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帶式輸送機和在輸送機上輸送物品的稱量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18 03:21:56
專利名稱:連續帶式輸送機和在輸送機上輸送物品的稱量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連續的或循環的帶式輸送機系統,用其輸送散裝材料,該系統中具有重力型稱重組件,當散裝材料通過輸送帶上特定的稱重跨度時,連續對散裝材料進行稱重。特別是,本發明涉及的輸送機系統具有稱重組件,其能夠精確地和連續地在任何給定的時間,確定在輸送帶的稱重跨度內材料的重量。稱重組件包括獨特的測微計調節器,該測微計調節器能夠調節稱重組件的稱重輥的垂直位置和水平位置,柔性組件代替常規的套支座,點接觸型鉸接結構代替常規的球形接頭,因此消除了由於汙物和腐蝕對稱重組件引起的測量誤差。
在現有技術中已知,採用連續的輸送機系統從供料鬥將散裝材料(例如,粉碎的煤粉)輸送到接收儲存料鬥或冶金爐。通常,這種輸送機系統包括輸送帶,該輸送帶圍繞一對相對設置的滾筒轉動。典型的是,輸送機系統包括稱重組件,當材料通過輸送帶的預定的稱重跨度時,由稱重組件連續地稱量材料的重量。特別是,輸送帶的上部分可以由若干個支撐輥支撐,所述支撐輥間隔預定的距離。任何三個支撐輥之間的間隔確定了稱重跨度的長度。當散裝材料通過稱重跨度時,微處理器與稱重組件和輸送帶的驅動器(電動機)相連接,確定送料速率,即每單位時間內由輸送帶傳遞的材料淨重。因此,通過監視送料速率,可以調整輸送機系統的速度,使其符合瞬間需要的散裝材料量。
在現有技術中已知的一種類型的稱重組件包括稱重輥,其在輸送帶的稱重跨度範圍內連續確定散裝材料的重量。由壓電型或應力計型負載傳感器將稱重輥支撐在兩個支撐輥之間,通過轉換產生電信號,此電信號相應於位於稱重跨度範圍內的散裝材料的總重量和皮重量。例如,授予A.Finet等人的美國專利US-4,418,773,其名稱為「輸送機校準技術」。提供循環帶式輸送機輸送散裝材料,產生可變頻率信號指示輸送機的送料速度。稱重輥通常定位於一對間隔的滾輪之間的中點,並且由作為基本元件的負載傳感器支撐,提供模擬信號指示散裝材料的總重量。微處理器與負載傳感器電連接,從負載傳感器中記錄的總重量中減去皮重(即,稱重輥,越過稱重跨度的輸送帶部分,以及其他輸送帶支撐元件),從而確定散裝材料的淨重。然後由輸送帶的速度乘以淨重,由測速計確定輸送帶的速度,從而確定單位時間內散裝材料的送料速率。
但是,常規的輸送機系統,包括上述美國專利US-4,418,773不能始終如一地在需要的一定精確度範圍內提供散裝材料的送料速率,例如在輸送機系統的工作過程中,一般最佳精度要求高於±0.5%。雖然,某些常規的輸送機系統經過校準能夠達到這種精確度,但是,在輸送機系統運行一段時間後,其不能保持這種精確度。
產生這種缺陷的一個原因是常規的輸送機系統不容易使輸送機系統處於設定的最合適的幾何條件。特別是,具有稱重組件的常規的輸送機系統只能夠通過簡陋的帶螺紋的球形連接裝置和閉鎖螺母結構沿垂直方向進行調整,所述的帶螺紋的球形連接裝置和閉鎖螺母結構設置在負載傳感器和稱重輥之間。因此,不容易使稱重輥沿水平方向重新定位。
產生這種缺陷的另一個原因是由於自然的負載變化,使輸送機系統產生意外變化。特別是,常規的輸送機系統的稱重組件包括旋轉接頭型連接器,其很容易在負載變化時由額外的作用力引起尺寸誤差導致負載傳感器得出錯誤結果。
因為送料器通常置於外界環境之中,例如,散裝材料的浮動的灰塵顆粒,這種有害的外界環境可能使稱重組件對於稱重跨度內的散裝材料產生不正確的測量結果。因此可以相信,由於外界汙染,例如,煤灰、煤粉和腐蝕物,產生的腐蝕、磨損和汙物沉積將引起不正確的測量結果。當機械接頭開始被腐蝕,腐爛或磨損,而防礙其自由運動,這也將引起負載傳感器記錄的結果產生錯誤變化。如上所述,希望具有高精確度的稱重組件,最好精確度高於±5%,因為對於稱重組件的機械連接頭的最小阻礙也會非常有害地影響稱重精確度。
還有,稱重組件一般都具有拉杆或其他裝置支撐稱重輥的殼體一端,防止稱重輥在運行期間產生水平位置變化。對於常規的稱重組件,可以通過拉杆或軸承蓋將潤滑油注入軸承殼體,以便衝刷沉積在稱重輥的球形支撐件中的汙物、散裝材料或外界物質。但是,通過拉杆的潤滑油的流動,潤滑油的粘度和壓力的改變,由柔性拉杆引起稱重輥的水平運動或尺寸誤差,由此,隨著負載的變化使負載傳感器記錄錯誤結果,影響稱重組件的精確度。
