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傷其類人何以堪(物猶如此人何以堪)
2023-05-18 10:28:01
動物報恩的故事
01
明末河南的柏之禎,心地善良,長年累月餵食鳥雀,慈心護生。後來民間動蕩,流寇攻進縣城,來到柏之禎家門口,還未進門,只見成千上萬的鳥雀,聚集在屋簷、臺階,嘰嘰喳喳,熱鬧無比,流寇見此,誤以為是荒無人煙的空宅,就退去了。柏之禎一家二十口全部得以保命,而當時縣城內血流成河,無一家保全。
02
杭州有位阮起鵬,年幼時發願放生,最喜放螺螄魚子,因錢不多,救命很多。又懇切勸化旁人。康熙十九年,坐船經過富春,船底觸石破了,水竟不漏進。靠岸後,見有幾萬魚聚在船底破處,又有螺螄攢滿,才明白這是報答阮起鵬放生的恩。
03
盧安達男子Francoise捨棄家財,花費百萬保護大象。他死後的葬禮上,21頭大象,不請自來,每隻大象眼角都悲鳴流淚,為他送葬。之後每年的祭日,大象們都會不請自來,在他的墓前祭奠它們的恩人。
動物和人一樣有感情
羔羊跪乳,烏鴉反哺,動物也有孝親友愛的天性。它們的真情與遭遇,讓人聽聞後為之傷心落淚。它們的剛毅與忠勇,同樣擁有充塞天地的正氣。它們對幼子的慈愛刻骨銘心,不亞於人類的母親,所謂「沉痛盡頭共兒死,此情無古亦無今」。它們與同伴相處,也懂得忠貞、忠誠、守信、清廉、禮讓。
人遇患難,動物相救,報恩原本只是天性的流露。它們更加擁有與人類無二無別本體清淨的智慧靈光,動物身上的美德,甚至有些方面連人類都自嘆不如!
動物也可成佛
清代翰林徐謙,懷著慈悲愛物之心,普勸世人戒殺護生,將散見於各種典籍中關於動物之間的諸多感人事例,輯錄成編,著成《物猶如此》一書。
讀來令人潸然淚下、盪氣迴腸,不禁感慨物我實為一體,憐憫之心、濟物利人之心,不禁油然而生。
其中輯錄了這樣一個故事:
江蘇崑山清華寺的一位僧人,養了一隻八哥,它性情馴順,常隨僧人念「阿彌陀佛」。
一天它低頭斂翼而終,僧人憐憫它,將它葬在後山。
沒過幾天,埋葬的地方忽然長出一朵青蓮華,異常芬芳馥鬱。掘開土一看,蓮花是從八哥的舌根生出,全郡的人都去觀看。
郡裡的太守特設齋會,題了一首偈:
天產飛禽八八兒,解隨僧語念阿彌。
飛禽尚證無生理,我輩為人豈不如。
八哥念佛尚可成佛,更何況人呢?
《華嚴經》雲,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不僅水陸空的動物,乃至蜎飛蝡動之蚊蟲螞蟻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殘害眾生即同殘害未來諸佛,仔細思維,尊重尚來不及,更何況殘忍殺害食用它們呢?
《楞嚴經》云:「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梵網經》則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
在無量劫的六道輪迴中,我們與一切眾生互為家親眷屬,殘害生靈即同殘害我們過去世最愛的父母親人。
細思極恐,作為萬物之靈的我們,為了滿足飽腹之欲,肆無忌憚地欺凌弱小,殘害生命。
生日酒席、走親訪友、祭祀祖先無不以肉為歡,以極殘極酷之方法烹煮它們——從天上飛的,到地上爬的,再到水裡遊的,我們的口腹成了無數動物朋友的藏身之地。貪婪殘忍的我們,也給我們自身帶來了諸多疾病和禍患。
深明此理,我們豈能再去殘害、貪食動物朋友嗎?望人人遠離殘殺和虐待,願鳶飛魚躍,萬物各得其所,共享和諧!祈願十方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皆發菩提心,信願持名,蒙佛接引,同生極樂!南無阿彌陀佛!
END
圖文綜合整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