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德勝卸任(賴德勝新發展階段的)
2023-05-18 12:16:11 1
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需要順勢而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目標開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徵程。如何理解新發展階段的時代內涵?新發展階段要開好局、起好步需要把握好哪些問題?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賴德勝教授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陳建偉副教授對此進行了深入分析。文章將刊發於近期《國家治理》周刊。
作為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關鍵時間點的一次富有前瞻性、全局性、基礎性和針對性的重大會議,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明確將「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與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相結合,突出了新發展階段的歷史定位和根本任務。新發展階段催生新發展格局,「十四五」時期要與時俱進貫徹新發展理念,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新發展階段的歷史定位
2020年8月24日,在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時,結合國際國內的發展形勢和發展情況,作出「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重大戰略判斷,既表明了我們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向上發展的歷史方位,又為下一階段發展指明了方向。
新發展階段是繼總體小康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的下一重要階段。2000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作出了「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的判斷。2010年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從總體小康社會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國政治、經濟、法治、社會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為新發展階段更好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發展階段是承載「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大清晰地描繪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藍圖,強調「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十四五」時期是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就此進入新發展階段。
新發展階段的根本任務
系統編制五年發展規劃,是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從1953年編制和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到2020年「十三五」規劃實施進入收尾階段和「十四五」規劃編制開啟,「五年規劃(計劃)」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探索和現代化建設的直接度量載體。每個五年規劃(計劃)的編制,都反映了黨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大方向和大戰略的全局思考和系統謀劃;每個五年規劃(計劃)的實施,都反映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鬥努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強烈願望和美好期待。
隨著「十三五」預期目標接近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順勢而為制定「十四五」規劃目標並首次提出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創造性地將五年規劃目標融入十五年後的中長期目標,體現了「一張藍圖繪到底」科學規劃精神,這對於更好激勵和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勇於迎接挑戰、繼續努力奮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發展階段的「兩個大局」
新發展階段面臨著新的內外發展形勢,「兩個大局」構成了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基本要素。結合國際國內的發展形勢和發展情況,指出,「領導幹部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領導幹部要深刻認識「兩個大局」的來龍去脈,並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始終以「兩個大局」為戰略支撐點,不斷提高對新發展階段的適配性。
黨中央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高度進行謀劃,提出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需要順勢而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新發展階段形成新合力,展現新作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好局,起好步。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既為中華民族復興孕育著新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二戰以後,隨著西方傳統強國的相對衰落與新興國家的不斷崛起,尤其是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通過艱苦奮鬥推動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進入深度調整期。從一定意義上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可以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供中國之治的制度元素,促進世界和平繁榮穩定發展。但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對我國新發展階段帶來了新的外部不確定性衝擊,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不可避免要受到全球變局的不利影響。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在新發展階段,既要努力抓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稍縱即逝的戰略機遇期,又要樹立總體安全觀,切實強化國家安全體系和安全保護能力建設。
新發展階段要貫徹新發展理念
新發展階段要開好局、起好步,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近五年的發展實踐證明,堅持新發展理念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
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堅持新發展理念,並根據不斷變化的國內外環境,賦予了新發展理念新的時代內涵。例如,在創新發展方面,指出創新除了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外,還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協調發展方面,提出要「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在綠色發展方面,強調「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在開放發展方面,提出「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在共享發展方面,強調「紮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暢通我國國民經濟生產、流通、交換和消費循環,推動生產、投資和消費協調發展和綠色發展,既是在新發展階段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需要,又為新發展理念提供了新的註解和新的生命力。新發展階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當前,我國已經建立起全球最完整的工業生產體系,培育了一個有14億人口和人均GDP超1萬美元的超大規模消費市場,正在加速建設現代化流通體系。暢通國內經濟循環的基礎牢固,潛力巨大。但也要注意到,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是在掌握髮展主動權基礎上與全球各國共同建設和維護市場成長機會的共享式發展格局。也就是說,新發展階段要在培育好、挖掘好國內市場潛力的基礎上,更好地帶動全球經濟景氣循環。
作者 |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賴德勝;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 陳建偉
新媒體編輯 | 羅婷
責任編輯 | 羅婷 司文君
作圖 | 王嘉騏
聲明:《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