因此,本發明提供了具有稱重組件的連續輸送機系統,懸掛的稱重輥以相等的距離設置在兩個支撐輥之間,以致所有三個輥輪處於同一水平面內。此獨特的稱重組件能夠精確地確定通過輸送帶的稱重跨度的散裝材料的重量,以便連續提供散裝材料的送料速率,其精確度高於±5%。按照本發明的稱重組件還能夠提供測微計調節器,調整稱重輥的水平和垂直位置,從而避免了隨著稱重組件的不規則位置變化相聯繫的負載變化。此外,在本發明的稱重組件中採用高壓力接觸鉸接件和柔性組件代替球形連接件和旋轉接頭,由高壓力接觸鉸接件和柔性組件提供集中的負載分布,極大地減小了由於進入連接頭的顆粒汙染物引起腐蝕、磨損或髒物沉積,而影響精確度的可能性。
本發明涉及輸送機系統,用其從供料鬥將散裝材料輸送到接收儲存器或冶金爐,並且連續對由輸送機系統輸送的散裝材料進行稱重,概括地講,其包括設置在一對滾筒上的連續輸送帶,輸送帶具有分別朝向相反方向運動的上部分和下部分,至少有一對支撐輥位於輸送帶上部分的下方,並且相互間隔開形成輸送帶的稱重跨度部分的邊界,稱重組件具有稱重輥,其與各支撐輥等距離設置,以致稱重輥和第一和第二支撐輥在同一平面內對準。
稱重組件包括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稱重輥;第一裝置,其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一端的垂直位置;第一裝置,其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一端的水平位置;第一彈簧裝置,其為負載通過所述稱重輥產生的變化提供補償;第一點接觸型鉸接組件設置在所述第一彈簧裝置的一端與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一端的垂直位置的所述第一裝置之間;第一負載傳感器能夠對通過所述稱重輥的負載稱重,所述負載傳感器連接所述第一彈簧裝置的另一端,此另一端與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一端的垂直位置的所述第一裝置相對置;第二點接觸型鉸接組件附加到所述第一負載傳感器上,與所述第一彈簧裝置相對置;第二裝置,其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二端的垂直位置;第二裝置,其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二端的水平位置;第二彈簧裝置,其為負載通過所述稱重輥產生的變化提供補償;第三點接觸型鉸接組件設置在所述第二彈簧裝置的一端與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二端的垂直位置的所述第二裝置之間;第二負載傳感器能夠對通過所述稱重輥的負載稱重,所述負載傳感器連接所述第二彈簧裝置的另一端,此另一端與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二端的垂直位置的所述第二裝置相對置;第四點接觸型鉸接組件附加到所述第二負載傳感器上,與所述第二彈簧裝置相對置。
稱重組件還包括第一和第二軸承組件,稱重組件可以在軸承組件中轉動。第一和第二軸承組件各有容納軸承的殼體。軸承具有內座圈和外座圈。潤滑油可以長期密封在滾珠軸承的內座圈和外座圈之間。還有,第一和第二軸承組件分別連接各自的控制稱重輥垂直位置的裝置,所述裝置與第一點接觸型鉸接組件相對置。所述軸承組件還分別連接控制稱重輥的水平位置的裝置端部。
控制稱重輥的垂直位置和水平位置的裝置最好是一對測微計調節器。各測微計調節器包括螺紋銷,所述螺紋銷具有在其一側的第一螺紋螺距,以及在其另一側的第二螺紋螺距,第二螺紋螺距不同於第一螺紋螺距。調整頭設置在第一螺紋螺距和第二螺紋螺距之間,其可以同時轉動螺紋銷的第一螺紋螺距和第二螺紋螺距,因此既可以調整稱重輥的垂直位置,也可以調整其水平位置。
此外,稱重組件包括固定各測微計調節器的調整塊和閉鎖銷,用其在特定的垂直位置閉鎖控制稱重輥的垂直位置,另一個測微計調節器的調整塊和閉鎖銷,用其在特定的水平位置閉鎖控制稱重輥的水平位置。最好,螺紋銷的第一螺紋螺距和第二螺紋螺距是朝向同一方向的螺紋。而且,最好第一螺紋螺距大約為16,而第二螺紋螺距大約為20。在優選的實施例中,第一螺紋螺距大約是16,右螺紋;第二螺紋螺距大約為20,也是右螺紋。
稱重組件還包括在各彈簧裝置的下端至少設有一個擋銷,其靠近用於控制稱重輥的垂直位置的測微計調節器。當負載增加超過特定的預定重量值(例如約80lbs)時,擋銷將負載的重力傳遞離開負載傳感器,因此保護負載傳感器免受意外的應力作用。
