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螺旋纏繞型材、螺旋纏繞管的製作方法
2023-05-06 04:06:56 3

本申請涉及輸送管道修復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螺旋纏繞型材、螺旋纏繞管。
背景技術:
地下管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支撐社會發展、保證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是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是維繫城市地上及地下空間、保證城市整體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
地下管道在使用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破裂、滲漏、腐蝕等現象,而這些情況嚴重地影響了管道的正常功能。傳統的開挖修復技術,通過開挖地面對管道進行更換或修復,其施工對交通、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影響較大,尤其是在繁華城市區域;同時,也有可能造成管道周圍地上或地下構築物的損壞。因此,非開挖管道修復技術由於不需要開挖地面,且在對管道進行原位修復時基本不影響交通,對交通、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影響較小等特點被廣泛地應用於管道修復領域。
目前,螺旋纏繞非開挖修復技術採用螺旋纏繞型材,在纏繞機纏繞的機械作用下纏繞成管,在地下管道的原有管道中成型成管。一般的螺旋纏繞管涉及到兩種型材的纏繞嚙合,通過A型材的環形纏繞和B型材對A型材的嚙合作用實現A型材層間的連接,這種嚙合方式實施起來較為困難,同時嚙合強度相對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申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非開挖修復管道技術中型材之間的嚙合方式實施起來較為困難的問題。
為此,本申請提供了一種螺旋纏繞型材,包括螺旋狀的型材本體,卡接部,卡接配合部,
所述卡接部沿徑向方向設置於所述型材本體的第一側面,所述卡接配合部沿徑向方向設置於所述型材本體的第二側面;
所述卡接部、卡接配合部均沿所述型材本體的螺旋方向延伸;
所述型材本體包括若干一體成型的螺旋型材圈,相鄰的所述螺旋型材圈之間通過卡接部和卡接配合部固定。
進一步地,所述卡接部為連續設置於所述型材本體第一側面的凸起部;所述卡接配合部為連續設置於所述型材本體第二側面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與所述凸起部相嚙合。
進一步地,所述卡接部設置有卡扣,所述卡接配合部設置有卡孔,所述卡扣與所述卡孔相配合。
進一步地,所述卡接部和所述卡接配合部接合處形成的厚度與所述型材本體的厚度相等,保證所述螺旋纏繞型材最終纏繞成的管道內徑恆定不變。
進一步地,所述卡接部為T型肋,所述卡接配合部為T型槽,所述T型肋和T型槽相互嚙合實現對相鄰螺旋型材圈之間的固定。
進一步地,所述卡接部和所述卡接配合部還設置有粘結層,加強對相鄰螺旋型材圈之間的固定作用。
此外,本申請還提供了一種螺旋纏繞管,所述螺旋纏繞管由以上所述的螺旋纏繞型材纏繞而成。
本申請提供的技術方案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請提供的螺旋纏繞型材,通過沿徑向方向設置於所述型材本體第一側面的卡接部,沿徑向方向設置於所述型材本體第二側面的卡接配合部,採用非開挖技術修復管道時,在纏繞設備的作用力之下,相鄰的螺旋型材圈之間通過卡接部和卡接配合部固定,在管道內部原位纏繞成管,進而實現對整個待修復管道的修復。此外,這一施工過程,簡單便捷、不需要複雜的施工設備;同時,可以較容易地實現管道厚度加大,從而滿足高強度管道的需求。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螺旋纏繞型材的主視圖;
圖2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螺旋纏繞型材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申請提供的卡接部和卡接配合部的一種嚙合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申請提供的卡接部和卡接配合部的另一種嚙合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申請提供的卡接部和卡接配合部的又一種嚙合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申請提供的一種螺旋纏繞管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型材本體;2、卡接部;3、卡接配合部;4、螺旋型材圈;10、第一側面;11、第二側面;20、卡扣;21、燕尾肋;22、半球肋;30、卡孔;31、第一凹槽;32、第二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此處的附圖被併入說明書中並構成本說明書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請的實施例,並與說明書一起用於解釋本申請的原理。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實施例1:
參見圖1所示,為本申請提供的一種螺旋纏繞型材的主視圖,包括螺旋狀的型材本體1,參見圖2所示,為本申請提供的螺旋纏繞型材的剖面結構示意圖,所述螺旋纏繞型材包括卡接部2,卡接配合部3,
