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合式電動腳踏車改良的製作方法
2023-05-07 00:41:16 2
專利名稱:折合式電動腳踏車改良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改良的折合式電動腳踏車,尤其涉及一種前、後車架向內移動收合時達到折收夾制定位,以及通過定位組框架另一端套接的緩衝塊,使後車架可在展開位置處抵靠於緩衝塊之上,防止連接架、後車架展開後直接與定位組碰撞。
背景技術:
一般電動腳踏車均具有車架、分別設於車架前後端的前後輪、樞轉設置在車架前端並且可控制前輪轉向的把手杆架、以及組裝於車架與後輪之間的鏈輪驅動機構,通過驅動機構以帶動電動腳踏車的後輪旋轉,進而達到電動腳踏車前移的目的。
但上述的電動腳踏車由於其車架固定,在收藏上較佔空間,因此,為了適應現代人居住空間狹小的問題,便出現了一種前、後車架可摺疊收合的電動腳踏車,其大體構造如圖1所示,該電動腳踏車A1包括車架A11、分別組裝在車架A11底端且前後對應的前輪A12及後輪A13、設於車架A11頂端的坐墊A14、以及裝設在車架A11前方且可控制方向的把手杆A15,其中,該車架A11具有位於前、後輪A12、A13之間的連接件A16,並且為了使車架A11可摺疊,該連接件A16由可對接的前杆A161及後杆A162構成,在對接的前、後杆A161、A162之間組裝有摺疊機構A17。
通過控制該摺疊機構A17,即可使該電動腳踏車A1達到摺疊收合的狀態,如圖1所示,現有折合式電動腳踏車A1通過連接件A16的前、後杆A161、A162可摺疊的設計,確實可使電動腳踏車A1在摺疊後的整體空間體積變小,進而達到方便收藏、不佔空間的目的,只是前述電動腳踏車A1於實際使用時仍具有以下諸多問題存在1.以此種收合方式收折,電動腳踏車A1的車體長。
因為,頂撐坐墊A14的座管並無法收折,仍然佔用空間;另外,當電動腳踏車A1摺疊後,將其移動時,因其前輪A12靠向後輪A13,此時,後輪A13與前輪A12可能會相互抵接,且兩輪軸會相互錯開而使後輪A13的輪軸突出伸入前輪A12內,導致電動腳踏車A1無法通過輪子的帶動而達到輕易移動的目的。
2.只有將電動腳踏車A1整個抬離地面才可再進行移動,造成騎乘者收折後移動的不便,較費力。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改良的折合式電動腳踏車」,希望通過此設計,其使連接架鄰近於前端一側扣合片的扣合孔,可供設置於銜接杆上的定位組框架內的定位拉杆朝扣合孔的孔緣內卡止定位,令折合後的電動腳踏車整體空間體積較小,並利用連接架與後車架之間的定位組以及通過該定位組的框架另一端套接的緩衝塊,從而利於後車架可在展開位置處抵靠於其上,達到防止連接架、後車架展開後直接與定位組碰撞的目的。
為達到前述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運用的技術手段為提供一種改良的折合式電動腳踏車,包括連接架,分別設於連接架兩端的前車架、後車架、樞轉設置在連接架與前車架之間的支軸、樞轉設置在連接架與後車架之間的定位組以及曲杆的輔助輪,其中,該連接架鄰近於前端一側向下延設有扣合片,在扣合片上設有扣合孔,可供設於銜接杆上的定位組框架內的定位拉杆朝扣合孔的孔緣內卡止,使之前、後車架向內移動收合時達到折收定位,又於定位組框架另一端套接緩衝塊,使得前、後車架可在展開位置處支撐抵靠,達到防止連接架、後車架展開後直接與定位組碰撞的目的。
圖1是常規電動腳踏車摺疊後的側視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立體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連接架與後車架樞接的立體外形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連接架與後車架樞接的俯視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連接架支軸與扣合片樞接的俯視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定位組組配部分的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定位組的定位拉杆外拉示意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定位組的定位拉杆與扣合塊呈脫離狀態的俯視圖;圖9是本實用新型的連接架與後車架呈摺疊狀態的示意圖;圖10是本實用新型的前、後輪分別向內側移動的示意圖;圖11是本實用新型的收合後定位在地面的前視圖;
圖12是本實用新型的定位組安裝在銜接杆的前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以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請參閱圖2及圖3所示的優選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折合式電動腳踏車1也可達到現有技術的電動腳踏車A1的摺疊效果,其包括連接架2、設於連接架2前後兩端21、22的前車架3及後車架4、樞設在連接架2與後車架4之間的定位組5以及穿過並設置在後車架4之間的銜接杆6;其中該連接架2前端21的垂直方向設有支軸210,並鄰近於前端21一側向下延設有扣合孔211的扣合片212。
該前車架3的上、下端分別設有弧形凸塊30、31,上、下弧形凸塊30、31具有固設在連接架2、銜接杆6的前端21、61的垂直方向,並與前車架3樞接的支軸210、610,以及設於前車架3底端的前輪32。