第一點接觸型鉸接組件設置在彈簧裝置的一端和控制稱重輥的垂直位置的裝置之間,第二點接觸型鉸接組件附加在與彈簧裝置相對置的負載傳感器上。第一點接觸型鉸接組件和第二點接觸型鉸接組件分別包括具有外圓表面的鉸接銷,和具有內圓表面的鉸接環,其中,鉸接環的內圓表面上的特別離的壓力接觸點接觸鉸接銷的外圓表面上的特別高的壓力接觸點。設置的鉸接銷垂直於鉸接環的內圓表面。鉸接環的內圓表面的直徑基本上大於鉸接銷的外圓表面的直徑,從而使鉸接銷在鉸接環內有相當大的垂直移動距離。因此,當稱重輥在運行過程中意外地向上移動超出其正常位置時,為負載傳感器提供了額外的保護。
稱重組件還包括一對分別連接用來控制稱重輥的水平位置的測微計調節器的相應端的拉杆,一對柔性組件設置在與各測微計調節器相對置的拉杆端部。柔性組件包括具有軸和板部分的柔性件,樞軸定位件設置在軸上,以便在調整轉動期間提供支撐作用,定位螺釘延伸到樞軸定位件的端部,使樞軸定位件相對於軸固定,柔性件的支座連接到與拉杆端部相連的板部分。
各輥輪的外表面,即稱重輥和支撐輥可以由特殊合金製成,或經過表面處理,最好採用碳氟化合物的樹脂(即Teflon)塗層,防止將外界物質粘接到輥輪外表面。由此防止稱重輥的橫截面尺寸增加,這是因為外界物質在稱重輥上的沉積,將改變稱重平面的幾何條件,並且改變稱重系統的精確度。
圖1是常規的連續輸送機系統的側視圖。
圖2是圖1所示常規的具有軸承殼體和拉杆的稱重組件的橫向剖面視圖。
圖3是本發明的稱重組件優選實施例的局部側面剖視圖。
圖4是沿著圖3中4-4線所示的局部剖視圖。
圖5是圖3所示稱重組件的元件的局部剖視圖,其中元件位於點接觸型鉸接組件的兩個鉸接環之間。
圖6是圖4所示第一點接觸型鉸接組件的放大視圖。
圖7是圖4所示各點接觸型鉸接組件的另一實施例的側視圖。
圖8是圖3所示柔性組件的放大的橫截面圖。
圖9是圖8所示柔性組件的俯視圖。
圖10是沿圖3中7-7線所示軸承殼體的放大的橫截面圖。
本發明涉及具有稱重組件的連續輸送系統,該稱重組件連續精確模擬地提供通過輸送機稱重跨度的散裝材料的重量,以這種方式相當精確地確定散裝材料的供給速率。這種獨特的稱重組件可以沿著水平方向有效地進行調整,以致該輸送系統能夠很容易地處於最適當的幾何條件。此外,當負載變化時,該稱重組件不容易由於負載傳感器的錯誤探測產生不精確的尺寸誤差,所以該系統適用於負載的變化。這樣,稱重組件的精確度不會因為所述系統的機械連接處由於腐蝕、磨損或髒物沉積的變化而受影響或微小的影響。這種稱重組件最好設置在連續的輸送帶型的輸送機中,提供具有非常高的精確度的散裝材料的供料速率指示。
參照附圖,圖1和2分別表示常規的連續/循環輸送系統和稱重組件。圖3-7表示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稱重組件。雖然,圖1中所示的常規的輸送機系統包括圖2所示的常規的稱重組件,本發明的稱重組件可以用於圖1所示的常規的輸送機系統,或任何具有類似結構的輸送機,其中支撐輥與稱重輥等距離設置,並且所有的輥輪設置在同一水平面上。因此,在本申請中,除非特別指出,應當理解,對照圖1所示的輸送機系統,表示本發明的連續帶型輸送機系統,採用圖3-7所示的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稱重組件代替圖2所示的常規的稱重組件。
參照圖1,其中設有常規的屬於現有技術的連續型或循環型輸送機系統,通常用代號10表示。輸送機10包括連續的環形輸送帶12,其具有上帶或上部分14和下帶或下部分16,從而連續地將散裝材料18(例如,粉碎的煤粉)從供料鬥20輸送到接收器(例如,儲存器或燃燒爐)22。如圖1所示,輸送帶12圍繞一對滾筒24、26設置,由所述滾筒24、26沿著順時針方向28驅動輸送帶12。最好,散裝材料18在上部分14的一端均勻地分布到輸送帶12上,然後輸送到上部分14的另一端落入接收器22。當散裝材料18被輸送通過輸送帶12的上部分14時,所述材料18通過稱重組件30。
常規的稱重組件30相似於下面所述的本發明的稱重組件的優選實施例,當散裝材料18通過輸送帶12的稱重跨度32時,將該散裝材料18連續稱重。由兩個支撐輥34、36的位置確定稱重跨度的邊界。所述兩個支撐輥34、36位於輸送到12的上部分14的下側。因此,支撐輥34、36之間的間隔距離對應於稱重跨度32的長度。還有,稱重組件30包括稱重輥38,以便在輸送帶12的稱重跨度32的範圍內連續確定散裝材料18的重量。對於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支撐輥34、36設置在稱重輥38相對的兩側,其中各支撐輥輪34、36和稱重輥輪38之間的間距相同,以致稱重輥38位於支撐輥34、36之間的中間位置。此外,當散裝材料18被稱重時,支撐輥34、36和稱重輥38位於同一水平面,或基本上位於同一水平面。