所述卡接部2沿徑向方向設置於所述型材本體1的第一側面10,所述卡接配合部3沿徑向方向設置於所述型材本體1的第二側面11;
所述卡接部2、卡接配合部3均沿所述型材本體1的螺旋方向延伸;
所述型材本體1包括若干一體成型的螺旋型材圈4,相鄰的所述螺旋型材圈4之間通過卡接部2和卡接配合部3固定。
進一步地,所述卡接部2為連續設置於所述型材本體1第一側面10的凸起部;所述卡接配合部3為連續設置於所述型材本體1第二側面11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開口端與所述第二側面11平齊,所述凹陷部與所述凸起部相嚙合。
當採用非開挖技術修復管道時,在纏繞設備的作用力之下,相鄰的螺旋型材圈4之間通過卡接部2和卡接配合部3固定,在管道內部原位纏繞成管,進而實現對整個待修復管道的修復。這一施工過程,簡單便捷、不需要複雜的施工設備。
實施例2:
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參見圖3所示,為本申請提供的卡接部2和卡接配合部3的一種嚙合結構示意圖。所述卡接部2設置有卡扣20,所述卡接配合部3設置有卡孔30,所述卡扣20與所述卡孔30相配合,進而實現相鄰的所述螺旋型材圈4之間通過卡接部2和卡接配合部3緊密固定。
實施例3:
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與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於,所述卡接部2為間斷設置於所述型材本體1第一側面10的凸起部;所述卡接配合部3為間斷設置於所述型材本體1第二側面11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開口端與所述第二側面11平齊,所述凹陷部與所述凸起部相嚙合。
進一步地,所述凸起部為等間距或者不等間距設置於所述型材本體1第一側面10的T型肋,所述凹陷部為等間距或者不等間距設置於所述型材本體1第二側面11的T型槽。
實施例4:
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與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於,所述卡接部2為間斷設置於所述型材本體1第一側面10的凹陷部;所述卡接配合部3為間斷設置於所述型材本體1第二側面11的凸起部;
參見圖4所示,為本申請提供的卡接部2和卡接配合部3的另一種嚙合結構示意圖。所述卡接部2整體為T型凹槽,所述卡接配合部3整體為T型凸臺;所述T型凹槽由三個口徑不同的槽組合而成,相應地,所述T型凸臺由三個不同尺寸的凸臺組合而成,所述T型凸臺與所述T型凹槽相互嚙合,使相鄰的所述螺旋型材圈4在管道內部原位纏繞成管,進而完成對整個待修復管道的修復。
實施例5:
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參見圖5所示,為本申請提供的卡接部2和卡接配合部3的又一種嚙合結構示意圖。所述卡接部2包括燕尾肋21、半球肋22,所述卡接配合部3包括與所述燕尾肋21相嵌合的第一凹槽31以及與所述半球肋23相嵌合的第二凹槽32。
進一步地,所述卡接部2和所述卡接配合部3接合處形成的厚度與所述型材本體1的厚度相等,保證所述螺旋纏繞型材最終纏繞成的管道內徑恆定不變。
在所述螺旋纏繞型材纏繞成管道時,所述第一凹槽31與燕尾肋21相嵌合併通過粘結劑粘結固定,所述第二凹槽32與所述半球肋22相嵌合併通過潤滑密封劑密封。當需要加大管道厚度時,可以選擇型材本身較厚的螺旋纏繞型材纏繞成管道,相鄰的所述螺旋型材圈4之間通過卡接部2和卡接配合部3相互嚙合,保證螺旋纏繞型材纏繞成管道後的強度及剛度。
當管道直徑較大時,可以在所述螺旋纏繞型材內增加加強筋帶,保證螺旋纏繞型材纏繞成管道後的強度及剛度。
實施例6:
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參見圖6所示,為本申請提供的一種螺旋纏繞管的結構示意圖,
所述螺旋纏繞管由所述的螺旋纏繞型材纏繞而成,相鄰的所述螺旋型材圈4之間通過卡接部2和卡接配合部3緊密固定。使螺旋纏繞型材在管道內部原位纏繞成管,進而完成對整個待修復管道的修復;這一施工過程,簡單便捷、不需要複雜的施工設備;同時,可以較容易地實現管道厚度加大,從而滿足高強度管道的需求。
需要說明的是,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類的關係術語僅僅用來將一個實體或者操作與另一個實體或操作區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或操作之間存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係或者順序。而且,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並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僅是本申請的具體實施方式,使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理解或實現本申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申請的精神或範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申請將不會被限制於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範圍。
應當理解的是,本申請並不局限於上面已經描述並在附圖中示出的精確結構,並且可以在不脫離其範圍進行各種修改和改變。本申請的範圍僅由所附的權利要求來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