形成出水道5,由進水道3、散熱模塊4、出水道5組成第一散熱單元,用同樣的方法加工第二散熱單元,將第一散熱單元的出水道5與第二散熱單元的進水道通過連通器6相通,第二散熱單元的出水道末端為出水口 7。使用時,將發熱器件固定於一塊或兩塊散熱模塊4的表面上,並採用導熱矽脂塗於發熱器件及散熱板本體1之間以排除間隙,用壓條壓緊發熱器件,發熱器件的熱量傳導至散熱板本體1上,主要分布在散熱模塊4附近,由進水口 2進水,水流經進水道2流入第一塊散熱模塊4,在第一塊散熱模塊4內流動,通過散熱凸塊8的4個側面將熱量帶走,水流通過出水道5、連通器6進入第二散熱單元,經過同樣的水流循環將熱量由出水口 7排出,實現發熱器件的散熱。
權利要求
1.一種水冷散熱板,其特徵在於包括散熱單元、散熱板本體(1)、進水口(2)、連通器 (6)、出水口(7);散熱板本體(1)上設有2個散熱單元,散熱單元包括順次連通的進水道 (3)、散熱模塊(4)、出水道(5),進水道(3)的起始端為進水口(2),第一個散熱單元的出水道(5)通過連通器(6)與第二個散熱單元的進水道相通,第二個散熱單元的出水道的末端為出水口(7)。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水冷散熱板,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散熱模塊(4)內設有 NXN個散熱凸塊(8)。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水冷散熱板,其特徵在於所述的N為大於5的自然數。
4.一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水冷散熱板的製作方法,其特徵在於加工成厚度為25mm的圓柱形散熱板本體(1),並確定兩個散熱模塊(4)的位置,在第一個散熱模塊(4)的確定位置表面加工深度為5mm、面積與散熱模塊(4)相等的散熱模塊環形凹槽,然後在散熱模塊環形凹槽內的表面位置加工N-I條深度為15mm間距相等的橫向凹槽,之後在散熱模塊環形凹槽內的表面位置加工N-I條深度為15mm間距相等的縱向凹槽,形成了 NXN個散熱凸塊(8), 用一塊與散熱模塊(4)大小相等,厚度為5mm的金屬板覆在散熱模塊環形凹槽上,並通過焊接密封,形成散熱模塊(4),在散熱模塊(4)的左上方位置對應的散熱板本體(1)的側面上打直徑為15mm的孔至散熱模塊(4),形成進水道(3),進水道(3)打孔起始端為進水口(2), 在散熱模塊(4)的右下方位置對應的散熱板本體(1)的側面上打直徑為15mm的孔至散熱模塊(4),形成出水道(5),由進水道(3)、散熱模塊(4)、出水道(5)組成第一散熱單元,用同樣的方法加工第二散熱單元,將第一散熱單元的出水道(5)與第二散熱單元的進水道通過連通器(6)相通,第二散熱單元的出水道末端為出水口(7)。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一種水冷散熱板及其製作方法。它包括散熱單元、散熱板本體、進水口、連通器、出水口;散熱板本體上設有N個散熱單元,散熱單元包括順次連通的進水道、散熱模塊、出水道,進水道的起始端為進水口,第一個散熱單元的出水道通過連通器與第二個散熱單元的進水道相通,第二個散熱單元的出水道的末端為出水口。散熱模塊內均勻分布有N個散熱凸塊,增大了散熱面積,散熱凸塊4個側面都有水流流過,散熱凸塊薄而高,可將散熱效果增大到傳統管道或孔洞散熱方式的2—5倍。
文檔編號G12B15/04GK102420019SQ20111023396
公開日2012年4月18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16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16日
發明者施申蕾 申請人:中國計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