圖2描繪了圖1所示的常規稱重組件30。如圖1所示,由一對軸承組件40支撐著稱重組件30的稱重輥38的端部,在圖2中表示了軸承組件之一。軸承組件40支撐著稱重輥38,圍繞其軸線轉動。為了從安裝在軸承組件40中的滾珠軸承中排出外界物質或汙染物,通過拉杆44注入潤滑油,所述拉杆44通過螺紋與軸承套42連接並向外延伸,潤滑油軟管(未圖示)與軸承套42相連接。潤滑油流動通過滾珠軸承之後,潤滑油通過其溢流閥46從軸承組件40中排出。通過潤滑油軟管的潤滑油的流動的瞬間有可能對稱重輥38的穩定性產生不良影響。
常規的稱重組件30隻能夠容易地沿著垂直方向進行調整。特別是,藉助螺紋旋轉接頭和閉鎖螺母機構48完成垂直方向的調整動作。所述螺紋旋轉接頭和閉鎖螺母機構48位於稱重組件30的下部。而且,通過旋轉組件50形成螺紋旋轉接頭和閉鎖螺母機構48和軸承組件40之間的連接,這種連接容易引起尺寸誤差。此外,現有技術中稱重組件30的殼體52不能封閉地保護處於送料器外界的螺紋旋轉接頭和閉鎖螺母機構48和旋轉組件50。同樣,位於稱重組件30上部的球形接頭54也暴露於送料器的外界。
在殼體52中,稱重組件30包括懸掛在球形接頭54上的負載傳感器56,受彈簧作用的過載機構58連接到負載傳感器56的下端,一對擋銷60設置在過載機構58的下端。負載傳感器56是精確的具有靜力結構的,即,沒有活動部件的應力計,其是防水並且對氣壓不敏感的儀器。而且,負載傳感器56通過輸出線62通常以模擬電壓的形式提供全部稱重信號。過載機構58包括彈簧元件64,當施加在稱重輥38(如圖1所示)上的重量增加時,其限制稱重組件30的變形。同樣,當施加到稱重輥38上的重量達到預定值時,例如達到80lbs,擋銷60防止稱重組件30進一步變形。
參照附圖3-7,特別是圖3,其中設有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的稱重組件,通常用代號70表示。雖然,在優選的稱重組件70的實施例中,有若干個元件相同於圖2所示的現有技術的稱重組件,例如,負載傳感器56,過載機構58,擋銷60和輸出線62,但是,優選的稱重組件70在許多方面具有相當大的差別。特別是,在優選的實施例中包括控制稱重輥的垂直位置的裝置和控制稱重輥的水平位置的裝置,其能夠使稱重輥相對於支撐輥處於最適當的幾何位置。此外,優選的稱重組件70包括三個連接接頭機構,特別是兩個點接觸型鉸接組件(即,鉸接環和鉸接銷相結合),以及拉杆與柔性組件的結合,以致對於腐蝕、髒物沉積或磨損具有微小的敏感性。通過下面的詳細描述,可以更多地理解本發明的其他元件和特徵。
特別是參照圖3和4,在優選實施例中,包括用於在端部支撐稱重輥76的稱重組件70。各優選的稱重組件70包括兩個具有不同螺距的測微計調節器72、74,其易於分別在垂直和水平面使稱重輥76(在圖1中表示的稱重輥38)相對於圖1所示的支撐輥34、36處於最合適的幾何位置。垂直測微調節器72和水平測微計調節器74分別具有螺紋銷78、86,在一側具有第一螺紋的螺距80、88,和位於另一側的不同於第一螺距的第二螺紋螺距82、90。例如,第一螺距80、88可以大約為16,第二螺距82、90大約為20。各螺紋銷78、86還包括調節頭84、92,它們分別位於第一螺紋螺距80、88和第二螺紋螺距82、90之間,可以使螺紋銷轉動。於是,垂直測微計調節器72可以沿垂直方向調節稱重輥76,而水平測微計調節器74可以沿水平方向調節稱重輥76。最好,如上所述,各螺紋銷78的第一螺紋螺距80、88和第二螺紋螺距82、90是同方向的螺紋,例如右螺紋,以便在垂直或水平方向提供精確的位置調整。
因此,上述本發明的結構具有的調整靈敏度(t1)比具有相同的螺距而相反的螺紋方向的常規結構的調整靈敏度(t2)有更優良的特點,如下式所示t1=(1/p1)-(1/p2)=(p2-p1)/(p1*p2)t2=(1/p1)+(1/p1)=2/p1如果p1-p2=-δ小,則(t2/t1)=(2*p1)/δ於是,對於上述實施例中,第一螺紋螺距80、88大約是16,第二螺紋螺距82、90大約是20,在這種情況下,調整靈敏度改善為8比1。
優選的稱重組件70還包括導向銷96和100,它們的作用是避免調節塊94和98轉動。調節塊94還包括閉鎖螺釘95,其將垂直測微計的調節器72固定在確定的垂直閉鎖位置,而水平調節塊98包括閉鎖螺釘100,其將水平測微計的調節器74固定在確定的水平閉鎖位置。因此,一旦使用垂直測微計的調節器72調節稱重輥76的垂直位置,垂直調節塊94和垂直閉鎖螺釘95將稱重輥76固定在確定的垂直閉鎖位置,而水平調節塊98和水平閉鎖螺釘100具有相同的操作方式。