該後車架4具有兩平行的左、右杆架40、41,樞轉設置於左、右杆架40、41後端之間的後輪42,後輪42中間設有傳動組420,樞接在傳動組420兩側邊的左、右杆架40、41外側分別裝設有曲杆43,自連接架2的後端22與後車架4的前端樞設凸軸部44,以及套設在左、右杆架40、41前端且向上突伸的座杆45及其頂端的坐墊46,其中,左、右杆架40、41均具有供連接架2的後端22嵌套的凸軸部44,以及與凸軸部44的側邊樞設,且可供軸杆47樞設的扣合塊48,該扣合塊48呈L型,扣合塊48在軸杆47的下方處設有孔480。
該定位組5(如圖2及圖6所示)橫向安裝在穿套在後車架4左、右杆架40、41之間的銜接杆6上,該定位組5具有框架50,框架50一端500與銜接杆6連結,另一端501與兩側邊具有兩平行的卡體503的緩衝塊502形成套接定位(同時參閱圖12所示),而框架50內部樞轉設置定位拉杆51,在定位拉杆51周邊環套有彈簧52,定位拉杆51通過彈簧52的緊壓彈力可在框架50內前後位移,而定位拉杆51安裝在框架50的側邊,並突出到框架50的側邊之外,以卡嵌該框架50側邊的定位扣環53,其中,該定位拉杆51位於銜接杆6靠近連接架2與後車架4樞接的凸軸部44下方,通過控制定位拉杆51的末端,與樞接在凸軸部44側邊的扣合塊48的孔480對應並卡嵌,即可達到定位後車架4,從而使後車架4可在展開位置以及收合位置間移動的目的,且通過定位拉杆51與孔480形成卡接固定或脫離,還可使前輪32與後輪42分別向內側移動。
該銜接杆6穿過並設置在後車架4的左、右杆架40、41之間,前端設有支軸610,與前車架3下端弧形凸塊31樞接,後端連接在座杆45上,而銜接杆6與後車架4之間設置有銜接支軸62。
本實用新型為了使電動腳踏車1能在摺疊狀態時,仍可達到靜止定位的目的,在後車架4的後輪42兩側的曲杆43的末端樞接有輔助輪430,使輔助輪430與後輪42設在同一水平面而定位在地面7上,使得摺疊後的電動腳踏車1可置放定位,並在移動時可穩定車身。
參閱圖4及圖5所示,當本實用新型的電動腳踏車1要摺疊收藏時,先調整定位拉杆52,由原先卡嵌(如圖6所示)再向一側拉出在框架50內側的彈簧52,緊壓後使定位拉杆51與扣合塊48的孔480脫離(如圖7及圖8所示),此時,一手提起坐墊46,則後車架4與連接架2之間的凸軸部44的軸杆47向上位移,使後車架4與連接架2可相對朝內例方向彎折,同時使前、後輪32、42同步向內側移動,再將定位拉杆51朝連接架2一側的扣合片212的扣合孔211中卡止定位,即完成電動腳踏車1的摺疊(如圖9及圖10所示);相反地,如要騎乘電動腳踏車1時,只要重複上述步驟將前、後車架3、4調至展開位置,連接架2與後車架4的軸杆47連接形成直線後,再將定位拉杆51的末端穿套凸軸部44側邊扣合塊48的孔480中卡嵌定位,令前、後車架3、4可於展開位置處抵靠在套接定位組5的緩衝塊502之上,防止連接架2、後車架4展開後直接與定位組5碰撞。
當後車架4位於展開位置時,後車架4的後輪42與前車架3的前輪32位於同一水平面上,且曲杆43中的輔助輪430未接觸地面7;而當後車架4位於收合位置時,即後車架4以凸軸部44的軸杆47為支點,使連接架2與後車架4呈現折彎狀,且銜接杆6被連動而向下旋轉,使該後車架4的後輪42靠近前車架3的前輪32,此時,輔助輪430與後輪42處於同一水平面上並頂觸在地面7上(如圖11所示),以輔助定位摺疊後的電動腳踏車1使其位移。
綜上,本實用新型通過連接架2與後車架4之間的凸軸部44的收合銜接杆6可摺疊的設計,可使電動腳踏車1摺疊後的空間體積較現有的電動腳踏車A1小,並利用連接架2與後車架4之間的定位組5及通過該定位組5的框架50另一端套接的緩衝塊502,從而利於後車架4可在展開位置處抵靠支撐在緩衝塊502之上,可避免連接架2、後車架4展開後直接與定位組5碰撞。
權利要求1.一種改良的折合式電動腳踏車,所述電動腳踏車(1)包括連接架(2)、分別設於所述連接架(2)前後兩端的前車架(3)及後車架(4)、樞設在所述連接架(2)與所述後車架(4)之間的定位組(5)、以及穿過並設置在所述後車架(4)之間的銜接杆(6);其特徵在於所述連接架(2)鄰近於前端(21)一側向下延設有扣合片(212),在所述扣合片(212)上設有扣合孔(211),在所述扣合孔(211)的孔緣內可供設置在所述銜接杆(6)上的所述定位組(5)的框架(50)內的定位拉杆(51)插置;又在所述定位組(5)的所述框架(50)的另一端(501)套接緩衝塊(502)。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折合式電動腳踏車,其特徵在於所述緩衝塊(502)的兩側邊具有兩平行的卡體(503),而所述卡體(503)可供所述定位組(5)的所述框架(50)的另一端(501)套接定位。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為一種改良的折合式電動腳踏車,包括連接架、分別設於連接架兩端的前車架、後車架、定位組及銜接杆,其中該連接架鄰近於前端一側向下延設有扣合片,於扣合片上設有扣合孔,可提供設置在銜接杆上的定位組框架內的定位拉杆朝扣合孔的孔緣內卡止,使前、後車架向內移動收合時達到折收定位,又在定位組框架另端套接一緩衝塊,使得提供前、後車架可在展開位置處支撐抵靠,達到防止連接架、後車架展開後直接與定位組碰撞的目的。
文檔編號B62K15/00GK2915653SQ200620120470
公開日2007年6月27日 申請日期2006年6月30日 優先權日2006年6月30日
發明者林麗如 申請人:見發先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