將校準環102設置在優選的稱重組件70的下端。通過在校準環102上支撐所要求的校準重量和調整稱重輥76的位置,使得各支撐輥34、36和稱重輥76之間具有相等的距離,並且在同一平面上對準,從而,可以校準稱重輥76的位置,使稱重組件70具有最合適的工作性能。
聯繫圖3和4,參照圖5,優選的稱重組件70包括三個連接接頭結構,其對於腐蝕,髒物沉積和磨損的敏感性很小。特別是,一對高壓力的多自由度的點接觸式鉸接組件104、106分別位於負載傳感器56和過載機構58的上方和下方,拉杆108和柔性組件110相結合,從水平測微計的調節器74延伸到稱重輥76的一側。第一點接觸型鉸接組件104固定在過載機構58的下端,而第二點接觸型鉸接組件106固定在負載傳感器56的頂端。
參照圖4和6,各點接觸型鉸接組件104、106包括樞軸銷108、111,所述樞軸銷108、111具有外圓表面112,114。而樞軸環116、118具有內圓表面120、122。雖然,圖6僅表示了放大的第一點接觸型鉸接組件104,這個圖也可以表示第二點接觸型鉸接組件106的一般結構和性能。各樞軸銷108、111具有沿圓周表面112,114設置的環形槽113、115,以便支撐和保持各樞軸環116、118的特別高壓力的接觸點。通過使用點接觸型鉸接組件104、106,在樞軸環116、118的內圓表面120、122的特別高壓力的接觸點接觸在樞軸銷108、111的外圓表面112、114的高壓力接觸點,特別是在周邊環形槽113、115中產生點接觸。在圖6中採用代號117表示樞軸環116和第一點接觸型鉸接組件104的樞軸銷108的高壓力接觸點的連接。雖然沒有圖示,樞軸環118和第二點接觸型鉸接組件106的樞軸銷111也有相同的連接形式。因此,通過在各點接觸型鉸接組件104、106中設置單一的高壓力接觸點的連接形式,所述各連接形式提供了多個自由度,所以在位置調整中具有很高的精確度。此外,外界物質或雜質碎片完全有效地脫離「接觸」,避免在機構連接處產生不良變化,例如在常規的稱重組件中使用的球形連接頭中,由於腐蝕,髒物沉積和磨損,經常出現的缺陷。
如圖3和6所示,各樞軸環116、118的內周表面120,122的直徑基本上大於各樞軸銷108、111的外表面112,114的直徑。因此,樞軸銷108、111和樞軸環116、118具有多個自由度的相互運動。此外,對於一種情況,即,稱重組件70的下部意外地向上升起時,在各樞軸環116、118中的開口區域具有相當大的空間,以便這種向上的垂直運動,從而,負載傳感器56不會被夾緊在第二點接觸型鉸接組件106和過載機構58之間,而產生損壞。
參照圖7,表示了圖4所示第一和第二點接觸型鉸接組件104、106的另一種實施例。特別是,兩個經過硬化的處於張緊狀態的鏈環164、166與前面所述的優選的點接觸型鉸接組件104、106具有相同的功能。如同優選的點接觸型鉸接組件104、106,接觸或連接的表面區域117A非常小,而接觸力(以psi計量)非常大,與常規的稱重組件中的球形支撐件不相同。因此,在鉸接件的迴轉過程中,可以防止外界物質,例如髒物或腐蝕物,對優選實施例中的第一和第二點接觸型鉸接組件104、106和另一個實施例中的兩個經過硬化的鏈環164、166產生影響,並且在連接點117、117A的高接觸作用力保持鉸接區域基本清潔。
參照圖8和9,在相對於水平測微計的調節器74的拉杆108的一端設有柔性組件110,如圖3所示。柔性組件110的固定端包括柔性件124,其固定到樞軸銷125上,該樞軸銷125安裝在樞軸定位件126的孔內。柔性組件110的另一端固定到柔性件支座130上,所述柔性件支座130與拉杆108相連接。樞軸定位件126被設計為本發明的送料器131的改進的夾緊件127。此送料器131也可以用於常規的輸送機系統,例如圖1所示的輸送機系統10。通常,夾緊件127是常規的輸送機系統中的送料器的焊接的永久性部件。
樞軸銷125可以使柔性件124產生角度轉動。所述柔性件124需要對準加工過的表面129,該表面129與柔性件124相連接,並且柔性件124對準樞軸銷125的軸線方向。一旦稱重硬體,包括稱重組件70,安裝對準,旋緊定位螺釘128。因為,柔性件124如同未加載的片狀彈簧,在安裝過程中進行調整,避免柔性件124扭曲或彎曲。這種扭曲或彎曲使柔性件124如同彈簧一樣,受到預加載,並且能夠由負載傳感器56探測出。在普通的負載傳感器探測條件下,柔性件124轉動弧度為35″(seconds)。
參照圖10,軸承組件40支撐著稱重輥76的各端,以便所述稱重輥76能夠在軸承組件中轉動。各軸承組件40包括軸承殼體140,在軸承殼體140內具有帶內座圈142和外座圈144的滾珠軸承146,在內座圈142和外座圈144之間密封有長期潤滑劑。在軸承殼體140內,由保持圈148、150支撐著內座圈142和外座圈144的側面。還有,內保持圈152和外蓋154封閉軸承殼體140的開口端。在內保持圈152的內側表面設有潤滑劑密封件156。在外蓋154的內側表面設有襯墊158。軸承殼體140還包括保持銷160,以便支撐校準環102。
通過採用特殊合金結構或表面處理可以進一步防止系統的幾何條件產生不希望的變化,例如採用合金鋼,或者將碳氟化合物樹脂(Teflon)塗敷到輥輪的外表面,即稱重輥76和支撐輥34、38的外表面,並且設置特別大的罩子,封閉稱重組件70。表面處理提高了輥輪外表面的不粘結性能,保護了稱重跨度32的平面度。如果不進行這種表面處理,來自送料器周圍的外界物質,例如來自散裝材料的浮動的灰塵顆粒,可以粘結到輥輪的外表面,從而增加輥輪的重量和直徑,因此影響稱重的精確度。通過處理稱重輥76和支撐輥34、38的外表面,可以防止產生上述缺陷。還有,如圖3所示,殼體162封閉了除拉杆108和柔性組件110以外的全部稱重組件70,從而保護稱重組件70的元件不受送料器外界環境的不良影響。
上面參照優選的實施例描述了本發明,顯然在本發明的構思和範圍內可以有許多變化和修改的形式,這些形式都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書中予以限定。
權利要求
1.一種稱重組件,其包括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稱重輥;第一稱重組件設置在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一端,以便為負載通過所述稱重輥產生的變化提供補償,並且能夠對通過所述稱重輥的負載稱重,所述第一稱重組件包括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一端的垂直位置的第一裝置,以及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一端的水平位置的第一裝置;第二稱重組件設置在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二端,以便為負載通過所述稱重輥產生的變化提供補償,並且能夠對通過所述稱重輥的負載稱重,所述第二稱重組件包括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二端的垂直位置的第二裝置,以及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二端的水平位置的第二裝置。
2.一種稱重組件,其包括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稱重輥;第一稱重組件設置在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一端,以便為負載通過所述稱重輥產生的變化提供補償,並且能夠對通過所述稱重輥的負載稱重,所述第一稱重組件包括設置在第一稱重組件的一端的第一點接觸型鉸接組件,在與所述第一稱重組件的所述一端相對置的另一端設有第二點接觸型鉸接組件;第二稱重組件設置在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二端,以便為負載通過所述稱重輥產生的變化提供補償,並且能夠對通過所述稱重輥的負載稱重,所述第二稱重組件包括設置在第二稱重組件的一端的第三點接觸型鉸接組件,在與所述第二稱重組件的所述一端相對置的另一端設有第四點接觸型鉸接組件。
3.一種稱重組件,其包括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稱重輥;第一稱重組件設置在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一端,以便為負載通過所述稱重輥產生的變化提供補償,並且能夠對通過所述稱重輥的負載稱重;第二稱重組件設置在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二端,以便為負載通過所述稱重輥產生的變化提供補償,並且能夠對通過所述稱重輥的負載稱重;第一和第二拉杆分別連接所述第一和第二稱重組件;第一和第二柔性組件分別設置在第一和第二拉杆的、與所述第一和第二稱重組件相對置的端部。
4.一種稱重組件,其包括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稱重輥;第一裝置,其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一端的垂直位置;第一裝置,其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一端的水平位置;第一彈簧裝置,其為負載通過所述稱重輥產生的變化提供補償;第一點接觸型鉸接組件設置在所述第一彈簧裝置的一端與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一端的垂直位置的所述第一裝置之間;第一負載傳感器能夠對通過所述稱重輥的負載稱重,所述負載傳感器連接所述第一彈簧裝置的另一端,此另一端與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一端的垂直位置的所述第一裝置相對置;第二點接觸型鉸接組件附加到所述第一負載傳感器上,與所述第一彈簧裝置相對置;第二裝置,其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二端的垂直位置;第二裝置,其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二端的水平位置;第二彈簧裝置,其為負載通過所述稱重輥產生的變化提供補償;第三點接觸型鉸接組件設置在所述第二彈簧裝置的一端與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二端的垂直位置的所述第二裝置之間;第二負載傳感器能夠對通過所述稱重輥的負載稱重,所述負載傳感器連接所述第二彈簧裝置的另一端,此另一端與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二端的垂直位置的所述第二裝置相對置;第四點接觸型鉸接組件附加到所述第二負載傳感器上,與所述第二彈簧裝置相對置。
5.按照權利要求4所述的稱重組件,其特徵是所述第一和第二裝置控制所述稱重輥的垂直位置,以及所述第一和第二裝置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水平位置,上述裝置是測微計調節器,所述測微計調節器包括螺紋銷軸,所述螺紋具有在所述螺紋銷軸一側的第一螺紋螺距,在所述螺紋銷軸的另一側具有第二螺紋螺距,所述第二螺紋螺距不同於所述第一螺紋螺距,調節頭位於所述螺紋銷軸的第一螺紋螺距和第二螺紋螺距之間,調節頭能夠使所述螺紋銷軸的所述第一螺紋螺距和第二螺紋螺距轉動,由此調節所述稱重輥的垂直或水平位置。
6.按照權利要求5所述的稱重組件,其特徵是所述螺紋銷軸的第一螺距和第二螺距具有相同的螺紋方向。
7.按照權利要求4所述的稱重組件,還包括至少一個設置在各所述第一和第二彈簧裝置一端的擋銷,並且其靠近控制所述稱重輥的垂直位置的所述各第一和第二裝置,其特徵是當負載增加超過特定的設定重量值時,所述的至少一個擋銷傳遞負載重力離開所述第一和第二負載傳感器。
8.按照權利要求4所述的稱重組件,其特徵是各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點接觸型鉸接組件包括具有外圓表面的鉸接銷和具有內圓表面的鉸接環,其中所述內圓表面上的特別高壓力的接觸點接觸所述鉸接銷的所述外圓表面的高壓力接觸點。
9.按照權利要求4所述的稱重組件,還包括第一和第二拉杆分別連接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水平位置的所述第一和第二裝置;第一和第二柔性組件設置在各所述第一和第二拉杆的端部,並且與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水平位置的所述第一和第二裝置相對置。
10.按照權利要求4所述的稱重組件,其特徵是所述稱重輥的外表面是經過處理的表面,能夠防止外界物質粘接到該表面上。
11.一種輸送機系統,其將材料從供料鬥輸送到另一設備的送料端,並且連續對輸送機系統輸送的材料進行稱重,該輸送機系統包括安裝在一對滾筒上的連續輸送帶,所述輸送帶具有沿著相反方向運動的上部分和下部分;至少一對支撐輥位於所述上部分的下方,其相互分開的距離限定了所述輸送帶的稱重部分的邊界;稱重組件包括(1)稱重輥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2)第一裝置,用於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一端的垂直位置;(3)第一裝置,用於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一端的水平位置;(4)第一彈簧裝置,用於為負載通過所述稱重輥產生的變化提供補償;(5)第一點接觸型鉸接組件,其設置在所述第一彈簧裝置的一端和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一端的垂直位置的所述第一裝置之間;(6)第一負載傳感器,其能夠對通過所述稱重輥的負載進行稱重,所述負載傳感器連接到與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一端的垂直位置的所述第一裝置相對置的第一彈簧裝置的另一端;(7)第二點接觸型鉸接組件附加到所述第一負載傳感器,其與所述第一彈簧裝置相對置;(8)第二裝置,用於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二端的垂直位置;(9)第二裝置,用於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二端的水平位置;(10)第二彈簧裝置,用於為負載通過所述稱重輥產生的變化提供補償;(11)第三點接觸型鉸接組件,其設置在所述第二彈簧裝置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二端的垂直位置的裝置之間;(12)第二負載傳感器,其能夠對通過所述稱重輥的負載進行稱重,所述負載傳感器連接到與所述第二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所述第二端的垂直位置的裝置相對置的第二彈簧裝置的另一端;(13)第四點接觸型鉸接組件附加到所述第二負載傳感器,其與所述第二彈簧裝置相對置;所述稱重輥設置在與各所述支撐輥有相等距離的位置,而且所述稱重輥和所述第一和第二支撐輥在一平面內對準。
12.按照權利要求11所述的輸送機系統,其特徵是所述第一和第二裝置控制所述稱重輥的垂直位置,以及所述第一和第二裝置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水平位置,上述裝置是測微計調節器,所述測微計調節器包括螺紋銷軸,所述螺紋具有在所述螺紋銷軸一側的第一螺紋螺距,在所述螺紋銷軸的另一側具有第二螺紋螺距,所述第二螺紋螺距不同於所述第一螺紋螺距,調節頭位於所述螺紋銷軸的第一螺紋螺距和第二螺紋螺距之間,調節頭能夠使所述螺紋銷軸的所述第一螺紋螺距和第二螺紋螺距轉動,由此調節所述稱重輥的垂直和水平位置。
13.按照權利要求12所述的輸送機系統,其特徵是所述螺紋銷軸的第一螺距和第二螺距具有相同的螺紋方向。
14.按照權利要求11所述的輸送機系統,還包括至少一個設置在各所述第一和第二彈簧裝置一端的擋銷,並且其靠近控制所述稱重輥的垂直位置的所述各第一和第二裝置,其特徵是當負載增加超過特定的設定重量值時,所述的至少一個擋銷傳遞負載重力離開所述第一和第二負載傳感器。
15.按照權利要求11所述的輸送機系統,其特徵是各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點接觸型鉸接組件包括具有外圓表面的鉸接銷和具有內圓表面的鉸接環,其中所述內圓表面上的特別高壓力的接觸點接觸所述鉸接銷的所述外圓表面的高壓力接觸點。
16.按照權利要求11所述的輸送機系統,還包括第一和第二拉杆分別連接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水平位置的所述第一和第二裝置;第一和第二柔性組件設置在各所述第一和第二拉杆的端部,並且與控制所述稱重輥的水平位置的所述第一和第二裝置相對置。
17.按照權利要求11所述的輸送機系統,其特徵是所述稱重輥和所述支撐輥中至少一個的外表面是經過處理的表面,能夠防止外界物質粘接到該表面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輸送帶從供料鬥連續將材料輸送到另一設備的送料端的輸送機系統,以及當散裝材料通過輸送帶的稱重跨度時,連續稱重的裝置。所述輸送機系統包括連續的輸送帶,該輸送帶安裝在一對滾筒上,以便將材料從供料鬥輸送到一送料設備,至少一對支撐輥,具有稱重輥的稱重組件,以便在輸送帶的稱重跨度內連續確定材料的重量。支撐輥位於輸送帶的上部分的下方,其間隔距離限定了稱重跨度的邊界。此外,支撐輥設置在稱重輥相對的兩側,各支撐輥和稱重輥之間的距離相等,而且支撐輥和稱重輥處於同一水平面。
文檔編號G01G11/04GK1160196SQ97101888
公開日1997年9月24日 申請日期1997年1月23日 優先權日1996年1月23日
發明者彼得·B·卡杜, 約翰·C·霍默三世, 凱文·A·阿列克謝夫 申請人:通用信號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